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冥想的力量
14393300000010

第10章 冥想过程(7)

关于冥想的神圣文本

《奥义书》

隐藏在万物之中的那个自我并不光芒四射。但是,知微者通过他们专注的、精微的理智可以看得到。——《羯陀奥义书》1:3:12。

通过专注自我,智者认识到那个古老的、光辉的“一”,难以看到,是未显的、隐藏的,就居于“觉”(菩提)之中,并且停在身体里——他确实远远地抛弃了欢乐和悲伤。——《羯陀奥义书》1:2:12。

智者应该让他的身体坐稳,上身挺直,在心意帮助下将他的感官转向心,并通过梵之筏渡过可怕的世界急流。——《白净识者奥义书》2:8。

在避开大风的洞穴修持瑜伽,修炼之地平整、纯粹,没有鹅卵石、砾石和火,没有水声或市场的干扰,心意喜悦,不刺眼睛。——《白净识者奥义书》2:10。

那个梵光芒四射,巨大无比,自我照耀,不可思议,比精微的还要精微。他比远的还要远,却又非常的近。确实可以在此看到他,他就居住在有意识的人的心房。——《蒙查羯奥义书》3:1:7。

哦,迦吉(Gargi),尽管不知道这一不可灭者,但这世界上无论是谁都提供祭品、履行祭祀和实践苦行,甚至行之几千年,发现这样的行为都是会灭的。哦,迦吉,无论是谁,离开这个世界而不知道这一不可灭者,都是悲惨的。哦,迦吉,但他知道了不可灭者之后离开了世界的人是知梵者。——《大林间奥义书》3:8:10。

这一切都是梵。宇宙从梵中产生,又消融于梵,在梵中呼吸。所以,人们应该以平静的心冥想梵。——《唱赞奥义书》3:14:1。

一个人尽管用一只足站立千年,进行苦行,但它还不及专注冥想的十六分之一。——《品迦拉奥义书》4:15。

《薄伽梵歌》

瑜伽士永远应该专注心意,独居幽境,控制思想和自己,无所企盼,无所贪求。选择清静的地方,安置自己的位置,座位稳固,不高不低,铺上布、皮和拘舍草。控制心意和感官,思想集中在一点上,坐上座位修习瑜伽,以求灵魂得到净化。身体、脖子和头保持端正不动摇,固定目光在鼻尖,不要到处张望。(6:10-13)

钵颠阇利

专注是把心意集中在身体的灵性意识中枢内,或体内、体外的某种神圣形式上。冥想是流向专注对象的连续的意识流。——《瑜伽经》3:1-2。

商羯罗

冥想阿特曼,它就居住在你里面,它没有一切有限的附属,他是存在智慧喜乐,它是独一无二者。你将不再生活在生死轮回之中。——《分辨宝鬘》第288、412节室利·罗摩克里希那。

在深度冥想中,感官的功能停止了;心意不再朝外。它就像关了院子的门。有五个感官对象:色、声、香、味和触。它们都留在外面了。【66】

你知道一个人在冥想状态是什么感觉吗?心意就像连续不断的油在流动——它只想着一个对象,那就是上帝。它意识不到其他任何东西。【67】

如果你冥想一个对象(择神,理想的对象),你将获得它的特质。如果你日夜思考上帝,你将获得上帝的特质。一个盐娃娃进入海洋里测量海洋的深度,它就会和海洋合一。【68】

如果日夜沉浸在世俗之中,心意就不可能思考上帝;独处幽境,思考上帝,这非常必要。除非一个人独处幽境,实践冥想,否则一开始,将心意集中在上帝上是非常困难的。【69】

为了冥想,你应该撤回自己,或退到一个隔离之所,或到森林里。并且你应该始终区分真实的和不真实的东西。只有上帝是真实的,是永恒的本质;其他一切都是不真实的,也就是不是永久的。通过区分,一个人应该从心意中摆脱不永久的对象。【70】

一个人在冥想中能够获得这样的心注一处,他将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到。他甚至不会意识到触感。一条蛇可能爬过他的身体,但他没有意识到它。蛇和他彼此都意识不到对方。【71】

桑迪亚(sandhya)融入歌雅特瑞(Gayatri),歌雅特瑞融入唵,唵融入三摩地。它就像铃声:铛-铛-铛。通过跟随唵声的轨迹,瑜伽士渐渐让自己融入至上的梵中。【72】

圣母室利·萨拉达·戴维

天天冥想,因为你的心意还是不成熟的。持续的冥想将会让你的心意专注一处。总是区分真实与不真实的东西。无论你什么时候发现你的心意接近什么对象,都要思考它的短暂性,从而尝试将心意撤回到上帝的思想中。一个人曾在钓鱼。婚礼派对伴着音乐沿途前进。但钓鱼者的眼睛依然凝视浮子。求道者的心意应该像钓鱼者那样坚定。【73】

如果一个人坚定冥想,他将清楚地看到主在他心中,并听到他的声音。当一个观念闪过他的心意时,它将马上得到实现,并沐浴在宁静之中。【74】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

