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三:充沛的感情让孩子忘记恐惧
①听听别人怎么说。
当众讲话,先对其他发表意见的人的讲话和听众的反应做一些了解,这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别人的意见正好是观众所抵触的,自己讲的时候就不要谈及;对听众喜爱的话题,可以多说一些。总之,通过搜集这些信息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自然也就不再恐惧。
②说话是一件伟大的事。
在孩子讲话之前,父母应该告诉他,听众听别人的演讲和与人交谈的时候,是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而非挖苦嘲讽演讲者;作为演讲者和交谈主体的时候,则肩负着传播知识和信息、让听众接受自己的见解的职责,这是伟大而光荣的一件事,要勇敢地、坦然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去做一件对人对己都有益的事,为什么要害怕呢?
③先感动自己。
不管演讲还是与人交流,用真情打动人、感染人,将自己融入语言情感之中,达到“忘我”,紧张和恐惧的心理自然可以得到舒缓。因此,在表达上要注意感情色彩,把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既有冷静的分析,又有热情的鼓动;喜怒哀乐,运用自如;爱憎分明,挥洒适度,在感染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逐渐进入放松的境界,这样一来,从容而谈自然不在话下。
方法四:学会自嘲,以不变应万变
自嘲在讲话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活跃气氛,化解尴尬,展现自信,利于沟通。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一种怕丢面子的心态,总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小心、谨慎,可结果却是恰恰相反,往往面子丢得更大。
法国有一位演说家贝纳克是个大胖子,每次上台演讲的时候,听众总会发出一阵令人信心大减的嘲笑声。但贝纳克却假装没听见,总是在演说开始的时候说:“我是个比别人亲切3倍的男人,每当我在车上给别人让座的时候,我的一个座位都可以坐下3个人。”
在这种轻松的自嘲中,我们体会到的,是贝纳克高度的自信心和演说才能。
所以,在口才训练的过程中,克服恐惧心理的一个“妙招”就是学会自我解嘲,学会不把自己当回事,在讲话的过程中放松心情,拿自己开“涮”。对于孩子来说,不仅要学会自嘲,掌握自嘲的分寸和火候才是关键,父母给孩子讲明白,自嘲并不意味着过分使用自己的缺点,以免“贻笑大方”,只是避重就轻地让听众忽视那些比较明显的缺点,将注意力集中于讲话的内容;相反地,还可以通过放大自己的优点吸引别人的注意。
方法五:父母对孩子要多鼓励与安慰父母的鼓励能够给予孩子勇往直前的胆量。在上台之前,父母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鼓励能够让孩子的情绪得到稳定,一句“相信自己”、“你能行”,一个满含慈爱和鼓舞的眼神,可以让孩子自信地站在众人面前,自信地克制出现问题时情绪的波动。
孩子的听众和交际对象绝大多数情况是父母、老师和同学。面对父母和老师的时候,即使演讲或者交谈出现问题,成年人也会给予孩子宽容和指导,然而孩子之间却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相反地,总会有一些孩子带头嘲笑和讽刺自己的小伙伴。在孩子登台之前,父母提醒孩子可能要面对某些“打击”,做好心理准备,经过一段时间,孩子自然慢慢学会泰然处之。
如果孩子的当众讲话不幸遭遇了失败,父母应该以及时的安慰来驱赶孩子心中的失败阴影,让孩子有勇气接受挑战,通过努力获得成功。针对自身的弱点不断地弥补,才能对下一次讲话充满信心。在不断的成功中积累自信,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孩子集中精力准备下一次演讲的时候,失败的记忆会慢慢被淡忘。
演说结束后,问问孩子对自己刚才的表现有什么感想。同时,父母从侧面给一些建议,让孩子领会到问题的关键,“哦,原来刚才我说话速度太快了。”“看来还需要把话题结构安排得更紧密一些。”而不是一味懊恼。孩子还需要听听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全方面地提高口才。
克服当众说话的恐惧,对于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极大的潜移默化功效。那些接受挑战的人,会发现自已口才一天天好起来,还会发现由于战胜当众说话的恐惧已使自己脱胎换骨,进入更丰富、更圆满的人生。
2.时刻准备着,随时打响“第一炮”
