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14119700000040

第40章 欧洲(12)

矿都勒罗斯

位于挪威中部的赛尔.特伦得拉堡郡内的矿都勒罗斯,以铜矿而闻名于世。它靠近北极圈,海拔600米,冬天极其漫长而寒冷。这地区经营了长达300多年的采矿业,为世界贡献了大量的铜。1980年,矿都勒罗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勒罗斯的采铜业始于1644年,终于1977年,其间,共采掘了10万多吨铜矿石和52.5吨黄铁矿石。

十八、波 兰

克拉科夫历史地区

位于波兰南部的克拉科夫历史地区,以艺术和文化闻名于世。它具有号称“欧洲第一大广场”的中央广场,它也一直是克拉科夫的经济活动中心。此外,克拉科夫地区的建筑别具特色,融哥特式风格和巴洛克式风格于一体,深刻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特征,每一建筑都堪称杰作。1978年,克拉科夫历史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克拉科夫城内的克拉科夫大学,创建于1364年。天文学家哥白尼在青年时代曾就读于此。哥白尼在这里学习时所使用过的一些天文仪器至今仍保存在大学里。

始建于14世纪的苏根尼策的纺织会馆,坐落在广场正中,曾主要经营衣服和布料。纺织会馆在1555年遭受一场火灾后,严重损毁,后经过改建,新增了文艺复兴风格的装饰性的墙壁。

瓦韦尔宫最早建于14世纪中叶,1502~1536年进行扩建,建成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17世纪初又进行了改建。议会大厅的天花板上装饰着194个木刻人头雕像,制作精细,形象逼真。19世纪,瓦韦尔宫被改建成兵营,受到严重破坏。从1905年起政府着手对其进行了修复。

著名的圣玛利亚教堂是一座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257年,其主要部分重建于1497年。教堂的双塔高耸人云,金色的王冠冠于灯塔顶部。上端建有一个号角楼的尖塔,具有哥特式风格。

耶稣会教堂是巴洛克式建筑艺术的典范,设计者为波兰最著名的建筑家扬特列瓦诺。教堂的外观威严壮丽,内部富丽堂皇。

克拉科夫还有一座犹太教教堂,建于15世纪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破坏,后来对其进行修复,成为犹太博物馆。

维利奇卡盐矿

维利奇卡盐矿,地处波兰南部的克拉科夫州。所谓维利奇卡,便是“伟大的盐”的意思。这里以盛产盐而著称。早在石器时代,维利奇卡人就懂得用蒸馏的方法提取盐,是最早使用盐的地区之一。此外,该盐矿中有众多大小不一的教堂,它们构造精致,极富艺术气息。但随着社会发展,这里的采盐业逐渐衰退、萧条下去。1978年,维利奇卡盐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3世纪,维利奇卡的盐矿正式开采。14世纪以后,波兰的收入有1/3是来源于这座盐矿。700年间,矿工们从维利奇卡开采出的岩盐多达2600万立方米。

地下盐矿共分9层,第一层最浅,距地面65米,而最深的第九层距地面327米。矿中有长达100余千米的白色通道,并且建有许多小教堂。此外,还有用盐雕琢的吊灯、壁花、避暑洞穴、塑像、猎场以及网球场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圣金加教堂、雪尔车夫斯基湖和盐矿历史博物馆。圣金加教堂地板上布满刻工精细的花纹,看上去像是由大理石拼接而成,天花板上的棱形吊灯色彩绚丽。教堂中有神案、坛台和许多圣像,而其中最高的圣母像约有五六尺。墙壁上刻有许多浮雕,其中一幅是意大利名画家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虽是摹本,却极其逼真。

奥斯维辛集中营

位于波兰南部的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距首都华沙约240千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成为德军占领波兰后建立的纳粹最大的集中营,千万的平民百姓葬身于其中,这里淌满了苦难人民的血与泪。奥斯维辛集中营在波兰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研究波兰发展史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集中营四周布满了带刺的高压电网,而机关枪就架于高大的监视塔上。

当年,凶残的德军曾将欧洲近30个国家的无数无辜平民关押进奥斯维辛集中营。然后由纳粹党卫队进行挑选,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妇女、儿童和身体残疾的男子,或被枪杀,或被送进毒气室里毒死,甚至被纳粹党卫队的军医用来进行人体实验。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则被剃成光头,手腕被刺上编号,关进隔离区。遭受纳粹残酷虐待的人多数丧命于此,就算侥幸能活下来的,大部分被送到比尔凯纳尔集中营做苦力,为德军制造合成橡胶。

