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生肖民俗
14147900000008

第8章 生肖与传统节日(2)

六、端午马生日说

五月五日端午节,这是赛龙舟、吃粽子的节日,是悬艾虎、挂钟馗、戴香包,以辟邪为主题的节日。

在西北地区,民俗端午佩戴十二生肖香包。其渊源,可追溯至汉代《风俗通》所记端午佩戴“长命缕”的风俗。这种香包,以五色布缝为十二生肖动物,内里装填艾草、冰片、檀香等,缀为串。如今,十二生肖香包大行其道,成为四季供应的旅游工艺品。

端午是平安度夏、驱疫辟邪的节日。在这个“主旋律”之外,传统民俗还奏响别具情韵的“小曲”:马生日。可见于周密于元初所撰《武林旧事》,书中追忆南宋杭州端午风俗:“俗以是日为马本命,凡御厩邸第上乘,悉用五彩为鬃尾之饰,奇鞯宝辔,充满道途,亦可观玩也。”端阳节里优待马,要着意为马打扮一番。马鬃马尾系上五彩丝绦,再配上装饰华美的鞍子,戴上漂亮的辔头。一时间,满街的马匹都换了新装,成为都市一景。

“以是日为马本命”,依据何在?在端午的日期。古代正月建寅,依次排下来,五月恰为午月,论属相则是逢马的月份。此外,古人还有一个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径称“五”为“午”———这样一来,尽管从干支纪日的角度讲,五月初五这一天,不一定逢午,但人们还是称其为午日。端午之午,即是午马之午,以此日为马本命,便是有因由有依据的了。

生肖文化藤上的花,这里再说说祭马祖。清代《听雨丛谈》说,“今满洲祭祀,有祭马祖者”。清代嘉庆年间进士张祥河写诗记此,题为《马祖》:“我马真称意,栈豆偕辛苦。兹来综驿传,羽书正傍午。”午为马,《马祖》诗吟“正傍午”,可谓神来之笔。

七、分龙节的传说

“二月二,龙抬头”,这习俗主要流传于北方。在南方,关注司水之龙,有农历五月的辰日分龙之说。

广泛流行于江南的分龙日,又叫分龙节。“俗以五月雨为分龙雨”,宋代李石《续博物志》说。宋代《避暑录话》记录当时吴越地方人们的一种说法,将分龙日说成时间的分界,此前“行雨之所及必广,分龙后则有及有不及,若有命而分之者也”,如果出现小范围的局部降雨———民间称为“过云雨”。

江南农历五月,进入多雨季节。民间对五月雨的特点,有许多说道。有言道,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相传这一天是关公磨刀的日子,此日下雨,人们就说那是关老爷的磨刀水。谚语说:“不怕五月十三漫,只怕五月十三旱。”以这一天下雨与否,来卜测会不会持续干旱。讲到了龙:时至五月,兴云布雨的任务量大,司雨的龙不会再扎堆儿。一年一度这一天,小龙要离开老龙,去自己管辖的领地,独当一面。亲情依依的离别,老龙小龙难免落泪,泪从天降,下雨了。这一天,就是人们想象的分龙日情景。

那么,老龙、小龙,分龙之龙有几条呢?浙江民间有解释。清同治十三年《安吉县志》记载:“俗以是年几龙治水,至此日始分方行雨。”这就是说,分龙之龙有几条,要看黄历上这一年为“几龙治水”。这些龙,在分龙日之前是合作的,分龙节过后,便分头布雨,各干各的了。当然,依照此说,如果这一年正月初一逢辰———所谓一龙治水,分龙日也就无所谓分还是合了。

五月的分龙雨,借十二生肖辰属龙做文章。清同治年间湖南《巴陵县志》载,楚俗以五月二十日为“龙会”,二十日以后,纪日地支逢辰,为分龙日。俗信分龙日“无雨则旱”,以这一天的天气来推测旱涝趋势。夏至节气通常在五月,民俗也以此确定分龙日,清同治年间江西《永丰县志》、1948年湖南《醴陵县志》都讲“夏至后辰日为分龙日”。

分龙日风俗流行既广,相应的传说也多,解说“分龙”便有多种“版本”。闽东畲族传说,夏至后第一个逢辰之日,玉帝派遣掌管风、雨、雷、电的四位龙王各就各位,所以称为分龙。桂北毛族传说,夏至后第一个属龙的日子,龙要分头司雨了,因此,分龙日以前雨量一般比较和缓,分龙日后雨水的大小可能很悬殊。湖南称分龙雨为“隔辙雨”,意思是分龙后,众龙各有地盘,各负其责,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况,晴与雨甚至只隔一道车辙。这种说法宋时已有流传,庄绰《鸡肋编》说:“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自此雨不周遍,尤北人呼‘隔辙’也。”1935年江西《昭萍志略》也载:“夏至后逢辰分龙,宜雨,喜北风。分龙后雨不遍及。谚曰:夏雨隔田晴。”民间语言很丰富。分龙日以后“雨不遍及”,讲不同于大面积降水的局部降雨,称其为“隔辙雨”,很形象。江西民谚的“隔田晴”,也很生动。在北方,则有“云彩雨”的说法。