当心意被训练到能固定在内部或外部的某个点上时,心意就会产生一股不间断的心意之流,守在某个点。这就是冥想状态。当一个人具有如此强的内观力,以至他能够抗拒外部感知,只把冥想保持在内部某个点上,这种状态就叫三摩地。这三种状态——专注、冥想和三摩地——合在一起称为总制(samyama)。【75】

这一关于灵魂的真理首先被听到。如果你已经听到了它,那么就思考它。一旦你思考了,你就冥想它。不要空洞的争论!一旦你满足了你自己,你就是无限之灵。如果这是真实的,你是身体这话就是胡话。你是自我(自性,原人),而这被认识到。灵必须把它自身视为灵。现在,这灵把自身视为身体。这必须停止。你一旦开始认识到这点,你就解脱了。【76】

专注是获得一切知识的关键。没有专注,什么都不可能。百分之九十的思想力量都被普通人浪费掉,所以他不断犯大错;专门训练过的人绝不会犯错误。【77】

人类意识到自己从欲望中摆脱出来的这个过程,恰当地表达了为获得普遍的自由而进行的斗争。这一自由通过工作、崇拜和知识这三重活动方式获得:(a)工作——持续地、不停地去帮助他人,爱他人;(b)崇拜——它在于祈祷、赞美和冥想;(c)知识——跟随冥想而来的知识。【78】

在完美的专注中,灵魂实际上摆脱了粗身的束缚,并知道自身是什么。【79】

对灵性生活最大的帮助是冥想。在冥想中,我们脱去我们所有物质的限制条件,并感觉到我们神圣的本性。在冥想中,我们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帮助。【80】

最大的事就是冥想。它是通向灵性生活——心意冥想——最接近的进路。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这一刻,我们不是物质——灵魂思考它自身,摆脱一切物质,这是灵魂奇异的接触。【81】

思考和冥想你是全在的阿特曼。“我既不是身体,也不是心意,也不是菩提(觉),也不是粗身和精身”——通过这一排除过程,将你的心意沉浸在超然的知识之中,它是你的真正本性。不断将心意投入这样的知识之中,以便杀了心意。然后,只有你认识到理智的本质,或在你的真正本性中确立起来。认识者和被认识者、冥想者和冥想对象将变成一,接着就是所有现象的叠加会终止。【82】

三摩地是每一个人的特征——不,是每一个动物的特征。从最低级的动物到最高级的天使,每一个动物都会在某个时候必须达到这一状态,并且对他来说只有那样真宗教才开始。【83】

我们宣称,专注心意的种种力量是唯一的知识道路。在外在的科学中,心意的专注是——把它置于外在的东西上;在内在的科学中,心意的专注也是——引向一个人的自我。我们称这一心意的专注叫瑜伽。瑜伽士谈了很多。他们宣称通过心意的专注,宇宙中每一个真理对于心意都会显而易见,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真理。【84】

圣兰帕萨德(Saint Ramprasad)

在念诵神母卡利的名字时,我不是饮普通的酒,而是饮永恒喜乐之酒。它如此让我心意陶醉,人们都以为我醉了!起初,我的古鲁(导师)给我酿酒的糖蜜。我的渴望是转变它的酵素。知识,也就是酿酒师,为我准备了。这一切都完成了,我的心意就从曼陀罗的酒瓶里吸入,用母亲的圣名将它净化。饮这酒,兰帕萨德说,然后生活的四种果实都是你的。【85】

《摩诃婆罗多》

在《摩诃婆罗多》中,摩奴、毗耶娑(广博仙人)和至富(Vasishtha)都谈到冥想。摩奴说:

既然心意总是受到感官对象的刺激,普通心意是不可能达到无德之梵的。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专注,将感官融入心意,心意融入理智,才能达到无德之梵。

毗耶娑说:

从外部对象撤回理智、心意和感官,并将它们融入普遍的超灵的过程,这会导致至上的知识。渴望这种知识的人必须心意高度专注,每日早晚各一次将心意融入理智。【86】

《毗耶娑经》(4:1:9和11)中说:

因为冥想[位格]被比作静止不动的大地。

没有[冥想]之地的法则。无论心意在哪里专注,都应该实践专注。【87】

至富说:

冥想是瑜伽士最大的力量。智者把冥想描述成心意专注和调息。调息分两类:有念诵的调息(sagarva)和无念诵的调息(nirgarva)。除了有时取食物和排泄,一个人应该总在冥想。通过心意的专注,智者让个体灵魂从二十四个宇宙原则中分离出来,并将它融入超灵。个体灵魂和超灵一旦合一,人就成为在世解脱者。【88】

数论哲学

通过强烈的冥想,达到原人,原人是所有力量的本质。

冥想是依附的消灭。

通过抑制限制条件而达到完美的冥想。

通过专注、体式和履行职责达到完美的冥想。

也通过不依附和实践而达到完美的冥想。

尽管求道者应该对许多经典和导师虔诚,但他必须仅是从中接受精华,就如蜜蜂从众多花中采蜜一样。

心意专注的人,三摩地不会中断。他如同一个射箭者一样。

在世俗工作中一旦违背既定规则,就会造成极大伤害,冥想也一样。

通过自制、敬畏和服务古鲁(导师),经过一个长时间,就会取得成功。【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