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14127900000011

第11章 导论 《周易》的现代反思(10)

太极作为宇宙本原是一种超言绝象、无声无名的存在,它的存在、功用只有通过阴阳的矛盾运动才能得以澄明。《易传·系辞上》就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本体论命题: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一阴一阳”是说又阴又阳,即有阴就有阳,有阳必有阴,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阴阳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天地间一切事物赖以存在、发展的终极原因和根本依据,这便是宇宙万物的自然之“道”;遵循此“道”者,事物就会完善,有个好结果;成就此“道”者,事物就会实现本性,充分显发其天赋潜能。

《易传·系辞上》进一步提出了道器范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指乾坤和阴阳变易的法则,法则无形,称之为形而上;器指卦画和有形之物,称之为形而下。但《易传》并没有展开论述道与器之间的关系,其所谓“形而上”、“形而下”,也不具有“形而上”为本、“形而下”为末的意思,而只是就无形有形、成形前后而言的。只是到了韩康伯、程颐、朱熹那里,才赋予了道以本体论的含义,成了个体事物即器存在的至上根据。由此司见,“道”作为《周易》中的一个本体论范畴,主要是指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或规律,其核心内容是“一阴一阳”的矛盾运动,是“太极”本体论内涵中的一个方面,即“形而上之道”。

这主要是《易传》受《老子》影响的结果。但是,《易传》之“道”与《老子》之“道”实质上很不相同:后者是宇宙的本原,是实体,是《老子》的最高哲学范畴;前者是抽象无形的法则或规律,不是实体,只是《易传》最高范畴“太极”的本体论含义的一个方面。有学者认为“道”是《易传》的最高范畴,这种观点既不符合《易传》本意,也不符合易学史实,它实际上是混同了《易传》之“道”与《老子》之“道”的一种不太准确的看法。

在《周易》中,还有一个重要范畴最接近宇宙本体“太极这便是《易传·彖·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中“乾元”,意为阳气之始。《周易》有一个与“乾元”居于同要地位的范畴,即《易传·彖·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顺承天”中的“坤元”,意为阴气之始。“乾元”和“坤元”是万物赖以生成的阴阳两种基本物质,即是“两仪”,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在上节已有论及。

中国现代哲学家熊十力从本体论角度论述说:“太极寂然无而其显为作用,即说万物资始,故日乾元。盖言此至神至健作用,乃为万物所资之以始。故称之日乾元也。乾元即太极也”,“乾元是用,太极是体。体用不得无分。而云乾元即太极者,以即用显体故,得名太极耳”,“乾元,备万理,含万德,藏万化”。这种观点似乎欠妥。一方面,它过分拔高了“乾元”的地位,把“乾元”与“太极”作为《周易》的同等范畴来看待。

另一方面,又以太极为体,乾元为用,体乃主体,用即显现,二者的地位不同。这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同时它忽略了“坤元”的地位和作用。熊氏虽然反复说“乾坤为《易》之纲宗”,“《易》道在乾坤”,但是又说“《易》以乾为君。坤元,亦乾元也。坤者,乾之所为”(2),从而把“坤”视为“乾”之附庸。这与《周易》太极至上、“乾坤并建”之原旨相去甚远,故不能成立,而“乾元”也就不能作为与《周易》的最高范畴“太极”相并列的范畴了。

这便是《周易》的宇宙本体论,它与其宇宙生成论密切相关,也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为核心命题,以“太极”为最高范畴,为“淳和未分之气”和“形而上之道”,为宇宙万物赖以存在、发展的最高物质根据和内在终极原因,以“两仪”即“一阴一阳”、“乾元”“坤元”的对立统一为“太极”的具体内容。

当把《周易》的上述思想与现代科学的成果相比照时,我们就会发现: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而更有意义的是,现代科学可以从古代哲学那里汲取营养和灵感,其内在依据是现代科学和古代哲学确实有许多令人不胜惊诧的相通之处。上节我们已比较了现代宇宙学中最受青睐的大爆炸宇宙学与《易传》、《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我们从宇宙本体论角度作一类似的探讨。

