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
14115000000016

第16章 天大地大人亦大(5)

这也是以道为万物的准则,亦即以道为客观世界的法则,以道为宇宙的法则。

不过荀子在这里在它的身上另加了一层意义,那就是除了它的客观性外,又赋予了它主观性,即人对它的认识。

大道既然是天地万物的普遍法则,那么人在自己的行动中也是应该遵循的,也是必须遵循的。所以荀子把宇宙的法则引入人世,将人所必须遵行的法则也称为道。他说:

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

这里所说的“道”,便是指人须遵循的法则;这里所说的“守道”,便是指按照人世的法则行事;这里的“道人”,是指循道而行的人;这里的“非道之人”,是指违背大道的人。

“心知道然后可道”,是说人体悟到了宇宙大道之后,也就懂得了人世正道。

在如此思考的基础上,荀子又进一步对道作了划分。在他看来,宇宙大道只有一个,但是表现在各种事物之中,具体形式又有不同: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天道表现为四时的变化,地道表现为万物的汇聚,人道表现为礼义的实施。

他说: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

万物同宁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生也。

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为中?日:礼义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

也就是说,人道是宇宙大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一方面,它不是独立于宇宙大道之外的法则;另一方面,它又与其他物类的法则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就具体的表现形式而言,它是“礼义”。

有鉴于此,所以荀子又说:

礼者,人道之极也。

圣人又是如何根据宇宙大道制定出礼义的呢?

荀子认为,是在人生供求关系的调节中制定的。他说: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也就是说,礼义是以人生供求的统一与协调为杠杆制定出来的。一方面不使人的欲求超过物质供给的可能性,一方面不使物质供给乏于人的欲望需求,欲求与供给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就是制定礼义的原则。

这样的原则与宇宙大道有什么关系?

荀子在下面的论述中间接作出了回答。他说: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日: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又说:

圣人者,以已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也。

也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是在两两相对、两两相合的关系中得以成就和得以发展的,这也就是所谓宇宙的普遍法则,这也就是所谓宇宙之大道,这就是圣人观察事物、成就事物所遵循的统一的准绳。天与地相合,产生了万物;阴与阳相合,产生了变化。圣人正是参照天地、阴阳两两相合这样的宇宙法则看待人世的,所以他将人的本始材料与人的后天文理合在—起来成就人世。入的本始材料是什么?是人的物质欲求,人生下来就要吃要喝,这是人的本性。

人的后天文理是什么?是人的行为规范,人生下来没有行为规范,这是人为造作,所以称为“伪”。圣人造作礼义,正是要弥补人类的先天不足,使人类的先天材料与后天文理合而成对。

由此可见,造作礼义正是圣人遵循宇宙大道的表现。

由此可见,荀子所说的人道,是由宇宙大道引申而来的。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将荀子的人格自尊理论作一归纳了:

其一,人最为天下贵,因为人有礼义,这是与禽兽的根本区别。

其二,礼义不是人先天就有的,是后天由圣人创制的。

其三,礼义并非是圣人凭空臆造的,而是遵循着宇宙大道创制的。

由此,礼义是宇宙大道的体现,人格自尊具有宇宙论的基础。

这样一来,荀子的人格自尊理论,虽然仍以儒家的礼义为标志,但是却远远超越了孔孟的理论体系。在他树起的旗帜上有两大特殊的标识:

其一,人格尊严是后天造就的。孑L子的学说基本上没有涉及这一点,而孟子的学说恰好与此相反,认为是先天就有的。

其二,人格尊严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有关。在荀子看来,人是宇宙中的一个物类,但他不是一般的物类,而是一种有智慧的物类,能辨别事物,能体悟大道,能以大道为指导来管理自身,能以大道为指导来成就万物,能将自己的心境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参与天地的化育,所以最为天下贵。他不但像道家一样,站在这样的角度看待人,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尊贵地位,而且也像j道家那样,从这样的角度称人为“大人”。

下面这段话可以说是荀子人格自尊理论的集中表述。他说:

人何以知道?日:心。心何以知?日:虚壹而静……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

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_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睾睾广广,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

明参日月,大满八极,是之谓大人。

“虚壹而静”,指虚空、专一、平静的心境。

虚空就可以接受新事物,专一就不妨碍接受新事物,平静就不会干扰接受新事物,所以做到“虚壹而静”,也就会心灵、目明、耳聪,为认识客观世界创造前提条件,所以说它“谓之大清明”。

这段话是说,只要做到虚壹而静,就能无物不见,无理不明,无言不信,就能将天地日月、宇宙万物尽收心中,就能通晓大道,总理天下,与日月相参,与八极同大。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人是大人。

由此可见,这种人格自尊的理论,是引道入儒的结晶,是道家人格自尊观念在儒家理论体系中的嫁接和再现。它的创立,恰恰说明了道家人格自尊观念的影响至深;它的播扬,恰恰展示了道家人格自尊观念的强大生命力。从此之后,儒家的人格自尊理论染上道家的理论色彩,总是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来体会,并以此来熏染着中国人的心灵,以此来陶冶着中国人的性情。

