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
14115000000044

第44章 立身处世观其妙(5)

比如,20世纪50年代号召打麻雀。当时认为麻雀太多,消耗粮食,因此动员所有的社会力量消灭麻雀。连中小学生也停下课来,敲锣打鼓,摇动红旗,驱赶麻雀。后来麻雀的确是减少了,但庄稼地里的害虫却增加了。经过研究和实验才知道,麻雀可以啄食农作物上的害虫,相对于它对粮食的消耗来说,益大于弊。它太多了固然消耗粮食,但太少了就难以治住虫害。是多是少,要适度而行。超过了度,就会引出与人们愿望相反的结果来。

再比如,关于生活环境的安静问题。人生活在噪音之中,是会影响健康的,于是大都喜欢安静。可是,是不是越安静人就生活得越好呢?科学家们作了实验;将自己置于与声音几乎隔绝的环境中,体验那安静至极的生活。结果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几乎无法生活下去。因为太静了,在正常环境中非常细微的声音,在那种环境中都好像惊雷一样,令人心悸。比如自己呼息的声音,一个大头针掉到地上的声音,看书时翻书的声音,等等,都使人难以忍受。也就是说,安静也有个限度,在这个限度:之内,越是安静对人的身体越是有利,而超过了这个限度,事情就反转了过来,越是安静对人的身体越是不利。

2. 祸福相倚正奇相复

事物反向转化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了解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度数,调节转化的因素,控制转化的方向,使事物的转化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和生存。但并不是说,由此人就能够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并不是说,由此人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就完全可以由人来营造。不是的,实际情况要比人们的想象复杂得多。人类生活的环境,人们面临的事情,往往超出人们的支配能力。它像大海一样,更多的是自己的自然随意性;而人却像是海中之舟,更多的是需要了解大海的变化,顺应大海的变化。在这种时候,对人来说,更重要的倒不是把握度数、控制转化,而是认识反向转化的必然性,用反向转化的眼光观察客观环境,分析和把握转化的时机,做好转化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以适应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求取生存和发展。

从这种客观的法则和客观的需要出发,老子特别强调反向转化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特别告诫人们,世界上不存在永久的东西,劝导人们,不要把眼前的东西看死,不管这种事物多么强大和多么久长,终究要成为过去,新的东西代替旧的东西,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向。他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其意是说:灾祸往往是幸福的凭借,幸福往往潜伏着灾祸,幸福与灾祸总是在相互交替,你来我往,谁也不知道这种交替要到什么时候才是个终了。由此看来,天下根本没有所谓绝对的正规。正规的东西过一段时间就变成了奇异的东西,好的东两过一段时间就变成了坏的东西,到底是正规还是奇异,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人们弄不清楚,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正因为如此,所以圣人在做事的时候,总是想到相反的方面:自己的作风正派,但却不伤害别人;自己的眼光犀利,但却不挑剔别人;自己的行为正直,但却不张扬放肆;自己的举止光明,但却不刺激别人。因为他知道,这样做会引出相反的结果。

他又说: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其意是说:大风刮不了一早晨也就停了,暴雨下不了一天也就止了。这是谁在操办的事呢?是天地。天地操办的事情都不能永久做下去,更不要说是人做的事了,终究是会有个头的。.庄子用寓言故事阐发了这种思想。故事说: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獬,足以糊口;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柬薪。

“支离”,形畸体残之意。

故事的大意是说:有一个叫做支离疏的人,脸面被包在了肚脐之下,双肩竖在了头顶之上,两腿挟肋而臀部为足,发髻上指而五官朝天。即使如此,以缝补为业而足以糊口,以筛谷为务而足以养家。国家征兵,他可以大摇大摆在征兵场所走来走去,谁都不会让他去当兵;国有徭役,他因体残而免于征集;国家扶贫,他因失去劳力而获得三钟粟和十捆柴的救济。

残体畸形,对于人来说,那是很痛苦的。可是这种痛苦却不是绝对的、永久的,当时局变换的时候,它却反过来会变成幸运。比如当诸侯战争爆发的时候,不用当兵打仗,不用为那些诸侯卖命。不但如此,而且却能享受到残疾人的福利待遇。这与那些为诸侯卖掉性命的健全人相比,不是幸运多了么?

看到事物的转化趋势,对于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人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增强人们的信心,提高人们的勇气,鼓励人们为争取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它可以使人们在顺利的时候想到挫折,想到失败,想到向危险转化的可能性,从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尽其所能避免向危险的方向转化;它可以使人们在转化即将到来的时候,做好转化的各种准备,减少转化过程给人带来的种种不便;它可以使人们在转化已经到来的时候,顺应时代的转化而转化,免于落在时代的后面,成为怨天尤人、什么也看不惯的遗老遗少。总之,是不是具备转化的观念,能不能用反向转化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观察事物、处理政务,对人的生活会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当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遭到失败的时候,一些原本在革命队伍中的人,看不到局势转化的希望,看不到革命低潮向高潮转化的可能性,更看不到革命最后一定能成功的前途,所以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问题。其中的一些人脱离了革命,而更有一些人投降变节,投到反革命的阵营中去了。

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成功,这些原本应该是革命老前辈、革命老功臣的人们,一些落了伍,一些则成了人民监管的对象。

