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经济创新发展
14358800000044

第44章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产业结构优化(3)

技术进步影响江苏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是产业带动的核心,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最根本的因素。从江苏经济发展看,技术进步通过改变产业的技术基础和技术结构,不仅使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趋向合理,而且使各个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一般地说,技术变化速度越快,产业结构转化速度也越快。技术的突破与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会造成该技术的主要适用产业和相关产业的结构变动,并通过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带动一系列其他相关技术变革。新技术的出现,也会改造和淘汰落后产业,诞生新兴产业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技术进步还可以通过开发新产品、降低资源消耗和改善产品性能等改变消费、生产和市场需求。通过开发新资源、降低成本和教育培训等改善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供给,而需求和供给结构又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因此,产业经济中的技术进步是江苏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演进的根本原因。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影响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制约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国际贸易是通过国际市场在产品、资源、技术、劳务等方面的交换。国际贸易结构对江苏产业结构演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出口可以促进江苏开放产业增长,使那些受制于国内市场容量的产业获得规模经济,使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区域紧缺的资源、劳务和技术的进口,则可为江苏产业经济创造良好条件,使那些受制于国内要素禀赋的产业得到发展。国际投资包括资本向国外的流出和国外资本的流入。对外直接投资会减少江苏经济中的资本的供给,从而导致产业转移,而国外资本的进入会增加江苏经济中的资本的供给,从而导致国外的产业进入。这两个方面都会使江苏产业结构发生变动。利用外资的方式主要有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其他投资,其中,国外对江苏经济的直接投资即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最大。

产业政策及其变化影响江苏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政策是政府通过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对资源在各产业之间配置的干预,以支持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弥补和修正市场机制的失误和不足,加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加速产业结构演进。江苏产业政策不仅可以直接扶植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而且还能够对导致三大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大多数因素产生影响,包括通过政府投资的财政政策,通过产业协调等手段来调整供给结构、需求结构、贸易结构和投资结构,从而对江苏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影响。

2.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的障碍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产业结构优化也有不利因素。苏南毗邻上海,经济总量占江苏经济总额的60%,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对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重大。上海经济发展对苏南经济影响很大,例如,虹桥国际机场所有国际航班东移至浦东国际机场,虹桥机场转向国内市场,这使得苏南的苏州、昆山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1)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的威胁分析。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的威胁来自其周边省域经济的挑战与竞争。在北方的环渤海经济区的山东省域经济,正在原有基础上加速发展,尤其是鲁南经济板块后发优势的发挥使其获得了比苏北经济板块更快的速度发展。在南方的浙江省域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近年来浙江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民富”铺就了一条宽广大道。影响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即能源供需矛盾却日益突出。江苏省能源资源十分匮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在全国所占的份额较低。煤炭可采储量12.83亿吨,占全国的1.2%;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96亿吨油当量,占全国的0.2%;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22.2亿立方米,占全国的比重微乎其微。而江苏省每年消耗全国约7%的能源量,且超过80%的能源依靠省外调进。江苏作为一个经济大省、资源小省,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境地。全球化竞争加剧冲击原有市场格局。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加上电子化的信息沟通手段,引起社会各方面和文化的重大变化,冲击着区域经济发展。这些对江苏企业的市场格局带来冲击,从而对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的条件产生直接不利影响。

(2)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的劣势分析。区域经济的内部板块发展不平衡,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从苏南经济板块看,各市域经济板块的经济实力的差距较大,呈明显的阶梯形分布格局。其中:苏州经济处第一阶梯,经济实力最强,南京经济、无锡经济位第二层次,常州经济和镇江经济居第三层次。2007年经济总量最高的苏州经济和最低的镇江经济相比,前者GDP是后者的4.72倍。苏中经济、苏北经济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从三大区域经济板块看,区际经济差异较为突出,不平衡特征明显。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衡量,2007年三大经济板块为54952元、28411元、16263元,苏南经济分别是苏北经济、苏中经济3.38倍和1.93倍。另外,人均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苏南为2.16倍,苏中为2.31倍,苏北为2.55倍。

从差幅上看,城乡差别在苏北更为突出。区际产业结构也不合理。区域之间未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苏中、苏北第一产业占很大比重,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劳动生产率低下,集约经营水平不高。苏南以第二产业为主,但其高度化发展趋势不明显,劳动密集型产品多,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少,初加工产品多,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要求。区际城市化进程的差异也显著,四个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有三个在苏南,城市化率自南向北呈现梯度递减趋势,2003年苏南的城市化水平分别是苏中、苏北的1.38倍、1.62倍。区际科学技术力量相差悬殊,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苏南、苏中、苏北人数依次递减,从而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是以苏南、苏中、苏北顺序由大到小。可见,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存在的区域条件差异障碍。

