溪口千层饼
溪口千层饼,是宁波奉化溪口传统特产。它外形四方,内分27层,层次分明,金黄透绿,香酥松脆,甜中带咸,咸里带鲜,风味独特,食后令人口齿留香,百食不厌。
溪口制作千层饼已有100多年历史。据传,清光绪八年,即公元1882年,溪口王毛龙开设王永顺饼店,1886 年开始产脆酥饼。一次,其弟毛化龙在制饼时加了些奉化特产苔菜粉,制成的饼清香扑鼻,风味特殊,店内经常顾客盈门。自此以后,便用苔菜粉作为辅料制作酥饼,人称“毛龙千层饼”。100多年来,师徒代代相传,加上制作精细,名声远扬,盛销不衰。
制作溪口千层饼,用料十分讲究,须选用上等面粉、精炼生油、脱壳芝麻、洁净蕉糖以及奉化特产优质冬苔粉等为原料,经过配料、蒸粉、制馅、造层、烙酥、包装等12道工序制成。制成的千层饼,在1.5厘米厚的小饼内并列27层隔层,故松脆酥润,油素充足,苔菜香浓,食后令人齿颊生津。
溪口千层饼作为地方风味食品,成为中外游客品尝和馈赠亲友的旅游食品,特别是背井离乡在海外的游子,都要托回乡的亲友带一些回去,以慰思乡之念。
龙凤金团
龙凤金团,是浙东一带城乡妇孺皆知的传统名点,也是宁波十大名点之一。由于制作精良,入口甜糯,价廉物美,深受群众的喜爱。旧时候,宁波有许多制作金团的糕团店,但以赵大有制作的龙凤金团最为有名,称“赵大有金团”。
龙凤金团作为宁波的传统食品,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
南宋康王赵构,自建都临安后,因金兵强渡长江,杀奔江南,康王自知临安难守,便带领近臣、后妃一路逃难来到明州,被大队金兵冲散。他落荒而逃,正在急难之间,鄞县地方有一位村姑骗走了金兵,救了康王。当时康王饥饿难忍,便向村姑求食。村姑给了他一个有馅的糯米团子,康王吃了团子后告别而去。金兵退去以后,康王返回临安,为了报答村姑救命之恩,就封浙东女子出嫁时可使用半副銮驾,乘坐龙凤花轿。他吃过的糯米团子也被封为“龙凤金团”。
赵大有金团店最早系由一位姓赵的上虞人所开,他制作金团的方法是:用糯米四斤掺和粳米六斤,按天时冷热下缸浸水十至四小时不等,捞起用清水淋去酸汪味,然后磨成粉。馅子是用豇豆或黄豆,一斤半加糖二斤,炒得透而不焦,再加适量的橘饼、瓜子肉、橙丁、红绿丝、桂花等,使金团更加香甜。旧时候,赵大有老板为了做出牌子,选料上等,制作精细,薄利多销,并做到童叟无欺,因而在宁波市民中有很高声誉,生意也很兴隆。一些商人为了借牌子,抢生意,也在市里相继开设了许多赵大有糕团店。如开设在江东大戴家弄口的赵大有德记、开设在灵桥门口的赵大有园记、开设在西门口的赵大有莫记、开设在鼓楼前的赵大有信记、开设在开明街口的赵大有文记、开设在江北中马路的赵大有祥记、开设在仓桥头的赵大有富记和开设在江东后塘街的赵大有祥记分店等,并都以制作糕点出名。
金团不光味道好,还寓有团圆吉庆的意思,并按照用途不同,又生出许多有趣的名称,如种田时节有种田金团,割稻时节有割稻金团,做生意有五代金团,结婚时有龙凤金团,新生儿满月时则又有子孙金团等。
赵大有金团以龙凤金团最为著名。龙凤金团形圆似月,色黄似金,面印龙凤浮雕,显示吉祥、团圆。其特点是:皮薄馅多、口味甜糯、清香适口,令人百吃不厌。
慈城年糕
每逢春节来临,宁波城乡居民都要准备年货过年,其中,最要紧的一种食品就是年糕。宁波年糕,以慈城产最为著名,因而称慈城年糕。
因为年糕的读音,寓有年年如意年年高的意思,故宁波一带民间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谚。年糕又是一种老幼皆宜、贫富共尝的食品,因而十分普及,特别为人们所喜爱。
我国年糕种类很多,而以江南地区年糕最丰富多彩。如桂花糖年糕、猪油年糕、水磨年糕等。
中国人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人民在春节或冬春季节吃年糕已有悠久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据传,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吴越,是吴国大将伍子胥发明的。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令伍子胥修建王城。城池修好后,吴王阖闾战死,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夫差不听伍子胥“联齐抗越”的主张,而是起兵北上攻齐。伍子胥知道吴国将来必定要被越国所灭亡,他忧心忡忡地对几个亲随的人说,我死以后,如果国家有难,百姓挨饿时,你们可以到城门下去挖,便能挖到吃的东西。伍子胥死后,越国果然打到吴国来了,越兵把城门团团围住,城中居民粮食吃尽,每天都有人饿死。这时,那几个亲随想起了当年伍子胥嘱咐过的话,便带领居民到城门下挖地觅食。发现城下的砖块原来都是白米蒸煮后捣烂压制成的,十分坚韧,既能筑城,又能充饥,百姓靠这些“砖块”度过了饥荒。
