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为如此,三井才成了盟总财阀解体政策的重中之重。哪怕三井在美国经济界有很广泛的人脉关系,也赢得了不少同情之声,但“日本最大的财阀”这一身份,就足以让盟总痛下决心将其铲除。过去的辉煌有多大,如今的惩罚就有多重。
实际上,日本的财阀解体政策执行得并不彻底。到1947年9月之前,控股公司管理委员会一共指定了83家应解散的控股公司,但最终在解散了42家公司之后,日本便盼到了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转变,那些尚未来得及解散的控股公司侥幸逃过一劫。不管其他的财阀控股公司如何,三井是必定逃脱不掉的,而且是首先被实施解体,执行得也最为严厉。三井财阀的母公司三井本社,是第一批被点名解散的5家控股公司之一。
在1946年9月6日名单公布后,9月30日三井本社就解散了。从1673年三井财阀的始祖高利在江户和京都同时开办吴服店开始,273年的世事变迁,经历了闭关锁国,经历了改朝换代,经历了列强叩关,经历了维新崛起,也经历了侵略战争。最终,三井的财阀史在1946年9月30日这一天,画上了句号。
三井本社只是单纯的控股公司,其本身并不经营具体的产业。从三井财阀的组织架构来说,也是先有核心子公司,而后才有母公司。三井的母公司从三井合名会社到三井本社,期间也曾历经多次重组。所以,解散三井本社对三井财阀而言,还算不上是致命的打击。真正“一招封喉”的,是解散三井物产。
在被点名的83家控股公司中,三井物产和三菱商事是盟总重点监督的解散对象。如果说解散三井本社是为“名”,那么肢解三井物产就是为“实”。三井物产的事业重心有很大一部分在海外,尤其在战争期间,三井物产是三井系中最活跃的企业。正因为如此,三井物产才被盟总视为日本军国主义背后的帮凶。
1946年12月28日,三井物产和三菱商事被第三批点名,上了指定持股公司的“黑名单”。三井和三菱这对冤家对头,在真正的危机面前总算联合了起来,联手对盟总展开游说。但结果却是于1947年7月3日这一天突然收到盟总下达的解散备忘录,要求两家商社于7月5日立即停止一切交易,即刻解散。
这份备忘录的内容非常严苛,要求三井物产立刻解散,不容耽误,而且解散之后,原三井物产职员在同一家公司再就业的人数不得超过100人,原三井物产部长以上职位的管理人员在同一家公司再就业不得超过2人;雇用了任何一个原三井物产员工的公司,都不得使用三井物产曾经使用过的办公场所;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得使用与“三井物产”相类似的商号。如此细致的规定,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三井物产彻底打散,打得越碎越好,防止任何可能形式的东山再起。
三井物产被解散之前共有员工7058人,这些人最终被分散到223家公司当中。三井物产庞大的商业帝国,就这样呼喇喇地变成了一堆瓦砾。所有被解散的控股公司的股票被要求全部上缴到控股公司管理委员会,统一进行分散处理。这就是在解散财阀控股公司之后的第二步,分散股权。在全部被指定的83家控股公司中,三井财阀系的有8家,累计上缴的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总价值高达16.679亿日元,占控股公司管理委员会总计接收有价证券价值的9.2%。这些股票的处置方式就是将其分散到社会民众手中,打破财阀对股票的集中控制。因此在出售股票的过程中,财阀家族和被点名的控股公司的下属公司一律不得购买,但是发行股票的公司的内部职工有优先购买权。日本人的集体归属感是很强的,内部职工的优先购买权使得大部分股票并没有散落到“外人”之手,这就为日后的重新集结打下了伏笔。
解散财阀的第三步,就是要打破垄断。大财阀控制的数量庞大的下属企业,是财阀进行垄断性经营的物质基础。
要打破垄断,就得对这些大企业进行拆分。1947年12月,在盟总的授意下,日本政府通过了《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排除法》。根据该法案禁止垄断、维护自由竞争的精神,控股公司管理委员会先后指定了325家大公司为分割的对象。不过随着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变化,最后实际被要求分割或改组的大企业只有18家,而这18家中,有的只做了局部的分割处理,真正被执行分割了的大型垄断企业仅11家。这其中,三井系的就占了4家。
三井矿山被分割为采煤的三井矿山和开采有色金属的神冈矿业2家公司;王子制纸被分割成苫小牧制纸、十条制纸、本州制纸3家公司;东京芝浦电气被分割成27家工厂和1家研究所;大日本麦酒被分割成日本麦酒和朝日麦酒2家公司。三井财阀在这次解体过程中受伤最重。其他财阀用“拖字诀”大多逃过了被肢解的命运,但是作为日本第一的大财阀,三井被分拆得支离破碎。这就使得在后来重新集结的过程中,三井系的不少企业或被其他财团控制,或出现了独立化的倾向。例如朝日麦酒就归属了住友企业集团,而东芝、丰田这样的大企业集团更是日趋独立,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重新“归队”。
原本实力一马当先的三井财阀,在经历这次重创之后,实力被三菱和住友赶超,成为二战之后重新组合的日本企业集团中,实力位居第三的财团。就如同三井总领家的今井町豪宅被美军炸毁掉一样,三井财阀昔日的风光再也没能重现。这或许就是作为“第一大财阀”所必然付出的历史代价。
失落的家族
1946年的元旦,是日本战败后迎来的第一个新年。三井第十一代总领家三井高公把家里布置一新,等待着三井系的高级职员们前来拜年。
