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嗯。
赵:那还不错呢。
B4:就是第20名,也不是19名以前。
赵:正好正中间那块。
B4:嗯。
赵:那在年级呢?
B4:年级前100名吧。
赵:前100名。总共多少个孩子?
B4:一共300多。
赵:300多个,你是前100名,那成绩相当不错。
B4:再往后一点。100多。
赵:100多。所以基本上中游,或者中上的?
B4:中下游吧,没得过什么奖。但是学习也没让人操心过。
可是,他的母亲告诉我,他在初一的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数学只得了6分,成绩最好的英语也只有50多分。初二的考试卷子从来没有往家拿过,而且回到家里从来不写作业。从我对他母亲的访谈中发现,他回家也会对家人撒谎。“他老爸(继父)随便问他,你作业写了吗?我天天看不着你写。‘你别管了,老爸,我在学校都写了,老师留作业,我要不写,老师还不找家长啊’,学习的事,他说现在我不是倒数第一名了,他说我们好像全年级的给我垫底的挺多的。”(B4母)她现在已经放弃努力,不再过问他的学习了:
“因为我从搬到这儿半年了吧,我就觉得给我气的,心脏都受不了,岁数大了,一气我心脏胸可闷得慌了,后来我也不生气了,你爱怎么着怎么着吧,学校老师不给我打电话,就证明你在学校没惹大事,那我就高兴了。所以他回来,每天晚上见一面,吃完饭以后,每天去换个酸奶,让他换个水,就这两项任务。”
他的同班同学C3告诉我,他的成绩在班级和年级都在倒数前几名之内,他根本不写作业,也不好好听课,该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还不到10分,其他课也没有一门及格的,老师现在也已经不管他、不收他的作业了。另外,他所在的班级有39人,所在的年级只有三个班100多人(C3)。B4说自己排100多名倒是实话,但不是300多人中的第100多名。当我告诉他也要对他母亲进行访谈的时候,他连说“我妈没有时间,真的”。他之所以不肯说出实话,显然是因为内心深处有着很强的自卑感,所以总想粉饰现实,让自己有点面子。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离异对初中生电子游戏的使用程度和内容的影响比较显著的原因。由于单亲父母要独自承担养育儿女的任务,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增大,既会影响到单亲家庭的生活水平,也会影响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双亲家庭相比,单亲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减少,为孩子提供的受教育机会也相应减少。尤其是像B1和B4这样,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离异,更给孩子的智力发展、学习技能和社会技能的培养造成损害。孩子还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学习能力不足,成就动机不高。结果孩子一上学就落后于别的孩子,很快便由于跟不上学习而放弃努力。学习成绩不好让他们更为自卑,攻击性更强,与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也受到进一步的影响,变得更加孤独,只能在电子游戏中寻找可以交流的玩伴。即使现实生活中有同龄伙伴,也是情况类似的“同命相怜”,彼此的“友情”只会带来更不好的影响。当他们接触电子游戏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后,就很容易反复接触,从而导致成瘾倾向甚至最终成瘾。
7.2.2功能失调完整家庭
并非只有单亲家庭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有的家庭形式上是双亲,但事实上相当于单亲家庭,甚至比单亲家庭还要糟糕,主要表现为父爱和父亲功能的不足和缺失。这种情况表现为父亲一方经常不在孩子身边,或者虽在身边却不能正常发挥做父亲的功能,对孩子不是关心教育,而是溺爱、忽视或者暴力相向。孩子得不到来自父亲的温暖理解或行为方面的规范,很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而且,王蕾(2000)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初中生来说,父亲的教养方式(如过分干涉)与总体自我价值感以及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的相关,高于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它们的相关。本研究定量数据也表明,在很多方面,父亲比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显著性更高。这一现象可能与我国父亲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有关(王蕾,2000)。
