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仰山论丛(2012卷)
14385300000013

第13章 人文艺术篇(2)

三、从英汉句法形态对比看介词在英语中的地位

从句法层面看,英语语句以主谓或主表结构为主干,且多为长句或复合句,句中有句;而汉语则与之相反,多用简单句。有比喻说:英语语句如同一架葡萄藤,主干突出,枝蔓横生。词、句间运用丰富的关系词过渡、连接,把句内各成分挂钩在主谓两个主干前后,由此形成树状结构的长句。

由于汉语的造句不受型态束缚,又没有一定的主谓框架限制、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区别,所以可以不交待词与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汉语语句则按时间顺序或一定的逻辑顺序一个一个短句逐一叙述,成线性排列,被学者喻为竹竿型结构,也为流水句。这样,英汉语言的句法特点便一目了然:汉语是动词优势,英语是关系词丰富;汉语是平等结构,英语是层次结构。请看下例:

英语:The advantages of these devices over cams and dogs lie in the ease and speed with which they may be prepared,the ease and speed with which the machine tools may be changed over one job to another,the convenience with which the devices may be stored,and the convenience with which they may be shipped from one plant to another in case of necessity .

从上例可知,英语句子除严谨的主谓结构外,与汉语最不同的是多种聚集句子的手段,如各种关系词、连词以及介词等。这些词在句中聚集各种关系网络,使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虽前呼后拥,却严密规范。句中的四个“with”,它们在各从句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表明各分句间的关系,举足轻重,不可替代。而句中另八个介词则连接句子的不同成分,在句中一样不可或缺。这句话中,前后使用介词达12个之多,有的缀词,有的连句,其地位可见一斑。再看一例:

英语:When a movement of such free electrons is produced in one particular direction,this constitutes an electric current the magnitude of which depends upon the number of free electrons passed persecond.

汉译:当这种自由电子按一定方向移动时,就形成了电流,电流的大小取决于每秒钟经过的自由电子数。

由上例可以看出,英语句中的5个介词缺一不可,而汉语造句由于不受型态束缚,没有一定的主谓框架限制,又无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区别,可以因表意的需要而加以变通,词语的分合收缩比较灵活,一般可以不交待词与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因为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样,汉句中的介词常常是可有可无,比如此例中的汉译句中的介词多可省略,此句亦可译为:“这种自由电子向一定方向移动,电流便形成了,每秒钟经过的自由电子数决定了电流的大小。”

由此可见,由于英汉句法的迥然差异,英语语句对介词的需求是刚性的,不能减免和替代;而汉语语句对介词的需求则是柔性的,非必需的和可替代、可减免的,这应是英语介词在英语言中地位非同汉语的另一原因。

四、从英汉词法特征看介词在英语中的地位

从词法层面看,英汉语言最主要的区别体现在谓语动词上。汉语动词不像英语动词那样有严格的形态变化,其用法不受形态变化的约束,且汉语的谓语复杂多样:可以是动词、名词或形容词,也可以是一个动词、多个动词,甚至还可以没有动词。使用起来简便、频繁和随意。因此,汉语动词所使用的语言成本就很低廉,造句时可随意调用动词,形成多个动词集结的态势。这样词法特性的语言无需频繁使用介词来表明各成分之间关系,因此,在汉语中,介词显得非常贫乏。

英语的动词尤其是谓语动词,由于有复杂的形态变化,所动用的语言成本就非常高:一个谓语动词除自身复杂的形态变化外,还常常需要1~3个助动词的辅助才能构成完整的谓语形式。除此之外,英语谓语动词还需要主语,即便没有主语也要给它安设一个形式主语,英语中除动词外其他词类皆不能作谓语。众所周知,语言都遵从趋简原则,或者说任何语言具有从简的本能,所以在词法层面上英语不会像汉语那样是动词集结的语言,而会选择其他没有形态变化、简洁的词类。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人们发现英语言选择的是介词集结。无怪乎有语言学家说:汉语是动词的语言,而英语是介词的语言。请看下例:

汉语:本市有二百多万人持有驾驶执照

英译:1)In this city,there are over two million people who have driving licenses.

2)In this city,there are over two million people with driving licenses.

上例的汉句中,由于汉语是动词集结的语言,所以可以连用两个动词“有”和“持有”。而在英译句1)中,英句选择“有”作谓语(there are),在处理另一个动词“持有”时,英语的“软肋”就暴露无遗了。由于动词常在英句中作谓语,所以为承载这个动词,英句动用了一个“who”引导的从句,英语动词所涉及的语言成本由此可见一斑。鉴于昂贵的语言成本,英语言不方便动词集结。在在英译句2)中,介词“with”很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持有”这个动词,可谓“四两拨千斤”。再看一例:

英语:Carlisle Street runs westward,across a great black bridge,down a hill and up again, by little shops and meat markets,past single-stored homes until suddenly it stops against a wide green lawn.(49)

