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世界(地球一小时)
14325600000008

第8章 满目沧疮的星球(3)

另外,汉代还认为被打死的病犬不可以投入水中,否则会污染水源;而城市污水也受到重视,据说萧何在未央宫修建了下水沟,象石渠一样,名石渠阁;为了减少城市灰尘,还制造了类似洒水车的“翻车渴乌”。在公元568年,河南汲郡首次出现了寺院传染病院。在西山寺,僧人们设立病房,“收养疠疾”。隋朝与秦类似,专门为麻风病人设立“疠人坊”。最重视防疫和治疫的莫过于两宋。宋人已意识到“煎水”可以消灭疾病的源头;北宋还出现了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一类烈性传染病。这种接种术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发明。

(2)巫师变医生,走上防治传染病的第一线

记载古代疫情的文献很多,《尚书》、《诗经》、《国语》、《左传》、《史记》和《汉书》中都有部分疫情记载。《五行志》里记载了传染病的发生和防治情形。从文献来看,中国古代十分注重防治结合,尤其在国家安定、力量较强的时期,对传染病的控制最为有效。

上古之时,无所谓医术,只有驱邪破邪的巫术。用巫术治病的人就是巫医,又叫做“苗父”。苗父作法之时,用草扎成狗的形状,在上面缠绕些绢布、描绘些图案,向北面祷告,只用寥寥数语,就可以治疗在场的病人。就连《论语》也提到巫医:“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巫医们渐渐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医学和医药。

到了周代,医已经有自己独立的系统。民间疾疫也有专门的医生来治疗,叫做“疾医”。秦汉时卫生问题开始受到重视。《论衡》告诫人们不能吃老鼠碰过的东西;《金匮要略》则指出,决不能吃被虫子、蚂蚁咬过的掉在地上的果实;汉代还规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淮南子》总结民间经验,认为被打死的病犬不可以投入水中,否则会污染水源;而城市污水也受到重视,据说萧何在未央宫修建了下水沟,象石渠一样,名石渠阁;为了减少城市灰尘,还制造了类似洒水车的“翻车渴乌”。

(3)秦朝发明了防疫新法,即隔离法

秦朝十分注重用法律来控制传染病。秦律规定,凡麻风病人都要送往“疠迁所”隔离起来。西汉时碰到疾疫,也采取了及时的隔离措施,以防传染。晋时,为保护皇帝及朝廷官员,规定官员家中发生传染病,如有三个以上的亲属被传染,即便官员自己没有被传染,也不得入宫,为期一百天。

公元568年,河南汲郡首次出现了寺院传染病院。在西山寺,僧人们设立病房,“收养疠疾”。北魏先“于别坊遣医救护”,后又成立医馆。南齐还出现了私人医院,以弥补国家力量的缺失。隋朝与秦类似,专门为麻风病人设立“疠人坊”。唐时,疫情发生后,政府采取赠药、埋葬和在交通要道上晓谕药方的办法来加以控制。寺院中设立医院也很盛行,武则天还设专使加以管理。

(4)两宋时期创造了接种疫苗

最重视防疫和治疫的莫过于两宋。宋朝人已意识到“煎水”可以消灭疾病的源头;儿童从小被教导上厕所要除掉上衣,且“下必浣水”;粪便也会传播疾病,因此杭州城有专门的收粪人,有力地保障了城市的清洁卫生;宋朝对监狱的卫生也空前的重视,规定每五天就要打扫一次,甚至连犯人的枷锁都要清洗干净;《太平圣惠方》还告诫人们,春末夏初是狂犬病的高发期,碰到疯狗一定要赶跑。

两宋前后,建立了各种职能不尽相同的医疗机构,如养济院、福田坊、将理院和安济坊等。一些医学教育机构在疾疫发生时也承担治疫的任务,如中央的太医局。地方上,州县设医学校,有疾疫时负责安置、隔离和救治病人。除此之外,浙江地区的私人医院也十分盛行,其代表是苏轼创办的“安乐坊”,主要也是起隔离和救治的作用。

