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理素质:口才天平上的定盘星
孩子有一肚子的话,站在众人之前却又说不出来。怎么回事?原来是心理原因在作怪呢。害羞、自卑、恐惧这样的心理问题并不难解决。在第一次当众讲话就能取得成功,会极大地鼓舞孩子。
即使遭遇尴尬场合,也有方法巧妙周旋。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找准口才天平的定盘星。
1.克服当众不敢讲话的心理
在生活中,随时都会有让我们当众讲话、表达自己意见的情况,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也都希望有与人沟通、向大家发表观点、看法的机会。但是,有不少孩子总是因为害羞、自卑、恐惧这些心理素质的原因无法坦然地面对听众流畅地讲话。
问题一:害羞
害羞的孩子会刻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不希望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一个人有点害羞心理是正常的,只要不影响正常的交往就不过分。有些孩子害羞是短时间的,他们在来到一个陌生环境时,总免不了“老实”或“安静”一会儿,待混熟以后,便会与其他人像老朋友一样交谈了。但是,有的孩子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有害羞心理,他们不愿与人交往,不敢与人交往,这就属于不良的个性表现,需要加以克服和改变。
让孩子羞于开口讲话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却有着普遍的共同点:
第一,源于先天。有些孩子生来性格内向,说话低声细语,见到生人就脸红,甚至常怀有一种胆怯的心理,举手投足、寻路问津也要思前想后一番。
第二,父母教育失策。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胆小不加引导,孩子见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习惯性地害羞、躲避。当孩子逐渐长大后,自我意识加强,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希望把自己的“光辉形象”留在别人的心目中,为此,孩子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差错。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孩子在开口讲话时生怕被人耻笑,因此表现得不自然,过分腼腆。久而久之,更羞于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如果父母任其发展,孩子将永远无法大胆、真实、自然地表现自己,何谈有口才?
第三,怀疑自我。有些孩子因为自己身材瘦小、相貌平平或者成绩普通,和别人讲话时没有信心,患得患失。长期的谨小慎微不仅使这些孩子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使他们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这种怀疑自己的认知偏差常常是导致害羞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四,遭遇过挫折的打击。据统计,约有四分之一害羞的成人在儿时并不害羞,但是长大后却变得害羞了。这可能与遭受过别人的讽刺、嘲笑有关。这些人以前开朗大方,交往积极主动,由于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屡屡受挫而变得羞于启齿、消极被动。
看到孩子扭捏着不肯开口,或者是准备说话的时候羞得面红耳赤,憋得说不出话,焦急的父母一定想赶紧找到帮助孩子的办法。尝试下面的四个方法,会让您收获不少。
①丢下包袱,轻松开口。让孩子在开口讲话之前抛弃一切顾虑,大胆地说,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评论。许多害羞的孩子在讲话之前往往在脑海中虚构一个赢得“满堂彩”的热烈场面,当真正面对听众时,由于过于追求完美,担心失败,害怕别人的否定性评价,这样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暗示肯定会影响能力的发挥。结果越担心、害怕,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②轻松游戏,结交朋友。孩子们玩游戏时可以结识很多小朋友,结交小伙伴可以帮助孩子慢慢地摆脱害羞心理。害羞的孩子可以一边与同龄人交往,一边观察别的孩子是怎么勇敢说话的,让其他孩子的勇气和热情感染自己。
③把陌生人当成朋友。孩子到一个陌生场合,感到有可能紧张、害羞的时候,暗示自己镇静下来,什么都不去想,把面前的陌生人当作自己的叔伯阿姨、同学朋友,就可以自然地表达。
④多到户外锻炼身体。其实,并不是把害羞的孩子推到台上就能从根本上有所改善,加强户外锻炼,是增强神经系统最有效的方法。性格内向的孩子一般也不太好动,神经系统比较脆弱,容易兴奋,一点小事就会闹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过度的神经反应得到缓和,使害羞的程度自然而然地减轻。
问题二:自卑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通常,自卑感强的人往往有过一段特殊的心灵经历,受到过心理创伤。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却会顽固地潜藏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因此,童年经历过不幸或者在压抑环境中长大的人更容易产生自卑感。
例如,孩子小的时候能歌善舞,活泼好动,而父母却一味地让孩子看书学习,孩子的兴趣不高,表现为应付差事,于是父母严厉地指责、埋怨,甚至打骂孩子,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愿望不受重视。再如,孩子本身性格腼腆,不善言谈,父母便不带孩子出席社交的场合,日久天长,自己缺乏吸引力、低人一等的感觉就会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心灵深处。
孩子说话的时候自卑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①在别人独到见解面前自卑。听到一个人的发言,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不管他说的是否正确,当他的见解让孩子耳目一新的时候,孩子会觉得这都是真知灼见,于是自己不由得在心里犯了嘀咕:别人的水平那么高,见解那么独到、深刻,我比不上人家。还是保持沉默,不要说出来闹了笑话。结果越想越别扭,错过了说话的机会,把自己弄成了多余的角色。
其实,谈话由若干人组成,每个人都会围绕话题认真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他认识最深刻、最急于发表出来、感觉上最应与别人交流的东西,自然有其独到、深刻之处,这是很正常的。我们只要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并作积极思考,也会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发表出来也会对他人产生启迪作用。
如果仰面看人,自惭形秽,小看自己,怎能不出现自卑现象呢?