第一次讲话如果能取得成功,会让孩子受益终生。孩子长大以后,慢慢地会遇到许多当众讲话的场合,如干部竞选,课堂小演讲,班会发言等等。在这样的场合下,讲话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是夸夸其谈,博得喝彩?还是滔滔不绝,语言丰富?对孩子来说,光是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本身已经能让他手脚发抖,叫苦连天,还怎么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听众呢?因此,孩子第一次当众讲话,只要他能勇敢地走E讲台,说出心中最想表达的话语,哪怕只是三言两语,都是胜利地打响了口才的“第一炮”。
三年一班的许鹏学习成绩不错,但是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语文课上老师请他演讲或者朗诵,他无论如何都不肯走上讲台。
父母为此十分担心。
正好新的班主任孙老师是语文课的任课教师,一次家长会后,许鹏的母亲亲自向于老师诉说了自己的担忧,还将许鹏平时的兴趣爱好一一告诉了老师。
周五下午是学校的“主题班会日”,这一周的主题是请同学们谈谈自已从业余爱好中获得的乐趣。班会开始后,孩子们都积极地举手发言,而许鹏照例一语不发作壁上观。
“大家都知道,许鹏同学是一位航模制作的高手,相信他一定是因为从航模制作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才会爱上航模制作,下面我们欢迎许鹏同学给大家谈一谈他的感受。”在一位同学的发言结束后,孙老师不失时机地“邀请”许鹏上台。面对老师的“突然袭击”,许鹏直发呆。“我,我不行……”他嗫嚅着坐在座位上对老师说。“许鹏同学,勇敢一点,航模是你的爱好,相信你一定有话可说,对吗?”孙老师用慈爱的目光鼓舞着畏缩的许鹏。
过了足足5分钟,只见他慢慢地起身,迈着不太坚定的步子走上了讲台。同学们热情地鼓起了掌。
讲台上的许鹏显得非常紧张,面色通红,手足无措。一分钟后,他镇静了一些,声音颤抖地对同学们说:“从我5岁开始,爷爷就教我做航模。我觉得制作航模的时候自己的精神特别集中,还有……”他用手抓了抓后脑勺,“还有做航模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非常有耐心,而且仔细,比考试答试卷的时候还认真呢。
看到自己制作的成品,我就会觉得由衷地高兴。”说完这句话,他就逃也似的跑回了座位。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再看座位上的许鹏,脸红得像秋天的柿子。
孙老师拍了拍许鹏的肩膀,用十分坚定的语气告诉他:“你成功了,能够走上讲台,开口说话,就是最大的胜利,就是成功。”
许鹏的成功尽管起点不高,但是,它毕竟是成功。今天,他走上了讲台,说了两句话;明天,他可能进行一次完整的演讲;后天,他可能就会在这里口若悬河地讲述他自己的十分生动而有趣的故事;若干年后的今天,他很有可能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演说家。
父母帮孩子回想成长过程中无数个第一次,发现困难总是会伴随左右:第一次走路时的跌倒,第一次说话时的含混不清,第一次去幼儿园时候的哭闹不止。在孩子年纪更小的时候都能够克服的这些困难,现在又有什么好担心的?所以,在孩子第一次当众说话之前,随时做好充足的准备,获取成功并不难。
①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
孩子第一次当众讲话的时候,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题材入手,不仅有话可说,更有一种狂热的激情——让所有人都知道他为这项活动投入了多少心血、收获了多少快乐。孩子会因为这种激情而忘记羞怯,更不会恐惧。小孩子得了一件自己稀罕的“宝贝”,都想在别人面前炫耀一番。所以,如果是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孩子甚至会迫不及待地开口。比如前文中提到的许鹏,因为他热爱航模,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在这方面有话可讲,更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乐趣,因此才能有勇气走上讲台,开口讲话。
②刻意营造轻松的氛围,帮助孩子开口。
试想一下,如果台下的听众个个正襟危坐神色肃穆,周围安静得鸦雀无声,在这样的环境下走上讲台,双腿不打颤才怪!反之,如果大家坐姿轻松,神色和蔼,甚至有一些小小的议论声,这样活泼的氛围能够帮助孩子舒缓内心的紧张。即使孩子不能带给听众一次“完美的演讲”,至少也会让孩子感受到勇气带给自己的力量和喜悦。所以,当孩子讲话时如果周围的环境过于严肃,那么,先讲个自己在家里、学校里的小小趣事吧。微笑能够挂在听众嘴角边,也能够挂在孩子的脸上。
③不过分看中结果。
想一想,自己能站在这里自然地讲上几分钟,而且听众们的反应都还不错,间或还有一些笑声,已经是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何必非要赢个“满堂彩”才罢休?成败的思想包袱容易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第一次当众说话时,轻装上阵才容易发挥出自己最大的热情,才能够让孩子敢开口、讲好话。