当时皇帝对民间疫情的重视也超过以往。宋仁宗为了治疗京师大疫,不惜将留给自己的名贵药材分发给百姓。两宋时还大量修订、编撰和印行医书。1057年,朝廷还设立“校正医书局”,运用当世著名医家的力量,对历代重要的医学典籍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再版。由政府出面整理和推广医书和药方,这在全世界的历史上都是一个惊人的创举。据说北宋时还首次出现了接种天花疫苗的案例。

(5)明朝发展了“种痘之法”

金、元、明、清各朝都部分地继承了两宋的防疫治疫措施,但具体情形又有所不同。金朝的医疗机构主要服务于官府,惠民司也仅仅对外销售药物,没有治疫和防疫的功能。到了元代,医生的地位较高,医书的出版也很活跃。宫中设医学提举司,负责医学典籍的整理和出版、考察医生和教官、教育太医子弟。民间设医户,可以从事医疗活动,在民间发生疫情时即投入治疫工作。

明朝是中医历史上传染病研究有重大进展的一个朝代。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传染病学的专家,他们总结经验,分别出版了专门研究瘟疫、痘疹、麻风病、梅毒和疟疾等传染病的医学专著。明朝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某不知名人士传出了种痘预防法。虽然种痘的方法还在摸索之中,推广的地区也不广泛,但这毕竟是中国古代预防传染病的一大进步。在设置医事机构方面,明朝大多沿袭元代的做法,但国家在治疫防疫方面发挥的作用日渐变小,许多原本为日常需要的医疗机构却在重大疫情发生之时才被启用。

到了清朝,仅有少数惠民药局还在发挥作用。与此相对应的是,明中期以来,地方人士在防疫治疫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清朝唯一显得活跃的是天花的防治。不仅设了“查痘章京”,康熙皇帝还亲自研究天花,大力推广种痘法。不过,后来的同治皇帝却依然死于天花。

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这四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乙类二十六种传染病

破麻布,百钩悬;(破伤风、麻疹、布鲁氏菌病、百日咳、钩端螺旋体)飞禽集合吸脑肝。(非典、禽流感、流脑脊髓膜炎、结核、血吸虫、乙脑、乙肝)灰犬热,红梅寒,(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梅毒、伤寒、副伤寒)白米登临艾滋坛。(白喉、阿米巴痢疾和细菌性痢疾、登革热、淋病、AIDS、炭疽)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二、墨西哥城的“墨”色天空

作为一个超级大都市,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就饱受空气污染之苦,一度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一。对墨西哥城的1500万居民来说,空气污染不仅是件令人讨厌的事情,也是危害健康的一个原因。臭氧已大大超过了产生刺激和引起炎症的标准。各种颗粒物浓度的增加影响了呼吸,造成早逝,特别是老人早逝。

20多年来,墨西哥城政府不断采取治理措施,空气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如今在晴朗的天气里,人们可以看到城南波波卡特佩特火山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山顶。墨西哥城的治理措施成效显著,得到了各方专家的认可,同时也有专家认为,墨西哥城治理污染的经验值得一些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借鉴。

1.严重污染需对症下药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墨西哥城的空气污染就非常严重,加上墨西哥城三面环山的地理位置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情况一度严重到有人说鸟儿飞着飞着就从空中坠亡了。1992年,墨西哥城被联合国宣布是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严峻的形势迫使墨西哥城市政府想方设法改善空气质量:包括更换尾气排放严重的老旧车辆,使用无铅汽油和天然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施进城车辆管制,搬迁炼油厂和其他工厂等等。

