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世界(地球一小时)
14325600000007

第7章 满目沧疮的星球(2)

虽然专家还无法完全确定SARS病患的传染模式和尖峰传染时刻,但是根据已经收集到的临床观察,很可能SARS病患传染力最高的时候是在他已发展出症状的时候,也就是当他发烧,尤其是咳嗽的阶段。最容易被传染的场合是:在群众密集的密闭空间中,长久暴露于与以发病之SARS病患的接触。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医护人员的被感染率最高。因此,早期的诊断与治疗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只是为了较好的疗效,也是为了更有效地控制SARS的传播。

对其预防有特异性预防,即针对性预防措施(疫苗,疫苗的研制是有可能的,但需要时间较长,解决病毒繁殖问题是其难题)和非特异性预防措施(即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疾病的措施,如保暖、洗手、通风、勿过度疲劳及勿接触病人,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等)。具体如下:

首先,公共场所、学校和托幼机构应首选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其次,应保证空调系统的供风安全,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所有排风要直接排到室外。未使用空调时应关闭回风通道。

再次,对地面、墙壁、电梯等表面定期消毒。消毒时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喷雾消毒。喷雾消毒可用0.1%~0.2%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为500mg/L~10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有效氯为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用药量:泥土墙吸液量为150mg/m2~300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m2。地面消毒喷药量为200ml/m2~300ml/m2,由内向外进行喷雾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

最后,应对经常使用或触摸的物品、食饮具定期消毒。对人体接触较多的柜台、桌椅、门把手、水龙头等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为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作用15~30分钟。食饮具可用流通蒸汽消毒20min(温度为100℃);煮沸消毒15~30分钟;使用远红外线消毒碗柜,温度达到125℃,维持15分钟,消毒后温度应降至40℃以下方可使用。对不具备热力消毒的单位或不能使用热力消毒的食饮具可采用化学消毒法。如,用有效氯含量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有效溴为250~500mg/L的二溴海因溶液、200mg/L二氧化氯的溶液浸泡、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min。消毒后清水冲洗、空干保存备用。

3.让人谈之色变的H7N9

H7N9是一种全新的病毒,在鸟类身上表现温和,但到了人身上就变得十分凶险。

5年前,中国科学家在完成一项禽流感研究后指出:不同病毒有在人体内发生基因重新组合的风险。这可能是最接近于对H7病毒发出警告的一次。

中国人对禽流感最深刻的记忆莫过于2003年H5N1蔓延亚洲。短短两年内该病毒就累计造成60多人死亡,160多人受到感染和1.4亿只鸡被杀,几乎殃及大半个地球。世界医学界曾警告,禽流感病毒一旦变异,就可轻易在人际间传播,甚至可能导致全球性的大瘟疫。

然而,禽流感病毒其中一个可怕之处恰恰就是其超强的变异性。现在,人类所了解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亚型有H5N1、H5N2、H7N1、H7N7等几种。

这一次的H7N9为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因而尚未被纳入中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没有发现已发病例间存在流行病学关联。

2013年4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新闻发言人法黛拉·沙伊卜说:“(人类)目前对H7N9禽流感的相关知识还很有限,疫情爆发的范围、感染源和传播方式等都需要进一步调查和确认。”

这个新型病毒是怎么出现的?如何演变而来?又将具有怎样的危险性?

(1)H7病毒曾频繁出现

流感病毒是根据其表面结构来命名的。H代表了血凝素,它的作用是让病毒能够结合宿主细胞;N代表了神经氨酸苷酶,其作用是让已经自我复制的病毒从细胞中释放出去。甲型流感中H可分为16个亚型,N可分为9个亚型。所有这些亚型的病毒都曾从鸟类体内分离出来过。

在一项2011年发表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H7N9病毒在鸟类中是一种低致病性病毒,甚至看不到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此研究是为数不多的针对H7N9的科学研究。而研究的缺乏是与疫情的实际发生情况直接相关的。

世界上第一次记录到人感染H7亚型的流感病毒是在1995年的英国。一名43岁的家庭主妇在清扫鸭舍的第二天出现了结膜炎症状。她回忆认为清扫时有一段麦秆飘进了她的眼睛。这名妇女后被诊断为H7N7感染。

H7N7再次出现在多年之后。2003年从2月底到5月底之间的三个月时间里,荷兰的家禽中爆发了一次瘟疫,后波及德国和比利时。研究人员从鸡身上分离出了高致病性的H7N7病毒,并发现这种病毒与野鸭身上低致病性的病毒很接近。在处理染病家禽的过程中,八十多名工作人员遭到感染,还有三人是在照顾患病的家庭成员过程中感染的。

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出现了结膜炎,感冒病情温和。但有一名57岁的患者在去过养殖场后发病,最终在急性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的双重作用下去世。研究人员认为,大部分患者的流感症状轻微,病毒也没有在患者体内发生变异,但从这名去世的患者身上提取的病毒则显示毒性可能出现了增强。

在同一时期,H7病毒也在意大利的家禽中流行,从1999年到2003年出现多次爆发。有研究者从近200名养殖场的工人中提取了血清样本,发现有3.8%的人体内出现了H7病毒的抗体。

到了2004年,H7N3病毒在加拿大的家禽中出现。有两个人在此事件中感染,他们出现了结膜炎和温和的流感症状。

2007年5月,英国在实验室中确认了四名患者感染了H7N2型流感,这些人在发病之前都曾接触过农场上的家禽。这次爆发最先发生在一家小农场的家禽中,后来病毒传给了人类。

中国的科学家也曾从鸡身上分离出H7亚型病毒。那是在200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陈化兰等人在河北一家家禽屠宰厂进行例行检测时,从鸡体内分离出了H7N2病毒。

