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脉是设计出来的(关键篇)
14134800000014

第14章 学会造势:让好人脉主动找你(1)

心有大棋局,落子如有神

没有目的的人脉只是一种谈资

我们去一个地方旅游,都会事先规划一下目的地的旅游路线,然后看一眼到达目的地的路线,思考如何安排最方便、最好还能最大化地利用这条路线,将最美的风光尽收眼底。

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也是这样,我们要知道一周主要做好哪些事,周末应该安排什么样的休闲活动。

可是,一旦放到人脉上,说起如何把自己所认识的人进行一个良好的规划,让自己的人脉成为一个良好的资源优势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迷茫。

我有一个老家的朋友,在北京待了很多年,仍然生活得不如意。我们多次劝他回去,他都不肯。

他不甘心,因为我们这一批人中,很多人已经在北京扎稳脚跟,生活和事业都风生水起。他心地纯净,我们也真心地把他当朋友,每个人都想过一些力所能及的方法去帮他。例如,有人如果有能外包的工作,就马上把这个机会给他。他收下这笔外包费,然后招聘专业的人来工作。

可是,由于他不专业,他无法在短期内马上辨别出他招聘的这些人的真实水准,往往出现的情况是,他按照行业内的标准给自己招聘的人结款,交出来的东西却差很多,没有办法使用。这样给他自己,也给其他朋友添了不少麻烦。

类似这样的情况出现了两次之后,这位朋友本身是很自觉的,这样需要一定专业性的业务,他就不接了。

能赚钱的业务少了,他在北京的消费又不能太差。于是,我们就主动借些钱给他,或者是在生活上照顾他,帮他在租房子等方面节省一部分钱。

这样的生活总不能持续,我曾劝过他,说如果实在不行就考虑回去,他原本在老家就经营过洗车等业务。

他不肯,不甘心。有一次他喝多了,这个我们平时以为没什么雄心的人,说了一句特别真的话:“我不甘心,北京我认识这么多牛人,我觉得在这儿,我就有一飞冲天的机会!”

当时我们几个默不作声。

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在于,没有目的的人脉仅仅是一种谈资。

当你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时候,想想看,谁都不知道如何帮你,当你对某个领域不够专注地研究、有一些心得的时候,别人信了你,也是害了你。

再举个粗俗一点的例子,老一辈往往留下一些话,例如“无论是龙是虫,你都要交往”,我们这里不想贬低任何行业的人,每个人只是社会角色不同。不过这句话貌似说的是,你认识的那些例如卖菜的、卖米的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也是很宝贵的人脉。

但这句话如果理解得不好,就容易误导自己。年轻人万不可以为这样一句话就是让你去结交所有人,你要先确定你的目标在哪里,你的目标如果是开一家公司,你就应该对一些貌似不起眼的行业从业人员多一些认识。例如,你除了认识更多的商业合作伙伴以外,还要尽可能多认识销售办公用品的供应商,而不是说你要多认识卖菜的、卖水果的人。当然如果你的目标是开餐馆,卖菜的人在你心中自然要比卖办公用品的人分量重。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只有你对自己有目标,你才能在人脉里挖到金子。

你去找他,不如让他来找你

人们往往会看轻主动来找自己的人,所以有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造势,让别人来找你,让人脉围着你转。正如北方有一句俗语叫作“上赶子,不是买卖”,就是因为当对方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互惠互利的合作的时候,他内心认为这么做只能给你带来好处,你再热情,他也不会有积极性。

这要求我们要有一种自我营销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核心要看你专注的事情能够做到哪一步。我曾经见过一个人,他在家乡开了一家工艺品加工厂,把他家乡的一些父老乡亲联合起来做一些手工生产的工艺品。

当时他找了很多媒体,希望能够有人帮他报道他的工艺品厂。可是对于很多媒体来说,这个不太适合,所以大家也的确是爱莫能助。

工艺品销售的情况十分不好,开始的时候,他一度以为是因为没有媒体推广,有点自怨自艾,可是这并不能改变现状。

后来,他终于决定改变这一切。他去了南方很多城市,考察了很多工艺品加工的特点。他发现自己的产品最大的特点是离这个时代的时尚太遥远,造型千篇一律。

于是,他大胆地对自己整个产品和制度进行了改革。果然出了一定的效果,有韩国的商人关注到了他的产品,他的工艺品终于有了渠道可以销售。

正因为经历了低谷期,所以他格外珍惜这次机会,与韩国商人沟通之后,他又结合客户的需求进行了调整,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现在,他已经成为当地很有名的创业者,有电视台和平面媒体争相报道他的事迹,希望能给更多创业的年轻人一些鼓励和指导。他名片夹里,媒体朋友的名片越来越多。