再如,在“文化大革命”中,很多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被打成了反革命、牛鬼蛇神,被游街,被揪斗,受到了人身侮辱。~些人看不到事物的转化,认为就此一生全完了,没有再站起来做人的希望,因而走上了轻生的道路;而另一些人却不这样想,他们坚信,黑白颠倒的日子终究会过去,伸张正义的日子一定会到来。转化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发展趋势。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激励着他们,鼓舞着他们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生活了下来,最终熬到了四人帮倒台、拨乱反正的年代。

两种思维方法,引出了两种人生结局。

如果我们用这种思维方法观察国际社会,也会对自己的人生具有指导意义。

应该说,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前途已经非常明朗,它的内在的规律决定了自己的走向: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转化为私有制社会,再由私有制社会转化为共产主义社会。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而在这个总的发展趋势实现的过程中,会有无数次的反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就是其中的一个回合。现世的人正好生活在这一回合发生的过程中,生活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转向低谷的时期,身处其境,往往会被眼前局势所迷惑,往往会觉得目前的局势就是定局。可是只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用反向转化的思维方法看问题,就会认识到,眼前的局势既是正常的,又是暂时的。

说它是正常的,那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直线向前的,有时会出现曲折,有时候会出现后退,曲折和后退是前进过程中必不可缺的经验总结和能量蓄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发展了将近一个世纪,到现在需要总结一下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的发展积蓄一下能量,这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反之,如果它一直向前发展下去,那倒是不可思议的。

说它是暂时的,那是说,从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谷只不过是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这样的小插曲过去之后,还可能要发生多次,但这都不足以改变人类社会前进的大方向。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类群体极其和谐,个人才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展示的公有制社会必定会在全球开花结果。

只有看到了这一点,才能坚定自己的人生方向,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树立起高尚的人格自尊,在大的风浪之中心明眼亮、充实有力。只有做到了这一点,生活才能具有持久的乐趣。

而这种信念并不是一种人生的自我安慰,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瞻远瞩。能够经受得住时光的考验,几十年、一百年、几百年后可见分晓。所以,具有这种信念,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品位和生命的价值。

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谈到这里,人们自然会问:既然一切事物都在朝相反的方向转化,那么坏的东西会转化为好的东西,好的东西也会转化为坏的东西,好人可能得势为人类创造幸福,而坏人也可能得势给人类造成灾难,这样一来,人世不就成了好人坏人平分秋色,黑道白道各领风骚,反复轮回,无止无终的局面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类还有什么希望?人世还有什么是非?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光明的前途还从何说起?

对此问题,老子作出了回答。在他看来。事物虽然总是朝相反的方向转化着,但是处在不同的位置。转化的结果却大不相同:处在弱小的位置,转化的结果是强大;而处在强大的位置,转化的结果却是死亡。这样~来,所谓转化,便不是强大者与弱小者位置的简单调换。而是代表新生的弱小事物不断取代那代表老朽的强大事物,从而形成了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趋势。它的结果不是无休止的同一水平的循环,而是整个世界的向前发展。

正因为这样,所以老子总是赞颂柔弱,批评壮老,认为柔弱代表着善,而壮老代表着恶,并且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也就是说,大道的法则总是有利于那些弱小的东西。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柔弱与壮老,并不是指的事物的年龄差别,而是指的事物的本性差别。保持着大道的自然本性,顺随着事物自然发展的,那就是柔弱;丧失了大道的自然本性,背谬事物自然发展的,那就是壮老。之所以这样说,那是因为大遭自身就是柔弱的,像个大海一样,处在大地的最低层。

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子常拿婴儿和水来比喻大道。比如他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日常,知常日明,益生日祥,心使气日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因此,“大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话的本意是说,大道常常给那些顺物自然的人提供便利,提供成功,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类。用老子的另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老子看来,事物的反向转化,从总的趋势来看,有利于新生的弱小事物,是新生事物由小到大的运行机制。

汉代道家学者严君平对这种思想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他说:

凡人之性,憎西邻之父者,以其强大也;爱东邻之儿者,以其小弱也;燔炜枯槁者,以其刚强也;簪珥荣华者,以其和淖也。

这里以老喻刚强,认为刚强者为众人之所憎;以幼喻小弱,认为小弱者为众人之所爱。被人憎者,即是恶;被人爱者,即是善。所以老子说:“大道无亲,常与善人”,也就是说宇宙的法则常常倾心于小弱者。宇宙反向转化的法则,有利于新生者、小弱者的成长发育,而促使那些腐朽者、强暴者走向灭亡。

用这样的思维方法观察事物的发展趋势,判断事物成败功果,那就要看它是不是新生事物。新生事物虽然弱小,但它的前途是广大的,在事物反向转化的过程中,它会走向成熟,走向强大。陈旧事物则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仍然处在强大的阶段。这时候,它虽然强大,但却已经没有了长远前途,在事物反向转化的过程中,它会腐朽衰败,变得软弱无力。另一种情况是已经变得软弱无力。这时候,它不会再转化为强大;再次的转化,只能是由存在转化为不存在,由腐朽衰败转化为彻底灭亡。

比如对社会制度的看法。

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可能会有种种不够完善的地方,也可能在它的身上还存在着许多以往旧制度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东西,这都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发现,逐渐修正。这个过程既是长期的,又是复杂的,有时候它还可能被旧的制度所扼杀,由此产生反复。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它的前途是远大的,反向转化的规律终将使它巩固和强大起来。因此,当它遇到曲折、受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应当看到它的前途,并为之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