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可能永远只面对一个交谈者,他今后的生活将是面对整个社会群体,因此,学习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礼仪习惯十分必要。
4.作客与聚会中的礼仪
“尊敬之心,礼也。”(孟子)“仪”,则指形式、规范。崇礼重礼,古今中外皆然。当今社会是高度开放的社会,也是高度协作化的社会。任何单一的个体都必须与其他的个体或群体交往、合作。任何不礼貌和不文明的行为不仅使人生厌、遭人唾弃,无助于建立健康有序、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还必将“严重危害当今社会各阶层的合作与团结”。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先生在给他儿子傅聪的一封信中这样写着:
“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孩子必须遵循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规范。
过年了,父母带着东东到叔叔家拜年。叔叔和婶婶非常喜欢东东,拿出很多零食招待他,还把小表弟的玩具火车拿出来让东东玩。而东东先是埋头吃零食,而后又独自“霸占”着玩具火车,不仅不谢谢叔叔婶婶,甚至不让小表弟一起玩玩具。
现在的家庭往往只有一个孩子,所有的东西理所当然归孩子一人独有,什么都是自己的。似乎他不需要与别人分享什么,从一出生就已经习惯了独占。在孩子眼里,别人拿给他吃的玩的都是天经地义,不需要感谢和谦让。父母也认为给孩子做一切事情都是应该的,不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心。这样的孩子,在将来的社会中,谁愿意与他合作事业分享成功呢?
有时候孩子诚心诚意请父母分享,比如请妈妈吃一块蛋糕,但是妈妈却不肯接受,谢绝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与他人分享的意识。所以,首先父母不用拒绝孩子的心意,他愿意把自己碗里的糕点分给你吃,你就接受吧。
如果你碗里也有一种糕点,也请孩子吃一个,本来一个人独占的时候只能吃到一种味道,但是如果两个人能分享各自碗里的糕点,那么每个人就能吃到两种味道了。在几个孩子一起游戏的时候,也可以要求孩子们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该等候的等候、该轮流的轮流,引导他与人分享的话,可以对他说:“等电视里的这首歌放完后就轮到你玩,好吗?”给他一点时间,别太担心,孩子们总有一天会学会分享,只是现在你还需要耐心地给他们当当裁判。因为一个自私任性的孩子不会被同伴接受,要赢得大家的喜爱,就必须懂得分享与自控。
父母带孩子出席聚会,孩子会接触到许多熟悉的、陌生的叔叔、阿姨。见面前,父母一定要先告诉孩子“待会儿会见到什么人”、“要如何称呼”,以及“该说什么”,让他有心理准备,甚至可先练习一下。见了面,要给孩子留时间,而不是大人忙着说话,突然间,发现孩子还没和对方打招呼,就急着催孩子,结果愈催愈糟。家长应该做的是鼓励他把先前练习过的说出来,如果真是害羞,一时怯场,让孩子点点头,笑一下也可以。回家后,则要极力赞赏孩子今天所做的事。例如,“你今天和张阿姨打招呼了,做得很好。”其实孩子都很精明,当他发现‘‘嘴甜”可让大家都开心,又可得到奖赏时,他会很乐意去做这件事。
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地在社会行走,就必须让孩子懂得并遵守社交规则——“分享”、“轮流”、“等候”与“合作”。
“分享”能够帮助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交圈,能够带给孩子一颗充满爱心的健康心灵;“轮流”与“等候”是磨炼孩子耐心、雕塑孩子个性的两把利剑,它能够使孩子更深刻地理解“规则”的含义,明白世界不是为他一个人而转的,必须遵循秩序,按照先后“轮流”、“等候”;“合作”更是社交中一条乍常重要的规则,从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孩子明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结交更多的朋友。
5.教孩子学打祝福电话
教孩子打电话很容易,多数孩子喜欢玩这个“成人玩具”。
接听电话是透视一个家庭是否具有礼仪的窗口,所以,父母可以借助这一载体,适时地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
逢年过节,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送声祝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新习俗。父母可以让孩子也参与进来,锻炼他的社交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又生活在城市的“石头森林”里,很少懂得与父辈祖辈们进行浓厚的亲情沟通。久而久之,他在与人交往中,会逐渐变得冷漠、自私。让孩子学着给亲人打电话送祝福,可以让他体会到,亲人之间的关怀和呵护是如此的温暖和可贵。
张先生在美国工作,妻子和儿子随行,年迈的父母则留在了家乡。因为相隔太远,他经常打电话问候父母,每次,他都会叫5岁的儿子和爷爷奶奶说几句,小家伙接过电话,一本正经地问爷爷奶奶好,说想念爷爷奶奶,那样子真的很可爱,也可了慰长辈对儿孙的思念之情。
孩子打电话时,首先要使用恰当的称呼问候,这时,父母要教会孩子,面对长辈怎么称呼,可以事先用自家的电话“彩排”,反复几次,慢慢地,孩子就会熟悉这些称呼,等真正打电话称呼长辈时,自然就流畅了。不少父母担心孩子打电话会语无伦次,趁机“捣乱”,或者胆小、说话吞吞吐吐,因而拒绝让孩子碰电话。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除了亲戚,还可以给自己的老师打电话,慰问辛勤耕耘的恩师。如果当面不好开口,可以通过电话和老师交流在学习或者校园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通过让孩子打电话送祝福,可以让他知道,除了爸爸妈妈这些身边人外,还有很多人和自己熟悉亲近,教他积极与人交往接触。同时,亲朋好友们在接到孩子打来的祝福电话时,会感到无比惊喜,惊喜之余,还会对孩子的行为大加赞赏,而孩子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也就渐渐变得大胆、开朗、自信,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不过,父母在听电话时,孩子也常常因为好奇喜欢抢着听电话,这时,父母最好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如果不是有紧急的事情,可以让孩子尝试接听电话。
锻炼孩子的口才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要多说、多练。由于年龄尚小,孩子常常会“怯生”,遇到不熟悉的人,或者不吭一声,或者焦急、羞怯、说话结巴。这时,父母有意识让孩子打电话给亲朋好友,次数多了,孩子的口才自然得到锻炼。
以下9条基本礼仪要求,可供父母借鉴。
①孩子接电话的时候要学会说“你好”、“请问”、“请等一下”等礼貌用语。
②接电话时声音要放轻一些,不要在电话中大声嚷嚷。
③接电话时要有问有答,回答问题时要大方,不可以长时间不回应对方的问题,也不要在不知如何回答时,把电话一扔跑到别处去。
④大人打电话时,孩子不要在一旁插嘴或抢话筒。
⑤打电话时要先做自我介绍,并说明要找的人。
⑥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接电话。
⑦挂话筒时,要轻拿轻放。
⑧打完电话,要学会说“再见”,然后再挂机,不要只管自己讲完就挂电话。
⑨要注意打电话的时间,通话时间不可太长,也不要选择太早或太晚的时间打电话,以免影响别人休息。
训练孩子主动打电话,不同年龄的孩子要求不同。3岁以下孩子,只作简单要求:“我是小明,祝爷爷奶奶新年快乐!”、“我和爸爸妈妈祝福姑姑新年好!”3岁以上8岁以下的孩子,则让他转述:“姥姥姥爷,我代表爸爸妈妈问候您新年快乐!
祝福您新年健康、幸福!”祝辞可以因人而异,打电话之前训练好孩子,这样,孩子的表达能力就会逐渐增强。
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的气质,雄厚的知识积累,幽默风趣的性格,风度翩翩的仪态,当孩子具备了这一切的时候,还需要付出辛苦和努力,具备足够的经验和灵活运用技巧的能力,那么,有个好口才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