分龙日敬龙的风俗,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清同治十三年江西《永丰县志》载:“夏至后逢辰日谓之‘分龙’。乡村间禁止晒服物,涤溺器,以尊龙神,祈年谷丰稔。”这样一个辰日,既是分龙节,就得营造出尊龙敬龙的气氛。溺器的洗涮冲刷不仅脏了水,还会弄出秽气来,对于司水的龙,显得欠尊重,分龙日这一天不可以做。晾晒衣物也犯忌,原因很简单,分龙日的主题是求龙下雨,晒物却需要响晴白日,想不闹旱灾吗?此日别做晾晾晒晒的事。积肥的事,分龙日也要停一停。1940年江西《分宜县志》记:“夏至后逢辰日分龙,农村早晚鸣锣,禁止是日挑便桶,其例最严,恐污龙神,不雨遭旱。”夏至后第一个属龙之日,乡间会有鸣锣提醒,分龙日已到,最忌倒腾粪便,别让秽气冲了龙神。分龙日触恼龙王爷,龙王爷雨季偏不下雨,农家的愁事可就大了。

这成为一种乡俗。20世纪40年代福建《崇安县新志》记,分龙日“庙祝鸣锣号于众,不得倒马桶、晒衣裳,违者则有亢旱之患”。湖南《醴陵县志》记:“夏至后辰日为分龙日,农家以竹标植路旁,禁人担粪。”鸣锣也好,路旁插竹子标志也罢,都是为了相互提醒,共同守禁。自律之外,为什么还要监督他人呢?因为一乡一村,大家同在一片蓝天下,虽说有分龙节后隔辙雨、隔田晴之说,毕竟还是谁也不要得罪龙神为好。若不然,一人惹了龙神,旁人陪着遭旱,说不定也是可能的。这就是民间俗信的思维逻辑。

近年出版的《畲族风俗志》载,畲族传统习俗,农历夏至后的辰日举行封龙节,禁用铁器,禁挑粪桶。传说这一天玉皇大帝给畲山“封龙”,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这个“封龙”,很可能即是“分龙”。

八、卯兔日尝新说

江南农历六月,早稻初刈,民间有荐新之俗。荐新,是指以时鲜的食品奉祭祖先。

较早记录此俗的,是清嘉庆年间湖南《祁阳县志》:“是月早稻熟,择寅、卯、辰、巳日荐新,以龙、虎、蛇、兔不食谷也。”荐新选在属虎属兔属龙属蛇的日子,因此十二生肖中这些动物不会与人分享米饭。清道光年间湖南《永州府志》仍记此俗:六月“择寅、卯、辰、巳日荐新于先祖,以龙、虎、蛇、兔不谷食也”。

荐新,又叫尝新、试新、吃新。一年的收获开始了,这是农家的节日。尝新不仅在于口味,还意味着喜庆与祝福。选择龙日、虎日、蛇日、兔日荐新,其中就包含着丰产———庄稼的长势好,还要力争丰收———颗粒归仓,不浪费,效益好。

荐新日子的选择,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四者之间,人们更乐于选用的不是寅虎、巳蛇,而是辰龙与卯兔。清乾隆三十一年湖南《酃县志》说:六月“月内早稻熟,择龙、兔日设酒肴报神、祀先祖毕,留客设席,谓之尝新”。酃县地方,尝新只用卯兔辰龙之日。

是否还可以再精简?辰龙与卯兔,要论荐新俗信的优势,辰龙稍逊之。清嘉庆二十二年增刻《长沙县志》记:六月“早稻可获,民间选卯日造新米饭,陈酒肴祀神毕,合家聚食,谓之尝新”。你看,只剩下一个属兔的日子。

卯日最受青睐,靠着“兔”的风采。清光绪初年湖南《零陵县志》记,六月间,稻初熟,农家要割下少许,品尝新稻,民俗称之为“试新”。尝新,先要奉先祖,祭田神,尊长辈。试新时,还要备上丰盛的酒菜;但是,“忌用鸡,以音类饥也”,喜欢有鱼,鱼谐音余,“用卯日,属兔,字义为吐,取吐故纳新也”。尝新包含着丰富的礼仪意义,而凡含礼仪内容的习俗,多有忌宜方面的讲究。避“饥”唯恐不及,尚鱼只缘音“余”,都是例证。至于卯兔“字义为吐”,也是来自谐音。

这是有悖于动物学的一种说法,古人讲:兔产仔由口中吐出,所以称为兔子。民间将此说活用,选卯日以应吐故纳新之意。光绪八年湖北《孝感县志》说:“试新择卯日之逢收者,卯属兔,取兔收、透收相同音。”选的是卯,着眼在兔。借谐音,或说吐故纳新,或说透收———丰产还要丰收,颗粒归仓。

