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之道
常言道:“人难做,做人难,难做人。”每个人都很看重自己宝贵的生命,没有人想让自己的生命沉沦下去,都渴望自己走向成功,因为生命是输不起的。一日难再晨,青春不复回。在这短短的人生旅途中,我们该如何让自己的人生走向成功?
做人的成败,从一个人的言行及心态上完全可以反映出来,故要谨言、慎行、调节心态。
说话需要谨慎、小心。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话要讲口德,不要恶口伤人。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此外,还应注意不要挑拨离间、搬弄是非。“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非止于智者。”原本和谐的父子、朋友及夫妻关系,也许因为听到一些闲言碎语,而造成父子不和、朋友反目、夫妻分手的后果。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一次,一位朋友想与他聊天,还未开口,就被他制止住:“你说的话是真实的吗?”对方回答:“都是道听途说。”又问:“你说的是好事吗?”对方答:“这年头,哪有什么好事,都是一些丑闻。”他接着问:“这事有什么意义?”
“咳!只是无聊时候解解闷而已。”苏格拉底严肃地说:“既然这样,就不要说了。以免脏了您的嘴,污染了我的耳朵!”
老子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有些人心口不一,花言巧语,人前一套,背后一套。
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虽然有才,能书善画,但其道德败坏,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奉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表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嘴脸,口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有一次,他装作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上奏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的‘龙脉’,是难得的风水宝地,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李适之大为不满,逐渐将他疏远了。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
佛家讲五戒,其中有一条是不妄语。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子日:“人无信不立。”一句谎言,往往要用十句谎言来遮掩。有位父亲对孩子说:“爸爸现在要午休,不论谁打来电话,一律告诉他我不在家。”没多久,电话就响了。孩子天真地告诉对方:“爸爸让我告诉你,他不在家。”放下电话后,父亲对孩子说:“以后你不要说是我说的,直接告诉他我出去了,就可以了。”又过了一会儿单位的领导打来电话。孩子不假思索地说:“我父亲出去了。”父亲得知是顶头上司时,便训斥孩子。孩子委屈地说:“是你让我这样说的啊!”孩子天生不会撒谎,都是受到家长及社会的影响,孩子一旦养成了撒谎的习惯就很难更改了。
美国早年发明了测谎仪,可以根据人说话或回答问题时的心率,做出谎言警报。后来美国某公司的营销人员在去一个地区推广该仪器时遇到了问题。原来那个地区的人说谎成性,使用测谎仪在对他们进行测试的时候,机器完全失灵了。明明知道对方在说假话,可机器就是不响,反而在说真话时,机器倒会发出警报。
这个推销员觉得问题很棘手,便打电话向总部汇报,结果被上司臭骂:“你这个蠢货!你可以说我们的机器是说假话的时候不响,说真话的时候才会发出报警,这样不就卖出去了吗?”撒谎成性的人,机器都无法预测其准确性,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如此下去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会有生命的危险。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秆大声呼救。
