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339400000099

第99章 灵枢译注卷六(3)

【原文】

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黄帝曰:善。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帝曰:善。

黄帝问于岐伯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岐伯对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其于胀也,必审其弥,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

【译文】

黄帝说:胀病的产生和根源是什么?岐伯说:人体内的卫气,在正常情况下,常常伴随着血脉循行于分肉之间,其循行有逆顺的不同,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与脉中的营气相随而行,与自然界的规律相适应。营气行于脏腑的经脉,周而复始,也顺应自然界四季的次第变化,使水谷得以正常地化生精微。如果阴阳不相随,气厥于下,使营卫不能正常循行而凝滞,寒气上逆,邪气与正气相搏集结,就会形成胀病。

黄帝说:很好!如何才能将这个问题讲述得更清楚浅显呢?岐伯说;邪气趁营卫循行紊乱时侵入,与真气相合便互相搏结,以致有的存在于血脉,有的存在于五脏,有的存在于六腑,从而形成胀病。

黄帝说:讲得真好!

黄帝问岐伯道:前面讲过,胀病初起之时,不论虚实,一律应用泻法针刺,离病位较近的针刺一次,离病位较远的针刺三次。而有的针刺三次后胀病仍不见减轻,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这是指针刺时深入到肌肉的空隙,刺中了气血输注的穴位,故针刺一次或三次胀病即愈。如果针刺时没有深入到肌肉的空隙并刺中穴位,就会使经脉之气不能畅行,邪气闭留在内。如果妄中皮肉,则使卫气更加逆乱,阴阳营卫之气相互排斥。对于胀病而言,当用针刺泻法而不用,所以上逆之气不能下行。针刺三次后气仍不下行的,就必须调换其他的穴位,使上逆之气得以下行,这样胀病就可消除。如果胀病还没消除,可再换穴位针刺,直至治愈疾病,不再有什么危险。对那些慢性胀病,一定要认真审察症状,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就像以槌击鼓必有响声,胀病哪还有不消退的道理?

五癃津液别篇第三十六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水谷进入口中,再输送到肠胃,它化生的津液分为五种:天气寒冷,衣服单薄,就化为尿与气;天气炎热,衣服过厚,就化为汗;情绪悲哀,气并于上,就变为眼泪;中焦有热而胃功能弛缓,就化为唾液;邪气内犯,阳气闭塞,水气就会成为水胀病。这许多现象,我虽已经知道,但还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请讲解一下。

岐伯说:水谷都从口入,它有五种味道,各归其所喜的五脏,津液亦随其所喜而各走其道,故由三焦输出其气,来温养肌肉,充实皮肤,这就叫做“津”;其留而不行的叫做“液”。

炎暑之时,穿的衣服过厚,则腠理开张,故而汗出,如果寒邪稽留于分肉之间,将津液凝聚为沫汁而发生疼痛;天寒时腠理闭密,气湿不能从汗窍排泄,向下流于膀胱,就为小便与气。

【原文】

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欬而泣出矣。

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译文】

五脏六腑以心为主宰,耳主听觉,眼主占候,肺象宰相,肝象将军,脾象护卫,肾脏主骨而成形体。所以五脏六腑的津液,向上渗灌于眼睛,当心有悲哀气并时,心系就会引急,心系引急则肺叶上举,肺叶上举使津液向上泛溢。但心系急,肺叶不能经常上举,而是忽上忽下,故发生咳嗽与泪出。

中焦有热,胃中消化谷物过快,肠中寄生虫上下蠕动。若水谷使肠胃充廓,则胃的活动弛缓,胃弛缓则气上逆,而为唾液出。

五谷的津液,和合而成为脂膏,向内渗灌于骨孔,上行补益脑髓,向下流于生殖器。

如果阴阳不能调和,则使液下溢于阴窍,髓液也同时减少,流泄过度使真阴虚,虚则发现腰背疼痛、胫部痠软。

如果阴阳气道不通,则四海闭塞,三焦不能输泻,津液不能化生,所受的水谷并聚于肠胃之中,最后别出于大肠,停留在下焦,不能将水分渗入膀胱,则下焦作胀,水液泛溢于外则为水胀。以上所说就是津液分为五路而后运行的正常与反常的一般情况。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五气者,五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愿闻其五使当安出?岐伯曰:五官者,五脏之阅也。黄帝曰:愿闻其所出,令可为常。岐伯曰: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经气入脏,必当治理。

帝曰:善。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岐伯曰:五官已辨,阙庭必张,乃立明堂,明堂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搏广大,寿中百岁,见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气有余,肌肉坚致,故可苦以针。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说针刺法有五官五阅(五官,即眼、耳、鼻、舌、唇。阅,是显现于外面而可以看到的意思。五官五阅,就是五脏的内在变化在五官方面的表象。——译注)法,可用来观察五种气色。五种气色,是五脏的外在表现,并与五时气候相配合。我想知道五脏是怎样表现在外的。岐伯回答说:五官是五脏的外部表现。

黄帝说:我想了解五脏所表现出的征象,并将它作为诊病的常理。岐伯回答说:脉象反应在气口,气色表现在鼻部,五色的交替显现,与五时相对应,且各有一定的规律。由经脉传入内脏的,必当调治于里。

黄帝说:讲得好。那么五色的表现仅反映在鼻吗?岐伯回答说:五官之色,已经分明,天庭部位必须开阔饱满,才可由明堂(鼻)测五色。若明堂宽阔,颊部和耳门部显露于外,肌肉高厚隆满,耳垂向下向外,明显开豁,五色正常,五官位置平阔,就可享得百年高寿。这样的人患有疾病时,使用针刺一定能治愈,因为其气血充足,肌肉坚实,腠理致密。

【原文】

黄帝曰:愿闻五官。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黄帝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脏。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黄帝曰:五脉安出,五色安见,其常色殆者如何?岐伯曰:五官不辨,阙庭不张,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又埤其墙,墙下无基,垂角去外。如是者,虽平常殆,况加疾哉。

黄帝曰: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左右高下,各有形乎?岐伯曰:脏腑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译文】

黄帝说:五官与五脏的关系怎样?岐伯说:鼻是肺脏的官窍;眼睛是肝脏的官窍;口唇为脾脏的官窍;舌为心脏的官窍;耳为肾脏的官窍。

黄帝说:由五官可以测知什么证候呢?岐伯回答说:可以测候五脏的病变。肺脏有病时喘息急促,鼻翼煽动,肝脏有病时,眼角发青;脾脏有病时,口唇发黄;心脏有病时,则舌卷而短缩,两颧红赤;肾脏有病时,两颧及额部发黑。

黄帝说:五脏的脉象正常时,五色的表现也就正常,有的人气色和正常人一样,但一旦有病则会较严重,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说:五官功能失常,天庭不开阔,明堂狭小,颊部和耳门部狭窄不显,肌肉瘦削,耳垂和耳上角向外反出。即使平时色脉正常,也是很衰弱的,何况患有疾病呢!

黄帝说:五色显现于明堂,通过观察可推知五脏之气的变化,那么在明堂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定的显象吗?岐伯说:脏腑在胸腹的里面,且各有一定的位置,所以反映在明堂的五色,也有左右上下一定的分寸。

逆顺肥瘦篇第三十八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岐伯曰: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木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

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岐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拙决冲,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水清浊,行之逆顺也。

黄帝曰: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黄帝曰:刺瘦人奈何?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常人奈何?岐伯曰: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