②在别人说话优势面前的自卑。人有千姿百态,说话也各具特色,讲话方式、出发点、语气特点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孩子口齿伶俐,有的严谨清晰,有的音色悦耳抑扬顿挫。在别人这些优势面前,孩子可能会想:我说话不流利,甚至有时结结巴巴,声音也不好听,这时我再发言,岂不大煞风景,让人难堪。还是不说为好,免得丢人现眼。其实这是孩子从心理上被别人说话优势“吓”倒,被对方镇住了,不知不觉地将自己说话的劣势与对方的优势去比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坚持自我,认真说话,同样会赢得别人的喝彩。
③在别人心理优势面前的自卑。说话,特别是交谈,不是简单地用嘴在说,而是人与人思维和心灵碰撞交融的过程。说话能力、思维状况是稳定因素,心理活动则是变化因素,因此,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常常是一个人说话水平发挥程度的决定因素。面对不同的说话对象和说话关系,心理常会出现微妙变化;地位、身份、关系是影响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比如,孩子和同学说起话来,思路大开,气畅语酣,妙语连珠,能够充分发挥,但是和高年级的同学或老师说话时,总觉得对方说话水平就是高人一筹。自己未等开口,早已先泄了气。
正因为自卑感人人都有,因此克服起来并不困难。
(1)动动手脚,转移注意力。当孩子说话产生怯懦现象时,会不自觉地做一些小动作,比如挠头、搓手。父母可能会觉得这些动作是多余的。其实这是孩子在做自我调节,他将注意力转移到肢体上,比如通过深呼吸、搓手、舒展四肢、走动、洗涮等方式,都可以使卑怯紧张的心理消除、缓解。
(2)看清楚别人和自己的优势。说话时候自卑,从本质上说是对别人评估过高引发的。过高地评价了对方,从而看轻了自己,产生距离意识和崇拜意念,此时既卑且怯,也就自然而然了。让孩子加强对别人的认识,把他看作一个平常人或自己身边的同学,同时不要人为地把双方关系拉开。正确认识自我,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样还会自卑吗?
