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14116800000027

第27章 有意趣孩子才乐学(8)

这时,朋友告诉我说,老师说孩子的作文写得一点也没有“意义”,打游戏是玩耍而不是“有意义”的事,还告诉孩子以后不要玩电脑游戏。朋友在旁边指给我看后面的一篇,老师说让孩子重新写,你看,这就是在老师要求下重写的作文。在修改过的文章中“暑假里最有意义的事”完全变了:他在和哥哥一起去商店的路上时,看见一个大爷拿着很多东西,他们就帮大爷拎着,还把大爷送到家里。孩子觉得这是他暑假最有“意义”的事。这篇文章的字数不多,前后叙事粗糙,很明显就是在编造。可是老师给出的成绩是七十二分。

朋友告诉我,这一篇作文是儿子编出来的,因为孩子实在想不出该写什么。因为孩子暑假,基本上没有干过什么事情,玩了几天就开始上课外辅导班,只好编了件“意义事”。

我当时的心情很压抑,仿佛看到有人用锤子蛮横地砸一颗浑圆晶莹的珍珠,然后捡起一块石子告诉孩子,这是珍珠。我没有办法和那位语文老师去争辩,只是告诉朋友,以后多鼓励孩子,也希望朋友能在家庭教育中弥补孩子的损失,也祝愿孩子以后遇到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那对他的意义将是非同小可的。

国内一位教育学专家在给一所小学教师作报告时,讲到一件自己经历的事:小时候母亲带他到杭州,他第一次看到火车,觉得非常惊奇,回来兴冲冲地写了篇作文,其中有句子说“火车像蛇一样爬行”——多么形象,那是一个孩子眼中真实的感受——却被老师批评说比喻不当。这很挫伤他,好长时间不再喜欢写作文。直到另一位老师出现,情况才出现转变。这位老师偶然间看到他的一首诗,大加赞赏,还在全班同学前念了,并推荐给一个刊物发表。这件事给了他自信,重新激起他对语文课和写作文的兴趣。学者的童年也有这样的脆弱,可见所有孩子都需要正确教育的呵护。假如这位专家遇到的后一位老师也和前一位一样,也许我国当代的教育界就少了一位学术领军人物。

世上最可怕的两件事是“庸医司性命,俗子议文章”。“庸医”能要人的命,“俗子”却能扼杀人的激情和创造力。

我接触的很多孩子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很害怕写作文,在这种“害怕”之下,也就根本不敢写,不会写。家长发牢骚,老师们批评。除了牢骚和批评,有多少人能从作文教学本身来反思一下,从教师或家长的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呢?

有个上小学二年级的男孩,他父母工作很忙,家里请了保姆。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作文题目《我帮妈妈干家务》,要求孩子们回家后先帮妈妈干一些家务,然后把干家务的体验写出来。一家人吃完饭,小男孩说要做家务,妈妈说,那就把自己的碗洗了吧。小男孩很认真地去厨房洗碗,还把自己的房间收拾了一遍。后来男孩要去拖地,妈妈就说,有保姆干,你不用干了,写作业去吧。

小男孩在作文中写道:吃完饭,我洗了自己的碗,收拾了自己的房间。通过干家务,觉得做家务活很累且没意思。平时爸爸妈妈让我好好学习,怕我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好工作,我一直对妈妈的话不在意。现在通过干家务,觉得应该好好学习了,担心长大后找不到工作,就得去给别人当劳力、做搬运工。

小男孩的作文算不上多么优秀的作品,孩子刚刚写作,写的全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可这篇作文受到老师的批评,说思想内容有问题,一点也不“高尚”,不应该这样瞧不起其他人,让孩子重写。可是小男孩发愁了,不知道什么是“高尚”,也不知道怎么去写。妈妈就说:“作文应该虚构,你应该写出自己干了很多,洗了碗、拖了地、还洗了衣服。最后体会出妈妈每天做家务很辛苦,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答养育你的爸爸妈妈。”小男孩说:“我就洗了一个碗啊,我不会洗衣服。妈妈也从来不干家务,做饭、洗衣服都是阿姨干的啊。

