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复活的日本财阀
14357600000042

第42章 附录(5)

所谓“式目”,指的就是类别,在这套《大式目》中分门别类地规定了很多事项,比如业务规则、培训方法、晋升条件、行为规范等等。这其中的很多规定,即便以现在的眼光看,也是十分受用:

在有酒有女人的地方谈生意,无论这笔生意多么诱人,也坚决不谈;

倘若外出,无论为公为私,都必须经上司许可,并写下外出的去向;

节约经费与追求利润性质相同,故必须杜绝浪费;

废纸不扔,尽量留作它用。

在《大式目》中,高平还鼓励店员提建议,“无论多么细小的建议,只要于经营有利,一定要毫不犹豫地提出来”,“无论金额多少,只要能够产生收益,建议就应得到奖赏。”

高平的《大式目》在给店员做规矩的同时,也让每个人看到了为三井家族服务的好处。这就是后来三井家的人退居幕后,改由职业经理人执掌经营大权后,所有的职业经理人几乎无一例外,对三井家族忠心耿耿的原因所在。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规矩是给族人立的,这就是奠定三井家族文化的“圣经”——《宗竺遗书》。

十余年写成的遗书

三井的后世子孙能否矢志不渝地保持家族事业的繁荣,又是一桩困扰高平的大心事。子孙不肖不贤的先例有很多,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自家大伯的儿子。决不能让这种人为主观因素坏了三井家的大业。自从当上族长后,高平更是把给族人立规矩的事儿整日放在心上,一有什么想法、感触和启发就随手记录下来。有时候忽然想起父亲生前的一些教诲,也马上写下来。就这样,这个随手记记写写的习惯,一坚持就是十几年。1722年11月1日,高平七十大寿。三井家族的人聚集在一起,为这位二代总领家祝寿。欢庆过后,高平非常郑重地向族人发表了一份遗嘱,更确切地说是一份训诫,这是高平十多年来思想火花的结晶。因为高平的法名叫宗竺,所以这份训诫又叫做《宗竺遗书》。

这是一部内容涵盖家族管理、族人教育和经营管理三大方面的家法,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求三井的子孙世世代代严格遵守。在1900年《三井家宪》订立之前,《宗竺遗书》一直作为三井家族内部的最高法则被奉守着。

高平在《宗竺遗书》中告诫:同族不可相争,因为这是导致全家破灭的源头,“一木易折,十木难摧”,只有兄弟团结,方可家族强大。一旦家族中出现败类,则万不可姑息,须经同族商议后立即加以处分,以免害群之马损害三井家族的整体利益。这种家族淘汰制虽然无情,却保证了三井家族这个大躯体不孳生腐肉。

高平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自身不熟悉业务,便无从领导他人”,因此《宗竺遗书》规定,族内的男孩长到十二三岁时,都必须以学徒身份到京都的店里去帮工;十五岁时到江户的店里实习两三年;随后再回到京都担当采购,学习记账;然后再去大阪的店里锻炼……经过这番漫长的魔鬼式训练,直到三十岁之后方可独当一面。学习期间,三井家的子弟与店员同等待遇,不享受任何特权。各家的当家人也须亲力亲为,巡回各店、账目勘定、书信往来、听取汇报……凡事都不可有丝毫懒怠。这就难怪后世的三井经营史上涌现出了许多非常杰出的职业经理人,但他们从来不曾危及三井家族的权威。三井族人自身的优秀、能镇得住,恐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高平非常执念于勤俭持家,他在《宗竺遗书》中写道:“勤俭以富家,骄奢以灭身”,对于房子、器具等物质的追求万不可奢侈,因为人的欲望无限,一旦奢靡便永无止境。专注经营和勤俭持家是一个商人成功的双翼,损其一则无法振翅高飞。因此,高平要求族人学会把一枚钱掰作两半用,把半年的生活费用作一年的开支,省下来的钱统统交到“大元方”那里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在他的七十寿宴上,高平对众族人说:“我70岁一把年纪了,以后能活一年是一年。我倒要好好看看,你们各家是如何支配生活费的。究竟是省下来存到我这里,还是大手大脚地花光。”

他甚至还有个不近人情的规矩,要是哪家有人生了病,生活费一律扣20%,把这些钱转拨给卖力出工的族人。当然,大病除外。如此一来,要是得了伤风感冒之类的小毛病,族人们没人敢偷懒怠工。