陶然等(2007)通过对该中心收治网络成瘾病例的统计发现,在家庭对于孩子的伤害中,排名第一的是父爱缺失,占87%(排名第二的是父母教养方式兼有溺爱和控制)。所谓父爱的缺失,并不一定都是单亲家庭,还有的家庭虽然是双亲,但由于各种原因父亲无法正常地发挥功能,“比如工作成瘾(工作狂)的父亲,爱愤怒的父亲,性格过于木讷、逆来顺受的父亲等都易造成父爱的缺失”(银子,2007,“编者的话”)。高文斌、陈祉妍(2006)的研究也发现网络成瘾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出现“父亲功能”缺失或不足的现象。他们认为,所谓“父亲功能”并非简单是父亲具体人,主要指在教养过程中通常需要的父亲角色与作用,如规范性、力量性等(高文斌、陈祉妍,2006)。在他们的项目组接触的大量案例中,75%以上有“父亲功能”不足甚至缺失的现象,如单亲(母亲)家庭、幼年父亲不在身边、家长过于繁忙无暇顾及子女、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很少参与等。
在本研究成瘾组和成瘾倾向组的访谈对象中,每个双亲家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情况。A4的父亲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偶尔回来住一个月两个月,这种时候也有”(A4母)。A1的父亲是铁路设计院的工程师,不得不经常到铁路建设工地,一走就是很长时间。A3的父亲属于暴力易怒型,动不动就把儿子暴打一顿,甚至用铁链子把儿子“当狗一样拴在院子里”(A3母),儿子入狱几年只去看过一次,而且“不希望儿子回家,就当没有他”(A3母)。A5的父亲属于溺爱型,“对孩子百依百顺”(A5母)。A2的父亲属于“家庭妇男型”,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孩子“根本就不理他”(A2)。B2的爸爸是火车餐车的厨师,经常出车不在家,性格内向而且在孩子母亲面前“唯唯诺诺”(B2母),夫妻、父子关系冷漠;B5的父亲虽然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高,但也容易发怒,对待儿子态度粗暴。B3的父亲早早就离开老家到北京来做生意,他母亲也在他四岁那年来到北京,把他放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十岁那年才把他接到北京上学,又由于忙于做生意没时间照顾孩子,把他送进了老家人在北京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寄宿,三年后又让儿子回到老家的县重点中学寄宿插班读书,一星期回爷爷奶奶家一次。
A1的父亲讲述了他在不能有效参与孩子教育方面的缺憾:
小学之前,我们一直和他姥姥住在一起,我白天上班,他两岁半开始上幼儿园,回来以后基本上和他姥爷姥姥在一起,他姥爷多多少少有些那个什么(娇惯孩子)。不能说老人,咱(做)父母(的)也有这个情况。在那个环境下,有时候你还不能说他(岳父母)说得太狠了,一说太狠了,那个(孩子母亲)不乐意了。
孩子长大以后,父亲的工作范围有了改变,需要经常出远差,就更不能对儿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范了。
A1爸:去年是个什么情况?去年他就是跟今年很类似,今年和去年很类似,基本上就是去年的重复,去年他是从十一月份开始的不上学,那时候第一次在家赖着不去上学,那时候我正好是在四川,那次打电话,在成都打电话,是吧?结果是等我回来时候已经有一个多礼拜没去上学了,结果回来呆了没几天,我又走了,结果他又不去了。
赵:就玩这个(PSP掌机)?
A1爸:当时是玩电脑,当时还开着网。
赵:他妈妈说他不说啊?
A1爸:说。
赵:管用吗?
A1:不管用。
赵:为什么?
A1:当时我对那个游戏的劲太狂热了。
对于母亲说话为什么不管用,A1的父亲是这样解释的:
“她管不了,她就是有点对他太软,该狠的时候不狠,该硬的时候不硬。结果让上学不去上学,可是不上学在家玩游戏,她还给他买点卡,更助长了他玩的(劲头)。那段时间,我回来一查,那个点卡有这么厚一沓子,有好几千块钱的点卡。”
A1复学重新上初一以后又开始出现借口身体不适不去上学在家打游戏的情况,由于当时他父亲在外地,只能通过打电话对他进行劝说,但是效果并不好。
A1爸:所以说那段时间我正好在外地,他有什么,断断续续地有两三周没去上课,那几天我电话费也是打了很多,那么老远,毕竟他也很清楚这个电话的作用,对吧,所以它效果也不是很好。
近几年来,很多从事网瘾及电子游戏成瘾研究的学者都注意到了父爱和父亲功能的不足或缺失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但很少有人提及母亲这个角色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事实上,由于孩子出生后前三年里主要是由母亲带养,而这三年属于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且孩子完全在家庭环境里接受社会化,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带养人的言谈举止来学习,因此母亲的作用对于孩子发展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的。
