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我为什么要投资你
14137900000011

第11章 薛蛮子我的投资逻辑永远是先看人(10)

对创业“有瘾”的

天使投资人季琦

从1999年开始,季琦先后参与打造了3家市值过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携程、如家和汉庭。2010年3月26日,当汉庭挂牌交易时,纳斯达克总经理出来会见季琦,他说自己查了一下,在纳斯达克的历史上,像季琦这样三次带领企业上市的绝无仅有。季琦幽默了对方一把:“我说既然是第一个三次登陆纳斯达克的人,你们是不是应该给我发个奖章,把上市费用免了?但对方不同意。”

如今,连续三次攀登创业高峰后的季琦,除了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将汉庭打造成全球最大的酒店集团外,他同时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创业的热爱和支持——那就是投身于天使投资。无论是加入北京的“天使会”还是上海的“飞马旅”,季琦都是希望能用资本和经验去帮助一些还在创业路上的人,但他也坦言,自己还是天使投资的初学者。

不甘寂寞的交大毕业生

1966年10月,季琦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时像那个时代的很多孩子一样过着贫苦的生活,他至今仍对当时吃一碗面而满足记忆犹新。1985年,自称调皮捣蛋的季琦高中毕业,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上海交大如何锐意进取、开放改革,以为交通大学就是开火车和开汽车的他报考了这所学校的工程力学系,并如愿以偿考取了。

大学四年,由于所学的专业很枯燥,季琦基本都泡在了图书馆,读哲学、历史、宗教、各种传记等。1989年大学毕业时,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很难分配,季琦在上海找不到工作,最后南通第二设计院答应接收他。但经过一番斟酌后,季琦决定还是报考研究生,进入本校的机械工程系学习机器人专业。

1992年研究生毕业后,为了解决户口问题,季琦进了一家叫长江计算机集团的国企,在其下属的子公司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工作。原本打算“混个户口就走人”的季琦却在这里工作了两年多,历任技术支持部工程师、销售工程师、项目主任、市场部经理、市场及销售部经理等职。在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工作两年半后,季琦已经是公司的第二把手,没有了上升空间,他决定离开。

1994年,季琦去美国探亲,带着一万美元在旧金山和洛杉矶生活了一年多,在这里他第一次认识了互联网的神奇。

回国后不久季琦选择了自主创业,在1997年9月成立了上海协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综合布线、系统集成、乃至软件开发服务。也正是在此期间,季琦认识了当时担任甲骨文中国区咨询总监的梁建章,这为后来他们共同创办携程埋下了伏笔。

四人合伙,启动携程

1999年3月时,季琦和梁建章一起吃饭时,谈到了美国的互联网很火,二人当下决定一起做个网站,共同创业。他们又拉来了沈南鹏和范敏,有技术背景的季琦,甲骨文公司骨干的梁建章,精通融资的的德意志银行高管沈南鹏,再加上本来就是国有酒店老总的范敏,四个人的创业团队成为黄金组合,共同创办了携程。

从代理门票,到卖旅行团、机票,携程的模式在互联网刚刚起步的中国,很多人都还看不懂。美国当时类似模式的Expedia公司比较成功,因为所需的各项配套都已经很完善,而在中国一切才刚刚开始,携程的发展步履维艰。

2000年,携程以高溢价收购了当时最大的订房公司北京现代运通,由此获得了一批在传统行业里做了多年的人才,同时大大增加了携程从酒店方面获得更低折扣的谈判力,对公司的业务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订房业务为切入点,携程从“鼠标+水泥”的模式中找到了商机,开始在国内形成酒店预订的竞争力。在此之后的2002年3月,携程又收购了北京海岸公司的机票业务,让携程拥有了和各大航空公司很好的联系网络及一个先进的呼叫中心。一年后,携程的票据业务增长了6倍。待到互联网泡沫过去、资本市场开始回暖时,携程第一个冲了出去,在2003年12月登陆纳斯达克。

在携程的成功过程中,很难分清楚季琦、梁建章、范敏和沈南鹏四位创始人孰轻孰重。在以往的媒体报道和四个人对外的描述中,也很难看出谁是当时的“老大”。

再创如家,开创经济型连锁酒店中国模式

通过携程的订房数据和后台用户分析,季琦和梁建章、范敏等人发现,大城市里便宜的酒店需求最大,可是在携程网上偏偏就这种类型的酒店最少,而且仅有的几家还只肯卖少量的房源给携程。他们从中看到了新的商机——于是,2002年6月,如家诞生了。