其实,年糕的发明和演变在许多典籍中均可找到记载。在左食谱《食次》中,最早年糕的制法,是用“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白净者舂之一”,用油炸滚糖后食用。自从有了石磨以后,才出现了加水做成粉团,压制成长条的年糕。
慈城年糕已有数百年的生产历史,并以选料讲究、精工细作著称。慈城年糕系选用优质晚粳米,洗净后用水浸泡3~4天或一星期,水磨成粉,上榨后,压去水分至不干不湿,成块状,粉碎后置蒸笼中猛火蒸透,或舂或轧成大小均匀的条状年糕。这种方法制成的年糕,色白如玉,油光发亮,柔韧糯口,久煮不糊,久藏不坏。不少居民在制作年糕时,用年糕印板压成“元宝”、“如意”等,象征“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有的则做成“白兔”、“白鹅”等小动物,让孩子玩耍,可谓妙趣横生。
慈城年糕有多种吃法,可煮、可炒、可炸、可片炒、可汤煮,且咸甜皆宜。例如,糖炒年糕,宁波一带有“糖炒炒,油爆爆,吃得嘴边起大泡”的民谚;用荠菜肉丝炒年糕,宁波一带又有“荠菜肉丝炒年糕,灶君菩萨伸手捞”的民谚,还有汁水年糕汤,鲜美无比,是除夕夜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旧时候因贮藏条件有限,许多居民将年糕切片后晒干贮藏,食时用水浸两天即如同新制,四季皆可食用,为糕点中上乘食品。
慈城年糕作为一种传统食品,深受人们喜爱。清代有位文人曾做诗赞道:
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
义取年胜年,借认祈岁稔。
猪油汤团
宁波人在大年初一都有吃猪油汤团的传统习惯。汤团含有团圆、如意之意,即使在海外的游子,他们“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新春佳节也忘不了要吃家乡的猪油汤团,盼望团圆,以慰思乡之念。
汤团,原名元宵,原是指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元夜。
汤团以元宵命名,起源于隋朝。相传,隋炀帝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那一天晚上,在洛阳搭台歌舞“与民同乐”,并用实心的圆子,汤中撒糖,赐给臣下和歌姬作晚点食用。因这一天恰好是元宵夜,故名“元宵”。这种为人们喜爱的食品传至宁波,经过长期发展,逐步改进,才逐渐形成现在用水磨糯米粉嵌猪油馅的宁波汤团特有的风味。
传说八洞神仙吕洞宾在阳春三月,变成一位卖汤团的老翁在西湖边叫卖。许仙在吃吕洞宾的汤团时不小心把一颗汤团“的溜溜”滚落西湖,被白蛇吞吃了,白蛇成了仙,与许仙结为夫妇。又传说,宁波“鸦片战争”后被评为“五口通商”口岸,大批洋人涌进宁波。他们吃了宁波猪油汤团,在津津有味之余,对这滚圆雪白软糯香甜的汤团发生了兴趣,产生了疑问,翻来覆去总是弄不懂,这汤团馅子是如何嵌进去的。
宁波汤团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因系用水磨方法把糯米磨成浆制作,故又被叫作“吊浆汤团”。制作方法是:用上白糯米,水浸三天后,磨成浆,盛入布袋吊起,沥至不干不黏时取用,做成汤团,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糯而不黏。汤团馅,须选用优质肉猪板油,去筋除皮;把黑芝麻炒捣成粉,加绵白糖。三料反复揉捏均匀,搓成玻璃弹子似的小球,嵌入皮子内。这种馅子香甜油烫,油而不腻,独具特色。汤团做成后,入沸汤煮至上浮,再加入少许冷水煮沸,即可捞起食用。旧时候,汤团一般只能在春节期间方能吃到,平时民间很少制作,宁波有一首儿歌这样唱道:“拜岁拜嘴马,坐落瓜子茶,猪油汤团烫嘴巴。”宁波汤团以“缸鸭狗”汤团店历史最久。
