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339400000100

第100章 灵枢译注卷六(4)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听先生讲解针道后,我理解了很多。据先生所讲的针刺理论去治病,全都手到病除,病邪从来没有顽固停留不去的。先生的学问究竟是由勤学好问而熟能生巧呢?还是由于缜密地观察而后思考得来的呢?岐伯说:圣人所行的针道,符合于天地自然与社会人事的变化规律,所以必定有明确的法则,作为推理研究的标准,订立各种方式、方法与规则,然后才可流传于后世。犹如匠人不能离开尺寸而猜测长短,废除绳墨而求得平直;工人不能放弃圆规而划出圆形,丢开矩尺而划出方形。懂得了运用这些法则,便可根据客观事物,教导人们用简易的方法,来掌握经脉逆顺的常规。

黄帝问:希望听你讲讲怎样适应自然?岐伯说:譬如从深处决堤放水,不要用多大的功夫和劳力,就可以将水放尽;沿着窟洞来决开要塞,则直行的大道,就很容易通行了。用这些例子,就可以说明人体气机的滑涩,血液的清浊,经气运行的逆顺了。

黄帝问:希望听你讲讲人的皮肤黑白、形体肥瘦、年龄长幼,在针刺时的深浅和次数上有一定的标准吗?岐伯说:壮年而体格魁梧的人,气血充盛,皮肤坚固,因感受邪气而发病,可以深刺而留针,这是肥壮人的刺法。病者肩腋部宽阔,项部的肌肉瘦薄,皮肤粗厚而色黑,口唇肥厚下垂;他的血色深而浓厚,气行涩而迟滞,性格好胜而勇于进取,对这种患者可深刺留针,并且可以增加针刺的次数。

黄帝问:刺瘦人是怎样的?岐伯说:瘦人的皮肤薄,颜色淡,肌肉消瘦,口唇薄,言语声音轻,他的血清稀,气滑利,既容易脱气,也容易损血,对这种患者应该浅刺而出针要快。

黄帝道:刺一般的人是怎样的?岐伯说:这要辨别他肤色的黑白,用不同的方法调治。对于端正敦厚的人,他的血气也是调和的,对这种患者不要违反常规针法。

【原文】

黄帝曰:刺壮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婴儿奈何?岐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刺,浅刺而疾拔针,日再可也。

黄帝曰:临深决水,奈何?岐伯曰:血清气浊(滑),疾泻之则气竭焉。黄帝曰:循拙决冲,奈何?岐伯曰: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附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黄帝曰:何以明之?岐伯曰: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仍可明逆顺之行也。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译文】

黄帝问:针刺壮年骨骼坚固的人是怎样的?岐伯说:针刺壮年骨骼坚固的人,肌肉结实,关节舒缓,坚强有力。这种患者,如果是稳重不好动的人,多属气涩血浊,针刺时应当深刺而留针,并且要增加针刺的次数;如果是活泼好动的人,多属气滑血清,针刺时应当用浅刺法,出针要快。

黄帝问:针刺婴儿是怎样的?岐伯说:婴儿的肌肉柔脆,血少气弱,针刺时应当用毫针,浅刺而快出针,一天可以针刺两次。

黄帝问:“临深决水”在针刺上是怎样的?岐伯说:血清而气浊的,应迅速用泻法,则邪气就可去尽了。黄帝道:“循掘决冲”又是什么意思呢?岐伯说:血浊而气涩的,迅速用泻法,则经血就可畅通了。

黄帝问:经脉循行的逆顺情况怎样?岐伯说:手三阴经脉,是从内脏走向手部;手三阳经脉,是从手部走向头部;足三阳经脉,是从头部走向足部;足三阴经脉,是从足部走向腹部。

黄帝问:惟独足少阴经脉下行,是什么缘故?岐伯说:不是这样的。大凡冲脉,是五脏六腑气血汇聚的地方,而五脏六腑都禀受它的气血的濡养。它上行的部分,出于咽后壁上的后鼻道,能渗入阳经,灌注精气;下行的部分,输注于足少阴经的大络,由气街部出行,沿大腿内侧,下入膝腘窝中,伏行于胫骨之内,再下至内踝后跟骨上缘而别行;下行的又一支,与足少阴经相并而行,渗入三阴经;行于前面的,从内踝后的深部出于跟骨结节上缘,下沿足背走入足大趾内,渗入该部的诸络脉而温养肌肉。所以该脉的别络淤结时,在足背上的脉就不跳动,以致经气厥逆而足胫寒冷。

黄帝道:用什么方法查明经气的逆顺呢?岐伯说:开导病人问明症状,用手切足背动脉验其是否跳动,如果它不是厥逆,该处必定有脉跳动,然后就可辨明经脉循行的逆顺情况。

黄帝说:圣人论述的针道真深奥难懂啊!比日月还光明,比毫厘还细微,而能讲解这些道理,又非您莫属了!