著名的母亲教育专家王东华(1999)集10年心血写成一本长达80万字的专著《发现母亲》。他认为,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是第一生产力。下面摘录的是他这部著作内容简介的一部分,翻开封面就可以看到。其中关于母亲对孩子成长重要性的观点,堪称精粹。
“婴儿出生时都是同母亲连体的,因此存在着一个宫外孕期。母乳喂养的重要不仅在于营养的供给,更是在于这种精神交流的皮肤传爱。同父亲相比,母亲在育儿方面有着本能的优越。
人是分两次诞生的,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在人生的头三年存在一个镜像期,这时孩子的大脑像高保真的录像机摄录他所感受到的一切。人存在着一个比性本能更为本质的智本能,一旦错过便遭阉割,因此孩子(婴幼儿)的一年绝非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于十年。
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的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她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是一个大错误。在孩子成长上,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一个瞽(瞎)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女人的名字叫母亲,女人能顶半边天。”
王东华这里所说的母亲的作用主要指孩子出生后到三岁之前这个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而这个阶段孩子的智力是否得到充分的发展将影响他们的一生。虽然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父亲的影响似乎高于母亲,但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几年里,母亲的角色和作用则远远高于父亲。
然而,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母亲功能的好坏与父亲功能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从定量研究的数据中母亲与父亲在教养方式方面的高度相关就可以看出来。一般的趋势是好则都好,差则都差。
父1和母1,0.837**——父亲对孩子温暖理解程度高的,母亲对孩子的温暖理解也高;
父2和母4,0.607**——父亲惩罚、严厉程度高,母亲也高;
父3和母2,0.667**——父亲过分干涉,母亲也过干涉、过保护。
父4和母3,0.680**——父亲拒绝、否认程度高,母亲拒绝、否认程度也高;
父5和母2,0.606**——父亲过保护程度高,母亲过干涉、过保护程度也高。
在父亲角色缺失或功能失调的家庭,如果母亲角色也失调,那对孩子的打击将是非常严重的。不幸的是,本研究成瘾组和成瘾倾向组孩子的家庭除了父亲不能正常行使自己的功能外,母亲也同样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成瘾组的情况更甚于倾向组。A1的母亲不知道欣赏孩子,对孩子过于宽容,不能配合丈夫对儿子进行适当的约束。A1迷上电子游戏以后,不论玩网络游戏还是在图书城玩单机游戏,都能受到玩伴的羡慕和称赞,让他有一种被欣赏的成就感。由于母亲不仅不对他玩游戏的行为加以限制,还不断地答应他的请求给他买点卡和游戏书,结果他在游戏里越陷越深,完全将学习抛在了一边。A1对电子游戏那么着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可以和网上的玩伴聊天。他甚至出钱让别人替他打怪升级,他自己则长时间地和别人聊天。这很可能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和家人的沟通存在问题。母亲只知道给他买好吃的,不知道该如何跟他交流,父亲又长期不在家,现实生活中缺乏有效的人际传播使得他把玩网络游戏当作了替代品。A2的母亲先是控制,后来又过于宽容。她对待丈夫的态度使得他在儿子面前没有任何权威,父子关系紧张。初二的时候,A2在学习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语文和物理两门主课都没学到什么东西,和老师的关系也变得紧张。再加上他性格内向,没有什么同龄的朋友,于是就在初二的寒假里一头扎进电脑游戏,再也不想学习的事。初二下学期母亲让他回家把游戏玩够了再上学,结果他从此再也没进过学校,整天沉迷在网络里,和父母几乎没有任何语言交流。A3的母亲虽然不像他父亲那样冷漠和暴力,但孩子小时候她喜欢打麻将,对孩子关心得也很少。她从来没觉得儿子有任何优点,所以没给过儿子好脸色。A3在家里挨打受骂,在学校被同学看不起、被老师当作出气筒。只有在网吧里,他才找到和他有共同语言的伙伴。只有在网络游戏中的“黑社会”里,他才能找到归属感。