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略之防人术
14122900000031

第31章 防人的心理准备:正确看待一味索取不知感恩的人(3)

后来,魏结识了大太监马谦,马谦把他调往甲字库管理化妆。

红这儿,他凭借权力,施展渔色本领,结交了不少能在“上边儿”说沂的宫女。可怜宫女正值青春,却仇锁深宫,于是和窿官结成“食伴”,有时还花前月下,拥抱依惯,聊解幽怨。魏忠贤的手术极不彻底,性功能尚存,他拔净胡须硬充,反正是在大太监的王安名下,没有人认真检查。凭着这个“优势”,他获得了第二次转机,却也是第二次倒霉。神宗皇帝的长孙朱由校出生,为他选的奶妈是京郊农民侯二的妻子客氏。妖娆肥硕的客氏才18岁,岂甘寂寞,与东宫大太监名下的魏朝结下“食伴”。魏忠贤常给魏朝一些化妆品向客氏进贡,魏朝很蒙情,便介绍他进东宫,负责皇长孙和母亲王才人的膳食,从此,魏忠贤可以出入皇储的东宫。不久,王才人允许他携带皇长孙玩耍。

他尽力弄珍玩、教骑射讨好皇长孙;同时与魏朝结为“兄弟”,进而巴结于安,王才人死后,他注意到皇长孙对客氏的依赖,便动用“秘密武器”结交了客氏。此时,客氏已寡,她脚踩两只船,一是有权的魏朝,一是得用憨猛的魏忠贤。许久,魏朝发现了魏忠贤的秘密,便把他活动到管理煤炭供热的地方去了,疏隔了客、魏的空间关系,其间共三年。

这两三年,魏忠贤深自反省,恨自己“色迷”、急进,担心可能切断自己借助皇太孙上进的通路,又夹起尾巴来,垂眉折腰,修好于魏朝。好在魏朝好糊弄,又得日夜殷勤地代替多病的王安做事,也就渐忘前嫌,反倒自觉对“弟弟”不起,于是处处向王安说忠贤的好话。1620年,光宗即位,朱由校独居东宫,客氏便向皇长子提起魏忠贤,皇长子很喜欢曾给他留下美好记忆的忠贤,便说:“让他过来吧。”王安、魏朝也无异议。于是忠贤便重返储宫。不到一个月,光宗突然去世,皇长子被拥立为皇帝,年号改为天启,就是熹宗。

熹宗即位,按惯例,要把侍候自己的旧宦官安置在重要岗位上。

客氏也反复地劝说,熹宗便任命魏忠贤为司礼秉笔太监。司礼秉笔太监的工作是按照内阁起草的诏书,并负责按皇帝授意在奏章上加批示报批人,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长。魏忠贤从此开始了乱政混世的7年。

1620年的明王朝,国家多事,一个月问,神光二帝相继去世,“红丸”、“移宫”两案争吵不休,内阁首辅方从哲被东林党攻击下台,内廷司礼监更替频繁,光宗的人马尚未接完班,熹宗的一群已虎视眈眈地来了。这是一个机会,人人都为权力再分配而勾结,而排斥,而倾轧。魏忠贤要扫除前进中的障碍了。一天深夜,16岁的熹宗被吵骂声惊醒。司礼大太监卢受、王安等也闻声赶到了。原来,魏忠贤和魏朝夜深饮酒东暖阁,争相要与客氏亲近而吵起来。二人跪在御床下,客氏站在床边一个劲地啼哭。熹宗早已“知事”,便问“客奶,你别哭,只说要谁给你办事得了。”客氏自然心向得用的忠贤,厌恶魏朝的淡薄。王安看了皇帝眼色,便打了魏朝一个嘴巴,撵他出宫回家。

魏忠贤事后假传圣旨,把魏朝发往凤阳,又派人截在河北献县勒死了他。魏朝就这样白白地死在他曾大力举荐过的魏忠贤手下。从此,魏忠贤独占客氏,客氏左右熹宗,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关键时刻,王安犯了一个不可弥补的错误,为朝廷也为自己种下了祸根。魏朝死后不久,皇帝命王安掌司礼监印,王安依惯例推辞,退居宫外,待再下诏催促时便上任。魏忠贤为独揽内廷大权,在客氏的怂恿下,决心消灭王安。他唆使御史霍维华参奏王安,结果把王安关在空院子里,不许进饮食,王安夜间偷摘葫芦叶青萝卜度命竟没饿死。魏忠贤又派人把他砸死。至死王安也不明白,自己保护过而且栽培起来的忠贤为什么要害自己呢?事后,参与整个阴谋活动的王体乾出任司礼监,事事听忠贤摆布。从此,魏忠贤控制了司礼监——与内阁并列的宫廷中枢机构。

6.别把别人的信任和倚赖当进见礼

古有“士为知己者死”之说,一个求进无门的落魄儿,有一天能受人青睐,进而得到无比的信任,其自然而生誓死相报之情赴以理解的。不论古代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像这样不负信任和委托,甚至舍死忘生的答谢相知重用之恩的也屡见不鲜。但同时,相反的例子也不少见。

王君廓本是个盗贼头子,投降唐朝后,凭借超绝的武艺和勇猛作战,立下了不少战功。然而真要谋取大官,更需要的是政治资本,所以王君廓的战功只换来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右领军。王君廓不满现职,希望能在政治上找一样“奇货”,换一个大官,但这“奇货”到哪去找呢?

