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天津老俗话
14148500000013

第13章 老街故巷篇(4)

旧时地道外是江湖艺人和江湖骗子杂处之地。常在江湖上混的人将他们的行道归纳为“金皮彩挂柳团水调”。“金”,江湖上称为“金家门”,指的是江湖术士——算命先生,包括摆摊设店,走街串巷,打板鸣金招揽生意的。“皮”,江湖上称为“皮家门”,指的是江湖医生,包括那些卖牙痛药的、卖眼药的、卖虫子药的、卖大力丸、百寿丹的、卖香面和避温散的、卖狗皮膏药的、卖刀伤药的等等。“彩”,江湖上称为“彩家门”,又称“立子门”,指的是江湖幻术,包括戏法、杂技、魔术、马戏。“挂”,江湖上称为“挂子门”,指的是武术艺人,包括那些打把式卖艺的,举砘子、砸石头的,拉硬弓、摔跤的。“柳”,江湖上称为“柳家门”,指的是卖唱艺人,包括各种大鼓、蹦蹦(评戏)、莲花落、各种时调、小曲、竹板书等等。“团”(念tuǎn),江湖上称“团家门”,指的是以说为主的艺人,包括评书艺人和相声艺人,江湖上管评书叫“团才”,管相声叫“团春”或者叫“春口”。“水”,江湖上称“水家门”,又称“穷家门”或“丐帮”,指的是有门户的乞丐,包括打竹板的,耍牛胯骨的,耍洒拉鸡的(简板形,前有龙头、龙须、绒球小铜钵,另有一个竹片,上有锯齿,称洒拉鸡),数来宝、唱喜歌的。“调”(读diào),江湖称为“调鱼门”,指的是旧社会的拆白或叫拆白党,包括:坑、蒙、拐、骗、偷,江湖上管他们叫“挑涔的”、“挑果”的、吃“黄啃”的等等。

旧时地道外是绺窃、杂八地、黑旗队的活动中心。在恶势力的庇护下,这里出现了野妓暗娼、小押当、地下赌局和大烟馆。尤其是杂八地开设的鸡毛小店,他们往往以“下关东”回来的老客为主要对象,坑、蒙、拐、骗,老客上了圈套,银钱花尽,沦为乞丐,甚至死在街头被扔进臭坑。

据老人们讲,最初在地道外表演献艺的大多是撂地艺人,后来才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人们观曲艺有民艺剧场、红光书场、百花书场、乐园书场、跃进书场、立通书场,听京剧有前进京剧团,看电影有郭庄子影院、太平影院。这里尤以曲艺著名。市曲艺团的马三立、赵佩茹、陆倚琴、小岚云和花五宝,和平曲艺团的高英培、刘文亨、阎秋霞、王毓宝和孙杰,南开曲艺团的马小荣、魏毓环、杨少华、马志存,红桥曲艺团的王本林、张宝茹、刘奎珍等老艺人当年都在地道外表演过相声、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天津时调和魔术、戏法。老地道的北方评书更是令人难忘。著名评书艺人姜存瑞、顾存德、边豫棠、索存寿等都是在这里起家的。

在地道外书场还流行津派评书,说书人用纯正的天津方言,说天津的故事,当时以说“混混论”见长。比较著名的书目是天津武侠小说作家戴愚庵的《沽上英雄谱》,内容讲天津河北脚行李金鳌争地盘、夺码头的故事。此书在地道外红极一时,说书人以蒋轸达及其弟子张枢润、于枢海、王枢祥见长。此外还有其他专门流派,如说《聊斋》的说书艺人有陈士和、刘剑英、张剑生、刘立富、张立川;说《济公传》的有周存惠、张清廉;说清宫秘史的有固桐晟等。笔者少年时代也曾去地道外的书场听书,听过陈士和说的《聊斋》。“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聊斋志异》节说……”,这是开场白。然后“啪”的一声,这是在拍打惊堂木(称为“醒木”),于是便开讲。每场结束前总得留个“扣儿”,勾引你明天接着来听。上世纪50年代老地道仍有书场,计时收费,10分钟一分钱,观众可随时进出。书场不大,一张讲桌,几排长凳,讲者津津有味,连说带比画,听者聚精会神,忘记了时辰。所有这些都已成为往事而深深地留在记忆中。

自鸦片战争特别是在天津划分租界以后,一些外国人陆续涌入津城,这座开埠城市很快便成为“冒险家的乐园”。“紫竹林”一向是租界的代名词。这里距海河不远,清早期有一座紫竹林寺,供奉观音菩萨,道光年间形成村落,叫紫竹林村。咸丰十年(1860年),法国继英国之后,在这一带强划了法租界,法租界的旁边是英租界,紧挨着英租界的是美租界。由于法租界中的紫竹林距离轮船码头和天津海关很近,不久便形成商店鳞次栉比、洋楼比肩而立的情形。到了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德国和日本虽然也相继在天津强划了租界,但紫竹林一直是各国租界的中心。

