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著经大传
14124900000038

第38章 读书方程式:“跪着读”、“站着读”与“飞着读"(1)

李耳和妻子并排在棉花地里锄草,他锄着锄着,突然间锄头不去锄草,而是朝棉苗锄去,“咔嚓”、“咔嚓”锄着棉苗直朝前去……

惊得在一旁的王冬妮连忙跑到他前头挡着,喊道:“你这是发疯了,怎么连苗和草都分不清,光朝棉苗砍去!咱们今年地里的棉苗本来就少,照你这样锄下去,棉花还要不要了?”

李耳正聚精会神地考虑着什么,妻子的话并没有打断他的思绪,还是朝前锄着。

王冬妮急了,把锄头往他前面一放,只听“咣当”一声,锄头碰着锄头,击出了一道火花,才把李耳从沉思中惊醒:“你站在前面,档我锄草干什么?”

“你看看,你锄的是什么?”王冬妮拉着李耳转过身,指着后边问。

李耳看后吓了一跳,“我这是怎么了,把棉苗砍去了这么多?”他蹲到地上想把断了根的棉苗重新接上。

“都断了,哪能接上?”王冬妮从地上把他拉起,“你这个人哪!一专心想事,就成了呆子,把什么事都忘了。你说说,你现在想些什么呢?”

“我,我想……”李耳用手摸着自己的后脑勺,“我来这儿之前,公子黄来家找我,要把《陈国史》抄本送到周朝去,我答应了。可现在想起来又有些后悔,怕再引来什么麻烦,所以就犹豫不决!”

“有什么犹豫的?”王冬妮放下锄头,拔腿就去追。

“回来!”李耳跟在后边追,“还是我去吧,你去了说不清楚!”

王冬妮止住脚步,看着李耳跑到自己跟前,又说:“你这个人办起事来,总是婆婆妈妈的说不清楚,我有点儿不放心,还是我陪着你去吧!”

“看你说的,我觉得咱俩现在的位置变了,我成了女的,你倒成了男的。”李耳舞了舞拳头,“这次我去,保证把事情办得干脆利落。”说罢,他就朝前跑去了。

王冬妮在后边紧追几步没追上,就大声喊道:“你见了公子黄后,把话说的扎实些,一定不要叫他送去。你一定要把抄本也拿回来,要是空着手回来,小心我打你屁股!听明白了没有?”

“听明白了!”李耳说着,双手拍打着自己的屁股。

王冬妮瞧着丈夫滑稽的样子,笑了,“都娶了我这个媳妇,整天还像个小孩子似的,不知道个大小!她很乐意接受丈夫的这种性格,乐乐呵呵逗着趣,比那呆板的夫妻生活要好的多。

李耳急速跑回家里一看,公子黄早乘车走了。于是,他就顺着路朝国都宛丘追去。

苦县到宛丘的路还是很远的,李耳追到黄昏时分,也没见公子黄的影子。前边有个村子,是晚上借宿后明天早上再走,还是连夜赶路呢?

李耳选择了后者,连夜朝前赶着路,直追的月亮爬上了天空,明晃晃地给他照着路。路他是熟悉的,可就是此时感到肚子饿的咕咕叫,不断向他提出抗议,“你要是再不吃点儿东西,马上就叫你爬不起来。”他实在饿的走不动了,也想找点儿东西吃,可这深更半夜,空旷的野地里哪会有吃的呢?他东张西望着,脚下不知怎的一滑,摔了个“狗啃屎”,倒在地上满嘴都是土。他气的用手抹了一把嘴上的土,又甩向一边,手不由得碰到了道边的红薯蔓。

“天不灭我也!”他高兴地叫着,用手快速地刨出了两个大红薯,把一个大红薯在衣服上擦了擦,放到嘴边就要啃,先填饱肚子再说。

当他要咬的时候,猛然想到,这是人家的东西,要吃也得告诉人家一声,于是就大声喊了起来:“喂,这是谁家的红薯地,先借我两块生红薯吃吃行吗?”他喊了半天,回答他的只是耳边呼呼刮着的风。

空旷的夜里没有人,哪有他这样借人家红薯的?这可怎么办呢?长期的生活修养使他形成了一个习惯,从不乱拿乱吃别人的一点儿东西,即使别人不在跟前,也是这样。想到这里,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口袋,但兜里却没有一个钱。他平时的兜里,妻子总是给他装几个钱,以便应付急事,可今天为什么兜里没有呢?他有点儿埋怨妻子,可又一细想,是自己在上路前急急忙忙换了衣服。

没有钱怎么能吃人家的红薯呢?他把两个红薯重新埋到原来苗下,但肚子饿得使他又把那两个红薯刨了出来,“难道就不能用身上的东西,换两个红薯吃?”他想到这里,看了看身上,除了衣服,再没有什么了。

衣服是不能换的,放到地里人家也不知是怎么回事。他想着,又把手伸到口袋里摸,摸着摸着,奇迹出现了,竟然从补着的口袋下边摸出两个钱来,不由得笑了,“看来以后穿衣服得穿旧的,这个口袋要不补,怎么会有这两个钱呢?”

