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窗边的孩子
14393400000022

第22章 结论与建议

按照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的研究设计,我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对北京西城区570名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了多阶段分层整群(班)抽样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53份,并通过目的性抽样对北京市不同区县的15个初中生(正常使用组、成瘾倾向组和成瘾组各5个)及他们的家长分别进行了深度访谈,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时候,我采取了定性资料为主、定量资料为辅的策略。由于定量数据是经过较为严格抽样后获得的,对所抽样的群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以说明北京市西城区初中生家庭环境因素对电子戏使用问题影响的整体趋势。定性资料则着重于深入了解初中生的生活环境和电子游戏使用问题的发展过程,可以更清晰地发现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过程和方式。

作为一种互动电子娱乐媒体,电子游戏的形式和内容随着这一代初中生的成长而越来越丰富,受到绝大部分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喜爱,男孩儿花在电子游戏上的时间、成瘾倾向的比例和所玩游戏的暴力程度等都大大高于女孩儿。电子游戏能以其独特的方式满足这个年龄段孩子不同的心理需求:为现实生活中非常缺乏玩伴的他们提供了一个电子玩伴,让他们能够放松或逃避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在幻想世界里获得控制感和成就感并安全地释放攻击性,还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社会交往的方式。但是,电子游戏的这些功能也使它具有潜在的成瘾性,尤其是网络游戏。但电子游戏不同于海洛因,并不是必然有害的。如果适度使用,它只是一种新型的休闲娱乐方式,而且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是否出现使用问题的关键在于使用者的动机,即使用者是为了满足什么样的心理需求。而使用者的心理需求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压力引起的。

对于12~15岁的初中生来说,最重要的社会环境莫过于家庭和学校,而他们在学校的适应情况又是由家庭环境塑造而成的。那些家庭环境和发展不良的个体会遇到更多的情绪困扰,攻击性也更高,更有可能把电子游戏当作补偿、逃避和攻击的手段,因此更容易出现成瘾和成瘾倾向,也更偏好暴力程度高的游戏,而且对其中的暴力成分更感兴趣。即使暴力程度很低甚至不含暴力成分的游戏,也会被他们用来释放自己的攻击性。而那些家庭和谐、发展良好的个体虽然可能也很喜欢电子游戏,但他们有更有意义的生活目标,父母也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监控,因此沉迷电子游戏的几率大大降低。由于绝大部分电子游戏都含有不同程度的暴力内容,而且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普遍喜欢玩暴力游戏,他们所玩游戏的暴力程度也许并不比成瘾和成瘾倾向者所玩游戏的暴力程度低很多,但他们的主要兴趣并不在游戏的暴力成分上。这一结果支持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中的媒体依赖理论。

电子游戏使用问题在初中阶段凸显,但其成因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这是由社会大环境、家庭小环境和初中生这一特定发展阶段的共同作用形成的。由于中国现阶段激烈的社会竞争,整个社会对于知识和学历越来越重视。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使得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很高,孩子很小就被迫学习各种超越自身发展阶段的知识和技能。一旦遭遇挫折,就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和成就动机。同时,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存在,家长、学校和学生自身都形成了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单一评价标准”,学习成绩不良的个体更容易受到来自家庭、老师、同学和自身的心理压力。而且,中国现在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能否考上高中关乎孩子一生的发展方向,家长、学校和学生本身都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随着进入初中后课业负担突然加重和课程难度陡然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分化加剧,个别学生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又得不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努力摆脱家庭的影响,寻求自我认同,受同龄群体压力的影响增大。而且,由于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他们的攻击性明显增强,亲子冲突也随之增加。生活中的这些困扰很可能使得他们把电子游戏作为补偿、逃避和释放攻击性的手段,这又反过来导致学习成绩更加落后。由于父母不能对这些孩子进行有效的监控,这种下旋螺旋模式最终导致这些个体出现电子游戏使用问题。这个结果支持“使用与满足”理论中的使用与发展模式。

本研究最后总结了四个家庭环境因素作为一个整体对初中生电子游戏使用问题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影响并非是从孩子进入初中开始,也不是从孩子开始接触电子游戏开始,而是存在着短期和长期两种看似不同却又密切相关的影响。所谓短期影响,即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特别是不良的家庭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会使个体产生持续的负面情绪,继而产生消除这些负面情绪的心理需求,促使他们产生接触电子游戏的动机,而这些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他们就会更加依赖这种互动的电子娱乐媒体。所谓长期影响,即家庭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个体学习技能和社会技能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其对电子游戏的使用情况。而家庭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从孩子出生开始,是一个持续的、越来越复杂的过程,进入初中后凸显出来。