有个渔夫闻声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账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
“你一个打鱼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10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他,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
于是没有人愿意去救他,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不得好报却在意料之中。历史上类似这样的事情也不乏其例,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狼来了的故事等。所以,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只有坐以待毙。
当然,一些善意的谎言有时也是必要的。比如为了他人免于身心痛苦而隐瞒病情、死讯等,也是可以理解的。
还有一些被强迫、被威逼的信则不可守。孔子曾受到宋国叛臣司马桓魅的逼迫,让他答应不再踏入宋国半步。孔子发誓决不踏入宋国半步,于是司马桓魅放了孔子。谁料孑L子没走几步就对弟子们说:“走!到宋国去。”弟子不解地问:“您常教导我们做人要信守承诺,现在您怎能出尔反尔呢?”孔子叹道:“信是对君子而不是对小人守的,尤其在小人逼迫下的承诺,怎么能算数呢?”可见,没有智慧分辨,就很难通达。
一个君子要慎重地履行自己的诺言,方可赢得大家对他的信赖。《中庸》云:“言顾行,行顾言。”
《论语》公冶长第五中提到“宰予昼寝”。宰我大白天还在睡觉,刚巧老师去家访,看到了这一幕。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原来,孔子的弟子宰我,言过其实。他对老师说:
“我读书非常用功,晚睡早起。”孔子听后就相信了他。但是经过这件事,改变了孔子的看法,孔子从此以后对任何人都是“听其言而观其行”。
有个死刑犯在处决前得知自己母亲病危的消息,便向国王请求回家看望母亲。国王被他的真情感动,便答应了他。可是,有一个条件是:必须找一个最信任他的人来代替他,如果他不能按时返回,这个人就会代他受刑。这个死囚把情况告诉了自己的一个好朋友,这个朋友稍加考虑就答应了他:“我相信一个孝子,更相信一个好朋友。”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眼看行刑的日子就到了,这个囚犯依然杳无音信,有人说:“哪有这么傻的人,能活命,干吗要回来送死呢?”也有人说:“你真是糊涂,怎么会相信一个死囚的话呢?……”第二天,这个朋友被拉上断头台,正当铡刀要落下的时候,突然远处传来个声音:“住手!我回来了!”只见那个死囚风尘仆仆地赶来了。原来是因为这个人的家非常遥远,他不敢怠慢,日夜兼程,回去只看了一眼母亲,就急匆匆地返回,来履行自己的诺言。他的诚信感动了国王,被免去了死刑。
国家必须要取信于民,这样才能让百姓信赖和服从。一旦失信于民,再想找回来就很难了。
秦国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才渐渐强盛起来的。当时秦国的统治者对百姓已经失信已久,商鞅为了取得官员和百姓的信任,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他想出一个取信于民的方法。一天,他在国都南门前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在城门贴出通告:“谁能将这根木头扛到北门,赏金10两。”老百姓议论纷纷,都不肯相信。一天过去了,无人问津。次日,他又将赏钱增加到50两,大家还是有些疑惑,这时有个年轻壮汉上前道:“这么轻的木头,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完成,我倒要试试看,这次官府是不是真的能说话算数?”果然,当他将木头扛到北门时,马上得到了50两银子。从这件事以后,百姓都知道商鞅说到做到,对商鞅推行的一切法令,百姓都积极响应。
一个人的诚信是发自内心的,古人云:“欺人者先欺己心。”欺骗别人,首先是欺骗自己的良心。所以,在起心动念时,都要注意,要“诚于中,形于外”。
吴国的大使季札,奉命出使鲁、齐、晋、徐等国家。至徐国时,国君看到了他随身佩带的宝剑,非常喜爱,但是没有敢说出口。季札看出徐君的意思,并暗自许诺:“等我出使他国归来,一定将宝剑送给徐君。”没有料到,返回徐国时,国君已经去世了。他来到国君的墓前,将宝剑解下,挂在其墓前的一棵大树上。随从不解,说:
“徐君已死,这宝剑还要送给他吗?”季子日:“我曾在心里许下诺言,决不因为他已经去世,就违背自己的诺言。”