一群有IT、互联网风格的人去做酒店,在旁人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经历了从最初的加盟模式到直营的艰难转型后,如家走上了正轨,而且季琦和范敏等人将互联网行业“快鱼吃慢鱼”的做法带到了酒店行业,讲求速度和效率,而不是步步为营、按部就班、遵循常规发展;同时引入许多现代管理工具和手段:ERP系统,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等;最重要的是季琦等将风险投资的模式引入了传统行业,通过资本的支持和推动,如家在全国迅速扩张。

但是2003年“非典”爆发,季琦经历了创业以来最大的一次考验和撞击:一方面酒店生意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在公司内部季琦不能完全认同部分董事的意见,董事会中的投资人认为“非典”期间继续扩张酒店太冒险,无异于赌博,而季琦却认为危机恰巧是最好的扩张时机,双方起了摩擦。

现在来看,答案其实很清楚。“非典时期”几乎是如家发展史上最好的机会。但对于创业者来说,没什么比翅膀上的枷锁更讨厌的束缚了。2004年底,季琦他选择了离开。2006年10月,如家在纳斯达克上市,当初投资的VC回报率达40多倍。

虽然再次离开了自己参与创立的公司,不过经过在携程和如家的历练与洗礼,季琦对创业的感觉已培养到了“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地步,两次成功上市也带来了不菲的资本回报,这都为他后来再创汉庭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汉庭,我要画上个感叹号”——入门天使投资

离开如家后,季琦开始并未想过继续做经济型酒店,但经过分析后他认为中国未来至少可以容得下4~5家大型经济型连锁酒店,而自己对此又很熟悉,最终还是决定重操旧业,开辟一个中档商务型酒店品牌。2005年初,季琦创办了汉庭。

由于季琦离开如家时签署了为期两年的“竞业禁止协议”,直到2007年协议到期,汉庭才真正开始大规模扩展,成为国内起步最晚的一家经济型酒店。整个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季琦带领汉庭加快了开店的步伐,店面数从2006年年底的26家一下子跃升到2008年底的185家。

2008年虽然经历了经济危机,但是季琦从此前两次创业经历中早已知晓资本对企业的巨大推动价值,除了在创办之初就第一时间引入风险资本外,他在2008年又引入了第二轮5500万美元的融资。由于前两次创业过程中,创始团队的股份稀释太快,在汉庭进行融资时,季琦牢牢地把控股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汉庭上市时他个人依然是绝对控股的。

季琦同时在2008年完成了管理团队的组建,并放慢了扩张速度,将此前当年开150~160家新店的规划下调到100家左右,原本打算进军的中西部地区计划也暂时搁置,把主要扩张精力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同时开辟了多品牌战略:2008年汉庭酒店集团成立,建立了汉庭快捷酒店、汉庭全季酒店、汉庭海友客栈的三个品牌并存发展的模式。

2010年3月,季琦带领汉庭在纳斯达克上市,这也是他第一次敲响交易所的开市钟。在第三次创业中,季琦真正感受到了掌控自己命运“主导一切”的感觉。对于一个枕头和淋浴花洒都要亲历亲为考察的季琦表示:“汉庭,我要画上个感叹号,把它作为我这一生事业和人生的高峰和顶点,把我的创造力凝聚在这个感叹号上。”他打算将汉庭打造成世界最知名的酒店集团之一,2010年底,季琦推出了他的第一本博客体的文集《一辈子的事业》。

“如果上帝多给我一点时间,让我再活上50年,我肯定会创出很多公司来。”对创业“有瘾”的季琦这样感叹。现在季琦则通过天使投资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继续“创业”的激情与渴望,“我才刚刚开始做,但今后会一直坚持下去,帮助创业者——这是另一种创业”。

季琦投资风格

一、投资比较随意和率性;二、一个项目最大不会超过100万美元,一般投资占股10%、20%;三、不会去对企业做什么系统的调查和估值;四、介入企业很浅,基本投资完后较少参与企业具体的业务和运营。