由紫竹林往南,行至一两公里,是“小白楼”。这个地带也很繁华。为嘛叫“小白楼”?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租界地开辟不久,有几个在侵略战争中留津没回国的英国单身士兵,在英租界南部海大道与狄更生外国地,有洋人,天津迤东紫竹林道的拐角处(今大沽路和徐州道的西北角)盖起一所二层小楼,外墙均涂白色,作为他们的娱乐场所。后来,当地人就以这所白色楼房作为当地的称呼。另一种说法是:在海大道(今大沽路)和克森士道(今开封道)交口的西北角,早年曾有一所中国古老的楼台式两层小楼房,外墙全为白色,门前有一对汉白玉狮子。这座小楼房是清朝洋务官僚招商局总代办徐润的家庙(祠堂),当地人称之为“小白楼”。后因年久失修,房主更换,痕迹全无,但小白楼的称呼却流传下来。

小白楼的地方不大,但名气不小。清咸丰十年(1860年)天津开埠后,帝国主义列强争先来天津强辟租界。最初,小白楼一带为美国租界,其地域东西方向以海河与海大道为界,南至今开封道,北迄今彰德道,面积约131亩。1902年,美、英私相授受,将美租界并入英租界。后英商先农房产公司在小白楼一带建房开发,首先在克森士道(开封道)西段南侧建造了全长近600米的先农里,然后在狄更生道(徐州道)、海大道(大沽路)、今开封道等处建造大批楼房。小白楼东侧是海河航运码头,其英租界的金融、贸易中心——维多利亚路(今解放北路)贯穿于区域中心,因而该地界形成了以外国人及中国的官僚、买办、下野政客、军阀为服务对象的销金窟。这里有饭店(外国人在天津开办最早的饭店——利顺德饭店)、酒吧、舞厅、电影院(平安、蛱蝶、光陆三影院是当年天津最高档的电影院),更有理发、美容、西服裁剪等行业,还有专门经营进口化妆品、服装、鞋帽及洋酒、罐头、西点、糖果的商店,均以高档、时髦而著称。天津开埠后,外国军队以保护侨民利益为由纷纷开来,为外国大兵服务的商店、酒吧、舞厅、妓院等应运而生。每至夜晚,这里成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世界。

各国租界,可谓“国中之国”,它们各以其不同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心态而展现出不同的社会风情。比方说,英租界的绅士风度,德租界的贵族派头,日租界的赳赳武夫,法租界的花花公子……各色人等,纷纷亮相,各种新鲜玩艺儿不断展现,令天津的寻常百姓大开眼界。曾见一幅杨柳青年画,题为《新到天津紫竹林跑自行车》,画面上,洋楼林立的紫竹林租界街头,三名青年男女在表演单人和双人车技,旁边既有西装革履的洋人指手画脚,叹为奇观,又有中国男女老少聚众围观,不断喝彩,使我们形象地了解到旧时租界的生活场景。另外,“大英国,工部局,中国轮船招商局”;“俄租界,靠车站,铜顶坟地远处见”;“大德国,工部局,瑞记大楼铜人移”;“大法国,领事官,法国坟上一座山”,这些老俗话也都真切地反映了天津老百姓对“外国地”和“洋人”的印象。

天纬路,地纬路,贾家大桥一片树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从八国联军的“都统衙门”手里接收天津,直隶总督衙门设在今金钢公园和第二医院处。因去租界地的“老龙头”乘火车会受到牵制,于是袁决定兴建一个新车站,这就是今天的天津北站。随之又修成一条由金钢桥通往新车站的道路,称为大经路(今中山路)。不久这个地区便形成一个南北纵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其南北向的道路与大经路平行,为二、三、四、五……经路,东西向的道路以《千字文》命名,为天、地、元、黄、宇、宙、日、月、辰、宿、律、吕、调等多条纬路。老俗话里所称“天纬路、地纬路”即为这一地区东西向道路中起头的两条,也可看做是这一区域地名象征性的代表。

