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听李叔同讲禅
14338100000030

第30章 不急不躁,人生成功(1)

李叔同说:“人生之事,只宜静守,不宜躁动。”换句话说,就是对很多事都能冷静的思考,保持一颗淡定的心,这样,才能保持从容不迫的生活秩序,才能拥有处乱不惊的做事风格。

紧急的事,和缓地办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李叔同禅语

在日常生活中,做人也好,办事也罢,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情况,怎么办?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弘一法师说:“越是难处理的事情,越应该宽松;越是与不好相处的人在一起,越应该宽厚;越是处理紧急的事情,情绪越应该和缓。”在这里,他明确告诉我们:这时候你千万不要慌乱不堪,不知所措。如果此时你能够表现出冷静自若,临危不乱,你就会正确处理好这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国时期的卫瓘就能够在危急时刻依然保持从容镇定,进行周密考虑,结果不但保全了自己,而且还剿灭了意欲反叛朝廷的钟会。

三国末年,魏国派钟会、邓艾为主将,卫瓘为监军兴兵伐蜀,大获全胜。钟会和邓艾因此立下大功,但是两个人互相猜忌,都认为对方有抢功之嫌。最后,钟会向曹魏朝廷告发邓艾有占据蜀中自立为王的野心。钟会的谋臣也劝他趁这个机会,搬倒邓艾,杀掉卫瓘,就可以安心地独占蜀中,成就一番乱世英雄的霸业。早就看邓艾很不顺眼的钟会,不禁心中蠢蠢欲动,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反叛。其实,朝廷对钟会的反叛意图已经有所察觉,并且密令卫瓘对其进行监视。钟会盘算他如果向朝廷揭发,朝廷势必会暗中命令监军卫瓘进行调查。只要卫瓘杀了邓艾,他就可以再给卫瓘罗织罪名,直接除掉这个强大的对手。于是钟会就跑来见卫瓘。他旁敲侧击地告诉卫瓘,邓艾谋反早是事实,如果他卫瓘一味偏袒,就是对司马大将军的不忠,理应和反贼同罪。这时,之前还对朝廷密令用意十分疑惑的卫瓘立即明白了这一切只是钟会设下的局。

对眼前局势心知肚明的卫瓘,虽然知道这时擒杀邓艾只会于己不利。但是,如果立时拒绝钟会的要求,肯定会遭毒手。倒不如先答应下来,以保全性命向司马大将军告发钟会的种种劣行。于是,卫瓘就假装对钟会唯唯诺诺,表示会服从朝廷的命令,还和钟会约定第二天一早就捉拿邓艾父子,希望钟会出兵协助。第二天凌晨,卫瓘以司马大将军手谕号令全军,说邓艾谋反,凡悬崖勒马站在官军一边的,就可以加官晋爵,要是执迷不悟仍要和邓艾为伍的,就与邓艾同罪,诛三族。这样,邓艾的将士都纷纷离开邓艾的军营,与卫瓘合兵一处。而邓艾父子还在睡梦中就稀里糊涂地被抓了起来。钟会见邓艾父子已经被囚禁起来,就紧接着将他不信任的将领也全部关押起来,把兵权集中在自己手里。然后,他利刃相加,威逼卫瓘下手杀了邓艾父子和那些不听话的将领。卫瓘一面假意应承,借口这几天为邓艾的事情操劳过度,身体很差,实在需要休养几天,等他身体稍好立即着手办理;一面想办法通知那些尚有实权的将军们钟会即将造反的实情。但是,钟会对卫瓘监视严密,他根本没机会通知那些将军。为了放松钟会的警惕,卫瓘大喝盐水,吐得昏天黑地,他本来身体就虚弱,这样一来,更是精神涣散,就像突发大病一样。钟会虽然疑心卫瓘只是在拖延时间,可是他派去的亲信和医生都认为卫瓘的确是身体不适,没发现丝毫的破绽。钟会终于相信卫瓘真的是病了,于是就不是那么顾忌卫瓘,更加肆无忌惮起来了。

卫瓘一见时机成熟,就赶紧联络诸军,告知全军钟会谋反的消息,要求各军将领于次日清晨发兵围攻钟会。就这样,钟会还在为自己即将成为蜀中之王沾沾自喜的时候,就被卫瓘带兵剿灭了。

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许多无法预测的事情发生,当这些事情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的时候,就是对我们的考验。卫瓘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没有惊慌,而是很快冷静下来,思考对策,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化解了灾难。