只有在打游戏水平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才能找到可以发号施令的控制感。只有在游戏里,他才能通过加入一个比较有名的家族获得自豪感。也只有在游戏里,他才可以为所欲为,发泄在现实生活中“想拿刀砍人的冲动”而不必担心受到法律的制裁。A4的母亲对孩子溺爱加控制,致使孩子幼年屡受挫折对自己失去信心,而且由于总是请病假耽误学习,到了初中以后跟不上学习直至辍学在家沉浸在网络游戏里。他进入青春期以后不肯再受母亲的控制,经常与母亲发生争吵。姥姥和母亲一样,也是总唠叨他学习的事,让他心烦,所以也不愿意跟她交流。他认为和父亲的关系很好却很少见到父亲,打电话又觉得没什么话可说。和A1一样,A4在现实生活中也无法获得缓解心理压力所需的人际传播渠道,于是就到网络游戏里寻找。他原来喜欢打篮球,但迷上游戏以后不再出去和同龄人一起打,而是通过玩网络游戏《NBA篮球》来满足自己对篮球运动的喜爱和体验成功的感觉。他还喜欢玩暴力级别很高的游戏,如CS“到现在都没有玩腻”,《魔兽世界》也让他觉得打怪、杀人非常痛快,而且还要和别的玩家组队共同作战,使他找到了一种归属感。
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A5的母亲。她从怀上女儿后就没有再出去工作,也不和外界交往,夫妻关系又不和谐,她完全生活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女儿身上,用溺爱和严厉的管教两种极为矛盾的方式将女儿严密地包围起来,使她感到窒息,所以拼命地要挣脱。女儿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越来越不好,现在又出现了心理和行为问题,这使她产生了强烈的羞耻感,更不愿意和亲戚朋友交流,听见别人说自己的孩子如何好她就备感痛苦。心理健康处在这种状况的母亲恐怕很难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我第一次对她进行访谈的时候,她对自己的失误进行了很好的反思。但是我第二次到她家的时候,发现孩子白白嫩嫩的脸上添了一道新鲜的伤痕。A5母解释说那是头天晚上A5说了句脏话她觉得无法容忍抬手打她的时候划伤的。A5说她已经习惯了,同学老师问起来就说是被猫抓的。虽然A5经过心理治疗现在能够正常去上学了,但除了语文课外,大部分课都听不懂也不想听了,上课就睡觉。而且,由于在家里和父母起了冲突心情不好,到学校里很容易和老师发生冲突,她的校长几次告诉我,她又和班主任和年级组长闹起来了。她的母亲说她现在放学回家不写作业,除了看一看自己感兴趣的电视剧,还是把所有的时间用在玩网络游戏《劲舞团》上。这款游戏有着动听的音乐,长相俊美、服装华丽的少男少女,而且可以感受到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或狂歌劲舞的快感,玩伴之间还可以利用交流平台谈情说爱,沉浸在浪漫的爱情中,A5就通过玩这款游戏结交了一个男朋友。她之所以那么喜欢这款游戏,就是可以让她忘却现实中学业的失败和父母对她造成的伤害,通过和玩伴的交流获得情感上的慰藉。
在成瘾倾向组中也存在父母功能同时失调的情况。B2的母亲看不上孩子的父亲,总在孩子面前数说丈夫的不是,与丈夫及公公婆婆一家关系冷淡,而冷漠的家庭气氛也造成了儿子的冷漠、没有爱心。B2进入初中后理科成绩跟不上,但他不肯通过努力把功课赶上去,而是把时间花费在玩游戏上。他说自己脑子反应慢,所以喜欢玩节奏比较慢的游戏,最喜欢的是《仙境传奇》,因为在那个游戏里“得体现关爱”,可以聊天,可以结婚,还有好多职业,玩者可以“想干嘛干嘛”。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和父母很少交流,和亲戚也很少来往,在学校也没什么朋友,人际传播的极度缺乏使得他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游戏上,为此还多次与母亲发生激烈的冲突。母亲把电脑收走以后,他又通过看电视上的游戏节目和用手机玩游戏来替代。
B3的母亲在儿子四岁的时候将他留给爷爷奶奶照顾,自己来北京和丈夫一起打工,后来把儿子接来后也没能给儿子多少温暖。B3被送回老家的重点初中上学的时候,成绩跟不上考上该校的同学,老师批评,自己也很自卑,便在班里一群学习不好的孩子带领下去网吧玩网络游戏。他玩过好多种游戏,玩得最多的是《问道》、CS、《跑跑卡丁车》,和同学聊天也是聊游戏。父母无奈,只好又把他接到北京来。对B3的访谈其实是应他父母的要求。他参加了定量研究问卷的答卷,电子游戏成瘾量表的得分是61分,有明显的成瘾倾向。我按照他在答卷上留的电话打过去核对一个信息,接电话的是他的母亲。听说我在做初中生电子游戏使用问题的研究,就问我能不能跟她的儿子谈谈,说他每天放了学不学习,就知道和市场里别的孩子一起玩电子游戏。
另外,双亲家庭还有可能存在严重的父母冲突,而父母之间持续的激烈冲突也与孩子的行为问题有关(Peterson and Zill,1986)。在我的访谈对象中,成瘾组五个家庭都是双亲,但绝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关系都不和谐甚至经常发生严重的冲突。五个成瘾倾向家庭中有三个双亲家庭,但B2的父母关系冷淡,B3和B5的父母之间也存在不和谐因素。相关内容请参看第九章。