天才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场是唯一的实在,宇宙中万事万物均是场的某种表现形式。这个场便相当于作为“淳和未分之气”的太极,宇宙万物皆由此气而生,赖此气而长。

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不仅我们所见的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原子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及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而且现已发现绝大多数基本粒子如质子、电子、中子、中微子等,都有反粒子。现代宇宙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宇宙模型,即物质一反物质宇宙模型(Matter—Antimatter Model of the Universe),又叫对称宇宙模型(Symmetric Model of the IJniverse)。它认为:

宇宙由等量的物质与反物质构成;宇宙的原初物质由物质与反物质构成;总星系(Metagalaxy)由收缩转为膨胀的时刻约在一百亿年前;在一定条件下,初始等离子体云里的物质与反物质可以分离开,因此可以存在物质构成的总星系和反物质构成的总星系,两个总星系之间有一个由物质、反物质湮没产生的高热辐射层;宇宙收缩与膨胀交替出现,形成永恒循环,是封闭式模型;宇宙收缩到一个极小的限度便不再收缩,而转为膨胀。

这些现代科学成果表明,阴阳不仅可以表征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两种原初物质(即《易传》之乾元、坤元,对称宇宙模型之初始等离子体云里的物质与反物质),而且可以表征宇宙的两种运动状态(收缩、膨胀),构成宇宙万物的两种基本物质(粒子与反粒子)和推动宇宙万物运行的两种原动力(质子与电子的正负电),此即《易传》所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二者遥相呼应,不谋而合。

三、太极图的宇宙论意蕴

由于《周易》宇宙论的最高范畴是太极,因而这些图像—通称为太极图。太极图大致有四种:(1)周氏太极图;(2)空,圆太极图;(3)阴阳鱼太极图;(4)来氏圆图。

周氏太极图,即宋代哲学大师周敦颐所作的太极图。周氏在《宋史·道学传》中位居道学家果,创绘了周氏太极图,并为之作了相应的阐释,这便是《太极图说》。周氏太极图历来画法不一,这里采《四库清人毛奇龄、黄宗炎经考证认为,周氏太极图来源于道教的先天之图和无极图。现代学者李申则考证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周敦颐的《太极图》来自什么《太极先天之图》,来自什么《无极图》。而我们倒是有许多可靠的证据证明,道士们把周敦颐的《太极图》改造成了《无极图》,改造成了讲炼丹的《顺逆之图》,改造成了《太极先天之图》。”

我们可以认为,周氏太极图是周敦颐融汇前人思想成果创绘而成的,其影响颇大,波及儒道,尤为道士们所利用。周敦颐为阐释周氏太极图而写了著名的《太极图说》,成为宋明理学的奠基巨帙。原本《太极图说》是经过朱熹的整理而流传下来的。其宇宙论部分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这便是周氏的宇宙论思想。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地未分之前混而为一的元气太极;太极无形无象,其上更无他物,故日无极;太极细缌分化而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感冲和化作五行之气;性质不同的五行之气与阴阳二气互相作用而生成宇宙万物;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它主要是在讲宇宙生成论,同时也蕴涵了宇宙本体论。其首句“无极而太极”引起语义、版本上的诸多争论。南宋大哲学家陆九渊以宇宙生成论的眼光认为,太极上加无极反映了《老子》“有生于无”的影响。朱熹则从宇宙本体论的角度主张,“无极即是无形,太极即是有理”,“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这是关于其语义上的争论。还有关于其版本的争论,即有的版本不作“无极而太极”,而为“自无极而为太极”。朱熹那时《太极图说》已有不同版本了。

对照周氏太极图,“无极而太极”即上面第一圆,阴阳二气交感冲和,即第二图坎离二象,五行相互作用即第三图,宇宙万物即第四圆,“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即第五圆。周敦颐用文字和图像两种文本向我们展示出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壮丽画卷。现代易学家朱伯嵬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依据《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段话的顺序,讲宇宙形成的过程。”因此,我们也可把周氏太极图看作是《周易》宇宙生成论的简明图示,只是多了“五行”一图。

