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解读自身的人体科学(A卷 新编科技大博览)
14329900000011

第11章 主导控制(6)

人的行为活动,是在大脑皮质的“指令”下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运动神经只是起着传达信息的“通讯员”的作用。因此,在上述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信息就不能传达到肌肉,也就使肌肉失去了活动的能力。

例如,为了保护某些珍稀动物,特别是凶猛的野兽,既要将动物捕捉,又不能使动物受到伤害,捕捉者就经常使用麻醉枪,其子弹中含有“箭毒”之类的药物,能使动物的肌肉松弛,停止活动而便于捉拿。

箭毒的作用,就是与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竞争,使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也就不能发挥作用,肌肉自然就不能进行运动了。

有一种疾病——“重症肌无力”,其主要特点是骨骼肌无力。病人表现为肌肉易疲劳,运动无力,眼外肌无力而使眼睑下垂、复视,面部肌无力使表情困难等。这种并不多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发生了障碍所致。

所以,任何原因阻断了神经信息的传递,就使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作用不能实现。

神经如何支配心肌

人体内脏器官的活动,都是由构成这一器官的肌肉组织收缩和舒张来实现的。

内脏器官的肌组织有两种,即心肌和平滑肌。

心肌是构成心脏的肌肉组织;平滑肌是构成血管和各种内脏的肌肉组织。两种肌活动都受自主神经(也称为“植物性神经”)的调控。

例如,支配心脏的,有心脏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其他内脏器官,除了少数器官仅由交感神经支配外,其余大部分器官都受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这些神经都是通过它们的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发生调节作用的,即通过递质与肌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从而产生生物效应。

例如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主要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各器官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受体,于是引起收缩和舒张。

去甲肾上腺素若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受体结合,则引起心肌细胞兴奋,心肌收缩加强、加快。

若去甲肾上腺素与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β2受体结合,则引起平滑肌舒张;而与平滑肌的α受体结合则引起平滑肌收缩。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主要释放“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时,使心肌收缩减慢、减弱;而与消化管壁平滑肌细胞的M型受体结合时,则引起平滑肌收缩,消化道蠕动加强。

所以,自主神经对心肌和平滑肌的效应,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递质的种类、受体的类型和存在的部位等。

因此,同一种受体的“激动剂”或“阻断剂”,在不同的器官可引起不同的效应。如阿托品是一种“乙酰胆碱M受体阻断剂”。当用于心脏时,可阻断心脏的迷走神经作用,使心跳加快。

又如,在有机磷农药中毒时,由于乙酰胆碱大量积聚于组织(包括心脏)内,导致心跳减慢。利用阿托品对M受体的阻断作用,可达到抢救和治疗的效果。

而在胃肠道,阿托品则能解除因为平滑肌痉挛而引起的疼痛,如胆绞痛,其原因就在于同一受体被激活后,在心肌和平滑肌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

好似反光镜的神经中枢

大家都知道,光线如果照射到一个镜面上,前进的方向可以发生返折,即从镜面上又重新返回来,物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光线的反射。科学家们在研究神经中枢的活动时看到了这样一个生理现象,如果用机械刺激眼睛的角膜,必然会使人产生眨眼的反应活动;如果用硫酸溶液刺激蛙的下肢皮肤,必然会使受到刺激的肢体发生回缩反应活动。

假如我们把青蛙的脊髓中枢毁掉,动物的四肢松软,再对其肢体的皮肤进行任何刺激,动物也不再发生上述反应活动,可见神经中枢对动物完成反应活动是必需的。

由此可见,机体的任何整体反应都是由刺激而引发的,反应活动的做出是中枢神经对传来的刺激信息综合以后发动的,而且整体下的任何反应活动都是从中枢经传出神经把信息传出来,命令器官活动来完成的。从信息的流动方向上看,信息经历了一个首先向神经中枢传入,然后再从神经中枢传出来的过程。如同光线照射到镜面上必然要把光线反射回来一样,神经中枢也必然使刺激的传入信息再传出来产生活动。神经中枢就像是光线反射的镜面。

在17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笛卡尔根据神经中枢的这种活动现象,把机体这样进行的反应活动叫做“反射”,他第一个把物理光学中的“反射”一词,引入到了生理学领域。把动物体的这种反应活动称为反射,实在是一个再确切不过的比喻了。

由上可见,产生反射活动一般要经过一系列的连续过程。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叫反射弧。一个完整的反射弧是由五部分组成的:依次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这五个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完成任何一个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因为这五部分在反射活动中都各自具有重要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感受器,是接受各种刺激的一种特殊结构装置,它的主要生理作用就是负责把刺激的信息能量转变为神经电脉冲。神经中枢所接受的只能是电脉冲,光线直接照射视觉神经中枢不会使人产生光感。我们机体内的感受器种类很多,存在部位也很广泛,有的存在于皮肤中,有的存在于内脏中,有的存在于效应器之中,也有的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

传入神经的作用是把感受器转变成的电脉冲信号,经神经纤维的传导进入中枢神经,如果剪断或者麻醉躯体的感觉传入神经后,机体再受到任何强大的伤害性刺激也不会感到疼痛。局部麻醉了神经以后做手术不再感到疼痛就是这个道理。

神经中枢就是指的脊髓和脑。它是完成反射活动的中心环节,它一方面要接受感受器传来的刺激信号,对这些刺激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和综合,另一方面还要决定传出指令信息的发出,所以它在反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这正如没有反光镜面,光线绝对不能再反射回来一样。

传出神经是负责把中枢神经发出的指令信息传送到效应器的神经纤维。运动传出神经纤维受到伤害,机体的各种活动就不再听从我们大脑中枢的意识支配了,只能“心想”(意识),不能“事成”(运动)。

效应器是具体执行中枢传出指示命令的工作器官。反射发生的各种活动最终都是通过效应器的活动来体现的。身体中的效应器可以是能够收缩的肌肉,可以是进行分泌活动的腺体,也可以是其他的细胞或组织。

人体的反射活动是很多的,但一般是按照反射的形成过程、反射弧的特点等分类,这样可以将反射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非条件反射。这种反射是生来具有先天就形成的,一般不需要学习训练就能够完成,是同一种族所共有的。我们常说“鸭子会凫水——天生的”,就是指的非条件反射的本能行为。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一般说比较简单而且终生固定不变。有的非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就开始活动,也有的是个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如小孩子一出生就会吸吮奶头吃奶,四肢受到伤害刺激就会躲避收缩等。一般这类反射在低级的反射中枢就可以完成,其数量是很有限的,这类反射是有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机体初步适应生存环境。

另一类是条件反射。这种反射是个体后天通过学习训练获得的,它可以建立(学会),也可以消退(忘记)。因此它们的反射弧在中枢神经内部是不固定的、多变的,数量也是不固定的、无限的,只有受到过训练的个体才具有。一般这类反射必须在反射的高级中枢才可以完成。条件反射的建立使得机体对事情的预见性增强了,极大地提高了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范围和适应灵活性。例如,人们一听到猛兽来了,就事先尽快地躲藏起来;看到酸梅就流口水(望梅止渴)等,都是最常见的、典型的条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