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慈善与公益
14331600000011

第11章 让慈善公益事业深入人心(4)

“希望工程”一诞生就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关注,汇款单如雪花从海内外飞来。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市民,从花甲之年的老人,到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希望工程的捐赠者。到1994年,中国青基会和省级青基会接受的捐款总额达到了3.85亿元,救助总规模达到了101.5万名,建希望小学的总数量达到了749所。这些数字,是基金会原计划的十几倍。

“希望工程”从1989年至今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它帮助农民的后代改变了命运,唤起了社会包括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促进了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20年中,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在无数人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下,“希望工程”在实现众多儿童求学梦的同时,更成为了最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的全球性公益品牌,改变了无数人的未来。1989年10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了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的“希望工程”。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希望工程”的资助对象已经扩展到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农村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学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和大学生。“希望工程”的动员和服务方式也从单一的资金资助发展到“资金资助+勤工俭学+公益实践”以及心理援助、社工服务等多元化格局。“希望工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启动最早、规模最大、参与最广、成效最为显著的社会公益事业。

在“希望工程”实施的二十多年里,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民众,从国内到海外,数以亿计的爱心人士参加到“希望工程”的行列中。1990年9月5日,邓小平同志欣然为“希望工程”题名,并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两次向“希望工程”捐款。中国青基会经过认真讨论,决定将5000元捐款用于邓小平早期工作、战斗过的广西百色,百色市平果县希望小学的25名贫困儿童成为受益者。如今,这些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均已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有的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的成为工人。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当中的多人执教于希望小学,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

“希望工程”主要捐赠项目:

(1)爱心助学行动

爱心助学行动是以资助特困大、中、小学生,解决就学困难为宗旨的一项扶贫助教的公益活动,通过募捐建立“爱心助学基金”,结对助学,帮助特困学生学业,使其健康成长、成才。

(2)援建希望小学

希望小学:即对贫困地区乡村小学予以资助,帮助其改造危旧校舍或新建学校,并统一命名为“希望小学”。

(3)三辰影库

即通过捐赠形式帮助中小学配建一个“音像电子馆”,以满足中小学生扩大知识面、开发非智力因素的需要,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提高。“三辰影库”每套包括VCD、电视机各一台、中外影视经典作品与中小学课程相套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动画辅导教材等。

(4)保护母亲河行动

团中央、全国绿委、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保护母亲河行动——迈向21世纪的绿色希望工程”,充分运用希望工程的经验,采用工程造林、项目管理和“一助一”等有效方式;用所有的赠款、物,在国家、省、市、县重点生态治理区,建设绿色工程、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资助贫困农户植树造林。

(5)希望工程图书室

“希望工程图书室”公益项目内容为:通过发动社会的力量筹集资金,为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捐赠图书,建立“希望工程图书室”,以解决这些地区学校图书馆装备用书严重不足的困境,使这些学校的学生不仅有学上,而且有书读,为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希望工程图书室”项目的社会捐款,主要用于选购农村小学师生需要的图书,这些图书是参照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装备用书目录选编并经过有关专家精心审定、标准配置,每个图书室包含精品图书不少于1000册,书目每年更新。“希望工程图书室”公益项目的目标是通过数年的努力,为全国万所希望小学分别建立有5000册藏书的小型校园图书馆。

“希望工程”被公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为改善教育落后面貌付出爱心的一块丰碑。

春蕾计划

“春蕾计划”是1989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社会公益事业。。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传统习俗的原因,在我国,特别是贫困山区尚有少数文盲存在,而女性文盲占文盲总数的2/3以上;失学儿童中,女童约占2/3。

今天的女童,是未来的母亲。母亲的素质,影响未来全民族的素质。要提高妇女素质,必须从女童教育抓起,实施“春蕾计划”,扶持女童入学,是提高民族素质、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我国实现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关键一步。为了加强女童素质教育,培养女童自力更生建设家乡的本领,中国儿童基会还设立了“春蕾计划实用技术培训专项基金”。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注儿童就是关注未来,关注发展。孤困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更需要得到特别的关爱和帮助。扶一株春蕾,争一份春光;助一名学童,赢一片希望。帮助他们中的一个人,就会帮助一家人,影响一群人,带动一批人,造福几代人。

1989年,在全国妇联领导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了一项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社会公益项目——“春蕾计划”。

2005年以来,随着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以及国家“两免一补”助学政策的实施,中国儿童基金会及时调整了“春蕾计划”资助重点,使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女童的资助,从学费、学杂费转移到生活费用的补助,救助范围也从小学、初中阶段扩大到了高中甚至大学。此外,为了进一步深入实施“春蕾计划”,根据我国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农村出现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现状,“春蕾计划”又把关注的重点延伸到“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并推出了捐建“春蕾寄宿制学校”项目等。“春蕾计划”让贫困地区的千千万万个女童改变了命运。“春蕾计划”在帮助女童重返校园,维护女童受教育权、维护社会公平、推进社会文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春蕾计划”已经成为我国民间公益组织促进女童教育发展的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范例。2005年“春蕾计划”被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

与同类助学项目相比,春蕾计划资助额度相对较高,资助年限相对较长,大大减轻了受助女童家庭的经济负担,能够切实解决贫困女童的上学问题。通过保障女童基本的受教育权利,春蕾计划改变了许多女童的生活轨迹和命运,许多女童在春蕾计划的资助下成长为优秀的女性人才。

不同于其他同类助学项目,春蕾计划还为受助女童开设了颇具特色的“春蕾计划实用技术培训”项目,通过提供符合当地实际需要、内容丰富的“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女童获得一技之长。根据报表数据的统计结果,截至2003年底,春蕾计划通过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培训妇女和女童40余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帮助许多女童及其家庭实现了脱贫致富,大大深化了在农村地区教育助学的实施效果。

春蕾计划致力于女童教育事业的发展,承担着关注儿童、发展教育、扶贫济困、促进性别平等等诸多公益责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春蕾计划对项目实施地区、尤其是项目比较集中的贫困地区的女童教育事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这些地区“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提高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女童教育的重视程度。春蕾计划已经成为我国民间公益机构促进女童教育发展的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