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瓷之源:上虞越窑
14380100000001

第1章 序

浙江是我国瓷器的发源地和青瓷的主要产地,迄今已调查发现古窑址近2000处,从而构成了上溯商周、下至清代的庞大瓷窑体系。自东汉成熟青瓷创烧后,浙江制瓷业发展迅速,在长达1500百余年的瓷业史中,出现了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著名窑口,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制瓷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根据考古发现证明,越窑的烧造时间最早,窑场的规模最大,器物的种类最全,纹饰最为丰富,因而蜚声中外。早在唐代,诗人陆羽于《茶经》中就将越窑产品誉为天下第一。宁绍平原是早期越窑的烧造中心,上虞则是中心的主体。研究青瓷史,离不开越窑;研究越窑的发展史,更离不开上虞。

金焕同志在上虞从事文物考古工作近30年,之前又有在浙江省博物馆工作的一段经历。数十年的耳濡目染,在前辈学者的熏陶下,特别钟情于家乡的越窑和青瓷产品。特别是他回上虞后长年奔波于瓷窑址现场,栉风沐雨,从事第一线的工作,更是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加之他的勤奋好学和不懈努力,终于写出了这一部全面研究上虞越窑发展历史的专著。

上虞越窑址的年代涵盖汉至宋,无论是东汉时期,还是三国两晋时期,抑或是唐、吴越国以及北宋时期,都有值得介绍和称颂的窑址。如上浦小仙坛窑址,是迄今学术界公认的最早烧制成熟青瓷产品的窑场,经过上世纪70年代的调查试掘和瓷片测试,确认其烧造年代为东汉时期。近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上虞文物管理所,于临近小仙坛的上浦大园坪(支项山)窑址进行考古发掘,进一步证实了小仙坛窑址产品的烧造时间。再如东汉期的夏家埠帐子山窑址,三国时期的上浦鞍山窑址,西晋时期的上浦凤凰山窑址、尼姑婆山窑址,以及唐、五代、北宋时期的上浦窑寺前窑址,等等。因此,作者将窑址的概述作为本书的重点,安排四章近大半部书的篇幅详细介绍各处窑址,无疑是值得赞许的一种写作思路。这些窑址,由作者在前辈的指引下深入调查,或由作者参与调查,或由作者参与发掘,都在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介绍。特别是作者采用编写考古报告(简报)的方法,去描述窑址环境、窑床结构、产品特点等,尤其是配上大量线图,这对读者加深印象,充分了解瓷窑址考古,很有帮助。

越窑兴衰的原因,一直是困扰古陶瓷界和陶瓷考古研究者的课题,学术界已有不少真知灼见,但也存在不同的观点。金焕同志不畏艰难,敢于对上虞越窑的兴衰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东汉时期上虞越窑“制瓷业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究其原因,无疑与当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密切相关”。唐五代时期上虞越窑“制瓷业的空前发展,在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烧造量上,是与农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繁荣,饮茶风尚盛行密切相关。而‘官窑’的设置,又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更加精美”。同时他又指出,“正由于越窑的衰落,才孕育出龙泉窑这颗中国青瓷史上光辉灿烂的明珠”。这些看法虽然为一家之言,却不乏闪光点。

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我对浙江的古陶瓷研究一直很关注,但因自己研究方向和学识上的限制,无法予以深入。金焕同志希望我为他的大著作序,几番推辞不掉,只好勉为其难。作为第一读者,写上几句读后感,权作支持和鼓励。

曹锦炎

2007年夏至于杭州假山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