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14119700000038

第38章 欧洲(10)

建于11~12世纪的比萨大教堂,分为5个殿。半圆形的正殿上面覆盖的穹顶呈橄榄状。18根大理石柱作为教堂的支撑,正殿正面有3扇大铜门,还有4层凉廊。教堂的小窗户采光不好,因此内部比较阴暗。教堂内保存有精美的油画、木雕等艺术品。

1174年开始修建,直到1350年才完工的比萨斜塔实际上是比萨大教堂的一座钟楼,外观呈圆柱形,共有8层。54.5米高的塔身墙壁底部厚约4米,顶部厚2米多,从下而上,共有213个拱形券门,底层有15根圆柱,中间6层各31根圆柱,顶层则有12根圆柱,它们共同构成这数量众多的券门。斜塔全部用大理石建成,总重1.42万吨。造形_占拙而又秀巧,称得上罗马式建筑的典范。顶层为钟塔,塔有294级螺旋状楼梯,站在塔顶眺望,比萨城全景就可以尽收眼底。

由于地基较浅,土质松软,当第三层完工时,塔身就开始倾斜,工程被迫停止。94年后,施工得以继续,因为这次人们采取了一系列防倾斜的措施。但全塔建成后,塔顶中心点仍偏离垂线2.1米。600多年来,塔身倾斜越来越严重,顶端中心偏离垂线5.2米,但1972年10月的一次大地震竟然未令此塔倾倒。这种“斜而不倒”的现象,使比萨斜塔从此名声更盛。

马特拉的石窟民居

马特拉的石窟民居,位于意大利巴西利卡塔省境内,依山取势,沿马特拉高地的斜坡修建而成。石窟民居作为一种特殊的居民建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现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马特拉的石窟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马特拉城建立在格拉维纳峡谷西岸山岩上。教堂、工厂和小村庄散布在马特拉高地上,一条条道路和石阶连接到居民区。人们在斜坡上挖出一排石窟,石窟的屋顶有一条可以通往更高处石窟的通道。石窟民居构造简洁实用,居住者多为农民。

从公元8~13世纪,人们在几座石窟里修建了教堂,教堂的墙壁装饰着拜占廷式的壁画。

维琴察及威尼托的帕拉蒂奥式建筑村落

维琴察及威尼托的帕拉蒂奥式建筑村落,位于意大利的北部地区。该村落得名于著名建筑大师帕拉蒂奥,也是这位大师最得意的建筑作品之一。维琴察及威尼托的帕拉蒂奥式建筑村落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文艺复兴时,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帕拉蒂奥创造了一个建筑村落,并以其名字为之命名。

帕拉蒂奥十分推崇古罗马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物的布局对称及比例和谐,在1508~1580年之间,他的建筑风格很流行,别墅建筑受其影响很大。建于1549年的长方形大教堂,以及基亚里卡蒂宫、奥林皮科剧场、罗通达别墅等,都是帕拉蒂奥风格的建筑。

锡耶纳历史地区

著名的锡耶纳历史地区,处于意大利中部地区。该历史地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中世纪城市之一。置身其中,古老的中世纪仿佛又重现眼前。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保护这座古城,把锡耶纳历史地区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世纪时,锡耶纳是欧洲的著名城市。整个城市的设计核心是中心广场,广场的布局巧妙地结合了周围的风景,从而显得自然和谐。

由于受到当地居民的保护,几个世纪以来这个城市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风貌,时至今日,城市的格局仍然保持着中世纪的样子。

那不勒斯历史地区

那不勒斯,又叫“那波里”,意为“新城”,位于那不勒斯湾北岸,风景优美,气候宜人。那不勒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历史上曾受多国统治。城市中保存着许多研究价值极高的建筑遗址,透过这些遗址几乎可以看到历史的再现。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那不勒斯历史地区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那不勒斯城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公元前327年,罗马统治者把这里作为休养地。罗马帝国灭亡后,哥特人、伦巴底人和拜占廷人相继统治过那不勒斯。公元8~12世纪,这里又成为公爵领地,改称那不勒斯王国是在1282年。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朱塞佩.加里波第于1860年打败波旁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弗西斯二世后,那不勒斯便进入了意大利王国的版图。