况且,如果第一次过分成功,反成了日后的障碍。下一次说的时候,孩子会害怕不如上次发挥得好,本来平和的心态,会一下子紧张起来。
④亲友团“场下助阵”。
如果情况允许,父母和朋友不妨也参与进来,成立孩子专门的“粉丝团”,用自已的感情为孩子加油。《超级女声》里面的很多选手,正是靠着亲友等组成的“粉丝团”才一直努力坚持。不过,“粉丝”们也不要在场外指手画脚地教孩子怎样说,或者是提醒他们出现了什么问题,更要避免的是流露出焦急的神色,这样会使得孩子觉得自己讲得不好,因而更加紧张。
有了第一次,就能够有很多次;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加上辛勤的锻炼,孩子未来的口才之路将会变得更加平坦。
讽刺幽默大师萧伯纳的口才让每一个跟他接触过的人惴惴不安。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人见人“恨”的老家伙在他20岁的时候,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胆小鬼”。他胆小的本事绝对令人想象不到,当他初到伦敦时,别人请他去作客,他到了人家门口竟然徘徊不前,甚至鼓不起勇气按门铃。
一次,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学者辩论会。在会上他揣着一颗活蹦乱跳的心诚惶诚恐地站起身来,鼓足勇气做了平生第一次讲演。效果别提多差了——他一讲完,听众就争先恐后地回报他以花样迭出的讥笑。他觉得自己蠢极了,辛辛苦苦却当了大家的笑料。但是,他认为自己今天取得的最大胜利就是第一次演讲敢开口,而且坚持到了最后。他不但没有就此“沉沦”,相反,一种挑战自我的求胜欲望在他体内急速膨胀。
一到周末,他就积极找寻机会当众演讲。他丝毫不理会那些五花八门的眼光。每次演讲过后,他都要回到家中回味整个演讲过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这样,在公园、市场、码头、学校……挤满成千上万听众的演讲大厅抑或寥寥数人的地下室,到处都有他慷慨陈词的身影。理所当然,付出绝对有回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敢开口会让孩子发现当众讲话并没有那么可怕,只需要做好足够的准备,鼓起勇气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没有人天生就有口才,让孩子勇敢地开口,走出樊笼第一关,向着口才的成功终点昂首前进。
3.应对尴尬的五条小计
每个人都希望在社交中从容不迫,洒脱大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尴尬的场面,比如说了让人忌讳的话,或者是误会了他人的意思,自己不自在,别人也不自然,结果气氛凝滞。
出现了尴尬局面的时候,果若木鸡只能让气氛更加乏味,运用适当的方法、技巧,可以将尴尬化解掉。这里提供借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5种:
第一计:不动声色
尴尬常常是自己造成的。如果自己的尴尬引起了别人的注意,就会造成紧张的气氛,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自己的尴尬。对付这种尴尬局面的办法最好是不动声色,坦然处之。
第二计:诚实恳切
一般来说,误会很容易通过坦诚的沟通得以消除。比如孩子在无意间说出一件让朋友不悦的事情,向他坦言自己的无心之失,也会得到体谅。
第三计:打岔转移
孩子问别人一个问题,人家不愿意回答怎么办?不妨把话题岔开,对方也能心领神会。有时孩子说漏了嘴,也赶快另起话题,为双方提供避免尴尬的台阶。
第四计:大智若愚
别人如果话中带刺,孩子假装听不懂,既可以避免自己的尴尬,又显示了宽宏大度,这时,对方被你的人格魅力所感,也会有积极的反应。
第五计:以守为攻
比如有些不想为人所知的事,被人意外地指了出来,这时干脆承认,别人一般也就讲不下去了。
尴尬是一种情绪反应,只要想办法使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稳定下来,交往中就会从容得多。
遇到尴尬的场面,沉着镇静地根据情况选择一条计策,保证孩子能够不着痕迹地应付过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口才天平的定盘星。克服当众讲话的恐惧,找到这颗至关重要的标称,才能逐渐地加上自信、知识、幽默、礼仪等等砝码,让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逐渐向着口才的一端倾斜。
§§§第二章自信:让口才膀飞的动力
一位专家曾说: “在口才训练系统中,有两个举足轻重的环节:一为思维环节,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口才水平酌高低;另一环节为,心理素质环节,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