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应收票据一般业务的会计处理
为了反映企业的应收票据的取得和收回情况,企业应设置“应收票据”账户。该账户的借方登记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收到的商业汇票的面值及期末(中期或年终)计提的带息票据的利息;贷方登记商业汇票的到期收回、背书转让以及贴现的金额;借方余额表示尚未收回的票据价值。
3.应收票据贴现
(1)应收票据贴现的性质
企业持有的应收票据在到期前,如果出现资金短缺,可以向银行申请贴现,以获得所需资金。所谓应收票据贴现,是指票据持有人将未到期的票据在背书后转让给银行,银行受理后,从票据中扣除按银行贴现率计算的贴现利息,然后将余款付给持票人的行为。贴现实质上是融通资金的一种形式。
(2)应收票据贴现的计算和账务处理
应收票据贴现的计算步骤为:第一步,计算票据的到期值。不带息票据到期值等于其面值。带息票据到期值票据面值+利息。第二步,计算贴现期。贴现期是指从贴现日起至票据到期日止实际经过的天数。第三步,计算贴现息。贴现息票据到期值×贴现率×贴现期。第四步,计算贴现净额。贴现净额票据到期值-贴现息。
(三)应收账款
1.应收账款概述
应收账款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它代表企业获得未来经济利益(未来现金流入)的权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日趋发达,企业发生的应收账款越来越多。应收账款是由于企业赊销而形成的,赊销虽然能扩大销售量,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但同时也存在着一部分货款不能收回的风险。因此,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企业应采用全过程的管理方式:事前应调查客户的信用状况,合理制定赊销额度;事中应按一定比例提取坏账准备;事后应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
2.应收账款入账价值的确定
应收账款作为一种在未来能够收取的债权,应该按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入账,但由于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期限一般不会超过一年,其现值与交易发生时的金额不会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应收账款都是以交易日的实际发生额计价入账。
在确定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时,应注意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
商业折扣是指企业可以从货品价目单上规定的价格中扣减的一定金额,它是企业的一种促销手段。商业折扣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如折扣10%、15%、20%等,从货品价目单中扣减商业折扣后的净额才是发票金额即实际销售价格。因此,在存在商业折扣的情况下,企业应收账款的入账金额应按扣除商业折扣以后的实际售价加以确认。
现金折扣是指企业为了鼓励客户在一定时期内早日偿还货款而给予的一种折扣优待。现金折扣通常表示为:2/10,1/20,N/30等。其含义为:10天内付款折扣2%,20天内付款折扣1%,30天内全价付款。
在现金折扣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入账价值的确定有两种方法:总价法和净价法。所谓总价法,是指将未减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作为应收账款的入账金额,把销售方给予客户的现金折扣看做是一种理财费用;所谓净价法,则是将扣减最优现金折扣后的金额作为应收账款的入账金额,而把由于客户超过折扣期付款而多收入的金额,视为理财收入,冲减财务费用。在我国目前的会计实务中,所采用的是总价法。
3.应收账款的会计处理
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收取的款项,应设置“应收账款”账户核算。
该账户借方登记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应收取的各种款项;贷方登记企业已收回或已转销的坏账损失;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
4.应收款项的减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存在着大量风险,应收款项在未来是否能够收回存在着不确定性。当企业应收款项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时意味着应收款项发生了减值即坏账,由于产生坏账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坏账)准备。
(1)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计量
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应收款项进行减值测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分为单项金额重大和非重大的应收款项,分别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定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
对于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应当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应当根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
对于单项金额非重大的应收款项以及单独测试后未发生减值的应收款项,可以采用组合方式进行减值测试,将这些应收款项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划分为若干组合,再按这些应收款项组合在资产负债表日余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确定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
企业应当根据以前年度与之相同或相类似的、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应收款项组合的实际损失率为基础,结合现时情况确定本期各项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
(2)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
对于坏账损失的会计处理,会计核算上有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两种方法。
直接转销法是指在实际发生坏账时,确认坏账损失,计入期间费用,同时注销该笔应收款项,其账务处理为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应收款项类账户。但这种方法不符合权责发生制,会造成虚增企业利润和夸大应收款项可变现净值。
备抵法则是按期估计坏账损失,计入期间费用,同时提取坏账准备,待实际发生坏账损失时,冲减坏账准备,同时转销相应的应收款项金额。采用备抵法核算避免了直接转销法的缺点。因此,我国现行会计规范要求企业采用备抵法进行坏账损失的会计处理。
采用备抵法,企业应当设置“坏账准备”账户,核算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计提、转销等情况。该账户贷方登记当期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借方登记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和冲减的坏账准备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坏账。
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主要有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等。下面主要以应收账款为例说明坏账损失的会计处理。
①余额百分比法
该方法是按照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一定百分比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采用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
②账龄分析法
账龄分析法是根据应收账款账龄的长短来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通常而言,应收账款的账龄越长,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越大。为此,将企业的应收账款按账龄长短进行分组,并根据前期坏账实际发生的有关资料,确定各账龄组的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再将各账龄组的应收账款金额乘以对应的计提比例,计算出各组的估计坏账损失额之和,即为当期的坏账损失预计金额。
第三节其他金融资产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例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交易性金融资产属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以进行交易为目的而持有的,在进行交易前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影响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因此,为了使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和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现有价值,企业应当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账户进行核算。
“交易性金融资产”账户核算企业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账户借方登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成本、资产负债表日其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余额的差额等;贷方登记资产负债表日其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余额的差额,以及企业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结转的成本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该账户下面分别设置“成本”、“公允价值变动”等明细账户进行核算。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账户贷方登记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余额的差额,借方登记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余额的差额。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
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的交易费用(如印花税、手续费、佣金等)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不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
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账户;按发生的交易费用,借记“投资收益”账户;按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借记“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账户;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账户。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现金股利和利息
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的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应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投资收益,借记“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账户,贷记“投资收益”账户。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价
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最初取得时,是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入账的,反映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实际成本。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是不断变化的,会计期末的公允价值则代表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现时可变现价值。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应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资产负债表日,应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时,按其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时,应按其差额作相反的分录。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
企业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按处置后实际收到的价款与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余额的差额作为处置损益。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是指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加或减公允价值变动的金额。
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企业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账户;按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账户;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账户。同时,将原计入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出,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