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失衡的巨龙
14390300000024

第24章 宏观经济之问——高增长低通胀:馅饼还是陷阱?(5)

马尔萨斯幽灵重回地球?

纪念马尔萨斯的时刻到来了。

最近两年间,国际米价和小麦价格已经翻倍甚至上涨到3倍。粮价暴涨相继在喀麦隆、塞内加尔、菲律宾和埃及等37个国家和地区引发抗议和骚乱,食品骚乱让海地总统普雷瓦尔面临下台的危险,甚至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美国这样的成熟经济体,也出现了抢购大米的风潮。更可怕的是,节节攀升的粮价正在成为真正的杀手。世界银行警告,全球超过1亿人口面临因高粮价而陷入赤贫,健康水平急剧下降。

然而,在马尔萨斯看来,这个杀手在做的仅仅是一种必需的矫正。

1798年,马尔萨斯的小册子《人口论》问世。书中悲观的结论在人口和食物两者增长速度的差异上展开:人口增长没有限制,而食物增长受制于土地的有限性;或者说,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食物按算术级数增长。结果,人类必须依靠“积极的矫正”来让人口增长和食物增长重新回到平衡。这些矫正的手段包括:饥荒、疾病和战争。这些残酷的手段之所以是必要的,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口数量与养活他们的粮食的数量相匹配。

在1803年的第二版中,马尔萨斯引入了道德限制,弱化了他最初的残酷判断。道德限制是通过降低出生率而不是此前强调的提高死亡率来起作用的。如果人类推迟结婚并养更少的小孩,人口和食物供给之间的张力也会得以缓解。这些道德限制被马尔萨斯称为“防御性矫正”。

如果马尔萨斯是正确的,那么对于现在因粮食而起的动乱和人道主义灾难,我们也只好一声叹息,无计可施。

然而,马尔萨斯的幽灵只属于工业革命之前的丛林世界。一方面,当马尔萨斯创作《人口论》时,他忽视了已经在英国发生的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即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蕴涵的技术革新,空前推动了生产发展,人类养活自己的能力远远超越了算术级数式增长。马尔萨斯的结论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工业革命之前人类艰苦挣扎的一个悲观总结。

另一方面,马尔萨斯的人口预言也不成立。从欧洲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家经历了人口结构的转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大幅下降,并且,人口增长最终在一些国家开始下降。

无论如何,马尔萨斯都没有预见到这样一种情况:在粮食空前丰裕的背景下,饥饿和争夺正在贫穷国家蔓延,在富裕国家引起抗议。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007年国际谷物产量达到创纪录的21.08亿吨,并在2008年创下约21.64亿吨的历史新高。其中大米产量增加约730万吨,小麦产量增长约4100万吨。

既然近年世界粮食产量处于历史峰值,为何全世界仍有大规模人口正不断陷入饥荒,遭受食物危机呢?

问题不在于马尔萨斯所论证的粮食的相对匮乏,而在于政治方面,在于国际粮食市场的紊乱,在于人类之间的不信任。这有点类似于凯恩斯所说的“丰裕中的贫困”。

政府常常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尤其是当有多个政府参与博弈的时候。在我看来,粮食危机的逻辑是这样:因为无法控制海湾局势,美国等少数国家不得不另辟蹊径以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因而通过法案对用粮食生产乙醇等生物燃料进行补贴,这种非正常需求未能改变油价高涨的现状,却将粮价打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粮食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对国际粮食市场的破坏却是巨大的。粮食的这种“创新”用途让人们看到一个无底洞,并赋予了粮食更多的战略色彩,粮食不光是能直接、间接地变成食物,而且还能够变成SUV的燃料;粮食问题不仅是人与人之争的问题,还是人与机器之争的问题。“机器吃粮”的时代已经初露端倪了。

在美国,有1/5的玉米作物用于乙醇生产;而在欧洲,一些菜子油被用做生物柴油。显然,这些欠妥的政策诱导农民将大量耕地从小麦种植转向玉米、大豆和油菜子的生产。欧美人士也许会说,制作生物燃料不是问题所在。因为,国际小麦产量仍然从2006年的5.965亿吨上升到2008年的6.473亿吨。另外,由于种植条件的差异,玉米制乙醇也不会导致大米的减产。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国际粮食市场原有的脆弱平衡被打破了。2007年,全球被用作生产燃料的粮食超过1亿吨。恰恰是这1亿吨,打破了世界粮食市场维持多年供需平衡的关系。2007年,全球粮食储备总量已经下跌到3.09亿吨,仅仅相当于54天的全球消费量,而1999年全球粮食储备水平相当于115天的全球消费量。

预期更是悲观的。美国最新的《能源法案》显示,到2022年美国的生物能源使用量将达到360亿加仑。有分析称,美国通过玉米提炼出的乙醇量能为其节省的汽油不到当年存储量的1%,却让全球粮价上涨了近四成。

起初,生物燃料问题引起粮价攀升,随即引发了市场恐慌、出口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商品期货的投机行为,这些因素才使价格飙升愈演愈烈。为了保护本国消费者免受世界价格高涨的影响,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大米和小麦出口实行了管制,这些国家包括阿根廷、巴西、俄罗斯、中国、印度、乌克兰、越南、柬埔寨、巴基斯坦、埃及和印度尼西亚。

粮食出口管制正在全球流行,而出口管制导致可供国际贸易的大米和小麦数量减少。据世界粮农组织估计,2008年世界大米贸易量从2007年的3470万吨减少到2870万吨,小麦贸易量则从1.13亿吨减少到1.06亿吨。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施出口管制,粮食贸易最后的实际减幅可能更大。在全球粮食获得历史性大丰收的背景下,若无这些限制措施,谷物贸易的萎缩和粮价暴涨就是不可思议了。

粮食出口国实行限制出口会稳定国内市场,但是国际粮食市场却会变得日趋紧张,减少了可供国际间交易的粮食总量,并通过替代效应波及其他粮食品种,结果是每个国家都进口不到自己需要的其他粮食品种。

马尔萨斯在过去2个多世纪中,都被证明是错误的。然而极为讽刺的是,在全球谷物产量将达到有史以来最高值的今天,却有更多的人在挨饿。或许,马尔萨斯的幽灵正以另一种变体重现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