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14141400000028

第28章 五画(5)

原来,在我国古代的礼仪中以北为尊,尊者为上,其位置为“上位”,也叫“上首”。帝王会见群臣时,坐北朝南,叫做“南面称王”;臣子们朝见帝王时,则须背南面北,叫“北面称臣”。例如《易经·说卦传》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古代拜师学艺,以及其他一些庄重场合,在行礼时也均按北南方位为尊卑、上下施礼。在建筑上也是以北为上,北屋为上屋。

由于在我国古代礼仪中,北为上,南为下,人们在称谓北、南地理方位时,便借用礼仪中的称谓习惯,称北方为上,南方为下,久而久之,约定俗成,遂成了地理方位的称谓用语了。如地图上的方位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此语的意思是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不能全面分析问题,类同“一知半解”。此典出自《史记·高祖本纪》:“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刘邦消灭了各地的势力后,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朝,于是在洛阳南宫宴请群臣。刘邦说:“你们大家不要隐晦,请坦白地说,为何我能胜利,项羽为什么失败呢?”有高起、王陵两大臣说:“您为人傲慢又常常侮辱人,而项羽却对部下仁厚爱恤。然而,您对部下中不论是谁攻占了城、地,您就让他统管他占领的地方,因此人们愿意为此而努力。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人他忌恨,有才的人他猜疑,战胜时他不给人记功,占领了城池他不让人自行管理,因此失去人心,因此你才能战胜他。”刘邦说:“你们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国家、抚百姓,我比不上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我能信任他们,因此我能一统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是杰出人才,他却不信任,因此他被我战胜!”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这个俗语启示人们只要目标专注,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没有翻不过去的山头,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语出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棒。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你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棒这么粗,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棒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到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成就了诗仙之名。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一俗语用来嘲讽、抨击那些限制老百姓的正当言行,自己却胡作非为的当权者。它出自宋代。

北宋时,有个官员名叫田登,他为人心胸狭隘,专制蛮横。因为他名字中有个“登”字,所以,每到一处任官,他便命令身边的人避其名讳,在谈话时凡说到和“登”同音的字,必须用其他字代替。比如,灯心草要叫开心草,灯台、灯罩、灯笼得叫亮托、遮光、路照。触犯田登这一忌讳的人,会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轻则挨板子,重则判刑。

宋仁宗时,田登担任河北冀州南宫留守。他上任不久,便是一年一度的上元节(即元宵节),按照惯例,元宵节里要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官府衙门贴出告示,晓谕百姓,自由赏灯。可是这次,负责写告示的小官犯了难,用“灯”字便触犯官讳,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于是便呈请田登决断。由登大笔一挥,把“灯”字改成“火”字。第二天,百姓看到这样一则布告:“依例,放火三日。”看完告示的百姓不明就里,惊吵喧闹起来;一些外地客商,以为官府真的要在城里放火,纷纷收拾行李,迅速离开。

田登的这一布告,把事情闹大了,谏官们纷纷上奏弹劾田登。最后,田登被罢职。百姓们明白此事原委之后,讥讽田登是个“放火州官”。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俗语的来历。

加油

“加油”一词比喻继续努力,再加把劲。“加油”一词使用率最高的是在体育比赛中,使用人口最多的是中国。然而,“加油”却是外来词,它源自汽车拉力赛。

在历史上第一次汽车拉力赛上(1895年6月),二十五辆各种型号的汽车参加了这次全程1175公里的角逐。当赛事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欢众的热情异常高涨,他们焦急地期待着冠军车的产生。赛道上,领先跑在最前头的是意大利法拉利车队的五号车。在离冠军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五号车突然熄火,观众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上。出事车上,被誉为“赛车之父”的恩佐·法拉利先生连忙问身边的助手,赛车为什么会突然熄火?助手结结巴巴地说:“大概是汽油消耗太多,没……有……油了。”法拉利先生闻讯之后勃然大怒,他语无伦次地大声吼道:“你们……加……加……加油”。四周的观众一听,以为这是法拉利先生对自己车手的一种鼓励方式,于是也都跟着他大叫:“加油”、“加油”。后来,随着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为赛车手“加油”的这种独特的鼓励方式也逐渐沿用到其他比赛项目上,成为观众参与比赛,对选手进行鞭策鼓励的全世界流行方式。

