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喜事大观
14121300000062

第62章 家席篇

宴和席

据文献记载,古人参加酒宴都是席地而坐。所谓“筵”和“席”其实都是铺在地上的坐具。“筵”是用蒲草或苇子等粗材料编织成的坐具,面积比席要大一些。而“席”是用萑草等细材料编织成的坐具,面积要小一些。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说:“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由此可见,古人把筵先铺在地上,再根据人们不同的身份加席。西周时筵席制度很严格,如果越礼而加席是有罪的。《礼记·祀器》这样规定: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即在筵上加两层席子。至于士和平民在筵上加一层席子就很不错了。由于当时饮酒进食是在筵席上进行的,所以“筵席”二字就具有了酒馔的含义。《礼记·乐记》里说:“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上面这话,是把筵席、盛器、食物等等礼仪结合起来宴饮的写照。于是“筵席”由此得名。

炕桌

炕桌原是一种可放在炕、大榻和床上使用的矮桌子。基本式样也可分为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有些炕桌造型更矮小而精致,称炕几或炕案。我国北方人习惯使用炕桌,人们坐在炕席上,围着摆有酒菜的矮腿桌宴饮。寒冬腊月,家人盘腿坐在热炕上围着炕桌饮酒是别有情趣的。所以有人讲:“非酒无以成礼,非酒无以成欢”。酒的这一特殊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家筵举办的时间。概括起来说,一是人生礼俗目(生子、成亲、丧葬等),二是岁时节日(春节、上元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三是某些家庆日(中举、官职升迁、长辈过生日等),四是亲朋远来接风洗尘及家里人出远门饯行等等。这些常常是举办家筵的好日子。

酒宴

我国最早的酒宴出现在什么朝代,历来众说纷纭。从古文献来看,可能早在夏朝以前的舜帝时候就有了。《礼记-王制》中有这样的话:“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唐代学者孔颖达是这样释燕礼的:“燕者,淆蒸干俎,行一献之礼,坐而饮酒,以至于醉。有虞氏帝道弘大,故养老以燕礼。”其实有虞氏就是舜帝。如果孔颖达这里所释的燕礼,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话,那么舜帝时的养老燕礼就是一个有酒有肴的酒宴了。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可能会用粮食酿酒,以此来看,舜帝时已有酒宴之举是可能的。西周时辅佐周成王管理国家的周公旦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他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其中就有筵宴礼仪。《周礼》中间有“乡饮酒礼”、“大射礼”、“士婚礼”、“公食大夫礼”、“燕礼”等等,据说这是周公看到殷人宴饮无度的弊病,从而想加以节制制订的。后来的各个朝代将其中绝大部分都沿袭了下来,由此可见,周公筵宴礼仪的影响之大。

礼仪

严格说来,中国奴隶社会是没有家筵礼仪的,那是因为奴隶时代没有单独的家礼。那时候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家,就是朝廷、诸侯国、采邑的官府,贵族家庭与各级政权结合在一起。因而官礼和家礼没有分开。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家庭成为社会的经济实体和社会细胞,封建贵族的家庭与官府分离,所以,家礼也就应运而生了。从此礼仪规则通常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与国家政治息息相关的礼仪制度,男一部分就是家庭之礼。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等级区别与行为规定,涉及家族祖孙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之间、姊妹之间、夫妻之间、婆媳之间、主仆之间等等。比如《周礼》当中的筵宴礼仪是与国家政治息息相关的礼仪制度中的一部分,并不属于家筵礼仪中的范畴。但是其中有些传统礼仪内容也在家筵上被沿用了下来。所以《周礼》当中的筵宴礼仪更是家筵礼仪形成前的母体,也是家筵礼仪之民间滥觞。

家筵礼仪

战国以后,随着封建家礼开始逐步形成,家筵传统礼仪也渐渐在民间出现。战国时代,一般人家的家筵是席地而坐的,酒和馔直接放在地桌上面。比较富有的人或有身份者,采用在筵席边加一种矮腿案子摆放酒馔。不过,只有年岁大的家长才有资格使用。家庭一般男性成员是不能加上案子的。饮宴时,家庭里的妇女不能入座,她的任务是把盏斟酒和不断献食。这一民间礼仪直到今天仍然可以见到。