妈妈每天回家就是看电视,一点也不辛苦啊。”妈妈又接着说:“你难道不会编吗?就说家里的活全是妈妈干的,不要写咱家有保姆,老师又不会调查,就是写写作文,写作文要有想象力的。”

这位妈妈也许不知道,写作中的虚构与虚假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它实质上是有想象力与缺乏想象力的区别。基于真情实感的虚构,是具有想象力的美的东西;虚假的文字只是缺少真情实感和想象力的勉强之作,不会有美在其中。教师和妈妈的话表面上看来都没错,但她们不知道“真实”的价值才是最宝贵的,曲解了写作中的“想象”和“虚构”,这实际上是在教孩子说假话。

虽然主观用意都是想让孩子写出好作文,却不知道她们对孩子的指点,正是破坏着写作文中需要用到的一个最大的“技巧”——“说真话”!

让孩子找到真诀窍

有的妈妈问我,孩子的写作有没有技巧啊?我的回答是:“说真话”就是写作的最大技巧。理由很简单,但却总被人忽视。“说真话”一是可以让人产生写作的兴趣,二是让人在生活中发现写作的内容。写作激情源于表达的愿望,写真话才清楚自己想表达什么,才有可表达的内容,才能带来表达的满足感。没有人愿意为说假话去写作,无论日常生活还是写作,说假话总比说真话更费力气,难度更大;并且虚假的东西仅仅带来需求上的满足,不能带来美的愉悦。

我在不少孩子身上发现,如果他们在写作训练中总不能说自己想说的真话、实话,总是被要求写一些虚假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并不存在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思维在这些“假话”中被搞乱了,他们的感情也发生了“虚假”;渐渐地,自己在以后的写作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感觉和判断力,也失去了寻找生活素材的能力。这些孩子经常盯着作文题目发呆,无从下笔。脑海里不由自主地绕过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放弃自己最真实的情绪和体验,力不从心地搜罗一些俗不可耐的素材,抒写一些自己既没有感觉,又不能把握的“积极”的文字。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都有这样的通病:在写作文时没什么可写的,找不到素材和观点,拼了命去凑字数。

如此拼凑出来的作文可能符合老师的“规定”了,可是这样的作文背后显现出来的又是什么呢?不愉快的、做作的写作让孩子们感到为难,感到厌倦,写作的热情和信心被破坏了。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孩子讨厌写作文。

我有幸听过几个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发现花样不少。老师一上作文课就会告诉学生很多“写作技巧”,说记住这些“技巧”,作文就没有问题。

但那些模式、套路都属于“小技”的范畴,最大的技巧“说真话”却总是被忽略,甚至被人为地毁坏着。当一个人干一件事时,如果没有“大技”只有“小技”,他是既干不好也干不出兴趣的。而失去了“大技”,其实连“小技”也难以获得。

也有个别的语文教师在讲“作文技法”时都会讲到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可这些教师在学生的实际写作中很少鼓励学生说真话。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媒体的“道德说教”意识仍强有力地充斥着孩子。一个孩子刚刚学会说话、刚刚开始要表达自己快乐的一天时,周围的人们就急于让他学会说“主流话语”,从不敢给他留下自我思考和自我表达的空隙。教师对作文的指点和评判,使学生们对于说真话心存顾虑,他们被训练得面对作文本时,内心一片虚情假意,到哪里去寻找真情实感呢?

不可否认,对孩子们是需要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每所学校、每位教师、每个家长都有自己应负有的责任。中小学生的作文训练也如此。但是,孩子的作文训练首先应该学会真实表达、自由表达,然后才谈得上“文字水平”与“思想水平”的问题。教师和家长把孩子引向虚假的表达,既不能让他们写出好的作文,也达不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文以载道”是说文章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品德情操,即使小学生的作文也是如此。当孩子把真实表达改变为矫情表达,他就开始去说言不由衷的话;当孩子把自由表达拘束在大人提出的框框里,他的内心就开始生长出奴性思想;当他为作文成绩而曲意逢迎时,他就在磨灭个性,滑入功利和平庸……这些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建设又何尝不是破坏性的呢?

