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瞿能离开之前,徐妙锦躺回床上。听到李景隆轻轻推开房门的响动,她立即闭上眼睛装睡,她脑中思潮翻腾,暂时无法面对他。
李景隆蹑手蹑脚的走到床边,俯下身去,轻轻在她额头上亲了一下,又嗳声叹气,过了许久才转身离开,动作轻缓的将房门带上。徐妙锦睁开眼睛,泪水打湿了枕畔。
朱允炆并未因一时的挫败而改变对李景隆的信任。这年十二月,他加封李景隆为太子太师,并赐予玺书金币、珍醖、貂裘。朱允炆惟恐李景隆权轻势弱,威令不行,第二年正月又派中使带玺书,赐以黄钺弓矢,许以得专征伐。
“皇上如此隆遇,臣自当奋发自励,竭忠报效”,李景隆既感激又惶愧。
那中使说了一些诸如皇上推诚任人、衷心倚信之类的赞美话,又道:“皇上记挂着徐小姐的病情,说如果小姐病好了,就让她随我一道回去,也可免去大将军的后顾之忧。”
李景隆急道:“徐小姐的病,一时半会儿好不了,经不起长途颠簸,还望中使体谅。”
那中使似乎已料到他会这样回答,只是淡淡说道:“既然如此,就让徐小姐安心养病,我即刻启程回京复命。”
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若云雾、似锦絮的雪仍漫天飞舞。院子里栽种了一株腊梅,徐妙锦一推窗,便闻得一股寒香拂鼻。黄灿灿的腊梅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客栈不适宜长住,李景隆驻军德州后,便将徐妙锦安顿在城内一座民宅内,请了老妈子和丫鬟精心照料。身体倒是渐渐好起来了,但徐妙锦心中郁结,仍是气弱体虚,李景隆舍不得徐妙锦离开,也乐得留住她继续养病。
四面粉妆银砌,忽见李景隆踏雪而来。他一身淡青色劲装,肩披黑色羽毛缎斗篷,丰神俊逸,秀挺英拔。远远望去,宛如一幅水墨晕染与细腻线条勾勒的人物画。
“锦儿妹妹,快把窗户关上,别冻着了”,他尚未走近,就喊开了。
一股暖意涌上心头,徐妙锦听话的关上了窗户。
李景隆进屋时,手中多了几枝腊梅,恬淡雅致,幽香浮动。有个丫鬟上前替他除了斗篷,弹打上面的雪花。另一个丫鬟上前接过他手中的腊梅。李景隆道:“找个瓶子装起来。”回头笑望着徐妙锦,“你若想赏梅,让人折几枝插在瓶里便是,大冷天的,可不能再受寒了”。
徐妙锦很乖巧的点头认错。李景隆粲齿一笑,“今日皇上派来的中使问起你,说皇上记挂着你的病情”。
徐妙锦心中有愧,粉颈低垂,默默不语。
李景隆靠近她,双手将她轻轻环住,“锦儿,皇上不会怪你的,你不用担心。我知道皇上对你的感情,或许因为这样,他也能够理解我的所作所为”。
徐妙锦几乎贴在他的胸怀里,她感受到他身上的热力,有种迷乱而昏沉的感觉,她觉得自己的面孔在发热,一时间竟忘了那是谁的怀抱。
李景隆温温存存的搂着她。好久好久,他试探着俯下头来,他的唇贴着她的面颊,快要落到她的唇上时,她遽然惊醒,别过脸躲开了。
李景隆因尴尬而面色发红,眼里的失望和落寞撼动了徐妙锦,她抬眼看他,忽然泪眼凝注。
李景隆的眼睛里闪过一抹不安,他伸手拂去她眼睫上的泪珠,“别哭,锦儿,是我不好,不该那样对你”。
徐妙锦垂下眼帘,心情沉重而萧索,“我已经坠入了一口深不见底的枯井里,悲剧让我一个人承受就够了,何苦把你也拖进去?”