有了这两个钱就好办了。他根据市场上的价格,用手把两个红薯掂了掂,觉得两个钱买这两个红薯不够,严格讲起来,只能买一个半红薯。李耳做事很认真,宁肯自己吃亏,也不占别人的便宜,于是把两个钱插进一个红薯里,算是买红薯的钱,再将这个红薯埋到原来的红薯苗下。他这才把买下的那个大红薯在衣服上擦了擦,细嚼慢咽地吃了起来,他觉得吃用钱换来的东西比白吃人家的有味。

吃了红薯后,身上就有了劲,他继续朝前赶路,等到黎明时分终于来到公子黄的府门口。由于过度疲劳和饥饿,他昏倒在门前。仆人起来开门,见有一个人倒在这里,扶起来一看竟是李耳,连忙叫人禀报公子黄。因为李耳那时经常来,所以仆人是认识他的。

公子黄很快出来了,叫人把李耳抬到里边抢救。经这么一折腾,李耳进到里边也就苏醒了。他见到公子黄,赶紧招呼他到自己跟前来,他躺在那里实在坐不起来。

公子黄来到他跟前,看出他是由于劳累加饥饿才成这样的,便说:“有话咱俩以后慢慢谈,现在先吃饭再说。”于是叫仆人端来饭菜。

李耳真是饿了,狼吞虎咽地就把两大碗饭吃完了,觉得身上有了精神,就从床上坐起来向公子黄问道:“昨天我答应你把《陈国史》送到周朝去,你送去了吗?”

“我估计着您就是为这事星夜赶来的,”公子黄拍了拍自己的胸脯,“这次我敢保证,书稿到了周朝,只能给您带来好运,对您以后事业的发展大有帮助,也算是我对您的一点儿补偿……”

“是送走了,还是没有送走?”李耳急切地打断公子黄的话。

“不是送走的,而是太史严亲自拿走的。”

“那么,我现在就去追回来!”李耳起身就要朝门外走。

公子黄一把抓住李耳,“您哪能追上呢?他们昨天下午就坐车走了。太史严要不是周朝来车接他快点儿回去,他昨天就会到您那儿去,与您长谈。他昨天走时讲了,等到周朝办完急事后,就立即去找您!”

“这,这如何是好?”李耳急得转起了圈子。

“不要再转了!”公子黄拉着他的手,“走,到我屋里去看看,看我又给您准备了些什么东西?保证您见了后,我不送给您,您也得抢着要!”

“恐怕不会吧!”李耳摇了摇头,“君子不夺他人之爱。你过去送给我的东西我都不要,这次你肯定要落空,自己独自享受了!”他跟公子黄很熟了,说起话来带着一种幽默感。

“我看您肯定会爱上它的!”公子黄的嘴咂了几下,不断吻着自己的一只手,“您看了它后,我敢保证您夜里睡觉不抱老婆要抱它,不信,咱俩打个赌?”

“打赌?”李耳瞪了公子黄一眼,“你这在用激将法,想叫我要你的东西,这办不到!常言道:君子取财得之有道。你是不是又有什么事想求我,重礼之下必有所求嘛!”

“唉,世界上竞有这样的事!”公子黄无可奈何地摊开双手,“别人都抢着要钱财,而您却是别人送到你手里,您都不要,这是为什么?”

“有这样一则故事,你听说了吧!”李耳讲道,“宋国边城有个小民得到一块璞玉而献给宋侯乐喜,乐喜不肯接受。这位小民说:‘这是块宝玉,应是君子所用之器,而不该让小百姓使用。’乐喜说:‘我的看法不同,你以为璞玉是宝贝,我认为不接受你的璞玉才是宝贝。,所以,我从这则故事中悟出一个道理,把不追求当作自己的追求,而不看重那些难得的财物。”

“把不追求当作自己的追求。”公子黄反复念叨着这句话,“此话说的不错,此话确实是宝贝。遗憾的是,您的这种宝贝,世人恐怕不会享受,特别是我就不能接受。人各有志,我的确很佩服您的精神和做法,但咱俩是两条路上的车,各走各的道。不过要朋友帮忙的话,您只管提出来。我刚才是跟您兜圈子,说实话,我到楚国后,得到了一部非常好的书。”

“书,什么好书?”李耳不等公子黄说完,就急着问。他恐怕公子黄再给他兜圈子,绕了半天说不出问题的实质来。

“《鬻子》您听说过吗?”