(3)压制一下自己的表现欲。有时孩子说话自卑,并不是因为小看自己,而是极强的表现欲望在“作怪”。说话之初就想着一鸣惊人,压倒他人;发现别人口才卓绝、见解精辟时,心理上产生失落感、挫折感,情绪上就受到冲击而一落干丈。
对此,父母要培养孩子朴实、自然的说话风格,让他把自己的意思圆满地表达出来就行了,期望值别太高。只要心态平稳,自卑也无从谈起。
(4)坚持三秒钟,一切都会好起来。在别人出色的表现面前产生自卑怎么办?打退堂鼓草草收场,难免尴尬,给以后说话也带来恶性循环。这个时候,孩子只需要坚持下去,哪怕说得不好,甚至因为思路混乱已经不知道自己讲的是什么,坚持下去决不退却,自卑心理反而会得到克服。人往往就是一口气,顶了下去,口舌也随之麻利起来,卑怯现象会自动克服。
问题三:恐惧
害羞和自卑经常发生在我们开口讲话的时候,属于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不过,孩子对说话产生恐惧、心跳过快、汗流浃背甚至昏倒,这就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视了。
拥有出众的口才是赢得他人尊重和钦佩的重要元素。孩子想成为一个口才出众的人,必须要有勇气和魄力走向讲台,不会因为别人的取笑而害怕和恐惧。有时候孩子与熟悉的小伙伴或父母亲朋在一起,也能畅所欲言,甚至高谈阔论;或者孩子一贯沉默,但偶尔也会语出惊人,令人刮目相看,体会被人赞同的欣喜。所以不是孩子不能讲,只是不敢讲而已。
害怕当众说话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心理,即使是职业演说者,也无法完全克服登台的恐惧。这种恐惧在开头的几句话里会表现出来,只不过他们能很快地克服这种怯意,进入镇静的状态。可见,克服当众说话的恐惧也是有好方法的。
方法一:让孩子事先做好准备
①知识积累,给语言来个“闪亮”包装。
多读书,拥有丰富的知识,会让孩子在台上或者与人交谈的时候充满自信,慷慨激昂,有所谈、有所讲。也就是说,腹有“诗书”,才能在场上自由自信地发挥。如果自身的知识匮乏,每次发言的时候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更没有什么可说的,站在观众面前,结结巴巴,语无伦次,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那么,又怎么能克服恐惧和紧张呢?只有有备而来的演说者才能获得自信和成功。这就像一个人上战场一样,带着有故障的武器,身无弹药,怎能奢谈猛攻“恐惧”之堡呢?
②放弃底稿,临场发挥感染听众。
为了保护自己,以免在听众面前大脑一片空白,许多人会首选记忆要发表的讲话的底稿。这并非是一种好的习惯,不但浪费时间和经历,而且容易导致失败。因为我们平时与人说话是很自然的事,从不会费心思推敲字眼。我们随时都在思考,只要思想清晰,语言就会像呼吸的空气,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流出。
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是通过经验教训才学到这一课的。他年轻时也经常写讲稿、背讲稿。但是,一次他正在英国国会上背诵的时候,突然思路中断,大脑一片空白,同时也感到了一种羞辱。从此以后,丘吉尔再也不背演讲稿了。
③整理思路,帮助你流畅的表达。
一个人思路清晰的时候,语言表达就会非常流畅。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留心生活中有意义的、引发孩子感触的、让孩子受到教育甚至教训的经验,然后把这些经验中的思想、理念、感悟等进行汇集整理。通过这样的整理,在孩子面对某一话题需要发表意见时,大脑会自发地调动相关的信息,加以安排和组织后形成完美的语言表达。
④事先演示,让朋友提点建议。
当孩子的准备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让他到要好的小伙伴中间去,在一群天真可爱的“小听众”面前讲话,或者是在游戏中为某个突发奇想而争论不休。在非正式的场合下,当听众是自己熟悉的小伙伴时,孩子更容易轻松地讲话。不管孩子得到的是同龄人的赞同还是批评,他都能从中获取经验,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林肯曾说:“我相信,我若是无话可说时,就是经验再多、年龄再老,也不能免于难为情的。”要进行成功的演讲,就要做好成功的准备,不然,未经准备即出现在听众面前,与未穿衣服是一样的。
方法二:教孩子积极的自我暗示
①多想想愉快的事情。
孩子在讲话的时候总是设想自己可能会犯语言错误,或中间突然讲不下去,这些消极的想法很有可能成为现实。在当众讲话之前,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集中精神观察听众的反应,或者是捕捉对方的信息,这样能够缓解恐惧。想想自己家里那只可爱的小狗还等着自己给它洗澡,想想和它一起在草地上玩耍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儿,孩子的嘴角会在不知不觉间绽开一丝浅笑,恐惧早已经被抛在脑后了。
②对自己说:“我能行!”
孩子当众讲话的时候,是孤零零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即使是父母,也只能站在台下或者远处着急。所以,孩子不断地对自己说:“我能行!我的讲话是来自自己的经验,我比任何一个人都更适合谈论这个话题。”如果孩子感觉到恐惧,不妨“假装”成勇敢无畏的样子,反复鼓励自己,用“精神胜利法”帮助自己克服讲话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