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朱颜惊明
1432500000070

第70章 《朱颜惊明》诗词小集

《朱颜惊明》诗词小集

徐府家宴上,以“雪”为题的诗作

朱权

雪映纱窗丽人归,煮茗分香气葳蕤。

青云抬望飞鹏远,白鹭凝寒沙渚洄。

痴恨难酬巫江雨,芳心易融琥珀杯。

欲觅仙踪蓬莱岛,应邀明月可相随。

李景隆

春雪迟来雨霏霏,初霁晴空看霞辉。

一缕朝阳出隙谷,万点情思惹深闺。

曲伴霓裳燕歌舞,妆成玉树柳画眉。

竟是瑶台天上客,今古往来几人回。

朱棣

朔漠燕鸿暮云黑,沙场绝尘暗疆陲。

在握三千穿金甲,久慕一枝傲雪梅。

北国凝冰荡衰草,东风策马入春帷。

吟声几许琴中赋,玉人俏妙梦里飞。

徐妙锦

履步轻盈知是谁,春咏白絮已先窥。

将相公侯金如砌,琳珉珠璧玉成堆。

琼枝折桂飞雪浪,妙笔生花率云麾。

不趣寒香翻作土,寰宇潇洒在紫薇。”

在燕王府,徐妙锦和顾烟萝所作的词。

徐妙锦词作

月照东门,斜倚窗西,犹问迟霜凝暮。闲步微,风林寂寞,玉痕愁,寒鸦碧树。映旨酒,露点苍台,抚思琴,散漫在东蓠路。风骨正名士,玉人懿范,妆雪柳黄金缕。相逢莫辞把杯举。昔登台而赋,恨泪几许。更那堪,烟渚情愁,歌离舟远,天涯不虞。皆已矣,今日婉约,把玲珑寄韵,一诉心语。共庭芳争艳,冠戴蛾黄,蝶舞花间来去。

顾烟萝词作

神驰巫山,笔下长江,弱水三千如女。兰亭上,流觞歌咏,白云边,妙吟联句。携爱时,情神顾盼,拈美处,桃李三月飞雨。月应多好梦,彻夜皎透,一时私昵细语。晶心泪洒菩提露。杨枝净瓶里,痴情谁渡?鱼燕回,黄阁风暖,遮眼难望,春又暮暮。今朝醉,掌中天地,袖里玉阶在,莫愁归路。云鬓共香肩,灯前花下,且筹一纸翰素。

坤宁宫中,花签诗

徐妙锦(斑枝花签)

凤琴蝶兮舞潇湘,清云伴鹤入霓裳。

寸寸蚕丝春意晚,却话天高觅秋凉。

马恩慧(向日花签)

愁风吟絮满地飞,烈日炎炎炽娥眉。

龙镶一盘黄金蕊,聊语人生能几回。

景展翼(剑兰花签)

蓝紫蓬勃若龙泉,银光在耀看云天。

绿玉楼台千古客,梦里诗魂到华年。

铁凤(玉莲花签)

江湖袅袅对渔歌,浪里风行倚碧荷。

红颜俏貌藏青骨,夜起风骤卷流波。

再摘抄几首我非常喜欢的董贞的歌词,觉得歌词中的意境挺符合小说中****祖和顾烟萝的故事。

剑如虹

高山流水觅知音,云风清笙歌散尽。

花为霓裳柳如眉,剑如虹流霞飞。

疏狂几曾把金樽,弹指间流年成一瞬。

独行江湖为情困,能消得惆怅几分。

剑锋凝霜寒尘难断。浮生换此心依然。

且留一段情衷共春风,归去处月色朦胧。

缘生又缘灭终难解,红颜短情字怎写。

云游四海中剑啸九天,此生眷恋不变。

祭夙玉

醉花泪/苍天饯/一箫似催/是红尘中谁的眷恋

那含笑的眸眼/是如此的梦靥/只待一瞬/转身破灭

茫茫黄泉纵横/我愿生死换相见/涅槃轮/你可曾记得我的颜

陌路非罪/为何惹天嫌

刃沫血/划破心涧/相思恋/魂飞魄眩

曼珠花开/一夜随风追随/谁叹无人圆誓言

新月奠/怒龙蔑/一剑似别/是刀剑中谁的唤念

那寂寞的双肩/是如此的憔悴/辗转拂袖/弹指错落

曾记林中初见/脉脉依恋又难言/瑞雪翩/俯首沾染谁的衣袂

却又回首/尽封前世怜/挟长剑/谁懂情怨

话诀别/挥散旧颜/婆娑缠绵/不过是个纪念

就让沉睡在那天/恩与恨/看破朱颜

今与昔/不忘誓言/纷乱缱绻/妖颜如痴如醉/怎叹是姻缘一现

以下是书中几个真实历史人物的百度介绍。除了顾烟萝这个第一女主角为虚构外,其余人物均有历史原型。小说是在尽量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加以艺术创作的。