生姜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郎中开药方。姜不仅是调味佳品,还是驱寒治病的良药。据传,生姜是神农发现并命名的。一次,神农在南山采药,误食了种毒蘑菇,肚子疼得像刀割一样,吃什么药也不能止痛,就这样他倒在一棵树下。等他慢慢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着的地方有一丛尖叶子青草,香气浓浓的,闻一闻,头不晕,胸也不闷了。神农顺手拔了一把,拿出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会儿,肚子里咕噜噜地响,泄过后,身体全好了。他想这种草能够起死回生,我给它取个好名字吧。因为神农姓姜,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能够使神农起死回生,很神奇。神农氏一生尝百草,为民造福。

生意经

“生意经”指做生意的方法和窍门。生意经源自我国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之后,自己弃官经商,并写了一部叫《计然》的书,总结自己的经商经验:一是“务物完”,即要妥善保管好商品。二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宝”。即当东西贵时,要收存货出尽;价格便宜时,要把收购储存视如珠宝。三是“无息市”,即资金流动要迅速。他利用这些经验经商,一下子成了巨富。

后来,生意人把《计然》当做必读之经典,把范蠡当做下海经商之典范,《计然》成了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生意经”。

生、旦、净、丑

“生、旦、净、丑”是京剧的表演行当。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博大精深。京剧表演行当最齐全,初概括为五种,即生、旦、净、末、丑;现为四种,生、旦、净、丑。每一行当又细分为若干种,如生,有老生、小生、武生等。那么,它们是怎么来的呢?据传是反其意而得名的。

“生”,是生疏的意思。而角的演出老练成熟,故反其意为“生”。

“旦”指旭日东升。日为阳,而旦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

“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很不干净,反其意为“净”。

“丑”,指属相,丑属牛,牛很笨。而演丑角的人,要求伶俐、活泼、聪明、智慧,反其意为“丑”。

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泛指人的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各种生活现象;也指人的一生从生到死的过程。是谁把生、老、病、死放在一块去说,并且形成了新的含义,源出有二。

说法一。源于北宋时一些福利设施与学校相邻的巧合。北宋崇宁年间,朝廷有旨,令州县置居养院(即养老院)以存老者,按济坊(疗养院)以养病者,漏泽园(殡葬所)以葬死者。看来,宋代的社会保障机构比较健全,比较重视社会保障工作。而当时的吴江,邑小地狭,遂于县学(小学)之东的空地,依次设置。当时众多的小孺子们在学,又与居养院、按济坊、漏泽园相为毗邻,故有“生、老、病、死”之说。说来也真巧,还真是一条龙服务。

说法二。源于佛家用语。佛家称生老病死为“四苦”。《涅磐径》曰:“八相为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生日吹蜡烛

孩子们过生日,生日蛋糕是少不了的,精明的蛋糕店老板又开始赠送生日蜡烛。生日那天,吃着蛋糕,又吹蜡烛,别提有多高兴了。不过,过生日吹蜡烛的来历恐怕孩子们不知道。

过生日要吹灭插在蛋糕上的蜡烛,这一做法最早始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月亮女神阿耳特弥斯的崇拜者们在庆祝月亮女神生日时,在圣坛上摆上插着蜡烛的甜蜜蛋糕。后来,古希腊人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插上燃烧着的蜡烛,并增加了吹蜡烛的内容。他们相信,燃烧着的蜡烛具有隐秘神奇的力量,如果孩子们要求一个心愿,并且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他们便可以如愿以偿。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此语是指忧患使人勤奋、警觉,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致死。常用来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于民于国同理。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战国时期的孟子经常到各国游说,用事实劝谏那些国君:传说中的虞舜曾当过农民。春秋时的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人,有的被囚禁,有的隐居海滨,有的靠放牛度日。经过这些磨炼,他们后来都担当了重要职务并成为很有成就的人。