宁波人有外出经商的传统。随着越来越多的宁波人到各地开店做生意,也把宁波汤团这种食品传到各地,开起宁波汤团店来。现在,上海、杭州、南京、安庆等地都开有宁波汤团店。
青塊麻糍
青塊和麻糍,都是宁波周围地区清明节期间的时令点心。
青塊,又叫青团,系用糯米粉加少许开水拌和,掺入艾叶(艾是一种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揉之有香气,可以入药)。将蒸熟的糯米粉与艾叶反复揉搓至粉团光滑、软硬适中、色泽均匀后,搓成长条,摘成一个个块子,嵌入豆沙馅或黄豆馅或芝麻馅搓成球状,即成青塊,然后放入蒸笼蒸数分钟,在蒸熟的青塊上涂些麻油即可食用。青塊色泽翠绿,软糯清香,甜润可口,是清明节时用来祭祖和作点心的必备食品。
麻糍,系用糯米饭和艾青放在石臼中或碾机中捣烂,放在铺有松树花粉的木板上,然后压成半寸厚,上面洒上松花,切成方形或菱形,内青外黄,烘煎随意,蒸熟而食。蘸以白糖,甜糯可口,香味俱佳。麻糍,主要用于祭祖和扫墓后充当点心,平时则不易吃到。关于麻糍,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很古很古以前的人们,都有10节尾巴,黄了9节,人就要死了。有人看到自己9节尾巴黄了,知道快要死了,就在山里挖个洞,自己爬进去等死。没死前,他就用麻糍做成麻糍被,上面撒上松花,带进洞里,盖在身上,肚饿时就咬上一口。不料,麻糍被他吃了一条又一条,一直活到一百多岁。大家见他命长,认为是吃了麻糍的缘故,就分着吃老人没吃完的麻糍。以后,每次上坟,也都分着吃麻糍,就相沿成俗了。
冰糖甲鱼
宁波菜肴中以冰糖甲鱼最著名。冰糖甲鱼的另一别称为“独占鳌头”,据传是甬江状元楼首创的,是宁波十大名菜之一。
相传,在100多年前,在宁波江北岸临江有一家小酒铺,掌柜以烧冰糖甲鱼著称。他烧的这道菜清香、绵糯,咸甜兼有,滋味可口。
一天,来了两位外地举人,正欲赴京赶考,途经宁波相约到这家酒楼饮酒,观赏江景。伙计见是书生,便问:“相公欲尝何菜?”
两位举人都是富家子弟,便说:“凡是名菜,俱都上桌品尝便是。”
于是,伙计陆续送上各道名菜,两位举人见最后端上来的冰糖甲鱼,鳌头上翘,晶莹透亮,清香扑鼻,便挟起品尝。一到嘴里,顿觉绵糯香甜,滋味非同凡响。两人赞不绝口,便问掌柜:“此菜何名?”
掌柜见两位随身都带有赶考的行头,便灵机一动,暗送彩头,道:“相公,此乃‘独占鳌头’是也!”举人听了,连呼“妙哉!”尽欢而去。
事有凑巧,待到秋季揭榜,其中一位举人果然中了状元。他衣锦还乡,春风得意,特地重登甬江这座小酒楼,指名要吃“独占鳌头”!说是吃了此菜,身健神旺,金榜高中乃此菜之功也。掌柜听他如此说,便精心制作了这道“冰糖甲鱼”,让状元公品尝,并捧上文房四宝,展开宣纸,恭请状元为酒楼题名。
状元老爷正在兴头,便不推却,提起笔来,写了“状元楼”三个大字。
从此以后,状元楼名噪浙东,状元楼名菜冰糖甲鱼也名扬海外。后来上海也开起了两家状元楼;一名“甬江状元楼”,一名“四明状元楼”,并都以善烹冰糖甲鱼而闻名。
冰糖甲鱼这道菜的特点,是以甲鱼为主要原料,加以冰糖等佐料,烧成后色泽黄亮、绵糯润口、甜酸香咸俱全,滋味鲜美,并由于烹制时用芡汁热油裹紧甲鱼,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热度。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碘、铁质、维生素 B 等多种营养成分。
甲鱼又称团鱼、元鱼,味甘咸,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具有养阴清热,平肝息风,软坚散结的功效。
雪菜大黄鱼
雪菜大黄鱼又称大汤黄鱼,是富有宁波地方特色的名菜。
雪菜大黄鱼,选料和制作都十分讲究。选取新鲜大黄鱼,洗净后在背部两面肉厚处用刀略划几个口子,用本地种植的雪里蕻腌制的咸菜切成末,冬笋切成薄片,备用。然后,将大黄鱼用油煎至两面稍黄,烹入黄酒,加盖焖片刻后,加水、加姜,放入雪菜、笋片以及食盐、味精,用猛火烧沸后,再用小火烧数分钟,待汤汁呈乳白色时,撒些葱末,即可装碗。大黄鱼肉嫩味鲜少骨,自古有“琐碎金鳞软玉膏”之誉。雪里蕻咸菜质地脆嫩,鲜美可口,有一种特殊的鲜香味。以这两种为主料烧制的雪菜大黄鱼,具有鱼肉嫩,菜香浓,清口鲜洁,营养丰富的特点,倍受食客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