集中营设有焚尸炉、毒气室和电压高达6000伏的电网,大约有400万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在这里惨遭杀害。1945年1月,盟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1946年,奥斯维辛殉难者博物馆成立,它向世人昭示着纳粹战争的滔天罪行。一个独特的纪念碑耸立在博物馆内,陈列在馆内的有绞死集中营头目赫斯的绞架以及法西斯溃逃时来不及运走的头发、用具、饰物等遗物,无一不让人触目惊心。

华沙历史地区

位于波兰首都华沙市的华沙历史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古迹。建于13世纪的波兰古城从1596年开始成为波兰的首都。这里有许多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其中有被称作“波兰民族文化纪念碑”的著名的华沙皇宫城堡,此外,还有象征波兰民族复兴的华沙第一座美人鱼铜像。1980年,华沙历史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波兰首都华沙,在1655~1657年瑞典战争时,遭到严重破坏,之后欧洲列强又多次入侵并对其进行瓜分。1918年波兰复国后,华沙再次成为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华沙邋到了毁灭性破坏,城内的建筑物有85%以上被炸毁。1945年华沙解放后,按原样重建,保持了中世纪的风貌。

华沙的旧城位于维斯瓦河西岸,周围环绕的由红砖砌成的内墙和外墙分别建于13世纪和14世纪,它的四面高耸着古式城堡。中世纪巍峨壮观的红色尖顶建筑群都集中在这里。

克拉辛斯基宫是一座巴洛克式建筑,是华沙最美丽的建筑,瓦津基宫体现了波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同时,圣十字教堂、罗马教堂、圣约翰教堂、俄罗斯教堂等建筑也都很有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波兰伟大作曲家肖邦的心脏就安放于圣十字教堂。

高耸的纪念碑、雕像或铸像在市内随处可见。其中的维斯瓦河畔的美人鱼青铜雕像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齐格蒙特.瓦萨三世纪念柱坐落在华沙古城的城堡广场上,与美人鱼雕像一起构成华沙城的标志。

作曲家肖邦的铜像建在瓦津基公园,在巨大的喷泉旁,格外富有诗意。其中,肖邦庄严地坐在一棵暴风雨中的大树旁边,刚刚离开钢琴的右手高高举起,像是在侧耳倾听。

扎莫希奇的老街

位于波兰南部扎莫希奇城的扎莫希奇老街,距波兰首都华沙东南约220千米。这里的街道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建筑带有浓厚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色彩。创立于1595年的扎莫希奇大学,其建筑风格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后来它成为了当地的文化中心。1992年,扎莫希奇的老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扎莫希奇始建于1582年。后来又多次扩建和改建,城市规模得以不断扩大。扎莫希奇分东、西两个区,东区是平民居住地和商业区,西区住的则都是贵族。1620年,扎莫希奇的犹太人在此修建了犹太教堂。1600年,扎莫希奇的广场与带有钟塔的市政府一并建成。塔顶呈八角形,1770年前后被改成圆顶,属巴洛克风格。

扎莫希奇城建有七座堡垒和四扇城门,该城戒备森严,外敌很难入侵。

中世纪城市托伦

波兰著名的历史古城——中世纪城市托伦,位于威斯托拉城的东部。它始建于中世纪早期,该城最初呈长方形,城内有很多条宽十多米的街道。该城的建筑风格独特,特别是市政厅,它融合了文艺复兴和哥特式风格,既加强了时代性,又保留了历史原貌。此外,托伦也是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故乡,因此又有“哥白尼城”之称。1997年,中世纪城市托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托伦城的市政建设具有欧洲中世纪城市建筑的风格。市政广场中间的商铺和布坊,建造于1259年。1274~1279年期间,塔楼、面包房、市政大厅和法庭相继在这里落成,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处于这一阶段的所有的建筑物是各自独立的。1603年,市政厅得到彻底翻新,并于1703年毁于战火,直到1737年才得以恢复原貌。

