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喜事大观
14121300000059

第59章 喜食篇

豆腐

豆腐被誉为“国菜”。豆腐的起源,在《天禄识余》和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里面均有记载:相传为汉淮南王刘安所造,名为黎祁,也称“犁祁”。淮南王刘安系汉高祖的孙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的就是他的故事。此人不问政事,信道教,好修炼,企求长生不老,召来一批术士,欲炼灵丹妙药,不料炼丹不成反得豆腐。于是后世就将豆腐的专利挂到了他的身上。后来“黎祁”改名为“豆腐”,与生活更贴近了。宋代大诗人陆游在《山庖》中有诗句:“施压犁祁软胜酥。”苏东坡也有诗句讲:“煮豆为乳脂为酥。”但是明代文人孙大雅认为“豆腐”不雅太俗,改名为“菽乳”。他还为此赋诗一首,诗中关于豆腐制作的艰辛十分精彩:“戌菽来南山,清漪浣浮埃。转身一旋磨,流膏入盆罂。”结果“菽乳”一名被人遗忘,诗句反倒流传了下来。

皮蛋

皮蛋也叫做松花蛋和胡彩蛋。相传几百年前在鸭群云集的太湖之滨,有一家李姓夫妻开小茶馆,兼营一些小菜、卤蛋之类。夫妻俩膝下无儿,只有一女名唤秀娟。有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游湖人陡然增多,茶馆也宾客盈门,把一家人忙得手脚不停。忙乱中秀娟没看到手头有两个鸭蛋滚到了灶灰里。一个月以后,被一位前来借灰种菜的邻居发现了,磕破鸭蛋一瞧,蛋白不仅不流,而且还凝结在一起,露出一种透明的光彩,丢进嘴一尝又香又绵,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大家每人尝了一块无不啧啧称赞。蛋好吃取个啥名好呀?秀娟高兴地说:“你们看蛋上这么多花纹,就图个吉利,叫彩蛋吧。”从此李家茶馆做起了彩蛋,远近顾客慕名而来。由于彩蛋出自太湖,所以又叫成了“太湖彩蛋”。彩蛋传到了北京,通县张辛庄一位姓陈的商人改生包为浸泡,做成的皮蛋色彩鲜艳,蛋黄的中心部分挺像饴糖。从此这东西又叫做“京彩蛋”或“糖心皮蛋”。

爆米花

爆米花是一种自古有之的膨化食品,起源可以上溯到宋朝。当时的诗人范成大在他的《石湖集》当中曾经提到“上元节”里面关于吴中各地爆谷的风俗,并且解释说:炒糯谷以卜,谷名孛娄,北人号糯米花。为什么把爆米花叫做“孛娄”呢?想是摹拟爆谷时的响声,因为当地的方言把打雷的声音叫做“孛辘”。清代学者赵翼在他著的《檐曝杂记》记有一首《爆孛娄诗》说:“东人吴门十万字,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排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晓来妆饰诸儿子,数片梅花插鬓斜。”诗人笔下的爆米花不仅写得美妙,而且洋溢着生活情趣。

狗不理

天津“狗不理”包子名扬天下经久不衰,成为天津最具代表性的风味小吃。“狗不理”包子个大皮薄色白面柔,馅料鲜美肥而不腻。据说当年袁世凯为讨好“老佛爷”慈禧太后,敬送“狗不理”包子,慈禧吃后称赞不已,并派专人前往购买,从而更使“狗不理”誉满中华。“狗不理”包子源出清朝同冶年间一位小名叫“狗不理”的店铺伙计高贵有,因为包子做得好,所以食客们便按照他的小名,称呼他做的包子“狗不理”。“狗不理”包子制作十分考究。一斤肉要拌进八两鲜骨头汤或鸡汤。一斤肉馅放三两五钱肉、一两五钱香油、一两葱和四两鲜姜,并且样样都要用称准不差分毫。肉馅肥瘦比例也有讲究,季节不同肉馅不同。夏天肉馅肥少瘦多。春秋两季不冷不热,肥瘦肉各占一半,冬天冷了比例为肥六瘦四。至于应运而生的“猫不闻”、“兔不看”、“猴不瞧”之类,通常与“狗不理”毫不搭界。

臭豆腐

发明臭豆腐的王致和是安徽仙源人。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进京赶考落第后,王致和因手头拮据,在前门外延寿寺街羊肉胡同的安徽会馆寄居。