因此,当我们遇到类似事情发生时,也应该沉着冷静,稳定情绪,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切记:一旦阵脚出现混乱,不但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且还容易犯下错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时机不成熟,行动就要缓一缓

入理深谈,且缓数年!——清·印光大师禅语

印光大师的话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地理解佛理,需要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不要刚刚学习了一段时间,就认为自己已经参悟了佛理,其实离真正领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叔同在为大家讲解佛理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特别对于初学佛理之人,他从来就不讲很深的道理,而是从浅显的道理入手,传授他们学习佛理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怎样去参悟佛理。他认为,无论参悟佛理,还是做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也就说,做事情要讲究时机,时机没有到来时,不要贸然采取行动。

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无论干什么事情,不要过分讲究速度,而忽略事物发展的过程。想很快地解决某个问题,不能忽视时机,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刘邦就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

在刘邦分封的异姓王中,有一个韩王信,刘邦派他前去镇守、抵御匈奴。冒顿听说汉朝皇帝派人镇守,防范他们,立即组织20万人马包围了韩王信的部队。

韩王信看到城内伤亡日益严重,匈奴攻势却越来越紧,便派使者求和,来个缓兵待援之计。可是却被刘邦无端怀疑,韩王信无奈之下,献出马邑,降了匈奴。

刘邦听说韩王信反了,勃然大怒,御驾亲征。汉天子的第一次大规模用兵,战将如云,谋臣似雨,共起马步军兵几十万。当时匈奴已经撤回,韩王信抵敌不住,战败逃往匈奴。

韩王信逃到匈奴报告情况,冒顿立即派左右贤王率领万余骑兵屯兵广武阻击汉军,韩王信率兵攻打太原。汉军再败韩王信于晋阳城下,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当年天气大寒,连日大雪飞扬。汉兵大都是南方人,怎能抵挡如此寒流,汉军将帅兵卒苦不堪言。可是匈奴之兵却习以为常。刘邦驻军夏阳,听说冒顿屯兵代谷,准备发兵攻打,连忙派人前往窥探敌情。

刘邦叫来刘敬,让他去匈奴探听虚实。刘敬刚走,刘邦急于求成,兵出晋阳,向代谷进军。匈奴一遇汉军,不战而退。汉军一帆风顺,直抵广武。此刻,刘敬风尘仆仆赶了回来,急报刘邦:“两国交兵,理当夸耀武力,威胁敌人,增长士气。可我去匈奴,只见到处都是弱兵瘦马。冒顿仅凭如此兵马,怎么能够横行塞北,占领大片土地?冒顿常用骄兵之计,匈奴不能打,皇上应该紧急回师!”

当时汉军前队已经去远,刘邦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听到刘敬泼冷水,不觉大怒。刘邦骂道:“你这个齐国下人,凭一张巧嘴,老子已经封你为官,如今你竟敢对敌情妄加评论,扰乱军心!”

刘邦下令将他关押起来,自统大军,加速北进,但是几日也难遇到一个敌兵,以致求战之心更切。刘邦的骑兵把步兵抛得老远,使得战线长达数百里。这一日,前锋与刘邦不觉来到了平城。此时汉军已是人困马乏,正准备扎寨安营,突然之间,只见尘烟腾空而起,匈奴骑兵从平静的旷野上四面八方包抄而来。冒顿数十万凶悍之兵,刘邦数万疲劳之师,在这里厮杀起来。汉军不顾生死,奋力拼杀,激战半日。可是匈奴兵马越来越多,越杀越勇,他们远比汉军更有耐力,更为凶残,汉军渐渐难以抵御……

刘邦就这样被围困在白登山长达七日,幸得陈平巧施妙计,刘邦才得以脱身。经过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刘邦认识到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危害,回到广武后,他立即放出刘敬。

弘一法师认为,急功近利是成就大事业的绊脚石。

急功近利者,一定戴着功利名位的近视眼镜,目光短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闻到了芝麻的香,而忘了西瓜的甜。只看到目前的境况,只看到暂时的贫富盈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急功近利者一惯的行为方式。为了摆脱眼前的状况,可以不顾未来的利益,为了获得一时的痛快,而以长远的痛苦为砝码,其实这种做法是得不偿失的。

大凡急功近利者不可能成就什么事业,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长远追求,没有成就什么事业的志向,全部精力,全部时间和全部生命都无形地消失在短期行为之中,消失在虚浮浅薄的劳作之中。也许可一时得些小利,但也可能付出的太多,得到的终归微不足道。这样的人活得太累,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我们切不可成为这样的人。