那时,天津人将这个区域称为“河北新区”(主要是与旧城区相区别),或干脆就叫“中国地”(主要是与租界地相区别),似乎意味着这里才是中国人自己的地方。还有人说,这里是“中国第一个按照近代城市规划理念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新市区”。“中国地”的房屋不同于老城里也不同于租界地,而多为中西合璧式,既具传统民族特色,又掺入一些西方的建筑符号,可明显看出此时西学东渐的印记。近来我翻阅一部名为《家园梦影——凌叔华与凌淑浩》的书。凌叔华和凌淑浩的父亲凌福彭,清光绪乙未科进士,袁世凯督直推行新政时他先后任天津道和天津府知府,当时他们一家就住在“中国地”。书中说:“凌福彭在河北区边缘有一块地盘,家里的房子就建在那里。……外国人在市中心的租界占据了天津最好的地盘,低洼地带却被留给中国人。”(此处未必比租界低洼——作者)书中还说:“他们住在一幢西式风格的两层小楼里,围着一个院子,院子里有一座小小的中式房屋,一半被假山遮住了。……房子外面是圆形的,一楼有一道现代的、有隔墙的走廊围着。有的房间里摆满了欧式家具,而另一些房间则是传统的中式风格。对于天津的这栋住所,她们描述细节的说法总是在变,因此在我的脑海里,这里有弯弯曲曲的走廊、风格混杂的房间,楼梯的扶栏是用深色木头雕成的,通向不知何处的地方。”这些记述透露出上世纪初这片“中国地”中西混杂的建筑格局,也可看出当时的房内陈设。

“河北新区”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如立宪运动、五四运动、天津起义等,而且名家荟萃。有人做过统计,这个地方在近现代至少走出40位名人,其中包括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周恩来,也包括数学家陈省身,写武侠小说的宫白羽,还有中国第一位女校长吕碧城……

“中国地”马路宽畅,交通便捷,不比租界地逊色,不仅建筑富有特色,街巷的取名也极有品位。大经路的里巷多用“大”打头,如大成里(寓意大功告成,或学问、事业大有成就,或比喻太平无事)、大仁里、大义里(仁、义为传统道德的最高标准)等;二经路的里巷多用“二”打头,如二南里(取《诗经》“周南”、“召南”二风)、二贤里(纪念古代名贤伯夷、叔齐)、二极里(南北两极)、二美里(取之《礼记·檀弓》“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意为“房屋华丽高大”)、二吉里(寓意吉祥、吉庆)等;三经路里巷用“三”打头,如三阳里(寓意三阳开泰)、三才里(旧时以天、地、人为三才)、三级里(寓意连升三级)、三益里(取《论语》“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三戒里(《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戒之在得。”);四经路的里巷有四维里(旧时以“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四勿里(取《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此等等。

而大凡坐落于天纬路的里巷,多用“天”字打头,如天保里(“天保”为《诗经·小雅》的篇名,是一首为君主祝福的诗)、天禄里(“天禄琳琅”为清代乾隆皇帝在宫中收藏宋元善本书的地方)等;坐落于地纬路的里巷有地兴里等;坐落于元纬路上的里巷有元吉里(“元吉”表示大福,大吉利)、元福里等;坐落于黄纬路的里巷有黄鹤里(古代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云游各处),黄华里(黄华即菊花,《礼记·月令》:“菊有黄华”)等;宇纬路上的里巷有宇泰里、宇俊里等等。

以上地名既序列化又具传统文化内涵,但在极“左”思潮的笼罩下,这些命名却也犯了大忌。五四运动进步团体觉悟社所在地三戒里,“文革”期间居然被扣上“阶级调和论”和“鼓吹孔孟之道”两顶帽子,这是觉悟社创始人周恩来、马骏、邓颖超等老一辈革命家万万没有想到的。不仅三戒里,还有泰来里(含《周易》“否极泰来”之意)、竹贤里(取竹林七贤之典)……所有地名几乎都被视为封建余毒,除了大批特批,还要更名换牌。改革开放以后,拨乱反正,被“更名改姓”的街巷也得以“平反昭雪”,恢复了它们的“真名实姓”。

再说说“贾家大桥一片树”。贾家大桥过去确实存在,与天纬路相对,桥是架在金钟河上的。元、明、清时都曾在此设关,征收往来运盐船的盐税,天津人俗称“小关”。该桥于1953年填河筑路时被拆除,其址就在早先河北区文化馆礼堂。今日的金钟路当年为金钟河,系北运河的支流。作为水陆要冲,又处于小关大街之头,这里在半个世纪前显得尤其热闹。据老人们讲:“那时桥口很繁华,坐西是山泉涌豆腐房,还烤芝麻烧饼,炸果篦儿、油条(长劈)、套环等,现炸现卖,吃着方便。这里还制售豆腐、豆浆,豆浆汁浓味醇,豆腐鲜嫩可口,顾客来吃早点,一碗豆浆端上来放一会,便浮起豆腐皮,用筷子挑起,就着香油炸的馃子,吃着新烙出的烧饼,那白里透黄的豆浆,喝起来真是又香又甜又糊嘴。豆浆房对过是干货铺,这家卖的干货十分齐全,从花生、果仁、黑白瓜子、葵花子到榛子、核桃、乌枣、柿饼、杏干、桃干以及脆枣等一应俱全。货既全,价又廉,生意做得很红火。干货铺前有炒锅,刚炒熟的花生米,个个带着小红皮,又脆又香。”如今在这里已看不到往日的喧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