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听李叔同讲禅
14338100000017

第17章 拥抱苦难,摘取成功(2)

顺境容易淘汰人,逆境往往真受益

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明·蕅益大师禅语

这句禅语说的是:“人生中有许多不顺利的地方,对于这些我们应该把它们看作真实受益之处。而声色名利、美食华服等在顺境中得到的东西,都应该看作毒药毒箭等一些能置人于死地的东西。”

在弘一法师看来,顺境对人来说比逆境更可怕。逆境能够锻炼一个人的毅力,培养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从而获得成功。顺境容易使人迷惑,迷惑在安逸舒服的生活当中,从而失去斗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最终被历史的潮流所淘汰人。

明朝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军开进北京城。京城百姓夹道欢迎,崇祯帝吊死在景山。队伍进城之后,李自成这个当年的驿站马夫,立马承天门前,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他多年征战,终于获得了胜利,一股自豪之情涌上心头。

李自成安排好崇祯皇帝的遗体和其他善后工作,就忙着进行稳定京师人心和安定社会秩序的工作。他首先向民众发布公告:大顺天子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市民听之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同时他也注意到自己部队中的纪律问题,严禁士兵侵扰百姓。有两个士兵因为抱了前门地区铺中的绸缎,被立即正法,并将他们的手足钉在前门左栅栏上,以儆效尤。对于明朝的那些罪恶昭著的皇亲国戚、大僚和专权的宦官则严惩不贷,入城第三天就处死了成国公朱纯臣,两天以后,又斩罪官二百余人。对干中小官员,凡有投报的则酌情使用。不几天,北京城就恢复了正常的秩序,百姓安居,商贾乐业,一片和睦繁荣的气象。

大好的形势,使不少农民起义军的将领们开始自我陶醉了,也随之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思想,以为只要举行了皇帝即位典礼,表明天命归顺,天下就可以领诏而定。在京的文武官员都忙于筹备皇帝即位典礼。此时以宰相自居的牛金星,则往来拜客,遍请同乡好友,迎来送往好不热闹,俨然是一副太平宰相的样子。其他官员也效法而行,骄傲自满情绪抬头了。以刘宗敏为首的武官则忙于追赃助晌,在京城的旧官按官位大小,摊派响银,多者十万,少者数千,如有不交者,则严刑拷打。追赃风从北京波及各地,追赃范围竟扩大到幕僚小吏以至于商人,手段也日益残酷。各地官绅富户,如受汤火之苦,人人自危。李自成发现此事,认为各级义军首领,置军国大事于不顾,只为钱财,一味地专事追赃,对大顺政权有害,于是下令,凡在押官僚不论是否交足银铜,一律释放。这样北京的追赃风有所收敛,但各地却还在变本加厉地进行。义军部分首领的胡作非为,直接影响了军纪,士兵常违法乱纪,而对他们的惩处却远没有刚入城时对抢绸缎的士兵那样严厉了。大将刘宗敏则自恃功高,把持军务,大力追赃。

李自成虽然生活俭朴,但是却以帝王自居,深居内宫,对部下的所作所为也不像以前那么清楚了。这时,己经答应归顺李自成的明宁远总兵吴三桂等重要将领,正带领部众向京师进发。行至半途,吴三桂得知义军在京大肆追赃,严刑拷打众宫,自己的老父也受酷刑,爱妾陈圆圆又被刘宗敏强占,于是大怒叛变,率部众回师东退。吴三桂重占山海关后,以“为君父复仇”为名,出卖民族利益,要求清统治集团出兵,联合进攻北京农民起义军。

此时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叛变,急召文武官员商议,本拟派刘宗敏、李过率军收复山海关,但此时的二将,志得意满,毫无斗志,不得已才下令亲征。李自成对久怀入侵关内之心的清统治集团本来就缺乏必要的警惕,这次则根本没考虑到吴三桂勾结清军共同来犯,李自成只率领六万兵马贸然出城,结果仓皇败退。

李自成退回北京以后,清军跟踪而至,李自成命令刘宗敏、李过、唐通等将率兵抗击,再次大败,刘宗敏负伤逃回。而此时北京周围的地主武装也纷纷组织起来,袭击农民军。加上义军内部因为认识不统一,不少将领图享安逸,主张退回关中,李自成匆忙称帝之后,率军西退,最后以失败告终。

李自成最初起义时,每天在凶险至极的环境里与明王朝的军队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获得大胜攻进北京城,本来形势很好,只要做好安抚工作,稳定住前明的军队,预防清军来犯,天下就尽在掌握之中。可是,就在这顺境面前,他们的斗志丧失了,生活开始腐化,情绪开始骄傲,终于在“小河沟里翻船”。

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话确实有道理。因此,我们要清楚,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不在于环境的顺逆与否,而是在于人的主观意识。只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断追求上进,那么,如果处于顺境中,你的事业会青云直上,成功会加快;如果处于逆境中,你的意志会得到磨练,越挫愈勇,更加一往无前。

所以,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只要你把握住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犯低级错误,谁都不会阻碍你成功。

凡事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就一定能办成

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明·永明禅师禅语

永明禅师的这句禅诗说的是:“两个得道之人在探讨修为,这时空谷中回传来泉水的响声,要想明了通达修学的宗旨,是什么呢?泥巴做的一条牛,在水上走。你们会不会?”