能若不能,智若无留

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宋·翠岩禅师禅语

翠岩禅师的的这句禅语告诉我们:不管是在大众相处时,还是独居一室时都不能炫耀自己,应该韬光养晦。像哑巴一样不说话,像聋子一样别人说什么没听见,像一个糊里糊涂的人。把智慧掩藏起来,自己的名声不要到处张扬。要培养自己的真实智慧,在大众相处的时候大脑要动,一个人独居的时候要静心思考。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内外都忘。

纵观弘一法师的一生,他就是这么做的。弘一法师才华横溢,他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叹服。可以说,他是一个多种才艺集于一身的大艺术家,甚至一些专门的艺术家的水平都不如他。他不但能作曲、作词,又能绘画、写作、吟诗、赋词、书法、表演,等等。只要是艺术,他差不多都精通,而且还很出色。即便这样,弘一法师从不骄傲,也从不炫耀自己。弘一法师不是那种张扬的人,他的低调做法使世人更加敬佩。同时,他韬光养晦,专心致志地投身于自己喜爱的事情上,因而,他在每种艺术上都有了很高的造诣。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到处炫耀自己的,因为那样容易招致人的嫉恨,同样也会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人怕出名,猪怕肥。”此话一点都不假。猪一肥,人家就要杀它啦!人一出名,那麻烦就紧跟而来——嫉妒、羡慕、打击、陷害、毁谤等。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该学学弘一法师的做法,不露锋芒,韬光养晦,在他人不知不觉中进步。

其实,善于韬光养晦的人也善于暗中积攒能量,在时机成熟时,突然迸发,把机会牢牢握在手中,一举获得成功。汉朝的陈平铲除吕氏势力就是韬光养晦、以待时机的绝好例子。

高后元年冬,吕太后欲立诸吕为王,先去征询王陵意见。王陵性格耿直,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他说:“高帝刑白马歃血立盟,宣誓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现今立诸吕为王,即是违约。”吕太后非常不高兴。然后又去问陈平、周勃,二人都说:“昔日高帝定天下,即以刘氏子弟为王;现今太后称制,欲以吕氏兄弟子侄为王,无所不可。”太后听了大喜。

罢朝以后,王陵责备陈平、周勃:“当初与高帝歃血立盟,诸君岂不在场?现今高帝驾崩,太后欲封吕氏为王,诸君却阿谀逢迎,背盟违约,日后有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王陵性直,没有参透陈平的良苦用心,以为他背叛了汉朝,屈于吕氏的淫威。陈平坦然对答:“今日面折廷书,我不如君;日后保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却不如我。”王陵仍不解其意,满怀气愤,恨恨无言。

自从汉高祖刘邦死后,陈平眼见主弱臣强,又兼吕后机诈阴狠,生性多疑。他自思才兼文武、志向远大之人必添震主之威,反会招致疑忌,或许酿成杀身之祸。因此,他便故意装得胸无大志。在家时,常常伴着美酒和美女,似醉非醉;在朝廷上,事事随声附和,若即若离。太后封诸吕为侯、为王,陈平无不听命。他只是千方百计地把住丞相要位,留待日后举大事时,也好居中调度。

高后七年,诸吕权势日炽。陈平忧虑局面长此以往,终致力不能制,必将祸及国家,害及己身。他时常燕居深念,以致不能自已。

一日,陈平独坐静思,竟丝毫没有察觉陆贾走近身边。陆贾自行就座,然后打趣说:“丞相的思念何其深远。”陈平骤然一惊,见是陆贾,忙问:“先生猜猜我正做何想?”陆贾微微一笑,说道:“足下富贵已极,想来再无贪欲;既然还有忧念,不过是顾忌诸吕。”陈平深感知音难得,连忙请教:“先生所言不差,但不知如何应付?”陆贾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协调,则士民依附。如此,天下虽有变,极不能分。君何不交欢于太尉?”这话正与陈平心意相投。于是,二人促膝交颈,密商起来。

事后,陈平用陆贾之计,花500金为太尉周勃祝寿。太尉也是有心自然依例报答。两人借故你来我往,过从甚密,无形中,使吕氏的阴谋受到阻抑。

高后八年八月,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详审时势,将吕氏势力彻底击溃。

俗语有云:难得糊涂。聪明易得,糊涂难求,尤其是糊涂的得体,糊涂的逼真更是平常之人难以学得来的!陈平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能臣,面对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不为所动,韬光养晦,连王陵都看不出来,功夫也是做到家了,同时也骗过诸吕,最后联手周勃完成最后一击,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