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
14115000000045

第45章 立身处世观其妙(6)

一种陈旧的社会制度,在它尚未完全腐朽之前,可能还会表现出繁荣和强大来,也许还会经过几次繁荣和消沉的反复,但是它已经失去了长远的发展前途,等待它的终将是衰败和灭亡。以往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是如此,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尚未枯槁、还在繁盛的资本主义面前,不要被一时的现象、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看到它一定会灭亡的大趋势。

这种观念的确立,对现代人的生活情趣、生活动力、价值取向有着重大影响;而要想确立这种观念,也就必须具有反向转化的思维方法。在现代,这种思维方法有了更为科学的表述方式,这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各自朝着与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而老子有关反向转化的种种思想,正是这种表述的思想前导。

三经世理事的随机对策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又是通过纷繁复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不但多种多样,而且还在不断变化。所以要想透过它们,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不能不经过长期的探索和仔细的研究。老子作了这种研究,并将他的研究成果用简明的语言总结出来,成了中华民族经世理事的智慧。这些智慧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不但对古人,而且对今入,都有发蒙明目之功用。

1.以柔胜刚以弱胜强

上面说到,新生的弱小的东西才有发展前途,陈旧的刚强的东西没有发展前途。新生的弱小的东西向反面转化,就成了强大的东西;陈旧的刚强的东西向反面转化,就走向衰败和消亡。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这是一条规律。将这一规律用于人事,那就是以柔胜刚,以弱胜强,在与敌对的势力较量的时候,将自己置身于低下的地位、卑微的地位,显示自己的柔弱和渺小,最后的结果,将会得到发展壮大,战胜强大的对手。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

对此,老子以水为例作了说明。他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其意是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也就是水了。你看它,没有一点刚性,放在什么容器之中,就会变成什么形状,没有一点自己的个性。可是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不可战胜的力量,钢铁也会被它腐蚀,大石也会被它穿透,而它自己却永远处在不败之地。圣人从中悟出一种道理,那就是:只有处在卑微地位,才能担负天下重任。一个人如果能够代替天下的人民忍受侮辱,他也就能够做天下的君主;一个人如果能够代替天下受灾受难,他也就能够做天下的帝王。

老子还以人生人死、草生草死为例进行说明。他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人在出生的时候很柔弱,而在死的时候很坚硬;草木在刚刚出土的时候很柔弱,在老朽的时候很坚硬;军队到了非常强大的时候也就快要灭亡了,树木到了非常高大的时候也就快被砍伐了。老子认为,这些事实都说明,柔弱的东西是不可战胜的,刚强的东西面临的是死亡。

有鉴于此,老子提出了“知雄守雌”的处世策略。他说: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其意是说:明明知道什么是雄健,但自己却保持柔弱,宁肯做天下最小最小的小溪;做天下最小最小的小溪,自然的本性就会永久不离,就会像回到婴儿的状态一样,无知无欲。

回到婴儿的状态,无知无欲,就会顺随自然;顺随自然,就会无损于己而无所不成。

守雌有种种具体表现,老子特别强调的一种是谦下,也就是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态度。

在老子看来,世界上确实存在着功成事就之后又事败功溃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必然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往往与人的骄傲自大联系在一起。一些人在取得成就之后不善于保持自己的成果,骄傲了,自大了,那就走上了事物的终点,那就要转向衰败。他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其意是说:一个人在生活中、在事业中,最重要的是善于取得成果和保持成果,如此而已,千万不能逞强。取得了成果也不要自我陶醉;取得了成果也不要自我炫耀;取得了成果也不要骄傲;取得了成果不要以为是自己奋斗的结果,而要视为自然成就的结果;取得了成果也不要逞强,以为自己了不起。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逞强骄傲,那就要走到事情的终点了,到了终点也就要毁灭了。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违背了大道;正因为违背了大道,所以还没有到应该衰败的时候过早地衰败了。

骄傲逞强之所以会功溃事败,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失去理智;其二是失去人和。

所谓失去理智,是说一旦在自己的成功面前骄傲起来,就会失去客观观察事物的能力,往往会过高看待自己,过低估计客观存在的困难,往往会轻浮草率,失去处理事务的严谨态度。这样一来,就会在主观和客观之间造成差距。差距一旦形成,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所谓失去人和,是说一旦在自己的成功面前骄傲起来,就会失去客观看待自己的能力,往往会过高估计个人在事业中的作用,抹杀集体和他人在事业中的作用。这样一来,就会失去集体的信任和同仁的支持;如果自己的言行有损于他人,或者有碍于他人事业的发展,那就会加倍得到回报,如果众人都在为自己的事业设置障碍,那么自己也就难以再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下去、工作下去了。

由此我们可以说,老子以柔胜刚、以弱胜强的方策,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人们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这一点对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对国家的兴盛与衰败,关系甚大。

中国共产党提出韬光养晦、永不称霸的方针策略,一方面是出于自己的基本性质,同时与上面说到的基本策略有关系。

“韬”,本指弓箭套子。“韬光”,字义是将光彩封在套子里,不要外露;内涵是说不显山露水,不显示能力,与人无争,与人不比。

“晦”,是昏暗之意。“养晦”,是说隐居于不显眼的地方,进行自我修养。

一个人或是一个国家,当你越来越兴盛的时候,就会引发两种心理反应:一种是朋友的高兴,一种是第三者的恐慌。朋友之所以高兴,那是因为他与你休戚与共;第三者之所以恐慌,那是因为他不知道你的兴盛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这样的时候,最需要的是谦虚谨慎,不称大,不恃强,不因为自己的兴盛给别人带来威胁感。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自己,对朋友,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都有好处。把这样的策略归纳起来,可以用四个字来表述,那就是“韬光养晦”。

