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821年建立州治时,就有车轿大街等城市干道。经宋、元、明、清四代,宁波城市不断向江东、江北方向拓展,并逐步形成以环城河为标志的空间格局。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宁波的基础设施一直非常落后,市内道路总里程、人均道路面积、过江桥梁建设等方面均处于很低的水平。1949年至1989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获得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总体状况仍然不尽人意,与时代要求存在很大差距。统计资料表明,“七五”期末(公元 1990年),宁波市(海曙、江东、江北三区)道路总里程约400公里,最大路宽不足30米,人均道路面积仅7平方米左右;被喻为甬城象征的三江(奉化江、余姚江、甬江)仍然是阻碍区际交通的主要瓶颈,连接海曙、江东两区的浮桥为江厦桥所取代;另外,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等领域几乎空白。
近年城市建设一览
进入 90 年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宁波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此驶入了快车道。宁波市在国家以加快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宏观大背景下,充分利用了优越的港口优势和灵活的机制优势,城市经济实力得到迅速增强,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居环境达到较高水平,城市建设实现了高质量、高速度、高品位的跨越式发展,城市面貌也相应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东扩西拓,城市框架迅速拉开
如果说城市是身躯,那么道路就是骨架。为解决困扰城市发展的交通问题,从1994年起,宁波花3年时间实施了以“打通干道,疏通卡口”为重点的道路建设工程,使整个城市基本形成了“三横四纵”的城市道路骨架。在此基础上, 1999 年,宁波提出了城市东扩的战略,“跳出三江口、建设大宁波”。随后,一大批道路、桥梁工程陆续开工建设。仅2000年一年,宁波就新建和扩建了“三桥二十四路”,城市的内部框架大幅度地向东拉开,而这期间环城北路、中山西路延伸段、联丰路等的建设,则使城市在“东扩”同时也在不断向西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宁波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城市交通的立体框架。宁波市轨道交通由6条线组成放射式线网,辐射范围覆盖全宁波市区和余慈地区以及奉化。2009年6月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隧道工程开工。宁波市绕城高速公路连接线是连接绕城高速公路与城市核心区的快速通道,共 13条,除2条已建外,其余11条正在规划和建设中。争取在2010年全面建成通车。
2007年2月开工的宁波青林湾大桥已于2010年9月竣工通车。横跨江东和江北两区的跨江大桥——外滩大桥主体于2010年7月合拢,计划在2010年年底通车。宁波明州大桥桥梁总长1250米,主拱已经合拢,计划在2011年上半年通车。届时将实现东外环路和明州大桥的同步通车。这些大规模的建设工程,使宁波地上地下连为一体,把三江六岸紧紧相连。夜色中,大桥如美妙的竖琴被江风轻轻弹奏,倒映在潋滟江波,或似出水蛟龙戏着明珠……让整个城市沉浸在充满灵感的梦幻中。
——高楼林立,城市高度一再刷新
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代宁波的标志性建筑——隋唐时代建成的天封塔占据着宁波建筑的第一高度。90 年代后,高层建筑便开始在三江六岸不断涌现,并一再刷新着宁波城市的“第一高度”。耸立在中山路上、1995年12月竣工的38层的中农信国际商厦,一下子把宁波的建筑高度拔高到了138米,成为当时浙江省最高的大楼。到了2004年7月,52层、高达179.2米的“凌江名庭”顺利结顶。
现在,宁波已有高层、超高层建筑200多幢。特别是作为宁波标志的三江口区域,高楼在迅速崛起,现代化大都市的风情正在逐步形成。目前在建的 100米以上的超高楼还有很多。在中信国际东侧地块,有以香格里拉大酒店为代表的高层建筑群;波特曼中心3幢超百米的建筑,主楼高达120米;位于鄞州中心区的50层明州花园酒店,形似风帆的酒店主楼也将高达168米;2010年7月,宁波新高228米的宁波商会大厦竣工,已有布利杰集团、杉杉集团、利时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
——化腐朽为神奇,时尚坐标渐次浮现
宁波有着7000年河姆渡的古老文明,但在迅疾的现代化进程之中,悠久的文化需要新的载体来光大,城市的形象更需要新的坐标来展现。在构筑大都市的重笔浓墨中,一个个城市的时尚坐标于是渐次浮现。
1999年,投资达6亿元的月湖整治工作启动。这个开凿于唐贞观年间的城中之湖,历来被宁波市民视作城市明珠。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曾经杂乱无章、沉寂了千年的月湖换了新颜:古朴的亭台楼阁掩映在清波绿树中,曲径通幽处修竹成林……月湖已成为今天游览宁波的游客必去之处、市民的休闲胜地。
在新世纪的钟声刚刚敲响之际,宁波有史以来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中央商务区地块又开始动工。这个拆迁了4000多住户和单位、投资14亿元、总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被誉为“宁波商业航母”的中央商务区——天一广场,于2002 年正式“起航”。广场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与自然、时尚与经典的完美结合,主体由22幢风格迥异、独具特色的低层建筑组成,所有建筑沿中心广场环形布局,入口有亚洲第一的音乐喷泉和超大水幕电影,营造出恢弘的喷水艺术效果。该项目还开创了旧城改造不动用政府财政拨款的先河,走出了一条宁波城市建设市场化的新路子。
比上海外滩的历史还要久远的老外滩,是三江口冒出的又一个时尚坐标。这个曾经是低洼积水地段的历史文化街区一度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但是通过保护性的开发,积淀在这里的文化被重新点燃,不同时代的建筑在摇曳的火光中谈论着时代的变迁。招商完成后,街区丰富的业态和文化元素将让人在现实中体味时空交错的魔幻。