机会来了。唐高祖有个孙子叫李瑗,无谋无断,不但无功可述,还为李唐家族闹过不少笑话,但高祖因顾念本支,不忍心加罪,仅仅把他的官位一贬再贬。这一次高祖调任李瑗为幽州都督。因为怕李瑗的才智不能胜任都督之位,便特地命右领军将军王君廓同行辅政。李瑗见正君廓武功过人,心计也多,便把他当作心腹,许嫁女儿,联成至亲,一有行动,便找他商甚。王君廓却自有打算,他想现成的“奇货”难得,何不无中生有造他一个?尤勇无谋却手握兵权的李瑗,稍稍加工,其脑袋可不就是政治市场上绝妙的“奇货”吗?于足,他开始精心加工他的“奇货”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自坐上了太子之位。不少皇亲国戚对此事不敢公开议论,但私下各有各的看法。埘于李世民做了太子之后,还对故太子、齐王家采取了“斩怔除根”的做法,大家更是认为太过残忍。李世民对此,当然也是心里有数。王君廓为捞政治资本,对这一政治情形更是清清楚楚。

于是,当李瑗来问他“现在该不该应诏进京”时,他便煞有介事地献计道:“事情的发展我们是无法预料的。大王奉命守边,拥兵10万,难道朝廷来了个小小使臣,你便只能跟在他屁股后面乖乖地进京吗?

要知道,故太子、齐王可是皇上的嫡亲儿子,却也要遭受如此惨祸,大你随随便便地到京城去,能有自我保全的把握吗?”说着,竞作出要啼哭的样子。

李瑗一听,顿时心里“明朗”了,奋然道:“你的确是在为我的性命着想,我的意图坚定不移了。”于是李瑗糊里糊涂地把朝廷来使拘禁了起来,开始征兵发难,并召请北燕州刺史王诜为军事参谋。

兵曹参军王利涉见状赶忙对李瑗说:“大王不听朝廷诏令,擅自发动大兵,明明是想造反。如果所属各刺史不肯听从大王之令,跟随起兵,那么大王如何成功得了?”

李瑗一听,觉得也对,但又不知该怎么办。王利涉献计道:“山东豪杰,多为窦建德部下,现在都被削职成庶民。大王如果发榜昭示,答应他们统统官复原职,他们便没有不愿为大王效力的道理。另外,阿派人连结突厥,由太原向南逼进,大王自率兵马一举入关,两头齐进,邮么过小了十天半月,中原便是大王的领地了。”

乍瑗得计大喜,并非常“及时”地转告给了心腹副手王君廓。王君廓清楚,此计得以实施,唐朝虽不一定即刻灭亡,但也的确要碰到一场大麻烦,门已弄得不好要偷鸡不成蚀把米,赶忙对李瑗说:“利涉的活实在是迂腐得很。大王也不想想,拘禁了朝使,朝廷哪有不发兵前来征讨之理?大王哪有时间去北联突厥、东募豪杰呀?如今之计,必须乘朝廷大军未来之际,立即起兵攻击。只有攻其不备,方有必胜把握呀!”

李瑗一听,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道理。便说:“我已把性命都托付给你了,内外各兵,也就都托你去调度吧。”王君廓迫不及待地索取了信印,马上出去行动了。

王利涉得此消息,赶忙去劝李瑗收回兵权。可就在这时,王君廓早已调动了军马,诱杀了军事参谋王诜。李瑗正惊惶失措却又有人接二连三地来报王君廓的一系列行动:朝廷使臣,已被王君廓放出;王君廓暗示大众,说李瑗要造反;王君廓率大军来捉拿李瑗……李瑗几乎要吓昏过去,回头要求救于王利涉,王利涉见大势已去,早跑了个无影无踪。

李瑗已无计可施,带了一些人马出去见王君廓,希望能用言语使王君廓回心转意。没想到,王君廓与他一照面,便把他抓了起来,不容分说就把他送给了朝廷。

为了加官晋爵捞取更大的好处。把别人毫不设防的信赖精心“制作”成一份见面厚礼。这样的“感恩方式”也算很特别了。

7.真情难买狼子野心

俗话说上阵亲兄弟,打虎父子兵。父抚子、兄教弟都是人间至情,这样的恩情是千金难赎的。可是在权力面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伦理感情都失效了。

宫廷中,即使是家庭成员之间,也只有赤裸裸的利益争夺,没有人性和感情,没有所谓的“义”。如果崇尚“义”,只能成为阴谋的牺牲品。这时,理性高于一切,任何有感情色彩的东西都是给人看的,脸面上堆积着感情,内心里算计着利害。否则的话,即使是皇帝,也会成为阴谋的牺牲品。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有着雄才大略的有为皇帝,在中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他自己也正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时候,却于50岁时突然去世,由他的弟弟赵匡义即位。史书对这件事的记载,多有征引猜。

赵匡义是赵匡胤的胞弟,与赵匡胤不同,赵匡义因为有哥哥的经济支持而读了好多年的书,所以,他比哥哥少了许多武功,但在文采学识方面,却明显地优于他的哥哥。赵匡胤当后周禁军首领时,赵匡义就已进入核心,成为赵匡胤的得力助手。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拥立赵匡胤做皇帝的事件中,赵匡义是其主谋之一。因为拥立有功,赵匡胤也就十分重视他这个胞弟,有意栽培提拔,先把他任命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后来又认命他为开封府尹。开封府尹是个十分重要的官职,在这一位置上,既可通上,又可达下,对于经营自己的势力,十分有利。赵匡义在这一位置上培植大批私人势力,这在他即位以后所任用的官吏中即可看出,而这些人也确实为巩固他的地位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这一方面说,宋太祖对这个弟弟“很够意思”。

可弟弟又是怎样报答哥哥的栽培的呢?

关于赵匡胤之死,官修的宋史均是语焉不详,原因恐怕是自宋太宗赵匡义以后北宋皇帝均是由太宗一支人继承有关。这些人既不愿说清事实,又不好胡编历史,最妙的办法就是绕过去。但一些非官方的记载和传说却很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