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慈善与公益
14331600000012

第12章 世界主要的慈善公益组织一览(1)

世界红十字会

红十字会是一个遍布全球的慈善救援组织,目的是为推动“红十字运动”,是全世界组织最庞大、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慈善救援组织。除了许多国家立法保障其特殊地位外,于战时红十字也常与政府、军队紧密合作,成为了一个人尽皆知的慈善组织。红十字会由瑞士银行家亨利·杜南成立。红十字会将他的生日5月8日订为“世界红十字日”,而红十字几乎成为图腾的标志,是由他的祖国瑞士的国旗颜色翻转而成。

1859年,亨利·杜南在路经意大利伦巴底时,目睹奥地利、法国及撒丁王国军队在索尔弗利诺悲惨的战役,发现伤兵经常乏人照顾,情况凄惨,所以于1862年自费出版了《索尔弗利诺的回忆录》一书,渴望唤起社会的注意,并且号召索尔弗利诺群众成立一个民间、中立的伤兵救援组织。

1863年2月9日,亨利·杜南与古斯塔·莫瓦尼埃、亨利·杜福尔、路易斯·阿皮亚及西奥多·莫诺瓦一同成立了“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此为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开始。

1864年,红十字会运动已扩展至欧洲12个国家,并于同年8月在日内瓦首度签署了《改善战地陆军伤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即“第一条日内瓦公约”。

1875年,“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改名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并向外扩张至伊斯兰国家,但由于十字是基督教的宗教符号,伊斯兰教徒不愿意接受,1876年在奥斯曼帝国采用“红新月”标志,波斯帝国采用古老的狮子和太阳图案。

1929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承认了以上这两个符号。伊朗霍梅尼政变取得政权之后,废弃了红十字会的符号,转而采用“红新月”符号。

1986年,国际红十字会改名为“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

1991年,红十字会联合会更名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后来,以色列要求采用红色犹太教符号,六角的“大卫之星”,没有被红十字会批准,因为怕此例一开,各种团体都会要求采用自己的五花八门符号,红十字会正在讨论准备采取一种国际通用的、没有宗教意义的红菱形符号。

2005年12月5日,国际红十字会的一个成员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展示联合国即将更换的国际红十字标志。新标志称为“红水晶”,在本次有192个成员国家参加的为期两天的会议上,“红水晶”将作为国际红十字运动的第三个标志被推广。这个新标志被认为不具有任何民族、宗教或文化内涵,因此那些不愿使用现有十字标志的社会团体可以选择使用这个新标志。

红十字运动一百多年来,因对人类社会有卓著贡献,所以获得了3次诺贝尔和平奖,加上创办人亨利·杜南于1901年所获的诺贝尔和平奖,红十字会共获得4次最高的和平殊荣。

随着会员国的发展,红十字会的任务也开始由单一战伤救护发展到对自然灾害的援助、意外伤害的急救、自愿输血、社会福利以及开展世界各国红十字会、红新月会之间的友好合作,壮大和平力量,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等。

为了纪念亨利·杜南对世界红十字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协会执行理事会于1948年决定将亨利·杜南的生日——5月8日定为国际红十字日。

红十字会共有7项基本原则:

1.人道: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本意是要无歧视地救护战地伤员。在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努力防止并减轻人们的疾苦,不论这种疾苦发生在什么地方。本运动的宗旨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尊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促进持久和平。

2.公正:本运动不因国籍、种族、宗教信仰、阶级偏见和政治见解而有所歧视,仅根据需要,努力减轻人们的疾苦,优先救济困难最紧迫的人。

3.中立:为了继续得到所有人的信任,本运动在冲突双方之间不采取立场,任何时候也不参与带有政治、种族、宗教或意识形态的争论。

4.独立:本运动是独立的。虽然各国红十字会是该国政府的人道助手并受该国法律的制约,但必须经常保持独立,以便任何时候都能按本运动的原则行事。

5.志愿服务:本运动是个志愿运动,绝不期望以任何方式得到利益。

6.统一:任何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它必须向所有的人开放,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道主义工作。