何伯权

创业者把自己的钱全部投进来,

就是最好的可行性报告

做一件事情,趋势是最重要的。大势把握准了,哪怕是做错一些具体的事情,都没什么关系,但是假如这个行业整体趋势是往下走的,你再努力也没有用。我觉得做事做人都一样,创业也一样,投资也一样,最好选择的朝阳产业或者顺应经济大趋势的行业,而且必须要有很大的腾挪空间,万一某个方向不行还可以及时调整,机会比较多。

创业为什么失败率那么高?其实有时候不是钱的问题,更多的还是缺乏经验。有些问题可能很小,对于有经验的创业者来说,一步就可以跨过去;没有经验的就不知道怎么办,跨不过去就死掉了。我只是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创业者,但真正决策和负责的还是他们自己。

我不需要创业者定期给我提交什么报告,他可以把报告写得很漂亮,我也没有办法去判断,唯一能做的就是要求他将自己的钱全部投进来,用行动告诉我行还是不行,你觉得行我就跟着你一起去冒这个险,这就是最有效的可行性报告。

人不可能永远处于最好的状态,在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经历,要有第二人生,而且越早开始越好,那样你的学习能力会更强,而不是凭经验去做事。

天使投资不是一件高高在上的事。很多人把它描述得门槛很高,又是回报社会,又是鼓励创新,这些都没错,但容易给大众一种错觉,就是做天使投资好像需要很高的道德标准和精神要求。我更希望中国有更多的人去做天使投资,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而不是觉得普通大众做不了。

中国现在就业比较困难,很多年轻人太浮躁,大学生创业可以从小业做起,再去寻求大业,千万别一上来就以乔布斯、盖茨作为目标,那就太痛苦了。

我觉得公司最终能够成功比什么都重要,不要总是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等到公司成功之后,下一步再去增加自己的价值,那时候去谈个人的利益就比较简单了。

微心得

亲朋好友曾是我的天使投资人

我第一次做天使投资的时候,并不理解什么是天使投资。就像我当年创立乐百氏时,朋友、亲戚也给我投了些钱,但那时没有意识到他们就是天使投资人。我之所以来做天使投资,一方面的话我曾经是受益者;第二方面,我知道这是一种赚钱方式,因为最初给我投资的那些人都赚了大钱。我没有多高的觉悟,只是觉得天使投资是个挺好的事业,除了可以赚钱,如果还能够从资金上、精神上给创业者支持的话,被投公司的成功概率会更高。

第一个投资的是以前在乐百氏的同事,创立了久久丫的顾青,当时他做的这个公司快不行了,要关门了,就来和我聊天。我感觉不用关门,应该还有很好的前景,只需要改变一些做法,所以我就投了。

这是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离开乐百氏本来是想退休的,没有什么明确的方向,后来就开始做了天使投资,当时也没有很清晰地想回报社会,更多的还是考虑我投入的资本能不能够收回来,事后来看我做得还算成功。

我认为,天使投资不是一件高高在上的事。很多人把它描述得门槛很高,又是回报社会,又是鼓励创新,这些都没错,但容易给大众一种错觉,就是做天使投资好像需要很高的道德标准和精神要求。我更希望中国有更多的人去做天使投资,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而不是觉得普通大众做不了。其实,只要有钱,能够相信别人,那就可以做天使投资,这是一种理财工具,是一种财富的使用方式。

现在天使会想做的就是普及天使投资,有一个组织去推广这方面的意识和概念、程序、注意事项等。我们想讲清楚天使投资跟其他投资方式的区别:它是比较长期的、风险比较大的,而一旦有回报的话也是巨额的。我觉得现在还是教育不够,有条件做天使的人很多,但还需要被启发。

充分尊重创业者,并认可天使投资人与资本的重要性

如果跟美国比较起来,目前中国的天使投资有三点不同之处:一是中国的创业者很难找到天使投资,没有很好的资讯让他们知道在哪里找天使投资。二是中国对于创业者跟天使投资人这两个角色的定位不够清晰,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这样的社会氛围,总体表现出的是对于资本的鄙薄:即人们在需要的时候亲近资本,成功之后又觉得资本不重要。他们不理解天使投资成功率是非常非常低的,不管投入多少,对于被投资者来说都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