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第安天文学知识来源
古印第安人在封闭的美洲大陆创造过辉煌的文明,就其天文学成就来说,一点也不逊色于亚欧大陆同时代的地区和民族,这有许多遗迹可以证明。对美洲之外的人来说,他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古印第安人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而为什么这之后,这些成就没有继续发展就戛然而止了呢?
15世纪末以前,美洲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远在西欧殖民主义者侵入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就已创造出了十分灿烂的文明——堪与世界优秀文化媲美的玛雅文化、阿斯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尤为突出的是他们惊人的天文成就。印第安人对天文的知识可追溯到遥远的过去。美国《科学文摘》曾刊登了文森特·马姆斯牧罗姆的一篇文章,记叙了这样一个事实:大约在3350年前的某一天,伊萨帕的一位祭司发现,在没有任何一种竖在地上的东西的情况下,地面上竟出现了投影。于是,这位细心的祭司记下了发生这一奇怪现象的日子,并且继续留心观察并计算天数。260天以后,这种现象再次发生。从此,最初的历法产生了。在这种历法中,每年分为13个月,每月20天,全年260天。这就是所谓的宗教历法。至今在危地马拉的一些偏僻山区,土著居民仍然使用这种独特的历法。
居住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玛雅人,继承了伊萨帕人发明的历法,结合自己长期对太阳和星辰的观测,发明了他们的历法。他们有四种不同的历法:第一种是玛雅历法(即宗教历法);第二种为太阳历,每年18个月,每月20天,外加5天(“无名月”)作为“忌日”,共365天,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常用历法;第三种是每一金星年为584天的金星历;第四种是每年为385天零8小时的太阳历。玛雅人在没有沙漏和滴漏等原始计时工具,更没有现代天文望远镜和其他先进的光学仪器的情况下,借助于特殊的方法,即已较准确地预测出了日食和月食的时间,掌握了月亮、金星运行周期。他们计算出每一金星年为584天的结论,同现代科学家们计算的583.92天相比较,每地球年误差仅72分钟。尤为令人惊叹不已的是,玛雅人把造型艺术与天文学知识浑然一体、巧妙地结合在一座座金字塔上。例如: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地区的七层壁龛金字塔,其有365个方形壁龛,每龛代表一天。在尤卡坦半岛北部的库库尔坎金字塔,四面各有91级台阶,加上通往最高处圣堂的一级正好是365级,与全年天数相符。在石阶两旁朝北的两个边墙下端刻成巨型蛇头,每年春分和秋分,在夕阳的照射下,出现“蛇影奇观”。据墨西哥天文和考古工作者说,库库尔坎金字塔坐南朝北而偏西17度,春分和秋分是一年中仅有的昼夜均分的两天,太阳向正西方向落下,便形成了奇妙的蛇影。玛雅人把蛇影出现看作是羽蛇神降临大地。春分出现时,带来雨水,开始耕地播种;而当秋分时,则雨季结束。就这样,玛雅人不仅把他们丰富的天文知识结合到建筑艺术中,而且还巧妙地将它同宗教信仰结合起来,并为农业生产服务。
稍晚时候崛起的阿斯特克文化又继承了玛雅人丰富的天文遗产。如为纪念他们传说中的“第五个太阳”而建的,以“众神之城”而闻名的牧奥蒂华坎城,考古学家们对该城最高的建筑太阳金字塔进行考察后认为,该金字塔象征着“通往新世界的天路之航标”。居住在南美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土著居民基多人,在很远古的年代,就经过观察,认定基多城北的卡史贝一带是太阳每年两次跨越南北半球的“太阳之路”,并且设立了标记。后来,经过法国和厄瓜多尔两国的科学家的测定,证明赤道的方位就在“太阳之路”的附近。自誉为太阳子孙的印加人给许多星体和星座起了名字,并从观察天体中总结出自然界的规律。印加人有太阳年和太阴年的概念。他们的太阳年每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每年另加5天;而他们的太阴年则为每年354天。前印加时期的蒂亚瓦纳科文化,有一座以石造建筑而闻名的“太阳门”。整个建筑是用一块重达百吨的巨石雕成的,高2.5米,宽达4.5米,中央凿一门洞,门楣上有一些精美的、神秘的人形浮雕,有传说中安第斯世界造物主比拉科查像,以及其他各种图案花纹和符号等。据说每年9月21日黎明的第一道光总是准确地从太阳门中央射入。但这座太阳门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如当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雕刻这样巨大的石料,在没有轮制运输工具的条件下,它是怎样经过坎坷的山路运到广场并被竖立起来的,至今还得不到满意的解答。此外,门楣上的图案又代表着什么呢?有人认为那些符号可能是一种当时的历法,但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历法呢?纳斯卡地画在纳斯卡地区,有一片长达六十公里、宽约两公里的石碛平原,墨色石块砌成宽窄不一的线条纵横其间。这些线条有的是三角形、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有的像螺纹、方格等各种形状,同时尚有一百多个动植物图案穿插其间,且每隔一定距离重复出现。这就是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纳斯卡地画。它们的用途是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有人推算其可能和天文观测有关,是至今世界上最大的历法图。1941年第一个研究纳斯卡画的保罗·科索克博士说,他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学书籍”。