埃格堡最早是由诺曼人在12世纪修建的,呈椭圆形,屹立在港口的岩石小岛之上,1274年得到了重建。新堡建于13世纪,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凯旋门,从这里可以俯视城市的港口。

城内的300多座装饰华丽的教堂珍藏着许多文物,给城市又多添了几分魅力。圣克拉拉教堂曾经是皇家教堂,其钟塔是在16世纪时完工的。建于14世纪的圣亚努阿留斯大教堂里面,有一个小礼拜堂,供奉着那不勒斯城的保护神圣亚努阿留斯。

克雷斯皮.达达工业城市

克雷斯皮.达达工业城市坐落在意大利距米兰东北30千米处。工业革命时期,这里是意大利工业发展迅速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它带动了意大利全国工业发展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工业家克里斯托夫.贝尼奥.克雷斯皮父子功不可没。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克雷斯皮达达这座工业城市列人了《世界遗产名录》。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19世纪,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国都先后进入并完成了工业革命。1870年,意大利实现了统一,进行大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

同时,意大利的人口急剧增长,影响了工业生产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虽然有约1100万的意大利人移居国外,但意大利本土还是净增了1500万人口,当时的总人口达3400万人。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能满足庞大人口的生活需要。这期间,意大利重工业的发展十分艰难,但因为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传统工业尤其是纺织工业已经实现了大工业生产。

提起意大利纺织工业的振兴,不能不说到克里斯托夫.贝尼奥克雷斯皮。1875年,他在贝加莫和米兰之间购买了一平方千米的丘陵地带。在当地原有的纺织工业基础上兴建了具有中世纪风格的纺织厂。为了改善职工生活,1878年,他兴建了职工集体宿舍,结果大大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1889年,克雷斯皮把工厂交给他的儿子管理。这位年轻的企业家更有干劲,不仅及时扩大了工厂规模,还为职工建造了一批带院子的独立小型居室,职工家属区逐渐发展成为一条街。以这条街为中心,小克雷斯皮相继兴建了教堂、学校、药店、医院,还设立了银行、管理局,并增设了体育和文化设施,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

蒙特堡

蒙特堡耸立在意大利的巴里,整座建筑因其独特的色彩效果和外形而享誉全球,除此之外蒙特堡还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极具特色。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蒙特堡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蒙特堡在1240年左右开始兴建,主要以黄褐色的砂岩为建筑材料,整座建筑看上去像一顶黄金铸成的王冠,因此被誉为“高地上的金王冠”。据说腓特烈二世曾亲自参与了城堡的设计。

蒙特堡的平面形状为八角形,每个角上又有一座八角形的小塔。城堡内部一层和二层都各有8问房屋,屋顶为用圆柱支撑的穹隆吊顶。比较而言,一层的房间显得阴暗而沉闷,而二层的房间则更加明亮舒适,这主要是由穹隆吊顶的架设方式和窗户采光方式的不同而造成的。

与其他中世纪城堡不同,蒙特堡没有建造外壁、开挖壕沟,甚至连驻扎军队的马棚也没有。

文艺复兴时期的都市费拉拉

意大利的费拉拉,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大都市。城中保存着很多有名的建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这些作品堪称精品,对于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是意大利人交给世人的一份珍贵的遗产。1995年,文艺复兴时期的都市费拉拉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人共同拥有的财产。

由于费拉拉紧靠意大利最长的河流——波河,它的航运事业曾经一度繁荣。1386~1451年,该城的埃斯泰家族先后三次大兴土木,兴建了埃斯泰城堡,又填平了波河故道,把河中的桑坦托尼奥岛和陆地连接起来。通畅的大道贯穿了城堡以北的广大地区。一个欧洲最早的现代都市费拉拉便由此诞生了。

建于1135年的圣乔治大教堂,正面被两根粗角柱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各有一个人口,顶部并立着三个三角形。教堂的大理石钟楼是在1441~1596年修建的。

始建于1385年的埃斯泰城堡外观呈四角形,四座巨大的塔楼屹立在城堡四角。城外壕沟环绕,整个城堡的建造耗时200年。作为中世纪未期一座重要的城堡,埃斯泰城堡在意大利要塞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建于1385年的斯基法诺亚宫是埃斯泰公爵用来举办宴会和娱乐的场所,宫内装饰得异常华丽。二楼大客厅里的四面墙壁绘有从1~12月的“月历图”。

