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改选的董事会成员,多系中国公学早期毕业生或教员,对公学的兴办与延续均有着深厚的情感,并能够尽心尽意贡献一己之力。董事长熊克武,字锦帆,四川井研县人,早年赴日本东京大成中学学习,考入私立东斌军事学校。1905年7月,与但懋辛等人一道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开始革命生涯。1906年,回国后进入中国公学担任教员,暗中从事革命联络工作。1925年,孙中山病逝,国民政府以熊克武勾结陈炯明叛变为名,将其软禁于虎门炮台,直到1927年3月29日被蒋介石释放,继续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熊克武甫获自由,便答应出任中国公学董事长,可见其对公学事务的关心。
其时,中国公学经费支绌,教员薪俸多不能照旧发送,但大家依然戮力同心,艰难维持着学校的运转。董事长熊克武先行垫付2000元,保证学校恢复运营,再确定由校长何鲁负责招生及办学事宜。一切,又进入正常轨道。
何鲁接任校长后,立即动手拟订中国公学大学部办学方针:“(一)扩充学额,该校校舍宏大,为全沪各大学之冠,本学期以时局关系,远道学生不能来校(三百余人),故只近省学生数百人。下学期除容纳旧生外,并拟大事扩充,刻已函催震旦学生会,从速另觅校舍,以便该校新旧生住宿。(二)改善商、法二科,该校商科原设银行、会计两系,现拟添设实习科目多种,法科亦将偏重实习方面,陈教务主任已订有详细办法。(三)添建校舍,该校一小部分被震旦借用,故办事上时受窒碍,下学期拟添建教室及宿舍数幢,以备扩充学额时应用。”24在何鲁任内,公学学科组织大幅度扩充,分为文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理工学院四院,设十七学系,但因经费不足,终未能充分建设完备。
1927年秋季,由中法两国政府创办的上海中法工专学校发生风潮,学生要求驱逐校长,收回自办。鉴于何鲁之前曾在该校任教,国民政府遂与法方协议,先让学生转到中国公学借读。大学院为此特准每月拨2333元,作为公学收容中法工专学校学生的补助款。
有了补助自是好事,但接受这么多学生可不轻松。中法工专的学生接受的毕竟是西式教育,平时喜欢穿西装,而中国公学的学生日常都是身着长衫,因而两方面学生泾渭分明,各成一派。偶尔冲突时,中国公学的学生便喊中法工专的学生是“拖油瓶”,引发对方的严重抗议,进而引发风潮。
何鲁听说后,连夜召集全体学生训话,严厉责备中国公学的同学。正慷慨陈词间,突然停电了,原来是中公学生不满何鲁偏袒中法工专的学生,有意将电灯熄灭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从1928年3月开始,中国公学学生开始大起风潮,甚至成立大学部整顿校务委员会,向大学院递交呈文,要求撤换校长:
呈为请予撤换校长何鲁,以维学业事:窃敝校自去岁革命军莅沪以后,前任校长王敬芳辞职,一时校内负责无人,校务遂致停顿。乃何鲁利用时机,攒[钻]营斯职。既未经校董会推举,又未得钧院加委;一味骗诈来长斯校。当时为其所蒙,信以为实。生等方庆学校有主,维系得人;新猷丕焕,拭目可俟,讵料事与愿违,何鲁长校年余,不惟不能上体国家兴学育人之意,有所建树。且也倒行逆施,摧残破坏,不顾学生之利益。如经济不公开,滥用私人,破坏党化教育,无理加费,浪用公款,侮辱学生,态度暧昧,校务废弛,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长此以往,学校前途何堪想设。生等为爱护学校计,为自身利益计,不得不群起而谋,冀有以善其后也,曾经大会公同提出意见,条呈采纳,纯属学校存亡及生等切身利害。校长微特毫不容纳,且而拍案顿足,肆口谩骂,予生等以难堪。生等鉴此险象环生,有如累卵。敝校停闭无日,生等咸怀失学之忧,爰本良心之主张,作正义之申讨,遂一致决议:撤换校长。25
最初分明是学生主动去请何鲁来校接任校长的,到现在变成了何鲁“利用时机,攒[钻]营斯职”,真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味。对于何鲁在校期间的所作所为,用“倒行逆施,摧残破坏”来评价,似乎也有点夸大其词了。
正因为此,何鲁一开始并不理会,继续正常的学校运行,用中国公学大学部整顿校务委员会呈文上的话来说,就是“态度强硬,置若罔闻”。3月26日,学生们决定实施罢课,“忍痛牺牲以示坚决”。三天后,又经全体学生会议议决,公推校董于右任继任校长。
4月11日,大学院明确批复:“查中国公学,属于私立学校。校长之进退,应由该校校董会主持,本院不能干与(预)。”但风潮既起,何鲁并不恋栈,决定主动提交退职书,宣布与中国公学脱离校长关系。
不到一年,何鲁与中国公学的“热恋”即告结束,留下一个烂摊子:于右任不愿继任校长,又电请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兼任中国公学校长,并确定在新校长未产生前,由但懋辛、丁
鸟音、朱经农到校劝慰学生复课。
中国公学再度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直到新校长胡适的出现。
1 沈仲九:《国文科施行道尔顿制的说明》,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6月第1版,19—20页。
2 舒新城:《我和教育》,中华书局1945年11月第1版,11页。
3 崔运武:《舒新城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33页。
4 张仲民:《舒新城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见牛大勇、欧阳哲生《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395页。
5 舒新城:《我和教育》,178页。
6 舒新城:《我和教育》,179页。
7 刘延陵:《<;诗>;月刊影印本序》,见俞子林《书的记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34页。
8 舒新城:《中国公学风潮问题》,《时事新报·学灯》,1921年11月18日。
9 阮毅成:《从中学到大学》,《私立中国公学》,181页。
10 舒新城:《我和教育》,188页。
11 《中国公学风潮记》,《申报》,1921年10月19日第14版。
12 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三卷,502—503页。
13 舒新城:《我和教育》,191页。
14 柏克赫斯特:《道尔顿制教育》,商务印书馆1927年1月第2版,17页。
15 舒新城:《现代教育方法》序言,商务印书馆1930年9月第1版,1页。
16 舒新城:《什么是道尔顿制》,《教育杂志》第十四卷第十一号,1922年11月。
17 阮毅成:《从中学到大学》,见《私立中国公学》,182页。
18 葛克信:《舒新城在吴淞中学》,《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教科文卫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336页。
19 舒新城:《我和教育》,227—228页。
20 舒新城:《我和教育》,241—242页。
21 朱守良:《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52—53页。
22 阮毅成:《从中学到大学》,见《私立中国公学》,192—193页。
23 《中国公学董事会推何鲁为校长》,《申报》,1927年6月26日,第11版。
24 《中国公学大学部之新计划》,《申报》,1927年5月22日,第10版。
25 国民政府大学院:《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657):大学院公报(第5期至第6期)》,文海出版社1928年5月第1版,20—21页。
朱自清(左四)、叶圣陶(左六)、舒新城、吴有训等中国公学中学部同事齐聚上海半淞园,想是在庆祝风潮结束。
中国公学中学部是试行道尔顿制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