许多科学家认为,地画是古代印第安人描绘的一幅巨型天文历法图,地画中的动物图像可能是各种不同星群形状的复制图,而那些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线条则代表星辰运行的轨迹。总之,古代印第安人的天文学充满着无穷的奥秘。虽然有些人将他们的天文学成就与外星人的启示联系在一起,我们认为是无稽之谈,但他们神奇的天文学成就如何取得,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人类最早的文字是什么?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化的重大进步。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文化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地区和民族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有的虽然发展得早,但停下了脚步,被后来者赶上或超过;有的甚至发展到一定阶段却消亡了。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适者生存是一条进化的真理。研讨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我们也不难体会这一道理。
文字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发明,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纵观整个世界文明史,曾经出现过很多种不同的文字,有的历经演进,沿用至今;有的早已废弃不用,成了所谓的“死文字”;还有一些民族一直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文字。在这形形色色的文字中,究竟哪一种是人类最早的文字呢?这恐怕是一个没有确切答案然而又饶有兴味的问题。以往学术界一般认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人类最早的文字。19世纪法国学者商博良释读古埃及文字成功以后,上述说法十分流行。埃及的象形文字五千五百年以前就出现了,它有七百多个文字符号留下来了,分为表意符号与表音符号两大类。不过除埃及外,其他很多文明古国早期都有过象形文字,如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哈拉帕遗址、希腊克里特岛乃至美洲的玛雅遗迹都发现了刻有象形文字的遗物。《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认为,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乌鲁克文化遗址出土的象形文字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现在共发现了两千多个,大多写在泥版上。但是这种象形文字还未释读成功,因此不知其意,只知道闻名于世的楔形文字是由这种象形文字发展演变而来的。此外,克里特岛、哈拉帕及玛雅的象形文字都没有释读出来。
象形文字是极古老的文字,在它之前还有没有更古老的人类文字呢?应该说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因为如埃及这样的象形文字已相当成熟,很可能它不是最原始的文字,先前还经过了一个演变发展期。古王国时代的埃及人已不知道他们的祖先是如何创造文字的,因此归功于神的帮助。到现代,人们大都相信文字是由原始记事逐渐演化形成的。在当代云南某些少数民族中,还可以见到结绳等用实物记事的方式。记事的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历算、数量、账目、契约等,甚至还可用来表达某种情感。可见,原始记事方式已初步具备了文字的某些功能,但显然还不是文字。从这类记事方式到象形文字之间,还可能有一系列过渡形式。
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学术界出现了一种新观点,提出新石器时期陶器上的某些刻划符号是上述过渡形式之一种,很可能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这类陶器在我国发现甚多,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许多遗址都有出土。这些陶器上的几何刻纹与装饰花纹明显不同,它们都是单个的独立符号,并有类似笔画的结构,连起来不成图案,倒像短的语句。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1925年出版的《甘肃考古记》中就提出了公元前1000多年的辛店文化陶刻符号是文字的假说,后来得到我国学者进一步论证。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种说法更为流行。在大汶口文化的两处不同遗址中,竟出土了刻有同样四种图形的陶缸,这表明它们在当时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是通用的。最早的陶刻几何符号要属于西安半彼出土的仰韶文化,共有二十二种。很多学者认为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有人还把这些符号同彝族文字进行比较后确认了上述结论。按照这种说法,中国汉字至少也有六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堪称世界最早的文字。从原始记事方式到文字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间先后经历了实物记事、陶刻符号、象形文字、确切的表音文字等多种形式。如前所述,除了实物记事以外,其他任何一种形式都可能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不过直到今天,我们还无法确认到底哪一种形式可享受“人类最早文字”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