在城内的中世纪建筑中,以13世纪的圣约翰教堂、14世纪的圣詹姆士教堂最为有名,其中圣约翰教堂中悬挂着波兰最大的钟。

在这里,哥白尼的塑像和天文纪念碑随处可见。

十九、葡萄牙

亚速尔群岛的安拉.多.埃罗依斯莫市区

隶属于葡萄牙的亚速尔群岛的安拉.多埃罗依斯莫市区,位于亚速尔群岛的特尔赛拉岛的南部。它散布于大西洋中,是连接美洲、欧洲、非洲西海岸的重要航海通道,正因如此,造就了安拉这样一座城市。它以其地理上的优越条件成为群岛的宗教圣地和政治中心。1983年,亚速尔群岛的安拉.多.埃罗依斯莫市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亚速尔群岛是一些露出海面的山峰,它们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这里地震频繁,故有很多火山锥、火山口湖、热泉、矿泉、泥泉、间歇泉和火山喷烟孔等与火山、地震有关的自然地貌与景观。各岛上山势陡峭,峰峦壮美,而相比之下平川则绿野如毯,繁花似锦,再加上烟波浩瀚的洋面、幽深的港湾,形成一幅美不胜收的风景画。

葡萄牙人于1450年最先在安拉兴建城市。1498年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航线,位于航线上的安拉是一个天然良港,从此声名远扬。1534年,国王乔安三世下令在安拉设立城市,在这之后安拉成为群岛中的重要都市之一。

16世纪末葡萄牙人又在安拉建造了圣塞巴斯蒂安要塞。西班牙人也不甘落后,于1580~1640年修建了圣腓力要塞。岛上还有建于17世纪的圣龚塞罗教堂,它用彩砖装饰,木制的穹隆吊顶呈半圆形,别具特色。

里斯本的赫罗尼莫斯修道院和贝伦塔

里斯本的赫罗尼莫斯修道院和贝伦塔,位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西南的一个地区。为了表示对祖先的敬意,当地人修筑了赫罗尼莫斯修道院,院中有后期哥特式风格的雕像,堪称杰作。此外,该城还建有为纪念开辟好望角航线的瓦斯科达伽马的丰功伟绩的灯塔,即为如今闻名于世的贝伦塔。1983年,里斯本的赫罗尼莫斯修道院和贝伦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517年,赫罗尼莫斯修道院破土动工,采用石灰岩结构来修筑,墙壁被装饰成一个天然的舞台布景。位于修道院中央的圣玛利亚教堂南门廊柱上有24尊巨型圣人像。修道院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典型的流行于16世纪初期的曼努埃尔式建筑。此外,院内有一块墓地,用于埋葬葡萄牙的名人。

建于1515年的贝伦塔耸立在特茹河畔,它实际是一座灯塔。塔身由石灰岩石块搭建而成,高35米,是葡萄牙独特的曼努埃尔式建筑。整个塔身雕刻着网、绳索等与海和船有关的图案,而“成功圣母像”则屹立中庭。与整体风格略有不同的是,塔身胸墙上的窗花风格属于伊斯兰风格,而那螺旋形的小尖塔明显是受印度建筑风格影响的结果。

巴塔利亚修道院

坐落在葡萄牙莱里亚行政区内的巴塔利亚修道院,与南面的首都里斯本相距约120千米。它始建于15世纪初。修道院内的建筑风格大胆夸张,举世罕见。此外,该修道院同时以“未完成的礼拜堂”和“创立者礼拜堂”而闻名于世。1983年,巴塔利亚修道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修道院内有很多古建筑,最出众的是教堂的门柱上雕刻着许多雕像,不但有100尊天使,还有预言者、圣人、教皇和国王等。教堂内部空间很大,高32.5米、长7.9米,西边竖立的高大窗户带有火焰状曲线窗格。建筑师阿尔丰沙·多敏凯斯是该修道院的第一位设计者,长廊的底座、南部的正面、长老会馆、“王之回廊”和集会厅都是出于他之手。“王之回廊”宽50米、长55米,是欧洲最精美的回廊之一。集会厅构思大胆,完全悬空而建,整个建筑中找不到一根支柱。

教堂最先由多敏凯斯主持建造,由其后继者达比.乌盖特修建完成。“未完成的礼拜堂”和“创立者礼拜堂”也是由达比‘乌盖特主持兴建。“创立者礼拜堂”采用了星状屋顶,构思巧妙。此外,阿庇斯王朝的创始人乔安一世和王妃的石棺就安放在这里面。“未完成的礼拜堂”独具匠心,采用了八角形的装饰图案。国王杜尔泰一世打算把它建成自己的陵墓,但工程还未竣工他就去世了,所以命名为“未完成的礼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