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科学确定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目标。江苏“十一五”规划提出江苏省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比2000年增加2倍左右。要实现这个目标,“十一五”期间江苏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必须在1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历了五个五年计划。从“六五”到“九五”,江苏经济年均增长12.8%,“十五”期间平均增幅12.6%。江苏经济目前仍处于上升期,“十一五”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是有可能的。江苏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目标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完善自主创新的支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大科研投入,提升江苏产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普及和应用。推进企业、政府和社会信息化,推进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等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争高新技术在江苏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提升到30%以上。加快现代科技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现代轻纺等产业,形成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石化、冶金、造船、造纸等产业基地,提高优势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选择、高起点地承接国际产业特别是产业链高端环节的转移,加快构筑重点产业带,促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聚,着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到2010年江苏服务业总量在2004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均达到40%。优先发展与制造业配套、提升制造业水平的现代物流业、软件业、金融业、商务和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大、渗透性强的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商务业和居民服务业。
(2)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是一项简单决策,而是科学分析江苏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客观要求,全面估量经济增长的国内外环境,保证江苏经济创新发展的正确抉择。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两个率先”的全过程。“两个率先”是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基础上的“率先”发展,是依靠科技进步、体制创新的“率先”发展。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产业结构优化,要更加注重产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能耗是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指标,“十五”时期江苏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达到1.1,如果延续现在的能耗水平,2010年江苏能源需求总量将由目前的1.3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2亿吨左右,电力需求将由2000亿千瓦时增加到3400亿千瓦时左右,均增长70%左右。这么高的消耗水平,对资源环境和交通运输都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实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力争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加强第一产业,发展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着力调整第二产业,使之适应加速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在提高社会生产率,增加城乡劳动就业和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是坚持发挥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优化作用的原则。江苏产业结构矛盾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生产与市场需求变化不相适应,相当多的企业还没有面向市场发展的能力,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快速组织生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做到无论是上新项目还是技术改造,都必须牢固确立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第一的思想理念,全面分析和估量市场需求容量。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现市场化、国际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互动并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要十分重视开拓市场,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创造新需求,为产业经济发展寻求新的市场。特别要注意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开拓农村市场,并全方位拓宽国际市场,实行市场多元化。面向市场,开拓市场,是产业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重要前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对一般竞争性产业、行业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主要靠市场调节,通过优胜劣汰的过程,选择产品、企业和产业,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和优化。
三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江苏产业技术层次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较少。必须充分发挥江苏省科教和人才优势,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加快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变,提高江苏产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应当大力采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深厚基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调整和改组包括机械、纺织在内的加工工业,扩大附加值高的产业在江苏经济中的比例,增强适应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要不失时机地积极开发高新技术、环保和生态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提高工业化水平,并为向信息时代过渡奠定基础,这是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
二、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
江苏省推动产业经济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560.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689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443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7∶55.6∶37.4,仍为“二三一”型产业结构,比钱纳里标准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滞后一个发展阶段。因此,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应以观念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换代,以制度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实施产业梯度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1.以观念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是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说,江苏产业结构调整有赖于观念和思路的创新。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应有新的观念和思路。
(1)要从江苏经济创新发展出发,科学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要建立起在国内外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毫无疑问,这样一个产业结构,从静态上看,产业之间比较协调,与需求结构相适应;从动态上看,产业的比例随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从江苏经济发展的区域和阶段特征看,发达的苏南经济的产业结构应向高级化方向发展,要鼓励其高科技产业发展并使其成为江苏产业升级的“排头兵”;对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欠发达的苏北经济的产业结构应向合理化方向发展,要鼓励其采取先进技术,进行产品创新,增加出口创汇能力;接受长三角经济辐射和产业向苏北转移;要限制影响环境保护的企业发展规模;要支持充分利用苏北资源的外资企业发展。
(2)要苏北经济创新发展出发,解决劳动力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由于苏北城市经济发展落后于苏南城市经济,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经济转移困难。对苏北城市经济板块来说,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传统产业受到国际与国内市场两方面的压力,尤其是面临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第三产业也由于缺少人才、资本和市场问题而难于发展。因此,从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就业两个方面考虑,必须培育苏北城市产业经济的新增长极。培育苏北城市产业经济的新增长极,主要是发展技术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技术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要着力发展以新机制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民营科技企业、三资企业,以股份制为主体的各种混合所有制企业,包括旅游业、咨询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只有通过这样发展城市经济,才能为苏北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提供支撑条件,从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思路。一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拓展农业产业链,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建立现代化大农业体系,扩大农业生产外延,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拓展劳动力就业空间,增强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要走与城市产业结构异构的路径,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城市经济发展互补,建立新型的城乡合作发展关系。
2.以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换代
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是要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这就提出了江苏经济产业升级换代的问题。江苏经济的产业升级换代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的技术创新问题,即要以技术创新推进江苏产业升级换代。
(1)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换代。企业是利用产品来表现自己的市场存在,进行市场竞争。企业产品是以一定的技术水平为基础的。提高技术水平是企业增强自身的市场上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产品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竞争力,这主要通过提高生产的效率来实现;二是产品的特色,主要通过产品创新与工艺流程的创新来实现。由于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品牌、特色、质量上,因而技术创新的重点是在创造产品的差别性上,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注意老产品的升级换代,创造名牌产品。尽管开发新产品是必要的,但从产品差别性原理出发,研究开发还应延伸到产品升级的过程设计中。产品的不断升级,根据消费者需求不断推出的新款式、新设计,以及不断开发老产品的新功能,改进其性能,以赢得市场。因此,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换代,是实现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路径。
(2)加快高科技产业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不仅是要在现在产业中培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而且还要进行产业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依靠技术进步,以市场为导向,创造出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发达国家中兴起的知识经济,是以高技术为主导的经济。这表明经济发展在当今世界中越来越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竞争越来越表现为高科技的竞争,谁的高科技产业化快,谁就具有市场竞争力。江苏省的高科技产业要利用当代最新科技成果,结合产业调整,争取在高科技产业领域获得一席之地。高科技产业化包括两个进程:一是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与产品更新;二是直接发展高技术产业,如微电子产业、生物工程产业、信息业、光电子产业、新材料产业、航天航空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化是具有某项高技术成熟产品的企业集团生产的产品,有很大的市场容量,可以占领较长时间的销售市场。集团的工作除了生产出产品外,还包括产品的继续开发、更新换代、工艺技术的开发、应用领域的拓展。要支持保持独创性技术的产业化,需要解决技术成果的成熟度,使其达到科学上可行,工艺、装备与工程开发可行,经济上可行。当然,高技术企业有个发展问题,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
3.以制度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对于江苏省域经济创新发展来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决不单是一个生产问题和技术问题,而主要是一个制度创新问题。因此,以制度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是江苏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
(1)营造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规范企业行为。吸引外资的各种优惠,造成了外资与内资的不公平竞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资企业发展。在江苏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要建立健全各种政策法规,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特别注意解决外资的“超国民待遇”问题,尽快降低和取消外资在税收、外汇、土地、水电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内外企业在政策上的公平,让其真正展开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