借卯兔而巧用“兔”“透”谐音,并不只存在于尝新风俗里。湖北南漳、长阳一带民俗,称农历八月十五为牛王生辰。这一天诵经,以祈求耕牛健、农事顺。诵经要选在卯时,因为卯属兔,卯时诵经,为了取“兔”与“透”谐音,寄予将经诵透的意思。

还是说尝新。尝新节日期的选择,还有另一种思路。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宣威岁时之陋俗》记云南民俗:“稻穗初黄之时,预先摘回荐祖敬神而尝新。此种习俗,各处皆有之,宣威则必择一定之日。谓猴有嗉囊能贮食,牛能挽车,马能驮谷,蛇为顺;猴于十二支为申,牛为丑,马为午,蛇为巳,必择此等日方能尝新也。”这回不是着眼于“龙、虎、蛇、兔不谷食也”,而是着眼于动物与农耕或农作物的另一种关系:牛和马为耕畜,猴子有嗉囊可以表示储粮,蛇的形体应了“风调雨顺”的那个“顺”字———由此,选在丑、午、巳、申之日过尝新。

被选为荐新节的,还有戌狗之日。据资料介绍,广西隆林县的仡佬族同胞,原居贵州,他们至今保留吃新节风俗。吃新节的节期,一般选七月的辰(龙)日或戌(狗)日,有些村寨则选八月的巳(蛇)日。云南罗平县布依族的尝新节,也选七月第一个狗日。

荐新尝新风俗对于生肖纪日的妙用,体现着乡野大众的幽默、情趣和智慧,包含着丰衣足食的祝福。

尝新习俗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卜辞中有“王其登米”,是讲以新收获的谷物荐享于祖先,是为“登尝”之礼。尝新对生肖纪日的妙用,丰富了这一古老风俗的内容。

九、八月开山门

干支纪日,十二属相,为一个个寻常的日子涂抹上生肖文化的色彩,平添了趣味话题。

浙江西部山区盛产毛竹。一年一度的毛竹砍伐要在农历八月份开始。上山前要举行祭祀仪式,摆“开山酒”,用鸡和猪头请“百公堂”……仪式的最后,砍倒一根毛竹,表示山门已开,可以上山了。开山门仪式一般为逢申或逢午的日子,申属猴,午属马,“以取猴的灵活,马的快速”。希望伐竹顺利,生产效率高。

与此相同的,还有虎日祭山神这样一个风俗。据宋恩常的《罗平县八大河和板桥两区布依族情况》,云南布依族以五月第一个虎日祭山神。这大约源于虎为山君的说法吧。

由伐竹再来说种竹。民间以五月十三日为龙生日,相传这一天种竹,成活率高。唐宋以来,又多出五月辰日。唐代《四时纂要》讲移栽竹子的日期:五月“十三日、辰日可移之”。加上辰日,显然是由“龙生日”衍生而来。清代蒲松龄《家政外编》也记:“取笋宜辰日”。

十、“兔儿爷”中秋骑老虎

中秋赏月,女子祭月,这是月亮的节日。于是,月兔也成为一年一度的热门话题。清代戴璐《藤阴杂记》以“玉兔重生”为闰八月,兔简直成了八月的代称。

妇女们拜月,影响了孩童,他们来做拜月的游戏,近年出版的《中国民间玩具简史》认为,兔儿爷彩塑正是专供儿童祭月的月神象征物。其例证,就是清乾隆年间杨柳青年画《桂序升平》,图画描绘了孩子们礼拜兔儿爷的游戏场面。

兔儿爷风俗,旧时主要流行于京津等地。1933年10月5日天津《益世报》报道,中秋节“兔爷倾销”,“各商场、天后宫及南市并日租界等夜市所陈列之大小兔儿爷,前昨两日,购者踊跃,莫不宣告倾销”。

这一风俗,尤以北京为盛。清代《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骨而带寿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兔儿爷的坐骑,通常塑虎、塑鹿、塑马、塑麒麟,各有说法。兔儿爷干嘛要骑虎?就不怕骑虎难下?骑虎的兔儿爷,包含了寅虎、卯兔两属相,包含着丰衣足食的祝福。

我们知道,涉及十二支纪年,成语有“寅吃卯粮”。寅支卯粮的原因,或是收成不丰,或是吃用过奢,总之入不敷出,要挨饿了。兔儿爷骑虎,反“寅吃卯粮”之意而用之,让卯兔骑在寅虎之上,寓含卯吃寅粮、生活绰绰有余的意思,可谓曲尽持莲抱鱼的杨柳青娃娃画之妙。

更有将兔儿爷的虎涂为黑虎的。白兔红衣骑黑虎,色彩搭配得很漂亮;而这黑虎还有符号般的意义———财神赵公明胯下就是一只黑虎:黑为水,水代表财。卯吃寅粮,再加上财源相伴,骑黑虎的兔儿爷表示着美好的祝愿: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