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看懂中国经济的第一本书
14345500000009

第9章 企业江湖,你该投靠哪路阵营?(1)

1.国企不再“兵强马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有企业先后经历了扭亏脱困、重组改制等艰难历程,国有经济也采取了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将国有资本逐步转向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和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自2003年以来,央企的数量已经从当时的196家压缩到122家,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资产总额却翻了两番,竞争力有了明显提升。然而,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国企与外资企业及民营企业运营效率对比、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来看,国有企业依然是改革中较为薄弱的一环。很大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国企问题的症结在于垄断。

2011年7月23日晚20点30分左右,甬温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截至7月29日,事故已造成4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温家宝总理亲赴事故现场查看并召开了中外记者见面会。

事故发生后,举国哀悼。当初步调查结果公布后,很多人的情绪由悲哀转向愤怒,再次掀起对国企垄断的质疑。

调查初步结果显示,事故发生与相关道路安全设施产品质量问题有关。上海铁路局局长安路生表示,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分析,这起事故主要是由于温州南站信号设备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遭雷击发生故障后,导致本应显示为红灯的信号显示为绿灯。据说,信号设备是由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设计。这家设计院是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全资企业,而后者是由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作为主要发起人发起设立的。而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是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大型中央企业。

多方信息表明,涉及高铁产业链的各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专家认为,这起事件背后所反映的,是国企内部政企不分、产权不明,对产业链形成垄断并在小范围内分配利益,产业链上最终导致部分负责人责任感缺失的普遍现实。

国企改革实施了30余年,前期一直以市场化为目标,不断削弱垄断性,正因为此,社会上才出现了“国退民进”的说法。然而,近几年来,国企改革出现了一种矛盾格局,一方面是国企整体数量的减少,另一方面是部分国企的规模越来越大,垄断的特征日益明显。于是乎,“国进民退”成了新的舆论潮流。

在某种程度上,国有企业的垄断是国企改革造成的。国家在约束国有企业数量的同时,对国有经济的规模也提出了要求。这种略显矛盾的要求,让有关部门一边努力削减国有企业的数量,另一边又不断扩大原有大型国企的规模,导致很多国企成了行业的巨无霸,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国企改革的目的并不是控制数量,但由于政策和业绩考核指标上的矛盾,让目的发生了异变,导致部分国企尤其是央企的规模越来越大。

然而,即便今天,也并不是所有的政策制定者都充分认识到了垄断的弊端,还有一部分人在鼓吹垄断带来的好处。原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就对央企垄断颇为赞成,在2010年夏季的达沃斯论坛上表示:“某些行业出现垄断是正常的……如果没有‘三桶油’,中国经济早乱了……2008年油价高涨时,‘三桶油’承担了高达1680亿的巨额亏损,以维持国内市场的稳定。”

李荣融或许没想到,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桶油”承受的巨额亏损,其实是由政府和全体人民承受的,因为它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当然,在相当一部分人眼中,国有企业就是本企业员工甚至高层管理者的企业,和全民根本没有关系。否则的话,当上市国企的市值蒸发掉90%后,股民怎么会全都欲哭无泪,这些企业的高管们怎么能安心地拿着高额分红呢?

在完全国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垄断造成了国有企业的低效,进而导致了中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分析,2003年到2008年,在一定规模条件下,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了2倍、2.5倍和2.4倍。与此同时,私营企业的相应增长数据分别为5.2倍、6.7倍和9.7倍,外资企业的增长速度也快于国有企业,与前两者对应的相关增长数据分别为2.9倍、3.4倍和3倍。从中能够看出,私营企业在三类企业中的发展速度最快,外资企业次之,而国有企业则是最慢的。国有企业以保值增值为目标,但原本最为国有企业看好的增值速度,也远低于私营企业。

众所周知,最近几年资产价格一直处于膨胀期,在同等条件下,谁能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谁就能利用财务杠杆作用实现更快的资产增值。在我国,国有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必要的时候还能得到政府财政的支持,按理说国有企业应该是发展最快的。然而,让人不解的是,国有企业虽然获得了大量的贷款,但资产增值的速度却远远落在了私营企业后面。

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之所以如此低下,就是因为在长期垄断的情况下,缺乏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放松对非国有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从而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自市场化改革以来,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全都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而国有企业则是节节败退,成了它们的陪衬。正是忧心于国有企业的低效,国家才希望通过改革激活国有企业,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前改革正进入攻坚时期,作为改革重点的国有企业不仅没有加速市场化进程,反而走上了回头路,试图在行政垄断的窠臼中寻求安全感和庇护。

根据《2010中国民营企业500家分析报告》,500家民营企业的净利总和为2179.52亿元,而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净利1151.66亿元,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净利1033.87亿元,两家合并赢利2185.53亿元。这就是说,两家国企的赢利规模已经超过了排名靠前的500家民营企业赢利的总和。国有企业如此庞大的规模和资本实力,让民营企业如何与之竞争?