空心圆太极图至晚在宋代即已产生。由于太极_般被认为是天地未分前之混而为一的元气,因此,这个太极如要用图形表示出来,那就只能是个空心圆。宋人林至的《易传》中即有空心圆太极图,其注文日:“太极者,万化之本也阴阳动静之理虽具于其中,而其肇未形焉,故日:‘易有太极元人陈致虚的《金丹大要》注空心圆太极图日:“阴阳未判,形如鸡子。”这是用汉人提出的著名天文学理论浑天说来解释该图。

宋末元初人李道纯的《中和集》在太极图右边有“动静无端”四儒家的太极与佛家的圆觉、道家的金丹相提并论,而共用空心圆太极图像之,显示出融通儒、道、佛的中和思想。宋末元初人俞琰的《易外别传》中的太极图,右边有“邵康节日心为太极”八字,左边有“朱紫阳日太极虚中之象也”十一字。说太极是“虚中之象”,就只能画成一个圆。空心圆太极图相当于周氏太极图上面第一圆。它只能说明太极作为宇宙本原是淳和未分的元气,是无形、无象、无极、无限的原初实体,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最高依据,相当于爱因斯坦所说的那个作为宇宙唯一实在的场,兼具宇宙生成论与宇宙本体论之义。而对于太极化生字宙万物的具体过程,它没有任何显示。

阴阳鱼太极图即现在最流行的那个极像两条活力无穷而各具黑白眼的阴阳鱼首尾相交、互相追逐嬉戏的动人图像。一般认为,它最早由明朝初年学者赵捞谦在《六书本义》中公布于世。赵氏称之为天地自然之图,并说:

天地自然之图,宓戏时,龙马

负而出于荥河,八卦所由以画者也。

《易》日“河出图,圣人则之”、《书》日“河图在东序”是也。

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尝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实万世文字之本原、造化之枢纽也。乌兮神哉!可见,赵氏之前,阴阳鱼太极图已有一个漫长复杂的传承过程,其作者已难考明。赵氏公布它后,影响很大,并以之为真图书。时人杨时乔的《周易全书》说:“赵氏图书,世竞传之为真图书。”

与赵氏大约同时的宋濂说,罗愿“作阴阳相含之象,就其中八分之,以为八卦,谓之河图;用井文界分九宫,谓之洛书。言出于青城山隐者,然不写为象”。罗愿所作之图不得而见,但从明末赵仲全的《道学正宗》中的古太极图可约略知其大概。赵仲全的古太极图是把阴阳鱼太极图等分为八个扇形,以与八卦、八方相对应。清初人胡渭说:“今观赵氏此图,正所谓‘阴阳相含,就中八分之,以为八卦’者。青城隐者之所授,当亦如此。”这说明阴阳鱼太极图与蔡氏河图、洛书、八卦有着内在的关系。据胡渭所说,阴阳鱼太极图还有人称为先天图、先天太极图、太极真图、河图。

的内在数理奥秘及其严格作法,其成果令人叹为观止!他说“‘八卦太极图’唯有一种,即‘先天八卦太极图’。它依‘伏六十四卦方位’的卦位排列规律作出,别无他出。”他所作出的八卦太极图与赵为谦的天地自然之图、赵仲全的古太极图极其相似,而与流行甚广的半圆太极图不同。而且,一切用两个半圆衔接而成的所谓“太极图”解释不通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寒暑往来相反,李氏的八卦太极图与八卦、六十四卦有着严格精确的数理对应关系,正应赵为谦所说,此图“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以及宋濂说罗愿所作“阴阳相含之象,就其中八分之,以为八卦”。它可以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符合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这说明,此图被称为天地自然之图、先天图、先天太极图是有其内在根据的。我们把李氏的八卦太极图称为先天太极图(从胡渭说),而把先天太极图及与之近似的一切图像统称为阴阳鱼太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