那是中国内地第一次报告H7亚型的病毒。陈化兰与同事对病毒进行了基因测序,发现这些病毒是由野生鸟类直接传染给鸡的。他们接下来将病毒注射进小鼠的上呼吸道,结果病毒导致小鼠体重减轻了五分之一,并且病毒在小鼠肺部复制明显。

由此,陈化兰等人指出:“此种病毒的持续传播既可以对鸟类,也可以对哺乳动物宿主造成威胁。”

(2)不排除的中间宿主

所有过往发生的疫情中都没有出现过H7N9的身影,因而科学家至今对其了解都非常有限。

在这些有限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大部分感染H7病毒的人都出现了结膜炎,但是与H5N1病毒相似,从分子诊断来看,家庭成员间人传人的情况很罕见。”

在最近出现的H7N9疫情中,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江苏省卫生厅发布的信息显示患者出现了重症肺炎和发热、咳嗽、胸闷等症状,但未提及结膜炎。

在人类病患之外,H7N9病毒迄今只从鸟类体内分离出来过。但在1990年代最早出现H7病毒感染者时,科学家就指出不能排除存在病毒的中间宿主。病毒学界公认的理论是,猪的身体可以成为一种“搅拌碗”,当不同亚型的病毒同时存在于猪体内的时候,这些病毒的基因可能发生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具有新的特性的病毒。

此次H7N9疫情中的一名上海死者生前的职业是猪肉贩。而上海市动物疾控中心4月1日对死猪进行的抽检并未检出禽流感病毒。

(3)5年前的警告

H7N9病毒的来源尚未确定。而由于它对于人类的免疫系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病毒,因而在鸟类身上温和的病毒到了人身上就变得十分凶险。到4月3日,已经公布的9例患者中已有3人死亡,也病情危重。

在200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研究人员指出,2002年到2003年出现的H7病毒,其与人体气管上皮细胞的结合方式,倾向于接近20世纪中最大的三次流感中病毒的结合方式。这三次20世纪的流感分别是1918年的H1N1,1957年的H2N2和1968年的H3N2。但他们同时也指出,H7病毒造成人类疫情的潜在可能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实际上,在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曹务春及合作者曾经关注过H7亚型流感病毒的风险。他们在2008年发表的研究中指出,H7和H9亚型的流感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与H5亚型的相似。

他们做了一项研究,去考察在中国H5N1爆发的地区中,人们感染H7和H9亚型禽流感的可能性。在2006年和2008年,他们累计从四个省和自治区采集了近1500人的血清,在其中两个省份中发现了少量的H9病毒感染者,但没有发现一例H7病毒的感染者。

这让研究人员们认为,H9亚型的病毒可能更具现实危险性。他们强调了H9和H5病毒可以同时存在,并且有在人体内发生基因重新组合的风险。“因此,在低水平流感感染可能存在的地区,广泛的公共卫生监测应该建立和维持。”他们指出。

曹务春等人取样的四个省和自治区是中国北方的新疆、山西、山东和辽宁,未包括此次出现H7N9疫情的南方省份。

这可能是中国科学家最接近于对H7病毒发出警告的一次。

4.传染病频发灾难:古人创造五大防治法

我国近年来也处于传染病频发期,从SARS,即非典型性肺炎,到爆发H7N7型禽流感疫情,都在说明传染病时时刻刻都在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其实,历史上传染病就频频发生灾难,一直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

公元前556年秋天,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当时江南出现了一种怪病。这种病的症状不仅在人的身上表现出来,也在狗的身上表现出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病可能与狗有关,于是联合起来于10月24日驱逐这些“狾狗”。这就是我国现有典籍上首次记载的传染病:狂犬病。

传染病的历史与人类历史相始终,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也不例外。据《中国传染病史料》统计,中国疫年与非疫年的比例分别为:两汉三国时期是一比七点六,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比四点九,隋唐五代时期是一比六点五,两宋时期是一比三点一九,元朝一比二点三,明朝是一比一点七七,清朝是一比一点二三。周秦时代关于传染病的记载相对较少。就次数来说,据《中国救荒史》的不完全统计,历朝历代发生传染病的次数分别是:周代一次,秦汉时期十三次,三国两晋时期十七次,南北朝时期十七次次,隋唐五代时期十七次,两宋金元时期三十二次,明代六十四次,清朝七十四次。从这两组数字上不难看出,从古到今,传染病的发生频率基本上是越来越高。

清朝是一个传染病高发期,几乎每隔一年就发生一次疫情。尤其是1910年的东北鼠疫,死亡六万余人,震惊中外。

传染病在古代是十分可怕的灾难。东汉末年,传染病肆虐,每隔几年就有一起甚至多起传染病流行。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军队于秋天来到当时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域,冬天作战之时,将士染病近半数,极大地削弱了战斗力。而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死于传染病。曹植描述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说:“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1)建立防治结合的传染病防治体制

从文献来看,中国古代十分注重防治结合,尤其在国家安定、力量较强的时期,对传染病的控制最为有效。例如在周代,医已经有自己独立的系统。民间疾疫也有专门的医生来治疗,叫做“疾医”。秦汉时卫生问题开始受到重视。《论衡》一书告诫人们不能吃老鼠碰过的东西;《金匮要略》则指出,绝不能吃被虫子、蚂蚁咬过的掉在地上的果实;汉代还规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秦朝还十分注重用法律来控制传染病,并创造了隔离的防疫办法。秦律规定,凡麻风病人都要送往“疠迁所”隔离起来。西汉时碰到疾疫,也采取了及时的隔离措施,以防传染。隔离观察治疗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则已成为制度。据《南朝齐会要·民政》记载,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