为了下次再考,王致和一边读书,一边拿出在家乡磨豆腐的小技术维持生活。有一次王致和做出的豆腐没卖完,时值盛夏怕坏了,便把豆腐切成四方小块配上盐、花椒等佐料,放在缸里腌着。后来他居然把这事丢在脑后。一直到秋天才想起来。打开缸盖一看,豆腐变成了绿色,臭气扑鼻。他捏着鼻子尝了尝,竟然别具风味。于是分送会馆的邻居,众人尝后无不称奇。王致和屡试不中干脆死了当官的心,尽心经营起自己的臭豆腐来。康熙十七年他在延寿寺街开办作坊,挂起“王致和酱园”的招牌,一时名扬京城。臭豆腐成为贫苦劳动者的佐餐佳品,窝头贴饼子就臭豆腐吃别有风味,而且省钱。到了光绪年间,臭豆腐不但进入大宅门,而且还上了宫廷的菜谱。臭豆腐的“上用”使它身价百倍。一些名流雅士也写诗称赞。清末状元孙家鼎写对联称道:“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无机养寸心;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今天王致和臭豆腐已经远销国外,外国人称这臭豆府是中国式的寿司乳酪。

无锡排骨

无锡排骨是江苏无锡的名特产品,也称无锡肉骨头。它素以肉质酥烂。香味浓郁,油而不腻,便于携带闻名江南。无锡排骨的历史传说讲:早在800年前的宋朝,有一个叫花子身穿破旧道衣,手摇破蒲扇在雪花纷飞的大年之夜,一瘸一拐地来到无锡城。他走入一家熟肉店向店老板陆阿福讨钱。老板给了叫花子一块肉说道:“没有钱,给你点肉吃吧。”谁知那叫花子吃完后,还伸手要,老板说:“肉都给你吃完,我明天卖什么呀?”叫花子说:“卖骨头。”说着他随手撕下几根蒲扇上的筋,叫老板把扇筋和肉骨头一起烧,并且说一定好吃。老板陆阿福觉得叫花子的话蹊跷,不过又想,说不定是个有道之人,于是便按照叫花子说的煮肉骨头了,肉刚开锅就飘起一股奇香。揭开锅盖一看肉骨头已经烂了,扑鼻的香味随风飘去。邻居们闻着香气都跑到阿福的肉店来。阿福把肉骨头分给大家尝,香喷喷嫩生生脆酥酥甜津津,可口馋人。这好消息很快轰动了无锡城。人们纷纷跑来买陆阿福的肉骨头,从旱到晚顾客不断,生意兴隆名扬江南。人们都说陆阿福遇到的是济公活佛。从此,无锡肉骨头出名天下,并一直流传至今。

冰糖葫芦

相传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喜爱的黄贵妃子生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都不见效。宋光宗只好张榜招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他为贵妃诊脉后说:只要将山楂和红糖一起煮,每一次饭前先要吃几个山楂,半个月之后贵妃的病准会好了。于是贵妃按照此方服用以后,她的病果然很快好了。后来,这一种酸脆香甜的蘸糖山楂的吃法传到了民间,就变成了冰糖葫芦。

虎皮毛豆腐

安徽黄山有一种鲜美可口的素食佳肴:虎皮毛豆腐。据说虎皮毛豆腐的由来,源自明太祖朱元璋。朱皇帝幼年曾给财主做苦工,白天放牛半夜起来与长工们一起磨做豆腐。长工同情他年纪小,照顾他不干重活,不料触怒了财主,把小朱辞退回家。朱元璋只得和破庙里的小乞丐们一起过着乞讨生活。人们可怜他,每天从财主家偷来一些饭菜和鲜豆腐藏在草垛里,朱元璋到时候悄悄取走与伙伴分食。有一次到十里外的庙会乞讨,回来后发现豆腐上长了一层白毛。他饥饿难挨,将长满白毛的豆腐拿叵庙,用讨来的油煎而食之,香气四溢,味美无比。元朝至正年间朱元璋成为反元义军农民领袖,号称吴王。公元1357年,朱元璋率领十万农民大军由宁国到达徽州府歙县,途中命令随军厨子利用湍流溪水,做一锅毛豆腐犒赏三军。于是,油煎毛豆腐这道名菜就在古老的歙州府流传下来。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还命令御厨再做油煎毛豆腐,因之成为皇家御膳必备佳肴。毛豆腐经过少量的油煎过后,黄色当中带有虎皮纹斑,从而得名。菜品特点鲜醇爽口香味诱人,更有开胃加食作用。以后,虎皮毛豆腐成为了安徽歙县当地一道风味佳肴。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鲜辣适口营养丰富,深得四方顾客赞誉。据史料记载:清代乾隆年间,四川成都附近有一个昭觉寺,寺庙附近有家菜馆,由姓麻的母女二人辛苦经营。这家菜馆专卖豆腐,女店主手艺高超顾客满门。有一天。小店来了几位游览昭觉寺的秀才,他们吃了麻婆做的豆腐以后,赞美麻婆的厨技手艺。其中有一个秀才提议,这豆腐就叫做“麻婆豆腐”吧?从此,“麻婆豆腐”的大名不胫而走,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