孟子指出:一个国家,如果经常处在安乐之中,在外没有敌人来犯的忧虑,国法又不严,那么这个国家往往很快就会灭亡。

中国的历史反复证明了孟子的论断是正确的。

白事

为什么在我国把埋葬过世的人称为“白事”,孝衣为什么只能是白色,这与古代人们信奉“五行理论”有关。

白色,五行理论认为是西方之色,西方的对应物质是金属,对应季节是秋季,秋季是收获季节,农民用金属工具收割庄稼时发出白光,所以,秋季是杀伐季节,甚至古代刑杀犯人也在秋季。又认为太白金星位于西方,传说太白神的坐骑为白虎。白色有不吉之意,传说黄昏时出现在西方天空的太白星主杀伐,所以,白色又象征杀伐,被看做与死亡相联系的凶丧之色。办丧事家人要穿戴白色衣帽和鞋,所以孝衣为白色。除此之外,丧家的挽联、帐幔、登记亲友捐送的份子钱上墙的纸张等都是白色的,切忌红色和其他艳色,因此,称埋人为“白事”。

白脸奸臣

“白脸奸臣”不是生活中的小白脸都是奸臣,是戏剧中脸谱的一种色彩,一般涂白色脸谱的人物多为奸臣。其代表人物是曹操。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但他对当时历史的发展——由分裂到统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大约在曹操当时,许劭就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句话是说曹操若生活在太平盛世,则必然是皇帝的股肱之臣;假如生活在乱世,他就会成为驰骋天下的英雄,可以成就一番霸业。这本是对曹操的溢美之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断章取义,将枭雄变成了奸雄。

这个变化大约开始于两宋之交。逐渐兴起的北方游牧民族蚕食北宋天下,于是,人们开始向江南逃难。逃到江南后,面对日益强大的北方,人们心里开始害怕,现实生活中对其又无可奈何,于是只好借助艺术来丑化北方。而代表着北方的历史人物曹操,一样对南方虎视眈眈,逐渐曹操就变成了民间的假想敌。恰逢此时民间文艺开始兴盛,勾栏瓦肆成为专业表演场合。于是,人们开始在舞台上丑化曹操。久而久之,曹操成了奸诈之徒的典范。

尤其随着《三国演义》的问世,曹操在民间的形象彻底定型,“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背汉的奸臣。《三国演义》反过来影响了戏曲舞台对曹操形象的塑造。清代以来,随着京剧的诞生,三国戏在舞台上独领风骚,白脸曹操也就成了奸臣的代表,以后的奸臣脸谱都涂白色。

白眼、青眼

“白眼”,眼睛向上看或向旁边看,露出白眼珠,是看不起人的一种表情;“青眼”,眼睛正着看,黑色的眼珠在中间(青即黑),是对人喜爱或重视的一种表情。源出《晋书·阮籍传》。《晋书·阮籍传》记载:晋代阮籍狂傲不羁,见到凡夫俗子,便翻白眼看人;见到高雅之士,便垂青眼相待。有一天,嵇康的哥哥嵇喜去看他,他翻白眼以视,瞧不起嵇喜,嵇喜很不高兴地离开了。嵇康也是当时名士,听说哥哥遭冷遇后,便带着酒,拿着琴去拜访,阮籍用青眼见他,很是热情,二人相聚甚洽。以后,“青眼”表示对人的喜爱、看重。“垂青”也是从青眼演变而来的,还有“青目”、“青眸”。“白眼”则相反。

“白眼”、“青眼”之语很快流行。唐白居易《春雪过皇甫家》:“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化用其典。杨炯《祭汾阳公文》:“郭有道之青目兮,蔡中郎之下迎。”也是化用其典。

今“垂青”一词用得多,“白眼”用得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