7.普遍: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是世界性的。在运动中,所有红十字会享有同等地位,负有同样责任和义务,相互支援。

“红十字会”这一名词,同时代表了三个名称。一般而言,依照红十字会的“普遍”原则,几乎所有国家都有地区的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而在“统一”原则下,一个国家只有一个红十字会。而原先由亨利·杜南创立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依旧运作,并依照日内瓦公约及相关议定书的规定,提供战俘人道协助、监察战俘待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则负责协调各国红十字会、红新月会,跨国救援自然灾害的难民。

中国红十字会于1904年在上海创立,起初叫“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建会后一直从事救护伤兵、救助难民和赈济灾民活动,并积极参加人道主义救援活动。1906年,清政府签署承认了《日内瓦公约》。1907年,“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1912年,“大清红十字会”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于1912年1月15日通报各国,正式承认中国红十字会为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成员之一。

世界宣明会

1947年,世界宣明会的创始人卜皮尔博士来到中国厦门市,并在一次在学校的演讲之后,萌发了创立世界宣明会的念头。

那次演讲的第二天,卜皮尔将要回国,他来到学校向孩子们告别。就在那时,他发现了一个被校长忽视的小女孩,因为那群孩子当中,只有她没有从校长那里得到分发的食物。于是他便掏出身上仅有的五美元,作为资助白玉饮食之用,并承诺以后按月寄五美元,资助这个被父母抛弃的孩子。

1950年,他有感于平民特别是战争孤儿的遭遇,开始创建救援组织——世界宣明会。世界宣明会开始于韩国,再推广到整个亚洲,并且于1962年服务大中华区,并在九龙西区成立分部。今天,世界宣明会已发展至埃塞俄比亚、加纳、阿富汗、印度、罗马尼亚、奥地利、玻利维亚、萨尔瓦多、墨西哥、以色列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等约100个国家。现在世界宣明会致力于于社区发展和赈灾工作、帮助贫困儿童及其家庭、建设可持续的未来等项目工作。

从一个孩子到现在全球数百万的儿童资助,宣明会逐渐成长起来。自成立以来,世界宣明会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儿童资助,更是以儿童的生存环境作为着重点,关顾儿童的教育、营养、健康的基本需要,同时涉及到整个贫困社区的发展、山区生态环保、农田水利、灾难回应,到教育卫生、特殊人士服务,特别在教育方面,宣明会看重教育是摆脱贫穷的关键和根本力量,也是缔造右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宣明会的慈善项目包括:

1.儿童

儿童的状况往往是量度一个社区素质的最佳指标,因此改善儿童的状况亦是推动贫困社区发展的重点。宣明会透过儿童为本区域发展项目,结合儿童资助计划及社区综合发展模式,为受助儿童提供教育、营养、医疗各方面的协助,并透过农业、教育、医疗及小型基建等项目活动推动受助儿童所属社区得以全面发展。此外,宣明会亦积极鼓励社区参与,并借着能力提升的活动,确保在宣明会项目结束后,社区有能力持续发展。目前,宣明会在甘肃、广西、贵州、河北、江西、宁夏、陕西、新疆及云南开设儿童为本区域发展项目。

2.救灾及重建

“我们迅速回应”是宣明会的核心信念之一。当有灾难发生时,宣明会的救援队伍往往是第一批回应灾情的国际救援组织。宣明会的救援队伍会迅速前往灾区,了解灾情及灾民的急切需要,并按实际情况向灾民发放救援物资,计划日后的重建工作。此外,为了减低灾难所带来的影响,宣明会亦非常重视防灾及抗灾的工作,包括荒山造林、种草治沙、建设沟渠、河堤及其它水利工程等。为了有效监督整个救灾行动及确保受惠灾民得到应有的帮助,宣明会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救灾程序,由物资采购、运送、分发以及验收的过程,均由宣明会的救援队伍驻点执行。