本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这四个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对它们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果都表明,四个因素都对初中生电子游戏使用问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完整和非完整家庭结构中的初中生在电子游戏使用问题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出现问题的几率比较高。父母离异影响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经历过父母离异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不过,父母是否离异对学生电子游戏成瘾程度和所玩游戏的暴力程度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但父母离异前很有可能经常发生破坏性冲突,影响孩子的情绪安全并对父母教养方式产生负面影响。父母离异后,单亲抚养人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加重,也会对其教养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技能和社会技能的发展,也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间接地影响孩子的成瘾程度和所玩游戏的暴力程度。但是,双亲家庭的孩子同样会出现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因素,尤其是父亲功能和父爱的不足或缺失,而且这些家庭的母亲功能也往往存在着不足和缺失。还有些双亲家庭父母经常发生冲突,教养方式严重不一致,这样的家庭比单亲家庭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些家庭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现电子游戏使用问题。而那些不仅形式上完整而且父母功能齐全的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足够的关爱,有利于孩子学习技能和社会技能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都比较好,出现电子游戏使用问题的可能性就很小。

虽然定量数据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初中生电子游戏成瘾量表的得分和所玩游戏暴力程度的相关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但并非没有影响,成瘾倾向组各项指标的均值都低于正常使用组。从对定性资料的分析来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既影响孩子成长的物质条件,也会对父母的婚姻关系和教养方式产生影响。在父母的学历、职业和家庭收入三个指标中,对孩子影响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学历。总体来说,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这些孩子所属的同龄群体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更容易受不良同龄群体压力的影响,因此他们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更大,出现电子游戏使用问题的几率也更高。而那些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从孩子一出生就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和非物质条件,有利于孩子学习技能和社会技能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培养。他们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也比较好,出现电子游戏使用问题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

家庭关系对初中生电子游戏使用问题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破坏性的父母冲突使孩子感到应对能力差、自责、夹在父母之间左右为难并感到父母婚姻关系不稳定,无法获得情绪上的安全感,更有可能选择玩电子游戏来逃避烦恼并重新获得情绪安全,而且更倾向于玩暴力程度高的游戏。父母冲突还会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给亲子关系带来负面影响。亲子关系冷漠或冲突激烈的孩子往往自我价值感很低,以消极的方式对待自己和他人,缺乏成就动机,因此往往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都比较差,攻击性也比较强。亲子关系不和谐还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监管的意愿,也会降低孩子对父母监管的接受程度,从而削弱父母教育的效果。这些孩子更容易沉迷于电子游戏而出现成瘾和成瘾倾向,所玩游戏的暴力程度也较高,而且更看重游戏中的暴力内容。而家庭关系和谐的孩子则情绪稳定,进取心强,而且对人友善,发展情况良好,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电子游戏使用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从根本上影响着孩子的人格、自我价值感和成就动机等影响孩子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父母的温暖理解是电子游戏使用问题强有力的抑制因素,而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则会给孩子造成情绪困扰并增加他们的攻击性,从而增加他们沉迷于电子游戏和偏爱暴力游戏的可能性。从教养方式的分类来看,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和谐的家庭关系又使得孩子能够接受父母的监管。这种家庭的孩子发展情况最好,不容易对电子游戏产生依赖。严厉权威型的次之。这种教养方式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甚至惩罚严厉,但也会给他们足够的关爱,而且家庭关系和谐,父母教养方式一致,孩子会把家长的严厉和干涉看作是对自己的关心,因此到目前为止发展情况良好,但这种教养方式不利于孩子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有可能逐渐对这种教养方式产生不满,因此存在一定的风险。高度溺爱、严厉专制、忽视冷漠甚至兼而有之的教养方式、父母严重不一致的教养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致使他们发展受阻。这些家庭的孩子是出现电子游戏使用问题的高风险群体。

但是,四个家庭环境因素并不是孤立地对初中生电子游戏使用问题发生影响,而是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股合力。同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是单向的,孩子也会对家庭环境产生影响。这种长期的相互作用形成较为稳定的家庭互动模式,或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发展,而不同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电子游戏的使用情况。这一结果支持“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假设。