很多人看不懂这句禅语,弘一法师说,这句话告诫人们:只要用心、坚持不懈地参悟下去,最终就会到达最高的境界——“泥牛水上行”。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其实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在这个世界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也就说,只要你有目标,只要你有足够的毅力和恒心,懂得坚持的道理,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终于在某天你会发现,原来认为没有希望的目标就在眼前,马上就能够实现了。

弘一法师也是一个这样的人,就拿“断食”来说吧。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如果一顿饭不吃,就会感到十分饥饿,痛苦难忍。如果说有人17天都不吃饭,你会相信吗?绝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有人能够做到,可是,弘一法师做到了。他在断食的过程中坚持了下来,完成了自己的目标。

自从断食以后,弘一法师觉得自己“身心灵化”。他说:“经过很顺利,不但无痛苦,而且心境非常清静,感觉非常灵,逾于常时,能听人所不能听,悟人所不能悟,这就是所谓的‘定能生慧’吧!”

是什么让弘一法师做到“断食”17天的呢?是坚持。坚持让弘一法师成功了,并领悟到了“断食”的妙处所在。同样,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要能够坚持下去,最后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小的时候特别顽皮。每当父母让他读书的时候,他都会借口那些经书、史书枯燥无味,十分深奥,自己读不懂,然后丢下书,跑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这一天,小李白又跑到了村口玩耍,却没有看见其他的小伙伴。他只好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的。走了一会儿,他看见一户人家的门口坐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等小李白走到老奶奶跟前的时候,他才发现这位老奶奶坐在磨刀石前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根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都没有察觉。

小李白顿时来了兴趣,他不知道老奶奶在干什么,于是便好奇地问:“老奶奶,您拿着这么大的铁棒子是在做什么呀?”

“小朋友,我在磨绣花针啊!”老奶奶简单地回答完小李白的问题以后,又匆忙地低下头,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您这是在磨针?”小李白觉得很不明白,因为他看到老奶奶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会是针呢?小李白忍不住问道:“老奶奶,绣花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可是您磨的是铁棒!”

老奶奶头也不抬地边磨边说:“没错,我正是要把这根粗大的铁棒磨成细小的绣花针。”

“什么?您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小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那您要磨到什么时候呀!”

这时候,老奶奶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了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这样就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就看做事的人是否有恒心,是否能坚持。只要有坚持不懈地恒心和毅力,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也能成功;看似非常简单的事情,如果没有坚持的信心,也很难成功。”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精神。坚持不懈并不是永远守着一件事情不放,而是全心全意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为自己的理想铺好垫脚石,向自己的理想一步一步地靠近。任何一个成功者,他所走过的路都不会是平坦的路,途中肯定会有些坎坷,但他为了矢志不移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无论前方是多么多么地艰难,他都会勇往直前。

坚持不懈的精神绝对不会平白无故地降临到某个人身上。花朵在温室里待久了,一旦转移到到室外,就会经受不住风雨立刻香消玉损。在人生的旅途中,虽然有些时候是风和日丽,但是,也有风吹雨打的磨难。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甚至怨天尤人,抱怨上天对他们是多么的不公平。其实他们是被困难吓倒了,才会这样说。事实上,我们这些普通人都需要经历磨难。那些艰难的际遇、失望的境地、贫穷的状况虽然会打倒许多平凡的人,但是,也会成就一代又一代伟人。所以,我们要学会对困难说不,要学会坚持,只有坚持,才能让我们更接近成功。

心志坚定,不为任何外物所移

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明·归宗芝庵禅师禅语

这首芝庵禅师的诗,弘一法师把它收录到了《晚晴集》中。这首诗的意思是:山峰高处有一个小茅屋。山高有云,老和尚住在山顶上,这个茅屋他的床占了一半,云占了另外一半。昨夜云已经随从风雨走了,老和尚依然如故,云不能像老和尚那样闲得住。也就说,云是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老和尚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老和尚一心向佛,外界的变幻对他的修行没有影响。也正是因为他的修行意志坚定,不为任何外物所诱惑,所以,他的修为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心志坚定之人,做什么事都不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只要是决定过了的事,就不会因为别人的劝阻而改变主意。李叔同就是心志坚定的人,从他出家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他是这样的人。

李叔同出家之前,家里人也曾劝阻过,但是,没有料到的是,李叔同很快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了。到了上海的报纸刊登了这一消息后,他的日本夫人携带幼子从上海来到杭州,要求和他见一面,他没有同意。夫人再三哀求,说他的儿子也一道同来时,他还是拒绝。他让人带信给他夫人,说就当他生病死了,不要再挂念他了。世俗之事,他从此不再过问。夫人见他的信仰坚定,到了没有商量的余地,只好就地叩拜作别,然后携子黯然离去,以成全他的信仰。

李叔同的“绝情”行为,是许多人无法理解的,当然,他的坚定也是常人无法做到的。也正是因为他具有这种不为外物所移的向佛的态度,致使他后来在律宗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中兴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在李叔同出家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从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上面那首禅诗的意思:其实,不管是参禅悟道还是做其他的事情,只要意志坚定,为了自己的目标进行不懈的努力,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左右,就一定能冲破阻力,取得成功。

隋文帝时期,也有一个心志坚定、不畏权势、自主办案的好官员,他就是赵绰。

隋文帝杨坚晚年倾向于严刑酷法,经常不按法令规定随意处置大臣。当时的大理少卿赵绰敢于依法力争,不惧当时至高无上的天子,传为一时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