3.教育

教育是协助脱贫的最住方法。宣明会深明此理,积极推动教育工作。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帮助无法负担书杂费的学生上学,并嘉许成绩优异者。宣明会亦积极改善校内设施,举办课余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为教师提供培训及考察交流机会,提升教学素质。此外,为了协助偏远农村的儿童拉近资讯科技的差距及提升农村学校的行政效率,宣明会在一些农村的中、小学增设计算机及推广互联网。并按照当地实际的需要,为农村教师提供计算机培训,以确保项目的成效。宣明会更为偏远贫困地区的女童、少数民族及残障儿童提供教育的机会,并举办成人教育班,提升他们的技能。

4.医疗卫生

在中国偏远贫困地区,医疗设施落后。为了提升贫困地区的医疗水平,加强当地人民预防及对抗疾病的能力,宣明会向当地的医护人员及人民提供医疗培训及健康教育。此外,宣明会更开展了艾滋病教育项目及肺结核病防治能力提升项目,加强人民对疾病的关注及认识。宣明会亦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防疫注射及紧急医疗援助,开设改善儿童营养状况的项目及改善贫困地区的医疗设施。

5.农林环保/小型基建

宣明会关注贫困山区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鼓励农民使用一些与生态息息相关的农林技术,例如:混农林技术、果园种植和荒山造林等,在保护环境之余也可改善生活质素。在贫困的农村及干旱的地区,宣明会协助兴建水窖及沼气池,改善当地环境及水利系统;并透过小型基建项目,包括修建道路、桥梁及通电等工程,协助贫困地区的人民改善生活。

6.孤儿

宣明会非常关注孤儿和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自1996年起先后在广西、吉林、宁夏及甘肃等地分别开展助孤项目或特殊儿童服务计划,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全人的关顾,并在教育、医疗及生活设施等各方面给予所需的援助,提升他们的生活质素。在广西,宣明会为南宁市福利院设立了引导式教育中心,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获得更全面的复康服务。此外,宣明会为吉林孤童可儿学校增设电脑室,让学以有机会学习计算机。

7.城市事工

随着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的贫穷问题开始广受关注。1999年,宣明会在东莞开展首个工厂事工项目,提升厂内工作的民工的工作技能及社交能力,建立他们的自信去帮助自己,甚至自己成长的农村,最终摆脱贫困的命运。2002年,宣明会更推出微型企业发展项目,为城市内有需要的人士提供自雇及发展机会。此外,宣明会亦先后开展了困境儿童助学项目、社区义工计划及社区儿童救助服务中心,回应城市里的贫困学生及街童的需要。

由宣明会支持永胜社区在云南旅游点丽江古城开设的一间名为“永胜之窗”的店铺,更是别具意义。其目的是把永胜县这个偏远的农村地区,与外界的市场连系起来。这店铺是农民放眼世界的窗口,农民可以在这里测试他们的农产品及手工艺品的潜力,藉此加强他们对市场的认识,提升他们的收入及技能,改善农民的生活。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原名“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救助基金会”,于1946年12月11日创建,最初目的是满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与中国儿童的紧急需求。1950年起,它的工作扩展到满足全球所有发展中国家儿童和母亲的长期需求。1953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成为联合国系统的永久成员,并受联合国大会的委托致力于实现全球各国母婴和儿童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196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由于“促进国家间的手足情谊”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1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处,是世界上主要的儿童权利倡导机构。其工作核心在于前线的实地工作,共126个国家办事处分别进行地方服务项目,有一些办事处更同时服务数个国家。每个国家办事处都通过与所在国的政府订定个别的合作计划来执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使命。这一为期五年的计划重点是如何落实妇女及儿童的应有权利。在计划周期开始时制作的情况报告中对他们的需要进行了分析。地区办事处对该项目提供指导并向国家办事处提供所需的技术援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完全是联合国在某个国家开展的其他活动的一部分。该组织的全面管理和行政工作在纽约总部进行,有关儿童的全球性政策就是在这里形成的。专门办事处包括位于哥本哈根的供应部,负责提供基本救援物资象用于挽救发展中国家儿童生命的疫苗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位于佛罗伦萨的英诺森提研究中心以及位于日本和布鲁塞尔的办事处则负责筹集捐款和与决策者之间的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