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中说话也要讲究艺术和把握分寸,譬如今天太太做的菜太咸,你说:“这道菜味道太棒了,要是再稍稍淡一点,就可以当国菜了!”太太得到认可,会很高兴,下次也自然会记得少放些盐。
如果换种语气和态度说:“怎么放这么多盐啊?不知道吃盐多对身体不好吗?”虽然言之有理,但是就因为没有讲究说话艺术,极可能带来一场争吵。
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抱怨带来记恨,宽容乃是智慧。
少说讽刺的话,多说尊重的话;讽刺显得轻视,尊重增加了解。少说拒绝的话,多说关怀的话;拒绝形成对立,关怀获得友谊。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商量的话;命令只是权威,商量才是领导。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批评产生阻力,鼓励发挥力量。少说消极的话,多说积极的话;消极只会丧志,积极激发潜能。少说不能的话,多说可能的话;不能带来失败,可能迈向成功。少说负面的话,多说正面的话;负面趋向黑暗,正面迎向成功。
纵然是说实话,也要讲求方法,要看对象、分场合。
汉武帝派李陵将军去抵抗匈奴,结果李陵大败并投降匈奴。
汉武帝震怒,要灭李陵九族,并在朝上征求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阻止武帝道:“其一,李陵是我朝功臣,一向忠君爱国;其二,李陵此战虽寡不敌众,却能奋勇杀敌,对方死伤比我军更多,虽败犹胜;其三,我军被匈奴大军团团包围,李将军迫不得已投降保全,这不是真降。”司马迁虽义正词严,但却忘记了汉武帝是个说一不二、霸道十足的君主,在群臣面前岂容司马迁提出异议。所以,汉武帝龙颜大怒判了司马迁一个“诬上”之罪。最终司马迁忍辱负重忍受宫刑,在狱中写下了《史记》,流传千古。
同样与司马迁同朝为官,东方朔却能应用正话反说的方法,拯救武帝奶妈的性命。武帝的奶妈因犯重罪,要被判死刑,生死关头,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武帝向来说一不二,我救不了你,不过我可以教你一个方法,生与死全靠你自己了。”次日,武帝让大臣宣布了奶妈的十条重罪,准备将其押赴刑场。这时奶妈步履缓慢,一步一回头深情地望着武帝,东方朔见机喝道:“你不要磨磨蹭蹭,武帝如今已经大了,不再需要喝你的奶了,还不快快去受死?!”
汉武帝听后,想到儿时奶妈对自己的爱护,于心不忍,于是对其从轻发落。
有段话细细品味很有意思:急事慢慢地说,大事清楚地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有把握的事谨慎地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胡说,关心人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能见人就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如果对我不满意的事请你一定要对我说。
日本著名禅师一休,在做沙弥的时候就用智慧帮助同门师兄躲过一劫。一次,一休和师兄在打扫师傅的禅房,师兄不小心将师傅最心爱的花瓶打碎了,马上急得哭道:“一休,这可怎么办啊?这是师傅最喜爱的花瓶,师傅一定会重重责罚我的。”一休镇定地说:
“不要着急!我来替你想办法,你就去替我扫地吧!”师兄一听就高兴地去扫地了。一休先把打碎的花瓶收拾起来,等师傅回来就说:
“师傅您常常教导我们说:‘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有气数。’让我们不要执著,对吗?”师傅回答说:“的确如此。”一休接着说:“那我告诉您,您心爱的花瓶今天气数到了。我想师傅您一定不会在乎吧?”