不要说有偏见的话,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结果反倒是“人只为己,天诛地灭”。极端的话也不可说,比如夫妻争吵,动辄就说离婚,一出口就把话说绝,失却挽回的余地,极易伤感情。不要说忌讳的话,比如人家结婚,要祝新人百年好合,切不要说一些不吉祥的话。可有些人不会说话,还喜欢表现。
新婚夫妇向他敬酒,他说:“祝你们白头到老,千万别离婚。”讲话内容也要精练,言简意赅。圣人留下的经典都很精练,直扣主题。此外,因平时说话养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性,若不及时改正,久而久之变成惯性,会给一生带来许多危害。
古时有个县太爷叫张西坡,初上任时他的某些举措不太妥当,老百姓多有埋怨。县里有个穷秀才,做了一首诗讽刺这个县太爷:
“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人较,差多。”这诗传到了县太爷的耳朵里,他非常恼火,便派人将秀才抓起来。身边的师爷劝他:
“何必跟一个穷秀才一般见识,吓吓他就算了。”县太爷听罢就对秀才说:“我也不为难你,你要是能马上做出一首好诗,我就放了你。”
正巧有一位妇人从远处走来,秀才灵机一动脱口就说:“远看一朵花。”县太爷点头微笑。“近看似堵墙。”县太爷皱起了眉头。“金莲刚三寸。”县太爷满意地捋捋胡须。“横量。”县太爷勃然大怒,原来这妇人正是县太爷的夫人。于是,县太爷将这秀才关起来,准备流放。秀才的舅舅知道后,来狱中探望他:“你这个毛病怎么总改不了?日后不要再做这歪诗了,免得给自己惹来大祸。”说着两人抱头痛哭,秀才哭着请求舅舅,能不能再做一首诗?舅舅想今日分别,日后不知还能不能相见,便答应了他。秀才说道:“充军到辽阳,见舅如见娘,两人同落泪,三行。”两人流泪应是泪四行,怎么会是“三行”呢?原来秀才的舅舅从小因眼疾致使一眼失明。他如此取笑一眼失明的舅舅,气得舅舅掉头走人了。
说话忌讳毛躁,不该你发言之时,你却发言。在家庭、公共场合都是一样,要时刻注意这方面的礼节。得到了家长、领导的允许后,我们就适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可故弄玄虚、遮遮掩掩。这时需要我们懂得察言观色。孔子说:“遇到一个渴望真理的人,你就多给予他一些教诲,如果他厌烦了,就适可而止,这样就不会失言、失人。”
说话不可太过夸张,应实事求是。言过其实的人,最终会失去大家的信任,事实证明这类人是靠不住的。
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马谡就是一个言过其实之人,刘备临终时曾叮嘱诸葛亮万不可重用此人。一次,街亭告急,因为这里是攻伐东吴、抗衡曹操的军事要地,所以诸葛亮十分重视。这时,马谡自告奋勇要去驻守,并立下军令状说:“如若失街亭,愿拿项上人头来谢罪。”诸葛亮一时大意,忘记了主公的叮咛,派此人把守街亭,最后全军惨败。尽管“挥泪斩马谡”,却已经于事无补了,也因此诸葛亮最终没有完成刘备的统一大业。
语音、语调、语气、语速也应当格外注意。语音很重要,一定要字清音圆、铿锵有力。尤其讲真理,必须用通用语言。我们要与别人交流,别人却听不懂,那么我们表达的意思再好也没有用。语调也很重要,不能平直单调,要抑扬顿挫,否则听来会感觉乏味。说话的语气也不能忽视,同样一句话,语气变了,味道就变了,大家不妨做个试验。比如我们认可一个人的能力,说:“你真行!”这样人听了会舒服,相反你若换一种口气:“你真行哦!”听后可能意味截然相反。
同样是一句佛号“阿弥陀佛”,语气不同,表达的意思就截然不同。例如:有人金榜题名,方丈大师祝福他说“阿弥陀佛”;有人布施建庙,方丈大师也用“阿弥陀佛”赞美他的功德。有人不幸遇难,方丈大师怀着沉痛的心情,也念:“阿弥陀佛。”看到恶人危害社会,现怒目金刚之相,也念:“阿弥陀佛。”所以,语气不一样,表达的感情就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最后要注意语速,通常情况下,语速太快、太慢都不好,把握中庸最好。
说话需要有智慧。同样是说话,为什么有的人说话让人欢喜,有的人说话却令人反感;有的人说话可以平步青云,而有的人则惹来杀身之祸。因此,说话要讲究艺术。一般情况下为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促进和睦,宜说古不说今,说远不说近,说好不说坏,说己不说人。
《新约·马太福音》第七章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对他人他事妄加评议,事后反倒成了自身凶兆的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