垄断会遏制竞争。充分竞争有利于增强消费者的话语权,有效地促进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竞争同样对企业群体有效,能够刺激企业管理效率、生产效率,从而提升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只有效率高的企业才能获得发展,维持生存,实践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而当垄断盛行时,市场法则就会失灵,企业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各种问题也会层出不穷。

2009年至今,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已有8名高管因涉嫌贪污受贿落马。第一个落马的是原中国移动公司党组书记、副总裁张春江,后被“双开”。2010年年初,中国移动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施万中涉嫌收受西门子公司500万美元贿赂。2010年4月,湖北移动公司原副总经理林东华又涉嫌巨额贪污。中国无线音乐运营中心总经理李向东携款外逃被捕,四川移动公司总经理李华涉嫌受贿20个亿……今年,这一名单还在不断延长,5月份发生的中国移动公司数据部副总马力窝案,涉案人数超过60人。

数据显示,1998~2005年,国有企业赢利4.7万亿,亏损1.8万亿,利润总额为2.9万亿。在此期间,国家财政向国有企业转移、补贴等各种费用1万亿元,国有企业利用廉价资金导致市场配置负效率,损失1.6万亿元,财政部核销损失0.75万亿元。考虑到国有企业的各种隐性成本,最终算下来,不仅没有赢利,反而是亏损的状态。国有企业高成本、低效率可见一斑。

2009年,央企拿下全年90多个地王中的60个;2010年3月15日,热议房价的两会刚刚结束,两家央企又拿下两块地王;5月20日和21日,中铁建分别以14.6亿元、16.7亿元拿下北京和成都两宗优质地皮;6月29日,中铁建又在广州溢价135%购入两块地皮,随后又在天津市花费40多亿拿下3块地皮。在此背景下,媒体惊呼房地产也快被央企垄断了。

从产品质量问题到贪污受贿丑闻,从高成本、低效率运营到扩大垄断规模,国有企业不仅没有在改革中剔除垄断基因、增强市场竞争力,反而因为垄断性的增强,在降低竞争力的同时,暴露出一系列的负面问题。

垄断犹如古代遗老遗少的袍服,外表光鲜,内里实则破烂不堪。要想真正让国有企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栋梁,就必须狠下心来打破行政垄断,让国企在市场上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公平竞争。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否则的话,国有企业即便在国内赢得了垄断优势,一旦走向国外,还是会在全球竞争中不堪一击。

就此而言,国企改革依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只有进一步加大国企改革的力度,才能打破国企当前面临的困局。

2.小心国企改革变成“一卖了之”

经过近30多年的努力,国企改革依然是横亘在我国经济改革道路上的一座大山,能否翻越它,是改革能否继续深入的关键。

现实表明,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比如说过于注重量的扩大,导致主业实力不突出。这是我国经济领域存在的普遍问题,就像对待GDP一样,太过注重“保八”、“保七”,而往往忽视了经济增长质量。虽然早在1995年的时候,国家就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但结果是放得越彻底,大的国企规模反而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导致业务依旧分散,主业效率依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继续加强国企改革。

由于体制的制约,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即便政府能够鼓起勇气打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对峙,但在面对国有企业改革时,依然举棋不定。国有企业在所有制形式上与马列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的界定最为契合,因此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一直被当做保持国家社会主义性质的坚固的“堡垒”。这么说或许有点儿矫情,但国企改革的一波三折,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人民对国有企业复杂的感情。

国有企业改革影响深远,但其自身积累的大量问题,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体的运行,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在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的2011年新年特刊中,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郑京平撰文指出:“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政府让渡更多的直接配置资源的权力,需要让一些国有垄断企业放弃垄断地位。刺刀见红的大动作,将遭遇既得利益者更大的阻力。要想突破这种阻力,不需要华丽完美的改革方略,也不需要锱铢必较的理论探讨,而是要求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和自下而上的强有力的执行。”

“刺刀见红”让国企改革沾上了一丝血腥味,但这显然不是危言耸听。即便在改革初期,国企改革更多地采取的是“帕累托改进”式的温和方式,但依然遭到了难以想象的阻力。回顾国企改革30多年来的历程,我们能产生更深切的体会。

国企改革基本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但初期的改革步子极小,基本上局限在放权让利上。但对此前完全依靠计划运营的国有企业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放权让利的主要内容体现在:政府给企业确定增产增收的目标,允许企业在实现目标后提取少量利润留成,可以用来给职工发放奖金。别小看这一改革成果,联想还曾因给员工发放奖金而差点儿被绳之以法呢。

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国有企业按两个步骤进行利改税,从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收。此后,政府逐渐认识到国企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必要性,开始实施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承包国有企业的第一人”,马胜利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承包了石家庄造纸厂,成为改革的风云人物,并因此两度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承包经营责任制虽然明确了责、权、利的划分,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但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并不具备大规模实践的可行性,再加上承包制本身存在的问题,这一政策很快就成为过眼云烟。随后,国有企业改革从政策调整进入制度创新阶段,现代企业制度被逐步确立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强调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实行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在此过程中,由于国企改革太过激进,对部分中小企业和经营不良企业实行“一卖了之”,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职工利益受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当年,拥有总资产7769万元的遵义市食品总公司对其旗下资产以750万元的底价进行拍卖,有两位竞标人竞标,其中一人以1490万元中标,相关新闻见诸当地媒体。然而,一个月后,拍卖公司以竞标方无法履约为由,再次对同一标的进行公开拍卖,后被第一次竞标的另一方以800万元拍得。价格比第一次整整差了690万元,消息一传出,顿时引起了全厂职工的不满和社会舆论的抨击。据说,拍卖标的在之前的评估中价值3000万,但在拍卖前的评估中突然下降到了1286.15万元,实在让人费解。而在拍卖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也没有人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