****祖,濠州(治今安徽凤阳)人。明代大将徐达的长子,初名允恭。长八尺五寸,长得面如冠玉,英姿非凡,有才气,以勋卫署左军都督府事。达薨,嗣爵。以避皇太孙讳,赐今名。数出练兵陕西、北平、山东、河南。元将阿鲁帖木儿隶燕府,有异志,捕诛之。还领中军都督府。建文初,加太子太傅。

徐妙锦,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的第四个女儿,为人贤良聪慧,天生丽质,舞文弄墨,满腹诗书,且沉鱼落雁宛若天仙,更有甚者称其比其姐仁孝皇后更为出色。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于1402年称帝,改元永乐。他五次亲征蒙古,巩固了北部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曾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并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于1421年迁都北京,北京正式成为汉族王朝的首都。其在位期间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他一生文治武功赫赫,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人物。庙号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十三陵之长陵。

朱权,明代道教学者、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善古琴。字臞仙,号涵虚子、丹丘先生。自号南极遐龄老人、大明奇士。朱元璋第十七子。自幼体貌魁伟,聪明好学,人称“贤王奇士“。朱权多才善谋,雄心远图。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岁的他被封为宁王,二年后到北方边境的军事重镇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就藩,“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叛,建文帝朱允炆害怕朱权投向朱棣,召朱权至京师,朱权抗命不至,对南京朝廷持观望态度,被诏削三护卫。另一方面朱棣也想取得大宁骑兵助战。同年朱棣率兵至大宁,朱权准他入城见面。朱棣暗中派人交结朵颜三卫首领及大宁驻军。朱棣趁朱权出城为他送行时出伏兵挟持朱权,把朱权与其家人带回北平,同时收纳大宁诸军及三卫骑兵为己用,实力大增。

李景隆,小字九江,明太祖朱元璋姐孙、曹国公李文忠子。建文帝即位,甚被重用。洪武十九年(1386年)袭爵,曾掌管左军都督府事,累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甚被信任重用。燕王起兵反朝,长兴侯耿炳文与燕兵作战失利,他代为大将军,率兵五十万与燕兵交战。不懂兵法,妄自尊大,许多功臣老将弃而不用,结果兵败而回。帝认为委任他的权力还轻,又让他统率大军六十万,复大败。

朱允炆,明代的第二个皇帝,因早慧、孝顺和正直,深得祖父朱元璋的钟爱。如果不是遇到意想不到的事变,他可能会一直默默无闻地下去。1368年2月,朱元璋开始为王朝定下传统,即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为太子,因为朱标在是他的嫡妻马皇后所生之子。朱元璋的目标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朱标在许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亲:他是一个性情温和而有教养的人,但不很勇武。明太祖虽然对他的第四子朱棣的军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为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标看作最恰当的继任人选.

使皇帝震悼不已的是,朱标在他的盛年37岁时(即1392年5月17日)死去。可是,接班的次序是很清楚的:朱标的嫡妻所生的长子已在10年前死去。因此,皇帝只好找朱标一系的次孙朱允炆——即朱标的活着的最年长的合法儿子——为储君。这个未经过考验的男孩被立为皇嗣时不足15岁,他绝不能与他的祖父或他的叔辈相比肩,他的指定只不过是长子继承制原则的体现而已。虽然朱棣后来声称,他本人可能被入选为嗣君,只是因为那些儒士们的横加干预才未成功,但明太祖事实上没有考虑把他的其他儿子立为太子。

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时年21岁。他确定下一年为建文元年,并尊封他的母亲——二皇妃吕氏(1402年死)为皇太后。关于朱允炆的个性和他在位时的国内发展情况现已无可信材料,因为建文帝时期的档案文献和起居注全遭毁灭,而私家记述又概遭禁止。

在建文帝继任者朱棣在位的时期,朝廷史官关于建文帝的行事写了一些歪曲真象的、极尽批判之能事的报道,想以此证明朱棣夺权是有理由的。他们谴责建文帝和他的顾问们行为放荡和品行不端,把建文帝形容为不孝、奸恶和邪淫的人,指责他玩忽职守并犯有大不敬罪。后世同情这位被废黜皇帝的学者们关于建文之治则写出了一些与此截然相反的谀词,说这位皇帝又是孝子,又是仁君,称之为遵循儒士劝告和缓和明太祖苛烈行政的一位完美无缺的人物。他们谴责燕王大逆不道的篡弑罪行。这些残缺不全的、互相矛盾的材料要求人们必须进行最细心的审查。建文时期许多方面的事实真相将始终弄不清楚了。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且不说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这位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政府的言论和行事上努力实行一些较大的变革,但这些变革却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