车辆尾气排放是造成墨西哥城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此外,空气污染还来自工业、家庭、烧燃料的交通工具和自然(风吹起的灰尘)等方面——政府正把所有这些作为治理的目标。我们的分析集中在交通运输方面,它大约占城市全部废气排放量的一半。即使在这方面,也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车辆和燃料要更加洁净,要说服人们减少行车里程,并要促进使用污染少的运输工具。最后一点对墨西哥城来说有着特殊意义,该市的私人车辆(小轿车和出租车)客运量只占37%,而废气污染却占68%。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墨西哥城市政府在控制车辆尾气排放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从1997年开始,墨城模仿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快速公交系统,实施公共交通现代化项目。采用低排放的快速公交系统使得墨西哥城从2005年起,每年的一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8万吨。现在,墨城市政府计划增添更加环保的混合动力公共汽车。此外,一条兴建中的市郊火车也将减少普通私家车的使用,从而减少车辆尾气排放。

近年来,墨西哥政府迅速采取行动,解决日趋严重的污染问题。通过关闭产生污染的工厂、改变交通路线和开辟非机动车区等,使这一尖锐的危机得以控制。当局还采取措施减少铅污染。人们已经知道这种污染会造成儿童学习能力丧失,使老人患高血压。无铅汽油和催化转换器已开始使用,数千辆出租车、小型公共汽车和大公共汽车要么要新,要么改装成低污染型。要求所有机动车辆每6~12个月作一次废气检测。汽油大幅度涨价,目的是减少对这种主要污染源的消费——这在任何合理的污染控制计划中都是十分必要的。

2.治理初见成效但还需努力

墨西哥城的努力现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从1990年至今,墨城空气中的铅含量已经下降了90%;引发哮喘、肺气肿甚至癌症的悬浮颗粒减少了70%;一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也已经大幅下降;臭氧水平从1992年至今下降了75%。

绿色和平组织墨西哥发言人劳尔·埃斯特拉达说:“尽管墨城控制质量还不是让人百分之百的满意,但是起码情况已经不那么紧急。”来自世界银行气候变化小组的信息称,墨西哥城已经不再位列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城市。联合国在巴拿马城的环境项目负责人米格尔·纳兰霍表示,墨城已经做到了将绝大部分污染物的排放至少减半。

专家们在夸赞墨西哥城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取得成果的同时,也指出墨城必须采取更多的行动,来保持并扩大治理污染的成果。由于城市化的加速,墨西哥城人口仍在不断增加,新的城市区域不断形成,墨城的车辆已经超过了420万辆,比上个世纪90年代增加了一倍有余。这些都是墨城空气污染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墨西哥全国生态研究所前负责人埃斯库拉表示,墨西哥很早就要求所有在墨汽车企业为墨西哥市场生产的汽车安装催化转换器,这一装置能够减少汽车发动机排出的大部分废气污染物。现在墨西哥应当要求所有的柴油车辆都加装微粒过滤器,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此外,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计划斥资93亿美元建造一座生产低硫燃料的工厂,以便使车辆使用清洁燃料,最大限度地降低排放。

然而,新的挑战依然是令人生畏的。政府曾试图采取的一种解决办法——1989年秋规定,要求某车在每周的特定时间内不得上街——起初使污染得到了某些缓解,但实际上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因为很多家庭为了对付这一规定又多买了一辆车。改变汽油消费的规定最终可能增加车辆的使用和污染——它向人们表明,这些做法只能是临时的应急措施。

那么,如何制定合理的行动计划?什么样的技术和行为变化才能减少废气的过量排放?如果人们知道哪些办法最合算,是否还要用鼓励和规定来说服家庭和公司采用这些方法呢?

3.重见蓝天秘招

在世界卫生组织上个世纪90年代发布的环境报告中,墨西哥城一直在严重污染城市中名列前茅。但如今这座城市阳光明媚,绿树成荫。一个以污染著称的城市是如何改变面貌的呢?中国《人民日报》5日刊登文章《墨西哥城重见蓝天》,介绍了墨西哥为治理空气污染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现将文章摘发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