好作文需要“说真话”

去年,我到某县的一所小学四年级做为期半年的语文教学研究。每次作文课后,我都会和这个班的语文老师一起看学生的作文。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我的妈妈》。第二天晚上,我和老师一起看作文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班上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的“妈妈”都长得一模一样,“高高的个子、白净的脸上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最有趣的是,这些“妈妈们”的“左耳朵边上有颗黑痣”。这些孩子怎么会有一样的“妈妈”?后来我找到几个孩子问了原因才知道,他们的作文都是从网上找的,有几个孩子的作文还是孩子的家长帮着在网上查找的。自己的“妈妈”还要从网上找吗?这些孩子的写作为什么要“欺骗”?

文学家鲁迅曾说过,流氓就是没有自己固定的见解,今天可以这样,明天可以那样,毫无操持可言。对孩子从小进行了流氓语言训练,慢慢就会养育出一个真正的流氓。

我还看到这样的一篇作文,有个男孩说自己从小失去了父母,每天和奶奶生活,奶奶年纪很大了,奶奶每天都要为他去捡垃圾,他心里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要报答奶奶。我了解情况后,才知道,这个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是商人,家里很有钱,可是孩子的父母每天只知道赚钱,都不回家,孩子和奶奶生活。可是孩子在作文中,却要说自己是个“失去父母的孩子”,这个孩子在作文中敢这样不说“真话”。

这些“不说真话”现象的存在,也就说明背后肯定有原因!和老师有关?还是和家长有关?

正常的写作其实是个自我思考的过程,所以也是个在思想上自我成长的过程。一个孩子面对一个命题能进行独特的思考,他的思考是自由而诚实的,他就会找到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他心里就会有很多想说的话,不用为了凑字数或者应付老师的要求而写些空洞无物的话,动笔时就不会发愁。如果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并没有使他堕落的因素,他绝不会因为在作文中可以自由表达而变得思想不健康。而思想的成熟自然可以带来写作上的得体。

国内的很多语言学者认为,对学生说与写能力的训练,首先还是要培育一个态度,即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思想与情感。有位学者批评现实教育中“老八股”、“党八股”的做法依然猖獗,并且合流,渗透到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从孩子的幼儿时期一直毒害他们的青年时期,这会后患无穷。他认为这不只是文风问题,更是一个人的素质和国民的精神、道德状态问题。钱教授忧心忡忡地指出,如果学生在写作中胡编乱造,说违心话,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了一种不良习惯,心灵也就被扭曲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很重视学生的真实感情,他认为,当教师要求儿童说出自己的思想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保持审慎而细心的态度,还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去教学生寻找一些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

家长和教师一定要清楚,在写作中“说真话”开始是意识问题,到最后就变成了习惯和能力问题。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一些虚假训练包围,那么他就可能丧失了说真话的习惯和能力,不是他不想说,是他已经不会说了。要恢复这种能力,也需要下很大的功夫。作家毕飞宇先生说,写作中的技术仪仅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要有勇气。写作中说真话的勇气,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越容易培养,耽搁了,也许一辈子也找不回来了。

由此看来,当我们在为孩子苦苦寻找“写作技巧”时,其实技巧是多么简单——写作时请首先记住“说真话”。给孩子灌输这一点,它的意义超越了写作本身。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

不急功近利,自然会妙笔生花

家长不重视儿童阅读是早期教育中最糟糕的行为之一。让孩子背诵他人华丽的句子来提高写作水平,其实是让孩子在绕远路。缺少课外阅读,仅在语文书里和作文课上,孩子的写作水平不会提高。从小阅读丰富的孩子,是真正赢在起跑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