二、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的优势

江苏高度重视省域经济中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先后实施“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区域协调发展和‘三沿’战略”等战略和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优势条件。

1.江苏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区位优势

苏南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邻上海,北依长江,京沪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苏南也位于中国沿海与沿江生产力“T”型布局的结合部,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北地处江淮平原,有着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其中煤炭、盐矿、芒硝、石英砂、磷矿、金红石矿等在中国都具有一定的地位,是江苏省重要的基础能源基地。苏南的南京、苏州、无锡等大城市的人口已经达到100万,密集的人口为江苏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苏南自古就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高素质的人才和先进的科技水平为江苏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智力和技术保障。

区际交通网络通畅,区际合作增强。经过“十五”以来的快速建设,江苏省交通运输网规模不断扩大,交通结构和通行条件不断改善,通过能力不断提高。自2001年起,江苏省新增高速公路近1800公里,通车总里程达2886公里,总量居全国第三,密度居中国各省(市、区)第一。江苏省等级航道总里程达到了7591公里,港口泊位数和总通过能力均居中国首位,为运输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区际交通网络通畅导致区际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增强。苏南在经济快速发展,新苏南发展模式的内涵提升,一些产业具有向苏北转移的趋势,主导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苏中有着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快捷方便的港口和交通的比较优势,使上海的龙头辐射作用迅速抵达苏中,并通过苏中传递至苏北,发挥了苏中的区际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二传手”作用。苏北在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下,挖掘潜力,后发优势得到有效培育。区际竞争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苏南与苏北生产要素大规模区际流动增强了区域合作。例如,苏北地方政府以工业园区建设和城市建设为载体,以税收优惠和土地低价吸引苏南企业到苏北投资,使不具备优势的苏中和苏北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2.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的机遇

国际制造业中心向长三角转移为江苏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机遇。20世纪末,世界制造业面临全面调整与重组,美、日、欧等制造业发达国家在努力保持高新技术垄断地位的同时,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成为制造业大规模转移的首选之地。江苏区位优势明显,制造业基础好,人力资源丰富,具备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从而为江苏产业结构优化赢得的机遇。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为江苏的贸易扩张,投资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了良好环境,并使苏北“后发优势”得到培育。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江苏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机遇。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加速江苏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传播更加迅速,江苏经济发展抓住这一机遇,利用信息技术迅速传播的优势,最快、最大限度地吸取人类科学技术的成果,在一些产业实现技术的跳跃性发展,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增强自己的实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江苏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江苏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采取的一系列颇具力度的政策措施,如取消农业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免除义务教育收费、农村合作医疗补贴、农村金融改革等,为江苏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机遇。苏北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县域产业结构多以传统农业为主,仍未实现农村工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有力地推动着苏北乃至江苏省第一产业发展,从而推动江苏产业结构优化。

第三节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产业结构优化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产业结构优化,是江苏产业经济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必须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着力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产业结构优化。

一、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目标

江苏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既有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也有区域差异特点。因此,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应有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的目标和相应的原则。

1.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实现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江苏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二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目标。进行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要使产业结构合理化。没有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很难实现江苏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是科学确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目标。江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目标是纠正产业结构不适应产业经济发展的扭曲状态。纠正产业结构不适应产业经济发展的扭曲状态,不是临时性、局部性的产业结构调整,而是长期性、战略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扶持什么产业发展和限制什么产业发展的问题,而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江苏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既要淘汰低水平和重复建设的以及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又要加快高新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加快高技术含量或短缺的、有国际竞争能力产品的发展;既要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以解决市场供求问题,又要注意与长远发展的衔接,着眼于提高江苏产业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是科学确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进行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是要从产业结构演进中求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这是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重要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和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以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可以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还可以培育出一批具有高附加价值、高增长潜力的新产业,因为升级本身就意味着技术层次的提高和附加价值的增长。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注重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不仅要求加强传统产业的升级,而且要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江苏产业结构优化,首先是产业的高度化,即发展高技术产业;其次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即通过产业高度化的技术扩散和溢出效应改造传统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涉及产业的退出或升级,而且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密切相关联。因此,只有通过产业结构合理才能全面系统地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