因此,双亲家庭并不能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出现父亲或/和母亲功能失调,父爱或/和母爱缺失,甚至父母冲突频繁,不能给孩子应有的温暖、关爱,也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双亲家庭的孩子同样会出现电子游戏成瘾或成瘾倾向。
7.2.3功能正常完整家庭
非依赖孩子的家庭情况则和前两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接受我访谈的五个家庭里,没有一个是单亲或重组家庭,不管从形式还是实质上看都是完整家庭,所有的父亲和母亲都对孩子充满关爱而且发挥着良好的监管功能。
C4家的情况是这个组中最好的。他的父亲原来是某军事院校的教师,退役后曾经到外地自谋职业,不久就发现那样顾不了家,于是为了孩子又回到北京。母亲是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每天上早班,下班后全力照顾家人的饮食起居。夫妻两个都是单位的业务骨干,每年都拿回奖状和获奖证书。为了保证儿子对社会的积极认知,他们回家后从来不谈论腐败等消极的事,“也不会抱怨工作中的问题,因为也没什么可抱怨的”(C4父)。夫妻两个感情很好,家里的气氛很和谐,孩子自然就会感到放松,亲子关系也非常融洽。从孩子三年级起,父亲就每个周末带他从昌平长途跋涉到位于前门附近的161中学上培训班,最后孩子凭借优秀的成绩考进该校实验班。他还在161中学上培训班的同时考取了人大附中的仁华学校,当时两天周末他要上三个半天的培训班,都是父亲陪同。儿子进入初中后,为了让儿子少在路上花费时间,他们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就在孩子初一、初二所在的校区的马路对面,夫妻俩对儿子照顾得非常周到。
C4父:第一我们家长,让你吃好吃饱,然后呢,休息好,比别的同学有比较多余的时间。你看有的他们同学,光骑车来回到家的话,一天得俩小时,两回,我们就省下至少半小时以上,以前在这儿省得更多,五分钟就到校区了。
赵:现在一般的爸爸都特别忙,我觉得您做得特别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您陪伴他的多是吧?
C4父:我是最多的,因为我是从部队退休(役)下来嘛。因为我们下来时可以去谋第二个职业,我就没张罗着去给别人打工,就自己干点事儿……我现在就干的自由职业。我高兴了,只要不影响孩子。他晚上需要陪,白天我能干的我都干,干我想干的工作。
赵:那你晚上陪他做些什么呢?
C4父:我们实际上帮不了他什么忙,晚上只是说让他感觉父母存在,有时候看看他是不是在学习。就这个陪伴,实际上他门一关,那是他的一方天地,他在写作业,写得什么样你并不知道,你只能知道他作业完成没有,起了一个简单的监督的作用,所谓陪伴只是监督。
C4母:就是给他生活上的照顾。
C4父:第一是生活上照顾。关爱他,支持他,端杯水去,说喝口水,别太累了,关心他,让他感到一个是父母的存在,再一个有父母的关爱,让他感到我学习是有人关心的,我学习是有人在欣赏,在关爱,就这么简单,我们实际上真正的作用就起到这个作用。
C4的母亲也一直对儿子照顾得非常好:
“只要是我能想到的,在生活方面,学习方面,一般都能够去做。”
C4小学的时候就对电子游戏兴趣很大,经常半夜起来玩,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父母发现。上中学以后,他又玩上了网络游戏,上学的时候会跟同学谈论游戏,回到家里还会上网和同学玩上一会儿。母亲担心他耽误学习总想限制他,但父亲觉得应该给他一个适当放松的机会。后来父母觉得他在网络游戏上投入了太多的时间,恐怕影响他的学习,就开始严格限制他再玩,他虽然不是心甘情愿地接受,但也能够理解父母的苦心。由于父母功能齐全,对他充满了关爱和欣赏,他和父母的关系非常融洽,经常和他们交流自己在学校的情况,父母也经常给他一些指导。他在学校学习成绩很好,还有出色的文体特长,而且非常热心帮助老师和同学,因此人缘很好。C4既不靠电子游戏逃避现实中的失败,而且由于在现实中与家长、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人际传播渠道畅通,也不靠电子游戏获得与陌生人交流的机会,更不需要靠暴力游戏来发泄心中的愤怒。在父母的监督下,他进入初三后周一到周五就不再玩网络游戏,只在周末玩上一会儿。学习累了,他就弹弹钢琴或者和同学一起打打篮球放松一下。
C2家的父母功能也很齐全。他的父亲在某电影制片厂负责财务工作,孩子小的时候他经常跟剧组出差,但儿子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为了儿子基本上不再去了。我到他家做访谈的时候,他正要出门去上班,看上去是个性情温和的男人。他的兴趣爱好比较多,儿子受他的影响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学开始学吹小号一直坚持到现在,前不久又喜欢上了弹吉他,于是父母又给他请了吉他老师。C2的母亲原来是皮鞋厂的工人,因为工厂倒闭近几年来一直在家照顾家人的生活,家里的事从来不让丈夫操心,对儿子也照顾得非常周到。这是一个性情温和、任劳任怨的母亲:
“他(丈夫)喜欢听音乐会什么的,有时候买两张票,音乐票很贵嘛,所以我就别去了,你们俩去吧,带着一个行了。一般是他(丈夫)喜欢音乐,喜欢音乐爱唱歌。”
有了温和的父母和温馨的家庭氛围,孩子也成长为一个性情温和而且风趣的小伙子【1】。C2很喜欢玩电子游戏,每天都要玩一会儿,节假日还会和同学一起玩,平时也会跟同学聊聊游戏的事,但他并没有花费很多时间来玩游戏。他在学习上非常自觉,每天放学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写完作业或者写累了才玩上一会儿电子游戏,而且他玩起电子游戏也有很强的自控能力,玩一会儿就会主动关掉。偶尔多玩一会儿,父母一提醒他也会马上退出。
C3家和C2家非常相似。孩子的父亲是建筑工程师,经常需要到工地去。母亲原来是单位的会计,后来单位效益不好就下岗了,只是定时去税务局报税,所以不必每天忙忙碌碌的。在家除了照顾家人以外,她也喜欢玩玩电子游戏,经常去买新出的游戏光盘,还和儿子一起切磋技艺。在整个访谈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温和的脾气和良好的心态。在和丈夫相处方面她也非常有艺术。如果有什么事意见不合而且说服不了对方就先不说,但是并不算完,等有了机会再说,直到把对方说通。因此,夫妻两个不会发生争吵,家庭气氛就很和谐。在我访谈过的20多个家庭里,他们家是唯一一个父母和孩子一起玩电子游戏的家庭。C3在学习上非常自觉,不用父母催促就能做得很好,在年级100多名同学中排在前10名左右。他说起话来慢条斯理,显得相当成熟与稳重。每天放学后,他都会赶紧完成作业,然后玩一会儿电子游戏。周末的时候,C3一次能玩上六七个小时。由于父母不给他钱,他从来没玩过网络游戏,只是玩一些单机游戏,最喜欢的是三国系列的游戏。但他并没有因此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是从中学习到了不少的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另外,由于父母也玩电子游戏,一家人闲暇的时候就一起玩会儿游戏或者谈论一些与玩游戏相关的话题,被许多父母视为洪水猛兽的电子游戏在他们家里反而成了一个增进感情的手段。当然,父母并不是撒手不管随便孩子怎么玩,而是限定时间、提出条件。一旦发现玩游戏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马上采取措施减少他对电子游戏的使用。因此,虽然C3很小就开始接触电子游戏,但并没有出现过度使用现象。
C5家和C1兄弟家的情况与上述三家略有不同。这两个家庭的父亲对孩子都非常尽心,但在教育方式上存在一些不足。一个是打孩子,另一个是不停地唠叨,因此父子关系显得有点紧张,但是母亲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
从C5上小学一年级开始,他的父亲每天早上开车送儿子上学,至今已经快九年了。他对儿子要求比较高,儿子小学时他给儿子报奥数班,周末带孩子去上课,而且平时经常监督并帮助儿子学习。虽然他的方法比较粗暴,经常打孩子,但儿子似乎并不记恨他,因为在他内心深处知道父亲是真正爱自己的。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具有强调父母权威和子女顺从的传统,在这种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父母教育孩子体现出比西方父母更严厉的特点(Chao,1994;Dornbusch等,1987)。而且,由于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干涉、约束等被视为对儿童的关心(Chao,1994),父母对儿童的严格要求是被认可的。因此,严厉的、干涉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社会功能、学业成就等关系可能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并不成立(Chao,1994)。不过,C5的父亲比较严厉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学习、使用电子游戏、人际关系方面似乎没有什么不良影响,但是养成了孩子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性格特点,孩子已经感觉到这方面的不足并感到不安。C1兄弟也有类似现象,兄弟俩在访谈过程中反复强调他们胆小。C5的母亲是高中的语文教师,而且一直担任班主任,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清醒的认识,除了给予儿子学习上的指导与帮助外还非常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在对儿子的教育态度上和丈夫保持一致,在儿子面前维护丈夫的权威。因此儿子养成了比较顺从的性格,家长不让做什么事就不做,在玩电子游戏这件事上也是如此。他玩过很多种单机游戏,但从来没玩过网络游戏。自己家里的电脑里没有电子游戏,父母也不允许他在家里玩,所以他只是在姥姥家的时候在舅舅的电脑上玩一会儿,父母喊他走的时候他会马上关机走人。以前节假日的时候,他和表弟都住在姥姥家,就会一起玩游戏,甚至玩过通宵。进入初三以后,由于学习任务加重,他自己也特别想考进市级重点高中,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外还要上中考培训班,就不再玩电子游戏了。
