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定养心
14121100000005

第5章 佛教与养生(4)

这虽是一则传说,但显示出少林武术与修禅密不可分。尊我斋主人在((少林拳术秘诀》中说:“以入定为功,而后性静心空,脱离一切挂碍,无挂碍则无恐怖矣,无恐怖则神清,神清则气足,气足则应变无方,随机生巧,如是而后明于法而不拘于法,沉其心而无动其气,斯道至此,始可告大成矣。”他还说,师父见时机巳到,便对觉远开示说:“你从少林寺来,应知修行佛法。”觉远回答:“当然知道,全部修行就在于看破、放下,解脱生死。”师父说:“拳术之功,也就是解脱生死之功,练武只有进入禅境,也就是进入了没有生死恐怖之境,才能心神清净,出手锐利如刃,威猛如有神助,所向无敌。”师父的一席话点醒了觉远,他返回少林寺参禅习武日夜不懈,最终禅武相长,终成一代禅学高僧。

这虽是一则传说,但显示出少林武术与修禅密不可分。尊我斋主人在((少林拳术秘诀》中说:“以入定为功,而后性静心空,脱离一切挂碍,无挂碍则无恐怖矣,无恐怖则神清,神清则气足,气足则应变无方,随机生巧,如是而后明于法而不拘于法,沉其心而无动其气,斯道至此,始可告大成矣。”他还说,“能于技击时,稳坐蒲团,一尘不动,静以待之,乘虚而入,此于生死关头,早已勘破,故临敌制胜,毫无畏怯,足见禅机之为功也。”此段拳论可谓深得武禅之精髓。

《少林武禅》中记载:陕西三原寺一位武术高僧称修习武禅有三条要诀:一、欲学技击,先学不动心,令天君泰然,百体从令,才能达到超神入化之境;二、欲学技击,先学调息,调息中数息之法,是佛家修禅定的六妙门人手方法,其具体方法是:采取立式,挺胸抬头,两手叉腰,听气息出入,默记其数,通过修数息,到不动心之境,武功才可练得上乘绝技;三、欲学技击,必须勘破生死,证悟清净本心,这是禅宗的无上法门。

§§§第四节内外兼修的养生生活:禅茶

禅茶的兴起是和佛教弟子的需要分不开的。佛教的修禅之法是利用静坐思考来参透佛理、探求真谛,要求注意力特别集中,身体坐姿要相当标准,这样长时间坐禅,势必让人产生疲劳感;再加上佛教养生对饮食有很严格的要求,能够消除疲劳、提神益脑的禅茶就成为僧人们的最好选择。

另外,茶道与佛教的修禅在方法上有些相似性,它们都特别注重内省。饮茶能够让人心情放松,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思考,提高自己的悟性;而修禅也是有此功效,利用观察、克制自己的内心来排除私心杂念。

佛教历来有“茶有三德”、“十德”的说法,所谓“三德”,第一,可以提神醒脑,坐禅时有助通夜不眠;第二,吃饱之后,饮茶可以帮助消化;第三,茶可抑制性欲。所谓“十德”是唐代刘贞亮提出的,他认为茶水能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驱病气,树仁让,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以茶修道,以茶雅志。

所以,佛教养生特别喜欢饮茶,饮茶也成为佛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禅茶的养生作用

很早以前,佛门僧侣们就发现,茶不仅能提神醒脑,有助坐禅,对治疗疾病,保持身体健康也是好处多多。

佛教徒饮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时代。晋代,清谈之风盛行,佛教与玄学关系日渐密切,一些人把一些名僧与竹林七贤之类相比。僧侣们与道士、文人名流相互品茗交往,于是在僧侣之间也开始饮起茶来。《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僧人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在后赵的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昭德寺内坐禅修行,经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日“茶苏”的饮料来提神防睡,补充营养,这说明此时寺院打坐已开始饮茶。

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有“茶,即药也”的论断。

五代十国的毛文锡在《茶谱》中记载:古时候有个和尚病了,久治不愈。一天,一位老人告诉他,蒙山顶有茶,春分前后,逢雷而发。你候在一旁,及时采摘三天,得一两,用蒙山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二两,一辈子消灾祛疾;三两,脱胎换骨;四两,就地成仙。和尚按照他说的去采摘茶叶一两,煎汤服用,没喝一半,病就好了。由此可知,茶是佛教徒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

钱易的《南部新书》也有关于茶养生的典故:唐代大中年间,有一个和尚130多岁了,身体还很健康,满面红光,步履轻盈。宣宗皇帝知道后问其长生之道,和尚回答:“性好茶,到处惟茶是求,或饮百碗不厌。”宣宗又问:“生病吗?”和尚回答:“何需魏帝一丸药,只需卢全七碗茶。”无茶则病,有茶则安,老和尚认为饮茶是他长寿的秘诀。