师傅看看一休说:“那当然了。”
同样一个问题,也需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通权达变。所谓“知人者智”,我们一定要了解对方的情况,如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信仰等,这样谈话才能有针对性。
孔子有个弟子叫子路,生性鲁莽。有一天,他问老师:“想到一件事,是否要马上实行呢?”孔子说:“有父母在,要问问父母再去做,怎么能自作主张呢?”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叫冉求,优柔寡断。他也问老师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想好了就去做吧!不要犹豫了。”
人与人的言语交流,难免有意见相左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有一天,寺庙里的两个师兄弟因为做饭而争吵不休,便相继去找师傅评理。大师兄气冲冲地说:“师傅,我看天色已晚,为了节省时间,我想做土豆块儿比较快点。可是,师弟偏要炒土豆丝,这样要做到几时呢?”师傅笑着说:“你对。”大师兄高兴地出去了,迎面遇到了师弟,心里想:“哼!师傅都说我对了,你还跟我争!”师弟也去找师傅振振有词地说:“师傅,我想让各方施主都能吃到比较可口的素菜,所以想做得精致些,切成丝要比切成块好看也好吃。可是,大师兄就是固执己见。”师傅又笑着说:“你对。”师弟听后也高兴地出去了。这时,身边的小沙弥不解地问:“师傅,两人总有一个对,一个错吧?您怎么说都对呢?”师傅摸着小沙弥的脑袋说:“你也对。”
其实,对错并非有定义,而是角度有圆方。言语本没有是非的分别,因为有了好慕浮辩之词,才被蒙蔽,产生了偏见。两个人的争辩永远没有结果,即使第三者来评判也是一样,何不放下相对的观念,随圆就方,心安理得。
我们每天都在做事,但有没有想过自己做的事有意义吗?有大师兄气冲冲地说:“师傅,我看天色已晚,为了节省时间,我想做土豆块儿比较快点。可是,师弟偏要炒土豆丝,这样要做到几时呢?”师傅笑着说:“你对。”
价值吗?做事圆满与否,可以反映出一个人智慧的高低。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当中,由于人与人的交往频繁,所以会产生摩擦,这些摩擦有时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这就需要我们谨慎行事、相互礼敬,才可能避免许多对人对己的伤害。
孔子的儿子孔鲤,有一次从家中的厅堂走过,被孔子叫到身边并问道:“你学《礼记》了吗?”孔鲤回答:“没有!父亲。”孔子严厉地说:“不学《礼记》,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这就是《论语》当中提到的“不学礼,无以立”。
繁体的“礼”字:礼,代表一个人弯曲着身体,在捡豆子。捡豆子一定要弯腰、低头,弯腰的角度要大于90度才可以捡到豆子,所以表现出对人是相当恭敬的。圣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个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人类,世界的万事万物,我们都要持有敬意。我们对宠物狗很有爱心,它也会对我们很友善,甚至会保护、体贴主人。相反我们对一个乞丐说:“嗟!来食!”他也不会接受我们的好意,因为我们对人家不尊重,伤害了他的自尊。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圣先贤以智慧为我们留下了传统的美德。《中庸》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干。”说明礼仪的细节很多,要全部掌握也非易事,但起码也要掌握一些重点,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也许在我们身上或者他人身上都发生过一些类似这样的事情:在画展上、在教堂里、在图书馆,我们的手机响起,引来了很多异样的目光;在机场、在餐厅、在电梯里,我们的谈话、争执常常引来他人的侧目,这些都令我们非常尴尬,感到失礼。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孑L子,在对天、地、君、亲、师的礼仪都做到了极致。孔子礼天地,敬鬼神,在祭祀中一丝不苟、战战兢兢、至诚至敬;在外交辞令上,有礼有节、进退得当;在觐见国君时,总是注重衣着、举止,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孔子在宴席上一定先行起身,并举杯敬长者,等到长者离席,自己才肯离开;在盲人面前,总是快步走过,生怕对盲者不敬;遇到别人办理丧事,他一整天都不苟言笑,也不弹琴,以这样的方式表示对亡者的哀思。
那么,在借鉴圣人智慧的基础上,我们也要在举手、投足、待人、接物、仪表等方面,把握得体。所谓“不拘小节,终累大德”。
去做演讲,一定要衣着得体、庄严端正、举手投足温文尔雅,倘若只穿了个背心、短裤、拖鞋,再摇把扇子,大家一定会觉得莫名其妙。参加婚宴,我们穿着以得体、整洁为主,千万不要过分张扬,超过了新郎、新娘,被他人误以为你是新人,让真正的新人尴尬。服装要讲求搭配,比如你要穿深色的西服,就不要穿白色的袜子;穿一身名牌的西服,就不要脚踏一双旅游鞋,这显然是不协调的。
其实,“礼”已经是做人的最低底线了。老子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一旦礼崩乐坏,社会就会混乱,这时不得已才提出法律、规章,如果每个人都能有道、有德,又何必用条条框框来制约呢?