C1兄弟的父亲原来是出租车司机,后来在家里盖了两层楼的房子出租,他就不再出去工作了。在家一是负责租房方面的事务,二是照顾一家人的吃喝。虽然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起住,但他担心奶奶做饭不好吃孩子吃不好,自己亲自下厨,每天换着花样给儿子们做吃的。对于孩子的安全,他也非常尽心。上初一的时候,大儿子被车刮了一下,很快父亲就买了一辆小轿车,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凡是他力所能及的都会尽力去做。只是他脾气不好,对儿子学习不满意的时候爱唠叨,说话“糙点”(孩子母亲),兄弟俩对他也颇有不满,但他从来没有动手打过儿子,儿子们也能体会到父亲对他们的关爱,虽然他们已经开始感到父亲管得太多了。他对于孩子玩电子游戏的态度很明确,而且控制得很严,兄弟俩很清楚学习不好再玩游戏的后果,所以不敢贪玩。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要先让父亲看到自己努力学习然后才敢玩:
赵: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会去玩游戏吗?
C1(弟):没有过,我不敢玩,今天我考不好,我就没什么心情玩,我估计我爸接我的时候,回去的时候,肯定问我成绩,问完成绩心情不好,要看我再玩游戏机……所以我回去,我得先学会儿习,学几个小时,得让我一个家长,让我爷爷最好,有权威的看着我。因为他比较注重方法……所以我得让我爷爷看着我,看着我。我是这么计划,我语、数、英、物理每科我先学半个小时,学完两个小时,整个两个小时得让我爷看着我学。我玩的时候,我妈要进来问我学习了没有,我说起来也理直气壮的,我就可以放心玩。要是我俩学完了我爸不在家,还以为我们俩没学习呢。
兄弟俩觉得别的同学的家长在孩子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就可以让他们玩会儿电子游戏,可他们的父母管得太死,周末都不让玩,只在假期里才让他们每天玩俩小时。他们偶尔也会找个借口到同学家去玩一会儿,但慑于父母的威严不敢多玩。
不过,兄弟俩认为父亲管得过严、说话难听而且不好沟通,颇有怨言,但是一致认为母亲比较能理解他们。孩子的母亲“两头劝”,在孩子和父亲的关系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而且注意到了当着孩子的面不能跟丈夫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分歧,父亲也能与母亲保持一致。孩子更多的是感到母亲的关爱和理解,母子关系比较融洽。
总之,功能正常的完整家庭不仅形式上是双亲,而且父母的功能比较齐全,家庭气氛和谐,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鼓励,为他们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条件,并且能够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幼童时代,父母无条件的爱就像是打造了一个安全岛。心中有了安全岛,孩子才会信心十足地探索世界,和人交往。他们深信,如果受伤了,受挫了,可以随时回到这个安全岛上来(武志红,2007,第115页)。因此,这些家庭的孩子情绪安全感高,整体发展情况较好,人际关系也不错,对借助电子游戏逃避、补偿和攻击的心理需求较弱,电子游戏只是一种休闲娱乐和放松学习压力的方式,因此出现成瘾和成瘾倾向的情况也比较少见。
7.3本章小结
从定量和定性资料来看,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并不是孩子出现电子游戏使用问题的关键原因,但是父母离异的影响比较显著。这是因为与婚姻冲突和离婚相关的家庭心理压力会给儿童的发展进程带来负面的影响。与非监护一方父母的接触减少会导致从成人那里获得的情绪支持和监督减少,而且可能会经历不一致的教养方式。离异还对单亲父母的生活产生很大压力,使其变得压抑,影响到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活水平一般较低,不利于他们获得足够多的发展机会。因此父母离异会导致孩子学业水平低、辍学的可能性增加,抑郁、心理压力、焦虑和攻击性增加。另外,父母离异对孩子的人际关系也有着负面的影响,父母支持的减少使得离异家庭的少年更容易转向同龄群体寻求情感上的支持与寄托,更容易受该群体价值观和亚文化的影响。在这些方面,本研究与西方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但是,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学习成绩对于中国青少年的影响要重要得多。这是由中国人注重学业的传统和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现实共同决定的(参看张结海、徐安琪,2003;陶宏开,2004;史朝霞,2006)。