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14141400000081

第81章 后记

写一部大部头的著作,是我的梦想。我年轻时曾经在工作之余写过小说,编过字典,但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不自量力,好高骛远。转而踏实了一些,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论文之类的东西,创作一些诗词散文,小有收获,进而编写文集,取得了成功。

退居二线之后,有了充足的时间,读书看报。每当年节,报刊都有些民俗来源的介绍,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眼前一亮,心想:民俗的来源可以介绍,深受读者的欢迎,俗语、熟词的来源肯定也同样深受读者的欢迎,便决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聚沙成塔,编本大书。历经五年多的时间,我采取忆、访、问、查、编等方法,积累素材。忆,就是利用自己的文化功底,通过回忆的方法来丰富素材,审核真伪。访,就是利用自己爱好旅游,边旅游边访问,边观察边记录,采集素材。自己曾到过我国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特别行政区,还曾出国考察,可谓行万里路,顺路写成游记。问,就是遇到不懂的俗语或熟词,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当即请教。说来也巧,我正为找不到“石敢当”一词的资料而发愁时,居然在集市上碰到老乡在卖“石敢当”,问清了来源,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查,就是查阅资料。五年之间,我也不知道查阅了多少报刊和书籍,加上平时所学,可谓读百卷书(敢说行万里路,不敢说破万卷书)。在书刊中查到了大量的素材,我把它们收集起来,为我所用。编,就是编辑。大量的素材备齐之后,我便伏案疾书,不分寒暑,归纳分类,去伪存真,遣词润色,成篇成章。这部书的编辑思路是先释义,再探源,再介绍它的传承发展,再辅之以举例说明,形成了本书的统一风格。通过这五种方法,对捞取的“沙子”进行筛选,聚沙终成塔,此书就这样艰难问世了,我的功夫没有白费。

此书的编写,得益于我的家乡,是家乡给了我力量。我的家乡是河北省元氏县人口第一大镇南因镇,这是个民风淳朴的古老集镇,有古迹为证。譬如关帝庙,乡亲们叫它“关老庙”,坐落在镇中心。关老爷在保佑着这个镇子,使得这个镇子旱涝保丰收,这个镇子真的从来没有发过水,老人们说永远也不会发大水。譬如和尚寺,占地数十亩,后来成了学校,我就是在这里读的小学,庙堂就是我们的教室,教室里有无数神秘的传说。譬如“八角六个井”,这是这个井的名字,神奇之处就是它有八个角,井套井共有六层井壁,井井有水。据老人们讲,耳朵贴到井壁上,能听见井底小人国的吆喝声:“张蚂蚁罗哟!”譬如戏楼,有戏台,有楼阁,古香古色。戏台下就是全村最大的中心广场,也是村民看戏的地方。广场中心长着一棵千年古槐,树身腰围有几个大人合抱那么粗,树冠庇荫三亩,像一把大伞一样遮雨挡阳,乡亲们就像在大棚里看戏一样。可惜1958年给刨倒了,树身中空,能容好几个孩子在里边捉迷藏。有戏楼就有剧团,要说我们村的京剧团,那可不简单,生旦净丑样样俱全,文武场家伙打得有板有眼,在附近三县大有名气,经常到各村巡演,还能在城里大戏院卖票唱戏,听说20世纪50年代初,石家庄地区进行慰问入朝志愿军调演,点名让我们村的剧团参演。我在这样的环境中,文化熏陶,耳濡目染,戏中的人物忠奸分明、是非澄清,英雄豪杰是自己模仿的偶像,剧中的正义(捉不住奸臣不散戏)促成了自己的刚正性格,为自己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书的许多例子来自家乡,本书成书也有家乡的一份功劳。

此书的编写得益于我家的祖训。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此话一点不假。村中人说我“不怕吃苦”,母亲在当年极度困苦中将我养大,有这苦难垫底,“神马都是浮云”。我的祖父是标准的中国农民,性格既倔犟又亲和,他不识字,却有高于同辈人的眼光,知道读书能改变命运的道理,供我父亲上大学。我父亲是全村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他用知识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我,他希望我长大以后能成一个英才,便为我取名“一英”,可惜我辜负了他老人家的期望。我的弟弟妹妹的名字都带一个“英”字。他教导我不论走到哪里都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我谨记在心,在工作之余坚持学习,知识不断积累,才有了写书的底气。老人们都过世了,但在冥冥之中也会为耿家有了传世之作而欣慰。

此书的编写还得益于我的家人,全家支持,妻子包揽了全部家务,儿子帮我整理资料,女儿经常鼓励我坚持下去,不要放弃,使我有了良好的写作环境。

此书的编写工作,也是对自己学识的一次大检验,面对知识的海洋,自己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大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看来,必须活到老,学到老。

聂焱

2013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