阿尔贝罗贝洛的石顶圆屋

文化遗产阿尔贝罗贝洛的石顶圆屋,位于意大利的巴里。这里因拥有众多构造奇特的被当地人称为“托鲁利”的石顶圆屋而闻名于世。据说,这样的房屋是当地人为了逃避税收而建筑的。一旦官吏来收税,村民便躲到屋顶,表示此屋无人居住。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尔贝罗贝洛的石顶圆屋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阿尔贝罗贝洛的小城一带有许多造型奇特的房屋。这些房屋的屋顶是用灰色的扁平石块堆成的高高的圆锥形,白色墙壁是用石灰粉刷的。每户人家都拥有几间这样的房屋,而且屋顶的造型都一样。当地人称这样的建筑为“托鲁利”。在阿尔贝罗贝洛小城中,这样的“托鲁利”大约有1000个,多见于老城区和阿亚.皮科拉地区。

“托鲁利”的墙壁有里外两层,中间用泥沙填塞。一般用石灰将外层墙壁涂成白色,圆锥形屋顶用厚6厘米左右的扁平石块堆砌而成,屋顶不刷涂料,部分地方已变黑或长出青苔。“托鲁利”的烟囱和地板都是石制的,房屋和房屋之间紧挨着,相连的地方都开着一道门,门上挂着帘子。

皮恩扎历史地区

皮恩扎历史地区位于意大利中部的锡耶纳。这是教皇庇护二世出生的地方,原名“科尔西尼亚诺”;为了表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教皇庇护二世将其改名为“皮恩扎”,并对城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工程,在城中建造了很多风格各异的教堂、广场、王宫等建筑。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皮恩扎历史地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皮恩扎新城的中心是罗塞利诺大街,庇护二世广场周围集中了城中的主要建筑。其中,昂曼纳提宫、博尔吉亚宫、贡扎加宫和朱夫洛瓦宫是1463年增建的。

建在山丘上的庇护二世广场处在城市的中心部位。广场用带花纹的石块铺成,在石块周围镶着石灰岩花边。广场一侧的大教堂采用等高式结构,是典型的德国哥特式教堂,教堂正面人口又带有文艺复兴时的风格。庇护二世广场北侧是用皮恩扎特产的红砖建成的市政机关楼,整个建筑具有托斯卡纳风格。带炮眼的塔楼耸立在大楼正上方,显得格外显眼。庇护二世广场西侧是皮科洛里宫,它是以佛罗伦萨卢契雷宫为原型建造的。宫殿内有三层列柱廊,面向花园的一侧装饰着花岗岩和石灰岩。

卡塞塔的18世纪王宫

卡塞塔的1 8世纪王宫,位于意大利中部,距首都罗马约250千米。这座王宫作为建筑中的精品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遗产名录》。

18世纪中叶,卡罗博波尼为了与马德里和凡尔赛的王宫相竞争,在卡塞塔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王宫。这座王宫规模宏大,包括公园、花园、猎人小屋、天然林区以及制造丝绸的工业机构等。王宫的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同时又巧妙地融合了当地的自然景观。

萨伏依王宫

坐落在意大利都灵境内的萨伏依王宫是一座体现了极高的建筑技艺的王宫,它因由萨伏依公爵建造而得名。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萨伏依王宫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进行保护。

都灵是一座位于意大利波河上游的古城,是历史上的战略要地。从14~19世纪初,都灵一直处于法国统治者和萨伏依家族的争夺之下。1562年,萨伏依公爵迁都这里,并对该城进行了扩建。他的后继者将既定的建筑计划执行了下去,修建了宏大的王宫,其规模从都灵城区一直延伸到乡村。王宫的设计和装修都是由当时的艺术家和建筑师完成的,因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庞贝、埃尔科拉诺.托雷安农济亚塔考古地区

庞贝、埃尔科拉诺、托雷安农济亚塔考古地区,位于意大利东南部,著名的维苏威火山也位于此地。庞贝古城与埃尔科拉诺都在维苏威火山附近,也正是这座火山使这两座城市遭受了灭顶之灾。经过艰苦的挖掘,如今这两座城市已基本再现了原来的风貌。而在托雷安农济亚塔,最有名的是它的壁画遗址。1997年,这一考古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