“听说过《鬻子》这本书,说是只能由口而传,从没见过真本。鬻子就是楚人的祖先鬻熊。”李耳在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推断道,“篇述者,盖上古遗语,至鬻熊知道,而文王咨询,余文遗事,录为《鬻子》。”

“看来,您知道的还不少。”公子黄说,“我读了以后,受益匪浅,更多的体会说不出来。”他说到这里竟摇头晃脑地诵了起来,“鬻子说:‘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叫柔弱,不常胜之道叫刚强。这二者显而易见,但人们多不知道。因此上古有句话说:强,是认为外界的事物都不如自己;柔,是认为外界的事物都超过自己。外界的事物都超过自己,便没有什么危险了。用来战胜个人身心的是这个道理,用来应付天下的事情也是这个道理,这叫做虽不有意战胜但自然就

能战胜,虽不有意应付但自然就已应付。”’

“鬻子又说:‘要想刚,必须靠柔来护养;要想强,必须靠弱来保障。柔积蓄起来必定刚;弱积蓄起来必定强。观察它们所积蓄的,便可知福祸的趋向。靠刚强战胜不如自己的,待到它与自己相当时就会遭殃;以柔弱战胜超过自己的,那力量便不可估量。”’

李耳在公子黄背诵鬻子的文章时,默默地在心中背着,等到公子黄的话音一落,他已牢牢记住了。于是,他伸出双手向公子黄道:“你能把这部书借给我看看吗?”

“你看看,刚才我要送给您,您却不要,现在倒伸手要借,真是个怪人!走,到我书房去看看。”公子黄引着李耳朝书房走。

李耳来到公子黄的书房一看,果然看到桌子上摆着二十二卷的《鬻子》竹简。他走了过去,边摸边看,被书中精辟的论述吸引住了,几次公子黄向他问话,他都没有听见。见了书就入迷,这是他的性格。

“这套书借给您!”公子黄大声对正看得入迷的李耳吼道,“听清了没有,是借给您!”他把借字说得特别重,“您要打借条的,借多长时间都可以。”

李耳听说这套书要借给他,马上像小孩似的蹦了起来,“那我现在就给你打借条!”说着就要打借条。

“慢着,”公子黄按住了他手中的笔,“哪有打半个借条的?”

李耳不明白地看了公子黄一眼,“怎么是半个借条?”

“难道这些书,您也不打借条?”公子黄指着摞在另一边的一堆书简说,“这些都是楚人的民歌,我在楚国费了好大的劲,才叫别人转抄来的。难道您不需要吗?”

李耳迅速地翻看着,“这是楚人的文化源头,怎能不看?当然要借的!”

“所以说,我叫您都打上借条。”

“原来你是在这里等着我。”李耳舞起了笔,“你说吧,都借给我些什么书,我全给你打上借条。”

“好的,”公子黄高兴地笑了,总算为朋友出了一点力,由衷地感到高兴,他整整为李耳准备了一车书简。

李耳打好借条,望着满满的一车书,发愁地说:“这么多书,我一个人可拉不回去呀!是不是叫我先回去,把我的妻子找来,让她帮着我运回去。”

“您这人哪!总不愿麻烦别人。”公子黄说,“既然我能借给您马用,还不能借给您牵马的绳!”于是他叫来两个仆人吩咐道,“你们两个赶着车,把书拉到先生家去。”

仆人奉命去了。公子黄又对李耳说:“书,仆人会按着我给他们吩咐的路线,保证运到您家。您就在我这里多住些日子,咱们俩也好多谈谈。”

“不!”李耳的话刚一出口,又收了回来,觉得这样做也太不尽人情了。于是改口道,“既然你留我,那我就住下吧!也好再向你请教。”

“这就对了,”公子黄乐了,“这才见您说了句痛快话!”

这样,李耳就在公子黄府中停了几天。两个人敞开心扉,无话不谈,天南海北,东山西水,互相触动,互相启发,沿着文化圈的形成、交流、扩展这个主线向前推进,然后由李耳归纳总结为四个文化圈:

周文化圈,也可称之为中原文化圈。它以西周东迁后的周王朝为中心,包括了周围的郑国、卫国、曹国、许国、中国等。周文化圈里的国家多保存有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遗产。这个文化圈里诸侯国文化艺术比较繁荣,《诗经》的十五国风,属于这个文化圈的就占了大部分。

齐鲁文化圈。齐、鲁为自西周以来的东方大国。在齐、鲁以南的泗水流域,有邾国、吕国、滕国、薛国、任国等。齐文化重在开创和发展,鲁文化则偏重于继承和吸收。鲁国是保存周的传统文化最多的国家,因为它是当时的强盛国之一。《诗经·闭宫》就曾这样描述过鲁国:

泰山岩岩,(泰山的积石岩岩,)

鲁邦所詹。(是鲁国的边境。)

奄有龟蒙,(包括龟山和蒙山,)

遂荒大东。(边境还要扩展到极东。)

至于海邦,(那些靠海的邦国,)

淮夷来同。(连淮夷都来朝规会同。)

莫不率从,(没有谁不敢服从,)

鲁侯之功。(这都是鲁侯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