这个案例会给我们很多启发,为什么别人是我们的人脉,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成为他人的人脉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要学会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自己有了光环之后就可以吸引到关注你的人。有些人一直在烦恼为什么他人看不到自己的光圈,原因其实很简单,关键就在于你自己要先做成点事情,把自己的光圈擦亮,用自己的专业来传播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焕发出自己独特的光芒,吸引众人的眼球。

对于职场人来说,也要靠专业的实力打动别人,而不是用一些流行的技巧,例如用一些看似漂亮却并不适用的PPT或者是Excel来忽悠他人,这是无法让别人成为你的人脉的。

正如一些明星的复出,他们不断制造的一些绯闻和话题,只是本末倒置。正确的方法是,让别人关注你的想法、你对这个世界表达的东西,关注的人中就会有铁杆粉丝,他们不太会关注你的私生活—那些随即被快速遗忘的事情。

把握交往的合理性

我认识很多高学历、高智商、高情商的朋友,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有个现象很有意思,不是他们不够好,而是因为他们太好,所以导致人际关系处理得危机四伏。

有个人,我们姑且称她为小桃,小桃对于自己的要求很高。她总是要求自己能够从容地处理任何问题,与各种人相处都能够用自己的善意、豁达来征服他人。

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每当她和其他人沟通的时候,由于说的话太不接地气,讲的东西太超脱,让一般人很难接受,因而引起很多人对她的反感。

比如,当一个同事受到了一些打击的时候,可能会在她面前抱怨几句,但是她一听到,就会马上说:“你应该停止抱怨,用正面的态度面对生活。”

这些话是她真心的劝告,也是正确的道理,但就是缺少了一点该有的同情心。

再比如,她需要其他同事的配合,她会用一种超级职业化的方法去和同事沟通。哪怕是一些小话题,她也正襟危坐,同样引起了很多人对她很“装”的评论。

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些知识水平很高的人来说,会比较严重。因为他们自身储备了太多的知识,往往容易以为是自己拥有了很多的能力,其实有的能力是需要放在现实生活中去修炼,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如果对自己产生了过度的自信,就会对别人产生过度期待,从而在交往中,就会失去了一定的合理性。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善于从豁达的角度想问题,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马上领悟你高妙的说话技巧。更多的人关注的是,你对他说了什么,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

毕竟你把自己的心修炼得再仙风道骨,你面对的人也依然是凡夫俗子,所以你想让别人懂,就要说一些别人能理解的范围内、实实在在的大白话。

一句话回味

你越想用力黏紧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越有可能用力地把他从自己身边推开。

微博是你的窗口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博客、微博等面向大众的通信工具,促使我们这个社会形成了“自媒体传播”。

每个人都可以在微博上宣传自己,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态度。每个人也都是自己的记者,并把有关自己的新闻稿发布出来。

这是人们交往的一个新的特点,对人际关系也是有改变的。拿微博来说,也许有很多人把微博当作个人私密的空间,那就没有“如何经营的”这个问题。但如果你希望把微博作为结识一些人的工具,就需要如同经营人脉一样悉心打理它。当你微博经营得非常好的时候,就会有人关注到你。

从这个角度来说,微博是一种新的形势,但是其原理还是接近于我们已经懂得的那些朴素的人际关系交往的道理。

想要有人关注,并与你保持交流,就要有意识地发大家爱看的,而不是自己爱写的内容。有的朋友开微博后,每天坚持发几条特别有用的、能够解答人们生活问题的微博,关注他的人越来越多,关注他的人发现他对历史、社会现状也很有见地,这种坚持形成口碑传播,有几个微博大号转发了他的微博之后,他的微博就更受关注。

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当下发生什么新闻事件,要针对当下进行回复,这样就会让别人觉得你的微博是值得关注的,因为他们能够通过你的眼睛,去看一些最新的社会动态。