由此可见,“和、能、勤、俭”是《宗竺遗书》对族人教育最核心的理念。在经营管理方面,《宗竺遗书》也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高平强调,经营之要义在于举贤选能,让其发挥所长;凡老朽者必须淘汰,任用新人。这一人才观念让三井在此后的各个时期都笼络了一批贤人能士,三井财阀也因此被称作“人的三井”,以示与日本其他财阀的最大区别。

高平还在《宗竺遗书》中综合分析了与幕府交往的利弊,这也是三井族人必须掌握的生存法则。高平以大商人淀屋氏因冒犯幕府而被没收财产,全族被逐出三都的例子告诫族人,即便是御用商人也不可目中无人,必须服从幕府的权威,凡幕府之命均不可怠慢。虽然作为御用商人有很多经营上的便利,却必须承担繁重的摊派任务,即为幕府的财政亏空埋单。高利告诫族人,这样的任务是躲不掉的,与其等摊到头上再缴钱,不如做得主动些,这样或许还能减少些摊派额。他告诫,决不能一味依赖特权,提高经营能力才是为商之本。这部耗费十多年写成的遗书字字箴言,在此后的178年中一直是三井家族的精神支柱,是对三井家族文化最集中的诠释。

最早的MBA破产案例大全

高平在《宗竺遗书》中称“老朽者必须淘汰”,他自己就以身作则,在年事虽高但身体仍健康的情况下,早早地把“八郎右卫门”的名号传给了长子高房。也正是从高平一代开始,三井的历代总领家都是在生前就传位给正值壮年的接班人。

而立之年便当上总领家的高房完全遗传了他父亲的忧患精神。因为三井的家业传到他手上刚好第三代,人常言“富不过三代”,三井家决不能在他这一代就断了将来。居安思危,高房开始潜心研究起破产的学问来。

江户时代正是日本商业兴起的时期,不少商人趁势崛起,但很多到第二代或第三代就败落了。高房把近七八十年间所有类似的例子都搜集起来,写了一部三卷本的《町人考见录》。这部书以纪实的手法讲述了50个破产的故事,并一个个点评了其破产的原因,堪称世界上最早的MBA破产案例大全。

高房虽是个商人,但文笔甚佳。50个故事被他演绎得跌宕起伏,精彩纷呈。而且这50个主人公都有名有姓,不少还在当时的世人中留有一些印象,相当于是一部江户诸商列传,所以手抄本很快就流传了开来。当然,高房写这部书可不是为了满足世人的窥秘心理,完完全全是作为训诫留示子孙后代,借此警钟长鸣。

江户时代商人破产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因为奢侈挥霍无度,有些是因为成功后的不思进取,有些是因为盲目扩张,但更多的商人是倒在了一种特殊的贷款——“大名贷”上。“大名贷”就是对大名或藩主的贷款,有时也包括对幕府的贷款,这种贷款的对象就是权贵。“大名贷”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类的金融投资,如果能够收回贷款,则利润丰厚,但是权贵们赖账不还也很常见,这样就会产生呆坏账。因为诱惑巨大,就不断有商人愿意投入“大名贷”。一旦出现坏账,为了收回前面的贷款,很多商人不得不继续放贷,结果造成窟窿越来越大,最终破产。

在高房记述的50个破产商人案例中,竟有30个是倒在了各式各样的“大名贷”上。这些倒霉的商人姓甚名谁,贷款的大名或藩主又姓甚名谁,都有相对应的记录,完全不是杜撰。这就为《宗竺遗书》中“禁止大名贷”的规定提供了鲜活的注脚。

三井家做过“大名贷”,也曾吃过亏。所以高平在《宗竺遗书》中告诫族人,“大名贷”返还停滞,则坏账积累,应趁损失尚小,果断甩手处理,尽量避免此类贷款。所以,三井家除了对于自己有恩的纪州藩和牧野家之外,“大名贷”一律禁止。高房在他的破产案例大全中讲了那么多原因相同的案例,无外乎也是要向族人和后人强调,“大名贷”万万不能碰。

然而“大名贷”的对象是权贵,有时甚至还会是幕府。既然注定要跟政治权力打交道,那么“大名贷”就是绕不过去的成本。后来的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但三井早期的几代当家人已能如此深刻地意识到“大名贷”的危害,并用各种方式训诫后世子孙对之保持警惕,这份清醒和远见还是值得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