举案齐眉

大约到了汉末魏晋时候,家筵当中沿用了多年的坐席方式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官僚士族和富贵人家开始使用一种专供坐用的榻。这种坐榻,矮腿粗短有较大的负重能力。榻上有两人坐,也有一人独坐的。与坐榻相配套的是食案。食案比单人坐榻小一些也高一些,上面摆酒菜等食物。历史上有名的典故“举案齐眉”中的孟光,就是举着这种食案给丈夫献食的。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辽阳棒台子发掘了一座汉魏墓,墓壁上画有一家筵图,画面上墓主人就是坐在单人小坐榻上凭食案宴饮的,而其他人因辈分低却无权享用。榻在今天日本比较流行。

“AA制”

大约到了唐代时期,家筵的形式又有了新的变化。人们开始由席地而坐改为坐椅凳、胡床也就是马扎子等高腿坐具了。以前家筵上那种“履舄交错”的席地饮酒方式逐渐少见了。与此同时,衣冠之家宴饮时还盛行一人一桌一椅的一席制。比如五代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留下了当时饮宴所用家具的形象:长桌、方桌、长凳、椭圆凳、扶手椅、靠背椅、圆几、大床,周围还有屏风等。这种饮酒的方式基本上属于一人一桌一椅的一席制。

八仙桌

八仙桌出现得比较晚,大约在明代。这种八个角的桌子坐八个人,上下座区分严格。大约在清代康熙到乾隆年间,八仙桌开始在家筵上出现。这种新型的桌子比起长方桌和四方桌,好像更适应合家团聚。八仙桌出现以后家筵的座次尊卑就表现得更明显了。八仙桌排座次的依据是古代天子祭祖时神主的位次(即昭穆之制):坐西面向正东的是首席,其位置方向与太祖的神主牌位相同,末座和祭祖时天子面朝西跪拜的位置相同,内涵也相似。

圆桌

由于家筵中圆桌含有合家团圆之意,故倍受家庭的欢迎。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中写道:贾母在凸碧庄开设中秋赏月家筵时,特意叫人用圆桌来摆酒:凡桌椅形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上面居中贾母坐下,左边贾赦、贾珍、贾链、贾蓉,右边贾政、宝玉、贾兰……迎春、探春、惜春。一张圆桌坐十二个人,这种长幼男女一起围坐饮酒的家筵形式,在前代文献中是见不到的。直到今天人们在举行家筵时,还是很喜欢用这种家用圆桌的。

排座次

酒宴排座次是我国自古以来区别长幼尊卑的一种民间礼仪。相比较而言家筵的座次安排比官筵及社交筵席要随便一些。家筵的座次安排与其他筵席相同,常常都是以东向为尊。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是这样总结的: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东向为尊其实就是以面朝东方的座位作为最尊贵的首席位。这一民俗礼仪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上清楚地显现出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刘邦北向而坐,张良西向侍位。

家筵当中最尊的首席一般由家中的长者来坐,但是有时也有例外。例如《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有丞相田蚧举办家筵时,田蚧坐在东向的首席上,他的哥哥却坐在仅次于他的南向座位上,这是因为身为丞相的田蚧不能因为哥哥在场而违礼,因为他的官位比他哥哥高,只有东向坐才符合他的丞相身份。除了东向为尊的座次礼仪外,有时在家筵上也有南向为尊的例子。《聊斋志异·青风》里有这样的描写:“一叟儒冠南向坐,一媪相对,俱年四十余。东向一少年,可二十许;右一女郎,才及笄耳。”不过,这种礼仪座次规矩在家筵面比较少见。

天伦之乐

从家筵特有的合家餐饮形式来看,客观上起到了维护一个家庭稳定和促进家庭成员团结的作用。我国传统的大家庭中因人口众多,成员辈分关系复杂,比如祖孙、叔侄、兄弟、姊妹、妯娌等等,一个大家庭平时不在一起用餐,遇有节日生日之类,家里备办丰盛酒肴,全家老小欢聚一堂。家筵讲究礼仪之举,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讲究礼貌、尊敬长辈的尚好风气。例如敬酒斟酒的礼仪,饮酒前浇奠酒的礼仪等,虽说其中含有部分迷信色彩,但是积极作用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