自古佛教重视饮茶,并认为禅茶有以下作用:

1.禅茶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茶叶中含有的成分能够分泌一种消化酶,这种消化酶可以帮助人体内的食物分解并消化。佛教非常重视坐禅,吃完后长时间静坐不太利于人体消化,于是茶就起到了作用。另外,茶还是肠道疾病的良药。茶中的多酚类物质,能凝固蛋白质,将细菌杀死,如把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放在浓茶汤中浸泡几分钟,多数病菌会失去活动能力。

因此,中医和民间常用浓茶或以绿茶碾成粉末服用,治疗细菌性痢疾、肠炎等肠道疾病。

2.禅茶有镇定的作用,有利于控制人的情绪:佛门讲究清净,修佛自古佛教重视饮茶,并认为禅茶有以下作用:

1.禅茶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茶叶中含有的成分能够分泌一种消化酶,这种消化酶可以帮助人体内的食物分解并消化。佛教非常重视坐禅,吃完后长时间静坐不太利于人体消化,于是茶就起到了作用。另外,茶还是肠道疾病的良药。茶中的多酚类物质,能凝固蛋白质,将细菌杀死,如把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放在浓茶汤中浸泡几分钟,多数病菌会失去活动能力。

因此,中医和民间常用浓茶或以绿茶碾成粉末服用,治疗细菌性痢疾、肠炎等肠道疾病。

2.禅茶有镇定的作用,有利于控制人的情绪:佛门讲究清净,修佛之人最忌大喜大悲,情绪急躁,而茶叶有助于稳定僧侣们的情绪,令人平心静气。另外佛门讲求戒除邪淫之心,茶叶还有“不发”的功能,可以抑制性欲,防止因为性欲旺盛、纵欲过度而损害身体。

3.饮茶有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茶道与禅道本来是一味,在饮茶和坐禅过程中都强调对内心的自省,这样可以抛去内心的私心杂念,使得人的思想和心灵得到净化。饮茶坐禅都强调一个“静”字,在这样安静淡定的状态下,人的思想及精神状态自然而然能够得到升华。

4.饮茶有助于平衡人的心态:佛教特别重视对内心世界的探究,认为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及采取的行动都是由心灵决定的,要想改变行为必须先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心境,而饮茶就有助于平衡人的心态。茶叶的味道是平淡没有任何刺激的,饮茶常常使得人的心境变得和茶一样,平静祥和,这样有利于修佛之人潜心向佛和平静心态。平静的心态容易使得大脑清醒,对健康和修行都是有百利。

佛教养生禅茶的特点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

“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禅一味”的说法是有深刻的历史内涵的。

品茶如参禅,品茶时所需的安详静谧的心境及所追求的“自省”境界,和佛教禅宗相似,茶的清纯淡泊与超凡脱俗、淡泊尘世的佛教学说,有着某种得天独厚的“亲缘”关系,因此,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茶禅一味,是佛教与茶道思想内涵共通之处的绝佳总结,佛教与茶道的共通之处主要有这样一些:

其一是“苦”:佛理博大精深,但以“四谛”为总纲,“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中以苦谛为首。总而言之,人生是诸苦的集合体,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物质基础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精神因素,都会给人带来“苦恼”,所以,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的目的即是要看破人生无常、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清则上清矣”,茶的特点是先苦而后回甘,这能帮助参禅之人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是“静”:古语有云:“茶需静品”,“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茶道四谛讲究“和静怡真”,“静”是达到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比如佛教坐禅,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禅师打坐静虑,适时品茗,既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又能体味茶之高洁品质,在品茶和坐禅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是“凡”:所谓凡,就是指“平常心”。日本茶道宗师干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佛典《指月录》记载:有一学佛的僧人来访,禅师问他来过没有,学僧说“来过”,禅师说“吃茶去”;又一学僧来访,禅师又问来过没有,学僧说“没有来过”,禅师说“吃茶去”。旁边一学僧不解,问禅师“为何来与没来都吃茶去?”禅师说:

“你也吃茶去!”禅师一句轻描淡写的“吃茶去”,却暗藏无限禅机。赵朴初有诗说:“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茶禅一味,正是一种“平常心”带来的自由境界。

其四是“放”: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高僧虚云法师曾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人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佛教认为,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是身心世界都要放下。

茶人饮茶如同古代的禅师参禅一样,最害怕心有所执,最忌讳“着相”,强调“放”。如果我们过分沉湎于茶汤的色、香、味、气韵这“四相”的话,就容易在“茶海”里迷失。只有放掉茶汤“四相”,才能够真正因茶人道。

现在,禅茶的这种养生作用已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出现了很多禅堂茶室,人们在这里可以抛弃一切的烦恼和妄念,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彻底地放松,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下享受生活,可谓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人间仙境。如果能拥有此种生活,延年益寿将会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