我们在社会地位中,难免有上下左右的关系,如果这些关系处理不当,就可能出现上压、下顶、左排、右挤的尴尬局面。这样我们就必须谨慎行事,做到承上启下、左右逢源。《大学》云:“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换言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韩国人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好的继承与发扬,这使得这个国家的民族感、自豪感非常强,真正体现了“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精神。亚洲金融危机之时,韩国的一些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有的面临着破产。有一家企业的员工纷纷拿出自己的积蓄来帮助公司渡过难关,老板不肯接受。员工却说:“如果没有公司,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能供孩子上学,能买房子都是托您的福,现在公司遇到危机,我们帮助公司,实际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啊。”老板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对上级的错误行为及时进行劝谏,也是尽忠。
郑庄公的母亲和弟弟反叛,他非常气愤甚至发了毒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大臣颍考叔,为了劝谏庄公,思索出一条妙计,感化君王。一天,庄公请他吃饭,并赏赐给他许多美味佳肴,他说:
“臣不敢独食,要带回去给母亲吃过才敢自己吃。”庄公听后感叹道:“你还有个母亲可以孝顺,可我却没有啊!”说着就流下了悔恨的泪水,颍考叔见状就劝道:“陛下何不挖个地道,直挖到泉水涌出之地,就与母亲在此相见,这样就不算违背您的誓言。”果然,在颍考叔的精心安排下,郑庄公与母亲的感情得以恢复。颍考叔身为大臣既成就了君王的孝心,又挽救了君王的名声,尽到了一个为人臣的本分。
同样,作为上位的领导也要对下兴仁布慈、以德感化。
一次孔子府上的马厩着火了,孔子下朝回家后,第一个先问:
“人有没有受伤?”没有问马和财物损失,只关心人的安危。
李世民的一员大将生病了,需要用龙须来做药引,许多大臣坚决反对,可他毫不犹豫地将龙须剪下,说:“要是能用我的胡须救我爱将的性命,这也是值得的。”
吴起是战国时期的大将军,他对手下的士兵爱护有加。有一次,一名士兵脚上生疮化了脓,他为了使士兵的脚赶快好起来,就亲自用嘴吸出脓血,士兵的母亲感动得老泪纵横。
除此之外,上级还需对下属充分信任,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东汉末年,曹操在与袁绍作战时,处于下风,他的许多部下对胜利没有信心,纷纷与袁绍进行联络,以防日后失败好有个出路。
后来,经过官渡之战,曹操获胜了,并从袁绍那里缴回了这些书信,曹操看也不看,全都烧了。有人问:“曹公,难道不想知道是哪些人与袁绍勾结吗?”曹操说:“这些跟随我打仗的人,谁没有家庭儿女,在绝望时另找出路,也是人之常情,我不想再追问了。”
我们的言行,往往反映出我们的心态。你对别人说话不敬,是你嘴巴的错,还是心的错?我们下棋,是手在下,还是心在下呢?
你爱的人在哪里?在家、在公司、在外地,还是在你的心里?我们的身体都是受心支配的,而不好的言语、行为都是因为不好的心念而造成的。心念产生思想,思想产生行为,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着手,改变心态,将心态摆正,自然就会流露出正确得体的言语、行为。
在大庭广众之下,通常每个人都会注意收敛和谨慎行事,不会轻易地说出一些过头的话,或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但是,在私下独处的时候,往往不经意地暴露出一些不良的言行。所以,曾子提醒我们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东汉太守杨震,为官清廉、正直。他调任山东东莱太守的时候,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他曾经举荐过的官员,得知杨震来此,晚上便悄悄带金10斤作为礼物去拜访。虽然东汉时的1斤只相当于今天的250克左右,但依此计算,也等同于今天的5斤金——好几根金条了。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举荐表示感谢,二是想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道:“幕夜无知者。”杨震很是生气,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四知”遂成为千古美谈。
《中庸》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以,人应该慎重地对待每一个起心动念,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