——城水相依,三江六岸不断靓丽
穿城而过的三江,这里既是古老宁波的发祥地,也是宁波最具个性的城市风貌所在。“水在城中,城在水边”的滨水风情,赋予了宁波特有的灵性。重塑三江,美化六岸,便成了宁波塑造特色城市的点睛之笔。
2000 年,一项旨在提升城市形象特色的大手笔——核心滨水区建设工程,在最具宁波城市风格的三江口破土动工。在江南地块,栽种了一批特色树种,为三江口涂上了一抹异国情调,增添了现代气息;在江东地块,保留了明清建筑安庆会馆,将原来的杉杉公园改建成仿明代的出海码头,显得古色古香;在江北地块,保留了天主教堂和最早的通商银行,罗马装饰加欧式风格设计,与江东中国传统风格隔岸相对。今天,古代风、现代风、西洋风荟萃交融的三江口核心滨水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宁波中心,成为宁波市靓丽的名片和笑迎四方嘉宾的客厅。与此同时,投资5亿元的宁波大剧院建设已经完成,标志着绵延4公里的三江文化长廊正从蓝图变为现实,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如中心图书馆、群众艺术中心、美术馆等将在宁波的母亲河——姚江之畔联结成一片蔚为壮观的文化热土。
和义大道滨江商务休闲区作为宁波“中提升”战略的重点项目之一,从理念、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都以超前的高要求、高品质,实现对中央CBD商业功能的全面升级。在此之前开业的宁波万豪酒店已经成为海曙区的一个地标,而路易·威登等国际知名品牌登陆和义大道,增添新兴的国际化、现代化的时尚元素,成为宁波市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一张国际名片。
——妆点绿色,生态功能显著增强
缤纷雅致的花园,绿阴掩映的住宅区,宽阔整洁的街道,色彩丰富的绿化带,草木吐翠,鲜花含笑……在宁波,这样的景观几乎遍及城市的每一个地方。近几年,通过“见缝插针,房前屋后”的绿化,宁波已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并正向国家生态城市的目标挺进。
1996年,宁波投资1200万元绿化了长达17公里的江南公路,开始了大规模的道路绿化建设;1999年投资6亿元完成的28公顷的月湖第一期工程,造就了纯朴典雅的城市花园,并开展了以“拆围透绿,拆临还绿,拆违建绿,拆旧添绿”为重点的城市环境整治,美化了家园;2002 年,实施了江东公园、人民路中心广场等大型绿化工程,特别是结合城市防洪,投入巨资绿化“三江六岸”,中心城市新增公绿150公顷;2003年中心城市累计新增700公顷,人均达到10.6平方米。到2009年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9492公顷,绿化覆盖率37.83%;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8629公顷,绿地率为34.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36平方米。
——环保治污,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提高环境质量,建设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相适应的生态型城市,不仅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市民对于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愿望和内在要求。
从1994年开始,宁波市投入巨资,开展了“整治城市环境质量,建设美好家园”活动,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督管理,坚决关、停、并、转了严重污染且治理无望的企业,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强化建设项目评估,防止产生新的污染源;拆除了长期困扰江北发展和影响市区环境的铁路专用线、钢铁厂地块;超过500家的工商企业经由“腾笼换业”迁出市区。
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9年安排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1.5亿元。宁波市24项化学需氧量减排重点工程已完成15项,10项脱硫重点工程已全面完成;全市已建成各类污水集中处理厂22座,污水日处理总能力达112万吨;切实加大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力度,临港工业区空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累计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3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县3个、省级生态乡镇65个。到2020年,城市户籍总人口预计达到670万~700万人,中心城250万,城市化率达70%以上。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等城市桂冠相继加冕后,宁波正竭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注重民生,居住条件得以改善
2009年度规划以二类居住为主,新增居住用地500多公顷(1公顷=15亩)建设用地用于上百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其中有4成多用于居住用地,而居住地中又有近8成用于廉租房、安置房、经济适用房等建设。同时,加快包括非成套房、城中村和老小区在内的旧城改造。
2011年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年度目标:经济适用住房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约0.25万套;经济租赁房(人才公寓)10万平方米,约0.25万套;廉租住房1.8万平米,约0.036万套;限价商品住房5万平方米,约0.1万套。
2011年普通商品房建设目标:普通商品房约4万套,住宅建筑面积344.6万平方米。其中,中低价位、中小户型商品房约3万套,住宅建筑面积约235.9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