汉译:卡列斯尔大街往西伸展,越过一座黑色大桥,爬下山岗又爬了上去,经过许多小铺和肉市,又经过一些平房,然后突然冲着一大片绿色草地中止了。

由此例可知,英句在确立主谓程式的主句后,选择介词集结完成句子的其余部分,因英语介词语言成本低廉。而在汉译句中,则自然选择动词集结,凡英句用介词的地方汉句皆用动词,由此可见英语介词之所以较汉语活跃在词法层面的原因。

另外,英汉介词都主要用来表时间、空间和方位等意义,但除此之外英语介词还有丰富的隐喻引申意义,这是汉语介词望尘莫及的。下面以英语介词“out”为例:

1)Swimming is out until the weather gets warmer .天气转暖前,游泳是不可能的。

2)I was slightly out in my calculation .我的计算出了点小错。

3)He's been out of work for six months .他已经失业六个月了。

这里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所举的三个例子只是介词“out”众多隐喻引申意义的一个小影,事实上每个英语介词除了有与汉语介词相同的表时空意义外,还具有汉语介词所没有的、更为丰富的引申义,在英语中蔚为壮观。尤其是当这些介词与名词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后,更是如虎添翼,在句中可充当除谓语之外的各种成分,十分活跃。

五、结束语

英汉两种语言中,介词的使用范围和表达方式有极大的不同。英语介词不仅使用率高,组合能力强,且含义丰富,同一个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意义各不相同,仪态万千,对汉语背景的二语学习者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无论就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的范畴变化来说,汉语介词不如英语介词那么活跃。本文旨在通过英汉语言结构的对比,探究英语介词在英语语言中如此“神通广大,无所不在”的因由,帮助中国学生克服母语障碍,从宏观上认识英语介词,也为英汉翻译提供依据。

注释:

(1) (明)宋濂等.元史·成宗纪四(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

(2)张月中,王钢主编.全元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931.

(3)张月中,王钢主编.全元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948.

(4)张月中,王钢主编.全元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864.

(5) (元)佚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不得法外枉勘条(卷四十).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元本.

(6)张月中,王钢主编.全元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661.

(7) (元)陶宗仪.万有书库从书·南村辍耕录·鞠狱(卷二十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8) (明)宋濂等.元史·世祖纪三(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76.

(9) (明)宋濂等.元史·世祖纪七(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76.

(10) (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刺守(卷十五).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11) (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寺(卷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12) (元)胡行简.樗隐集·兵部译史房题名记(卷一).北京:北京图书馆藏清乾隆翰林院抄本.

(13) (元)陶宗仪.万有书库从书·南村辍耕录·刻名印(卷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4)(明)叶子奇.草木子·杂俎篇(卷四下).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

(15) (元)危素.危太仆文集·送陈子嘉序(卷六).刘氏嘉业堂刻本.

(16)张月中,王钢主编.全元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865,931,949.

(17) (元)佚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内外诸官员数(卷七).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元本.

(18) (元)李祁.云阳先生文集·送陈元善赴海北宪掾序(卷二).北京: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

(19) (元)苏天爵.滋溪文稿·灾异建白十事(卷三十六).适园丛书本.

(20) (明)叶子奇.元明史料笔记丛刊·草木子·杂俎篇(卷四下).北京:中华书局,1959.

(21) (元)佚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人吏优假读书(卷十二).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元本.

(22) (元)蒋易.鹤田蒋先生文集·送郑希礼之建宁学录序(卷上).北京: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

(23) (元)佚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革去滥设贴书(卷十二).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元本.

(24) (元)佚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迁转人吏(卷十二).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元本.

(25) (明)宋濂等.元史·世祖纪十三(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6.

(26) (元)许有壬.至正集·风宪十事(卷七十五).清宣统石印乾隆刻本.

(27) (元)蒋易.鹤田蒋先生文集·送黄仲言之武平教谕序(卷上).北京: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

(28) (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四(卷九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6.

(29) (元)佚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禄廪(卷十五).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元本.

(30) (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四(卷九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6.

(31) (明)宋濂等.元史·世祖纪九(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

(32) (元)佚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禄廪(卷十五).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元本.

(33)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68.

(34)同上:489.

(35)同上:363.

(36) (梁)萧统选编,(唐)吕延济等注.六臣注文选(卷十九),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影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2008.

(37)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21.

(38)同上:90.

(39) (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十一册),济南:齐鲁书社,2000:120.

(40)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3:115.

(41)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29.

(42)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4.

(43)石观海.宫体诗派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37.

(44)赵倩,(1978.7—)女,浙江杭州人,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法。(浙江海宁,314408。)

(45)本文为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2012年度科研课题“基于英汉语言结构对比——介词在英语中的地位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2dfy013)的成果。

(46)彭启良.翻译与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7)董斯美.英语介词的动词意义.中小学外语教学,1981(10).

(48) Hall,Edward T.,Beyond the Culture,Anchor Press,New York,1976.

(49)彭启良.翻译与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