血络论篇第三十九

【原文】

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岐伯曰:血络是也。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拔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拔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

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

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

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

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

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

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译文】

黄帝说:希望听你讲解一下由奇邪所导致的,但不在经脉中的病变情况。岐伯回答说:这是一种在络脉之中的病变。

黄帝说:刺血络放血时病人昏倒,是什么原因?针刺后血液喷射而出,是什么原因?放出的血色黑浓厚,又是什么原因?放出的血清稀,有一半像水汁,是什么原因?出针后局部皮肤肿起,是什么原因?放出的血或多或少,面色苍白,是什么原因?面色无变化,但心胸烦闷,是什么原因?出血虽多但无痛苦,是什么原因?

岐伯回答说:脉气盛但血虚的人,针刺时就会脱气,气脱人就会昏倒;血气虽然俱盛但经脉中阴气较多,所以它的血行滑利,刺络放血时就会血出如喷;阳气蓄积于血络之中,长时间不能外泄,所以血色黑浓厚,不能喷射而出;刚刚喝过水,水液渗入络脉,尚未与血混合时,针刺出的血便清稀;如果不是刚饮过水,那就说明病人体内积有水气,日久便会形成水肿;阴气积蓄于阳分,困滞在络脉,故针刺时血未出而气先行,阴气闭于肉腠则使皮肤发肿;阴阳二气刚刚相合而尚未协调,此时用泻法针刺,就会使阴阳耗散,表里相离,出现面色苍白的现象;刺络时血出较多,但面色不变而心胸烦闷的,是由于刺络使经脉变虚,而虚的经脉连属于五脏之阴,脏虚则阴虚,所以心胸烦闷;阴邪阳邪相合而形成痹症,使邪气内溢于经,外注于络,这样阴分阳分的邪气都有余,所以针刺时虽出血较多,经脉也不会变虚。

【原文】

黄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针入而肉着者,何也?岐伯曰: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内着于针,故坚焉。

【译文】

黄帝说:怎样观察血络呢?岐伯回答说:血脉盛的,络脉坚硬胀满而发赤,或上或下,无固定的部位,小的像针,大的像筷子。在这种情况下,用刺络放血的方法会万无一失。但施治时,切不可违反针刺的原则,否则,就会导致上述不良后果。

黄帝说:在针刺后,被肌肉裹住针身,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说:由于人机体的热气使针发热,针身发热,就会使肌肉和针裹在一起了,所以使针坚涩不易转动。

阴阳清浊篇第四十

【原文】

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象,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译文】

黄帝道:我听说人体的十二经脉与自然界的十二经水相应,而十二经水的色泽和清浊各不相同,而人身的十二经脉气血都是一样的,它们是怎样相应的呢?岐伯说:人体内的血气,如果都是一样的话,那么推及天下的人也就相合为一了,哪里还会有变乱发生呢?

黄帝说:我所问的是一个人的情况,并不是问天下众多的人啊!岐伯说:一个人的体内也是有气乱情况的,而在天下众多人之内,也有变乱的人,总的看来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黄帝说:请你讲一讲人身之气的清浊情况。岐伯说:人所受谷物化生之气是浊的,所受饮料与空气化生之气是清的。清气注入于阴分,浊气输布于阳分。但水谷浊气之中的清气可上升于咽喉,清气之中的浊气可以下行。如果清气与浊气互相混淆,不能分别而行,升降失却其常,这就叫做“乱气”。

黄帝说:所谓阴清而阳浊,浊气之中有清气,清气之中有浊气,究竟清气与浊气怎样来分别呢?岐伯说:气的大致区别:清气是先上注于肺脏的,浊气是先下行而走入于胃腑的。胃腑的浊气所化生的清气,又能上升于口。肺脏的清气所化生的浊气,又能下注于经脉,内积于气海。

【原文】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浊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译文】

黄帝说:所有阳经都是浊的,哪一经的浊气为最甚呢?岐伯说:所有阳经中以手太阳经的浊气为最甚,因其独受诸阳经的浊气;所有阴经中以手太阴经的清气为最甚,因其独受诸阴经的清气。大体上说:清气上走于空窍,浊气下行于诸经。而在诸阴经中都是清气,只有足太阴经独受阴经的浊气,是为清中之浊。

黄帝说:如何治疗呢?岐伯说:一般情况是,清气滑利,浊气滞涩。所以针刺阴经时要深刺而留针;针刺阳经时要浅刺而出针快;如果清浊之气互相干扰紊乱,就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针刺方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