平时应该多做工作,把自己当作一个内容供应商来提供,当内容越来越好的时候,你就能够把握公众情绪了。这种情绪你理解了、懂得了,再做其他产品的时候,就增加了成功的筹码。

转什么消息也是一种态度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个小朋友,上微博的时候总是关注一些类似美食、生活类的资料,但是他的微博转发的信息,往往都是一些“当红”的创业者的信息。

从这里我们看到,在微博上长期发什么信息,意味着告诉别人你关注什么,你转什么信息,也会意味着你关注什么。

转一些创业的信息,显然比转家庭小窍门有面子,虽然他看家庭小窍门比看创业知识等栏目花的时间多。

当然微博毕竟是在一个放松的氛围里进行的信息接收,所以一直打鸡血的微博缺乏真实感。人们也希望得到一些放松。

所以我们经常看微博上,有人互相争论、吵架,有一句话叫“很多事,一认真,你就输了”。

任何一个正确的观点发在微博上,都有可能招来一些人的批判和攻击。如果认真地回复这些攻击,可能会引来“恶骂”,因为网络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他不是针对你,而可能只是个人情绪的一种宣泄,还有可能是你的观点勾起了他的回忆,因其使他想起了自身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

对于围观的大部分人来说,不同情愤怒、苦大仇深、义正词严的人。如果能够看到哪一方以轻松、放松的状态面对这个世界的质疑,吸收一些善意的批评,把一些恶意的攻击当作他们写给另一个人看的,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这种潇洒的态度会得到人们的佩服。

想想我们看待生活是不是如此呢?当看到万物复苏、小草发芽的时候,生命的整体形象是向上的,我们内心是油然而生的欣喜。而树枯草黄时,它的枝叶都是往下垂的,古人才会有“悲秋”这种说法,我们也会有悲凉之感。

说回到人际交往上,假设一个场景,在公司里,两个同事发生了争吵。

A说B太装模作样了,明明领导已经口头答应了,让A取走一些材料。可是他去找B取资料的时候,B偏偏不给,说他没有亲耳听到领导的批准,还说按照公司的规定,一定要让A再去找领导签字。

B回应说A完全不按照规矩办事,仗着自己和领导的关系好,就乱说领导批准了,其实什么纸质文件都没有,他怎么可能给A提供这一批文件呢?万一出了事,谁负责呢?

在这里,围观的人,也有两批人,支持A的人,会认为B太装模作样,不懂得变通,有丁点儿的权力也要“发挥”一下。

支持B的人,会认A太不够职业化,明明是工作上的事,就应该公事公办,毕竟如果领导答应了,A就是应该拿到领导书面签字,再来取文件。

两个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后来,面对B的大声嚷嚷,A说,好的,因为领导最近特别忙,我没好意思又去找他签字,一会儿我去签字,签好了之后,请你取文件给我。

大家猜一猜这件事情被领导知道了,领导会怎样看待这件事呢?他不会以为是A输了,也不会觉得B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说得更直白一些,他不关心这件事情谁是谁非,他在乎的是:谁在控制整个事态,没有让事态向恶劣的一方面发展。控制事态的人,才是他更看重的人。

会讲故事最抓人

好微博会常常有“故事”。

这个故事未必是我们传统以为的故事,有起承转合,有很多情节和细节,微博有字数限制,所以他的故事是有一定特殊性的。

其实,大家也会常常看到一些故事,例如,某人的头发太稀疏,不得不带假发,但是刮风天就悲催了,大风吹来,假发被吹起来,等等,这可能是某些防治脱发产品的一个广告,也有可能是某款帽子的广告故事。

还有一些女孩子的衣服也是如此,如果直接发上自己的购买链接,这样的广告大家看得太多,很容易就瞬间跳过去了,但是如果讲一个和时尚,或者和流行有关系的故事,然后上传一个流行的某款衣服的图片,看到的人就会有活跃度,就有可能主动问发微博的人,这件衣服从哪里买的,自己肤色偏白,穿什么颜色好看……

这是简单的关于产品的故事。

还有关于人脉的故事。

例如,一个小有名气的人,想认识一些微博大号、有号召力的人。

他的微博如果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例如,他讲了自身的行为,讲了一个“打架”的故事,那么结果就是他的这条微博在一个有故事感的背景下,讲了一个有画面感、有真实度的事情。对于打架这方面感兴趣的人就会转发和评论,接着,关注打架这个话题的微博大号,也会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