而在当前,之所以在国际上出现了一股“中国威胁论”,也正从反面说明,中国“韬光养晦”的策略已经取得了效果。正因为它取得了效果,所以也才有人拿“中国威胁论”来消弱它的影响。

2.用人之力配天之极

老子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客观事物却是无穷的,用有限的能力去对付无穷的事物,那是不可能胜任的。然而这并不是说,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无能为力。不但不是无能为力,而且能够做出自身能力所做不出的效果来。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点?那就是借助于其他人的力量,借助于自然的力量。按照老子的话说,那就是“用人之力”,“配天古之极”。

“配天古之极”,意思是与自然原本的规律相符合。在这里,“天”,指自然;“古”,指原本;“极”,指最初的样子,亦即自身的规律。

按照老子的这种思想,那就好比陆行乘马,水行乘舟。

人是可以行走的,但要想走得快、走得远,却不容易。空手一天走上一百里大概就很吃力了,且不说再拿上东西。可是借助于马的能力,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人骑在马身上,不但一天可以走几百里,而且还能驮上不少东西。

人是可以游泳的,但想要涉过重洋却难以想象。可是借助于船的能力那就大不一样了,它可以帮助人达到大洋的彼岸。

这样的道理看来很简单,却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遇事都会运用的。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会运用,而一遇到特殊情况便把它忘记了;有些人可能没有忘记,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就拿打仗来说吧:有的人率兵打仗,不知道发挥兵士的作用,全凭自己一个人的武艺;有的人打起仗来不知道利用敌人的弱点,只知道硬拼硬杀;有的人打起仗来只知道用军队取胜,不知道借用其他手段;有的人想要发挥手下人的作用,但却不知道如何才能调动起大家的主动性。

为此,老子说: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其意是说,善于做将帅的,不凭自己的武艺取胜;善于作战的,不凭自己的勇气取胜;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对垒作战;善于发挥手下人作用的,时时处处将自己摆在低下的地位。

这叫做不与人相争的品德,这叫做借用他人的力量,这叫做与自然的原本规律相符合。

将这话的意思解说一下,那就是说,做将帅的,主要的职责是指挥军队作战,而不是自己冲锋陷阵,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即使自己的武艺高超,也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战胜敌人的一支军队。如果能将自己的军队指挥好,充分发挥自己军队的战斗力,那就可能取得胜利。一个善于作战的将帅,在和敌人打仗的时候,就不会只凭自己的勇气,而会千方百计地利用敌人的弱点,看准了敌人的弱点,致命一击,其威力不亚于干军万马。一个善于取胜的将帅,在与敌人作战的时候,就不会只靠着与敌人打仗,他会利用一切手段来消弱敌人的力量,增强自己的优势,比如切断敌人的供给线,让敌人饿肚子,利用反间之计,让敌人发生内讧,如此等等。善于借助于他人力量的人,在别人面前总是谦逊卑下的,你越是尊敬别人,别人也就越是尊敬你,越是甘心为你出力,为你献身。

将老子这段话归纳一下,包括两点:一是要想做成一件事,就要借助于社会的和自然的力量;二是要想借助于社会的和自然的力量,就要谦虚谨慎,甘为人下。

老子提出的这种策略,其正确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适用于打仗,也适用于做一切事情。

就以编撰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来说吧。全书1亿2干多万:芋,66个大的学科门类,要是只凭一个人的力量,那是永远也编不出来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动员全国的学者和专家,借助于全国学者和专家的力量。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过一天写几千字。如果只凭自己一个人去写,一部几千万字的百科全书,也要写几十年,且不说上亿万字了。一个人的学识再广,也不过懂几个学科的内容,且不说这66个学科中包含着几百个、上千个分支学科,就算是只有这66个学科,要让一个人写出来,那也只能是天方夜谭。

而要借助于全国的学者和专家,也不是说一句话就可以的。

你说这项事业很有价值,人家也不否认,可是天下有价值的事业有的是,为什么一定要为你这一件事花费时间,耗费生命呢?要想请人家出山,那就得付出代价。这个代价不是别的,那就是对人家学识的敬意和请人家出山的诚意,这就是为人之下。常言说得好,人为知己者死,没有对诸葛才能的真心景仰,没有三顾茅庐的诚心,孔明是不会出山的。

就现实而说,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之所以能够问世,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编辑所践履的,正是一条“借人之力,配天古之极”的路子。

3.不敢进寸而却退尺

老子从弱能胜强的基本规律出发,认为在与对立方面较量的态势下,不要主动进攻,而须退守待变。主动进攻,胜负难决;退守待变,不战而胜。

老子用简明的语言表述了这种思想。他说: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其意是说:率兵打仗的军事家有这样的话:在两军交战的时候,我不敢做主动进攻的一方而却要做待敌进攻的一方,不敢前进一寸反而退却一尺。这就叫行动不用双脚,推人不用双臂,击败了对方对方还没有发现敌人,俘虏了对方对方尚不知道有敌情。也就是说,在无形之中自己就取得了胜利。

原因何在?可以作这样的理解:

其一,主动进攻的一方容易显示出弱点,给敌方造成可乘之机;退守待变的一方有利于乘敌之机,后发制人。

无论是两军对垒,还是两人对阵,一开始,双方都作了周全的准备,护住了自己的各路门户,不管对方从哪个方向攻入,总会有对付的方法。可是一但运动起来,情况就不一样了。当你进攻别人的时候,自己一定会出现薄弱部位。所以,谁先发动进攻,谁就会先露出破绽来;谁退守待变,谁就可以得到乘敌之虚的良机。

其二,主动进攻的一方只能凭借自己的实力,而退守待变的一方却有可能借助对方的力量来化解对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