事实上,换一个角度来看,电子游戏使用问题(包括成瘾倾向)的出现其实并不完全是坏事,而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信号,需要家长和学校积极地去关注。如果没有电子游戏,他们也会表现出其他的行为问题,后果甚至会更加严重。因此,从事网络成瘾研究和治疗的学者虽然认为网瘾对青少年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他们也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避免了本来可能会出现的更为严重的伤害性事件(如自杀、暴力犯罪),如武志红(2007)采访过的多位心理学家就认为多亏有网瘾给了这些孩子一个虚拟的安全岛,所以甚至要感谢网瘾(第163页)。在我和陶然教授交流的时候他也认为网瘾有其积极作用,它告诉家长和学校孩子的生活中出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立即为他们提供帮助。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瘾/电子游戏成瘾是件好事,只是相对于其他更为严重的行为问题来说比较安全,至少孩子在心理机能上基本上是正常的(武志红,2007,第44页)。如果家长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立即采取积极的措施,完全有希望帮助孩子摆脱对电子游戏的依赖,使其回归正常的生活。但是,如果家长任凭孩子继续迷失在电子游戏里,迟早会引起无法挽回的后果。

家庭环境因素对初中生电子游戏使用问题的影响过程与方式表明,要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电子游戏成瘾以及沉迷于暴力游戏所引起的种种问题甚至悲剧,不能靠简单地阻止他们接触电子游戏。毕竟电子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本身并不是必然有害,禁止他们玩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解决初中生电子游戏使用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消除导致他们对电子游戏产生依赖的心理压力,改善孩子的生活环境,首先就是家庭环境。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相对稳定的,要改变起来比较困难,但做父母的可以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改善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鼓励,善于发现并欣赏孩子的优点,并及时有效地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玩电子游戏的问题上,应对他们玩游戏的时间和所玩游戏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监控,避免形成过于沉迷游戏影响学习、成绩下滑更加沉迷游戏的恶性循环,以及过度沉迷暴力游戏导致情感、认知、行为方面的问题。还要注意培养他们建设性的兴趣爱好,减少电子游戏对他们的吸引力,同时使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对于已经出现电子游戏使用问题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审视孩子生活中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和学校中存在什么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同时求助于专业心理医生对孩子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发现其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通过相应的心理治疗手段帮助孩子摆脱对电子游戏和游戏暴力的依赖。同时,家长和学校需要加强沟通,联手消除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引起孩子电子游戏使用问题的心理压力来源,帮助孩子重建生活的信心,避免他们再次回到电子游戏中去寻求心理满足。作者从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获悉,经该基地治愈的孩子出院以后,由于原来的生活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他们中的一部分又重新回到了网瘾中,因此该基地现在要求必须有至少一个家长陪同孩子接受治疗,学习如何做合格的父母。

要减少电子游戏使用问题,还需要改善社会大环境,因为大环境不仅会给家长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他们的教养方式,还会给老师和孩子本身造成心理压力。对于初中生和其他年龄段的未成年人而言,目前最急需改变的就是过于看重学习成绩的“单一评价标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以便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避免他们沉迷于在电子游戏中获得的虚拟的成就感。对于那些学习上出现困难的孩子,我们应该从制度上采取对他们进行帮扶的措施。现在北京市的中小学校都不许学生留级重读,这就使得那些因一时贪玩出现学习困难但又很希望有机会重新学习的个体失去了弥补损失的机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成绩越来越差,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虽然有些学校采取分层次教学的策略,但其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不影响成绩好的孩子的学习进度,因此那些差班的孩子往往会自暴自弃。如果能从体制上建立允许留级制度和对成绩落后学生实施有效的帮扶措施,至少会大大减少因为学习困难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的比例。我们的大众媒体和家庭问题专家、儿童和青少年教育专家应该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使更多的父母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注意检视自己的教养行为,建立和维护和谐的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避免孩子因家庭环境因素出现负面情绪和发展不良而对电子游戏产生依赖。同时,政府应加强对电子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的管理,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家长和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对电子游戏的认识,自觉地控制使用电子游戏的时间并选择健康的游戏内容。

电子游戏使用问题只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之一,而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引发孩子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本研究对预防其他类型的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