“我会尽最大的努力,让你的悲剧在我这儿终结”,李景隆的语气严肃真诚,眼光温柔的注视着她,“终我一生,爱护你,照顾你”。
徐妙锦转开头去,一串泪珠从她眼中滚落。“还记得那年的正月吗?也是这样的大雪。宁王说,窗外大雪纷飞,瑞雪兆丰年,他以‘雪’为题赋诗一首,聊表兴意”,她叹息着,“春雪迟来雨霏霏,初霁晴空看霞辉。一缕朝阳出隙谷,万点情思惹深闺。曲伴霓裳燕歌舞,妆成玉树柳画眉。竟是瑶台天上客,今古往来几人回”。
“你还记得我作的那首诗”,李景隆流露出意外的惊喜。
徐妙锦幽幽道:“你们的诗作,我都记得一清二楚。我视宁王为知己,而你,永远都是我的好哥哥。”
李景隆凝视着她,凄凉的、柔和地说道:“就算只是哥哥,我也会好好爱护你,不再让你受到伤害。”
建文二年三月,李景隆率领大军从德州出发,过河间,到达白沟河,与前朝老臣、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武定侯郭英和安陆侯吴杰会师,他挑选都督平安为先锋,此人曾经是朱棣的部下,并跟随其作战多年,十分了解朱棣的用兵方法,这是旁人不具备的优势。
经过数月的积聚,李景隆军势甚盛。而朱棣也已从燕府一隅,发展至三十万众,不数月间攻占了北平、密云、永平,可谓所向披靡。他还努力加强自己的实力,利用睦都的关系与蒙古首领勾结,借助蒙古军队的力量。同时继续策反北平周围朝廷的文臣武将,使他们加入自己的营垒。
朱棣率燕军抵达白沟河,在苏家桥宿营后,遇到了先锋平安的部队。凶猛的平安立即操起长矛向燕军冲去,骁将瞿能也奋跃而战。平安的先锋军冲入燕军军营大肆砍杀,燕军士兵没有想到,明军竟变得如此勇猛,毫无思想准备之下死伤甚众。燕军先锋大败,纷纷溃退。
朱棣亲自率军突出敌后,对平安军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燕军扭转了被动局面。
此时李景隆、郭英、吴杰等合军六十万,列阵以待。朱棣麾师与明军展开一场鏖战。天色渐渐昏黑,忽闻蜂鸣声震天动地,预先暗藏在地的火器闪烁出了骇人的火光,伴随着惨叫声不绝于耳,燕军被火器击中者纷纷倒地。
那火器唤作“一窝蜂”,将几十只火箭放在一个大木筒里,引线联在一起,用时点总线,几十只箭齐发,宛如群蜂蛰人,故称“一窝蜂”。远去四五里,所中人马皆穿。早在平安率先锋军与燕军交战时,武定侯郭英就预计到了燕军的行动路线,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暗藏了大量的火器。
燕师大败而退,死伤惨重。朱棣在一片混乱之中竟找不到行营所在,身边只有三人跟随,他听到水声,下马察看河水流向,辨明东西,判断营帐在上流,仓促渡河而去。终于追上大军后,朱棣命令在白沟河北扎营,秣马蓐食,等待明日渡河再战。
进入营帐,解去铠甲,朱棣觉得浑身疲惫,倒在了卧榻上。自出兵以来,还是第一次如此狼狈不堪,他越想越愤怒,一骨碌爬起来,双目暴射出火光。
“殿下”,道衍掀开帐帘弯腰走了进来。
“先生有何高见?”朱棣猜想道衍这时前来,必是有所谋划。
道衍沉稳说道:“我夜观天象,明日必有大风。殿下应即刻整兵准备出战,天明之时,便是决战之日。”
朱棣虽不懂天象之说,但他对道衍的话深信不疑,立即行动起来。
这个夜晚似乎无比漫长,却又短暂得一晃而过。天亮时,朱棣已率领全部人马渡过了白沟河,迎战对岸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
李景隆的大军早已列阵以待,军伍延绵数十里。他们没有连夜渡河跋涉之苦,将士们个个精神抖擞。朱棣戒中军张玉、左军朱能等,一定要先摧明军之锋,然后马步齐进。平安和瞿能却带着军队绕到燕军后方,直捣房宽率领的后军,长矛横扫燕军,势不可挡。燕军后军溃败,朱棣的作战计划被打乱。
朱棣命令大将邱福率军进攻对方中军,自己随即率精锐数千人突入明军左翼。在以往的无数次战役中,他都以类似的手段取得了胜利。然而这回他失策了,李景隆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率军抄了燕军的侧翼。朱棣陷入了明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明军弓箭齐发,直射朱棣。朱棣且战且退,战马受伤倒地,他先后换了三匹战马。随身携带的箭枝射尽,朱棣抽出佩带的宝剑,击挡不断涌来的明军,剑锋又被砍折,鲜血染红了他的盔甲,他被阻于河堤,已无路可退。瞿能挥刀杀来,眼看就要追上朱棣,朱棣慌忙撇掉战马,情急之下登至河堤的最高处,不断挥舞马鞭作出召唤人的动作。明军疑有伏兵,不敢上堤。倏忽间,朱棣又上马执兵冲入阵中。
就在此时,朱高煦见到父王军情危急,率精骑千余人前来解救,他的助战使得燕军形势有所好转。朱棣终于逃离了河堤,燕军也获得了暂时的喘息之机。然而薄暮时分,瞿能率铁骑奋勇杀出,大呼灭燕。燕军骑兵百余骑被斩杀,又有明军将领率众接连扑杀过来。面对官军的凌厉攻势,燕军几乎无法阻挡,皆惊惧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