往年的新年谒拜仪式都是在三井迎宾馆里举行的,所有直系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都会带着夫人,排着队给总领家拜年。普通职员平时是不能进入三井迎宾馆的,但是过年的时候他们会被允许进入庭院,在那里等待三井家族成员的接见。在三呼万岁的仪式中,三井家族的威仪恍如天皇般高高在上。
三井高公非常看重这个一年一度的谒拜仪式。因为平日里执行企业管理权的都是高级经理人,三井各家的户主只是名义上各大企业的一把手,实际并不出面。这个谒拜仪式相当于是对所有人的提醒——不要忘了三井财阀真正的主人。
回想起去年谒拜仪式的场景,三井高公不由得一声长叹。随着日本战败投降,美国人表示了要彻底解散财阀的意图后,再在三井迎宾馆里大张声势地搞谒拜仪式,显然是不可能的。三井高公决定在家里举行“非正式”的拜年仪式,虽然低调一些,但总比没有的强。
这一天,三井高公在家里从早等到晚,也没见一个人来敲门拜年。对每一个为三井财阀效过力的人来说,曾经好似有两个天皇存在。日本战败后,天皇制被保留了下来,但三井人心中的那个“影子天皇”却倒了。看着夕阳的落日余晖,三井高公泪眼婆娑。他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属于三井家族的时代结束了。等待三井家族成员的,是另一种形式的“东京审判”。首先一步是征税。三井家族是日本的首富,根据《三井家宪》的规定,十一户家族的财产是作为共有财产统一经营的。截至1945年9月30日,三井十一家的共有财产约为5亿日元。在当时,一名国会议员的月薪是1500日元,以此为参照,三井家族的富裕程度可想而知。1945年10月,日本实行了新的财产税法,最高税率从25%一下子提高到90%。这实际上等于变相没收了三井家族的财产。
1946年7月16日,三井家族全体成员在三井总部大厦的小食堂开会,十一户家族的户主集体签字盖章,同意废除《三井家宪》并解散三井家同族会。
同年11月,盟总又给日本政府发去了一道备忘录,要求日本大藏省把财阀家族的财产处置权移交给控股公司管理委员会。这样一来,对财阀家族的生杀大权就落到了实际由美国人操纵的控股公司管理委员会手中。等待三井家族的,是更加严厉的“审判”。
征税之后的第二项措施,就是排除财阀家族在企业中的支配权。具体做法就是解除公职,让所有财阀家族的成员全部下岗,别说做公司的领导,就是当个普通职员都不行,必须彻底失业,零收入。
判定哪些财阀家族成员应当下岗,有七大标准:(1)以财阀的家姓为姓氏的上下三代直系血亲,以及兄弟、叔侄等旁系血亲,姻亲关系除外;(2)不问年龄性别;(3)持有的有价证券、现金、存款合计在100万日元以上者;(4)房产500坪、地产2000坪、农地山林50町步以上者;(5)持有一家公司10%以上股权者;(6)对企业的支配力及经营具有发言权者;(7)过去的经历。
根据这七大标准,最终有56名财阀家族的成员被解除了公职。之后,解除公职的措施被扩大到经济界,约有2200名财阀企业的高级经理人也被解除了职务。
三井十一家的户主无一例外,都被开除公职。其中,松坂三井家的户主三井高周才18岁,还是一名高中生,没有任何社会职务,只因父兄早逝,才在开除名单上顶了缺。一本松町三井家的户主三井高义原本是个篆刻家,跟三井财阀的企业没有任何关联,也是因为哥哥过世继位户主,连篆刻的工作都做不成了。可见,只要是三井十一家的户主,无论年龄,无论职业,一律都要被穷追猛打。
被开除公职之后,三井家族手中持有的企业股票一律被要求上缴。这些有价证券金额巨大,其中一半以财产税的形式上缴给了大藏省,另一半则上缴给了控股公司管理委员会。交给控股公司管理委员会的有价证券,连同三井十一家的土地、房产等重要的动产和不动产都被陆续拍卖折现。这些钱一部分被用来购买国债和作为冻结存款,另一部分被充作向财阀家族定期统一发放的生活费。在本书一开始所提到的那座承载了三井家族辉煌记忆的总领家八郎右卫门的今井町邸,就是在这次财阀资产处置时被廉价卖给了美国大使馆,并最终成为了美国大使馆官员的宿舍,直到今天。
被没收了财产、开除了公职之后的三井家族失去了一切生活来源。这个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家族,第一次过上了为钱发愁的日子。他们不得不每三个月向控股公司管理委员会递交一次生活费预算申请报告,这份申请报告细致到连味噌、酱油之类的开销预算都要一一列明。
这个曾经的日本首富家族最终能领到多少生活费,完全由控股公司管理委员会说了算。而此前,几乎每一个三井家族的户主都至少在四五家公司任职。以总领家三井高公为例,在解除公职前,他在4家公司担任职务,从每家公司能拿到的年薪几乎与日本首相相当。这样算来,日本首相干四年才能抵得上三井高公一年的收入。
现在,收入没有了,必须靠申请“低保”过日子。1947年,三井十一家的户主每人每月能领到1403日元的生活费,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1948年调整为每人每月2737日元,1949年为7157日元。靠这些钱养活一家子人,显然捉襟见肘。实在入不敷出了,三井家的人就把高档和服、古董字画之类的东西偷偷拿出去典当,补贴家用。
直到美国对日占领政策因为冷战而发生转变后,三井家族的际遇才逐渐好转,被解除公职的人陆续回到了原先的岗位上。
政策可以恢复,历史却无法倒退。对三井集团而言,已经没有了“主公”,请三井家的人回来担任顾问一类的职务,更主要的是出于一种情义,而非经营上的需要。战后的三井企业集团,名称上虽然承袭了“三井”两个字,却与那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三井家族,不再有经济上的从属关系了。
财阀家族昔日的辉煌,终究是随着日本帝国的战败,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