学习差意味着在老师、同学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低,失败感强,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一旦接触到电子游戏并从中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成就感,就很容易沉迷。人际关系不好意味着他们无法通过有效的人际传播来缓解心理压力,也会促使他们转向电子游戏以排解寂寞和烦恼,因为电子游戏可以单独进行,而网络游戏又具有隐匿性,而且如果玩得好还随时会得到网友的鼓励和称赞,可以让游戏者忘记现实中的烦恼。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比双亲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同龄群体压力的影响,这和斯腾伯格(Steinberg,1987)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青少年群体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共同的兴趣(章志光,第390页)和对于青少年文化的倾向性(Steinberg,2007,pp.227-228),而电子游戏已经成为男性青少年的一种亚文化,以电子游戏为核心形成社会团体的倾向绝大部分出现在男性青少年群体中(Roe and Muijs,1998)。使用娱乐媒体的技能成为男性之间相互攀比的一个方面(Facer et al.,2001),对这样的群体来说,这种技能可以与真正的体育成绩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因此,如果该群体是以电子游戏为核心内容形成的,这个孩子就很可能会成为电子游戏的爱好者而逐步出现使用问题。
所有这一切都会促使离异家庭的青少年转向电子游戏,并刺激他们不顾一切地提高自己的游戏水平,而且更容易选择暴力程度高的游戏来释放内在的攻击性,从而不断地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虽然本研究定量数据中非离异家庭的孩子所玩游戏的暴力程度平均值高于离异家庭的孩子,但定性研究则发现离异家庭的孩子即使玩的是《跑跑卡丁车》这样的非暴力游戏,也会非常具有攻击性,如故意冲撞别的车辆,从中体验到发泄的感觉。也许更重要的不是游戏本身的暴力级别,而是玩者是否把游戏当作发泄攻击性的工具。
虽然离异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电子游戏使用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完整家庭的孩子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风险,因为有些完整(双亲)家庭也同样存在着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问题就是家庭功能失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父爱和父亲功能的不足或缺失。而且,在父爱和父亲功能不足或缺失的家庭里,往往母爱和母亲的功能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足和缺失,二者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另外,这样的双亲家庭往往夫妻冲突频发,夫妻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不一致,也不能对孩子实施有效的监控,孩子同样会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这些家庭的孩子可能由于破坏性的父母冲突、父母教养方式不良、亲子关系不和谐等导致持续性的情绪不良、学习成绩差和人际关系困难,挫折感和攻击性强。他们一旦喜欢上电子游戏,就很容易将其作为轻松地逃避现实生活中各种烦恼的方式,因而也容易出现使用问题。总体来说,他们所玩游戏的暴力程度比功能正常的完整家庭的孩子高,而且他们更关注游戏中的暴力成分。而在不仅形式上完整(即父母双全)而且父母都能正常地行使各自功能的家庭里,孩子既能得到足够的关爱,又能受到父母有效的约束,能够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虽然他们也喜欢玩电子游戏,但他们明白生活中还有更为重要、更有意义的东西,因此不会过分迷恋电子游戏,出现使用问题的几率也比较低。
在下一章里,我将通过定量和定性资料的分析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初中生电子游戏使用问题的影响。
注释:
【1】他的这种性格是他的同班同学C1兄弟告诉我的,但他在接受我访谈的时候显得相当拘谨,对我提的问题只做很简单的回答,可能是因为跟我不熟悉,而且知道我是北大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