比如大约成于战国末期的儒家典籍《礼运》说:

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食昧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又如汉代硕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起于天至于人而毕,毕之外谓之物。物者投所贵之端而不在其中,以此见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不管他们对人的具体理解如何,都将人与天地并列,都以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为出发点来树立人的自尊。

2.中正仁义立人之极

荀子的人格自尊理论不但在宋代之前有影响,而且可以说,它熔铸到了中国人的心灵之中,化为中华民族的基本心理素质,永远流传了下去。而到宋代,周敦颐则又从易学的角度,通过解说《易传》,对其发扬光大,在中国人的心里又激波澜。

周敦颐的突出特点是提出了“人极”的概念,亦即做人的标准,并对它作了理论解释。在他看来,这个标准不是别的,就是“中正仁义”;“中正仁义”不是人先天就有的,而是圣人创制的;圣人创制“中正仁义”依据什么?依据宇宙之本,亦即《易传》提出的“太极”。

周敦颐认为,《易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是指的宇宙演变过程,也就是说,天地人物都是从宇宙之本“太极”那里演化而来的。太极是天地人物之根,也是天地人物之准。人的一切行为都须遵循太极的法则,做人的标准即是按照太极的法则创制的。

太极的法则是什么?是一动一静。

动则产生阳,静则产生阴,阴阳相分才产生了两仪,亦即天地。

阳在不断变化,阴在不断迎合,阴阳变合产生了金木水火土,谓之“五行”。

之后,太极真}生和阴阳五行中的精华凝结在—起而产生了人。

人的产生,是一阴一阳这—原则的体现。阴者为女,阳者为男。

阴阳二气相互交感,产生了万物。万物产生之后,一代接着一代,变化无穷。

也就是说,人与万物相比,它得到的是宇宙和阴阳五行之中的精华,所以是最有灵性的东西。他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文中的“无极”也就是太极。太极是宇宙的最高点、最初点,而在周敦颐看来,这个最高点和最初点又是没有极限的,所以又称为“无极”。

上面两段表明,就物质基础而言,人是最灵秀的,因为他得到的是太极、阴阳和五行中的精华。

不过这只是人之所以尊贵的基础,还不是人之所以尊贵的标志,还不是人之所以高于禽兽的标准。之所以尊贵、之所以高于禽兽的标准,是圣人创制的。人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尚须经过后天的努力。

他紧接着上面的话说: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立人极”,也就是树立做人的最高标准。

这两段话是说,做人的标准是中正仁义。中正仁义是圣人遵照天地之道创制出来的,与天道、地道是宇宙之中并列的三道。

它正是人有别于万物及禽兽的最高标准,所以称其为“人极”。

由此可以看出,周敦颐的人格自尊理论是直接由《易传》演绎而来的。《易传》的人格自尊理论又源于老子,所以周敦颐的人格自尊理论又具有浓厚的老学色彩,即从宇宙论人手,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来解说。

周敦颐熔“老”、“易”为一炉所建立的人格自尊理论,在宋代之后产生了很大影响。以人为万物之秀,以人为天地之心的思想,在一些大思想家的学说中多有反映。比如北宋的邵雍,南宋胡宏、陆九渊,乃至清代的戴震,等等。

邵雍认为,人比万物都灵秀。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他汲取了万物之精华、天地之功用。在他看来,人本来很尊贵,如果自己还不知道自己尊贵,没有自尊之心,那就违背了天地之理,就会遭受灾祸。

他说:

人之所以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殊。

唯人能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如禽兽之声,以其类而各能得其一;无所不能者,人也。推之他事亦莫不然。唯人得天地日月交之用,他类则不能也。人之生,真可谓之贵矣。天地与其贵,而不自贵,是悖天地之理,不祥莫大焉。

胡宏认为,人之所以尊贵,那是因为他具备了天地所有的功能,是万物之中本性最纯洁、功能最完备的一类。

他说:

人也者,天地之全也。而何以知其全乎?万物有有父子之亲者焉,有有君臣之统者焉,有有报本反始之礼者焉,有有兄弟之序者焉,有有救灾恤患之义者焉,有有夫妇之别者焉。至于知时御盗如鸡犬,犹能有功于人。然谓之禽兽,而人不与为类,何也?以其不得其全,不可与为类也。

万物各正性命,而纯备者人也,性之极也。

不过人的本性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发挥出来的。要想实现人的本性,达到做人的标准,还需圣人引导。做人的标准,是圣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的。圣人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顺应着天地之道而行,从而为人树立了人道。所谓“人道”,也就是做人标准。

所以他又说:

圣人周万物而无为,故博施济众,不期应于物而物应;功用配天地,悠久无疆,而人道立矣。

陆九渊的观点更是体现出“老”、“易”炉的特色。在他看来,人之所以尊贵,那是因为,人与天地是宇宙中三个最大者,在万物的产生和变化中,天、地、入各自发挥着自己特有的作用,缺一不可。

他接受了中国古代“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无际”;在这无际的宇宙之中,存在着三个至大的有形实体,称之为“三极”,这便是天、地、人。人与天地并立而为“参”,是天下万物无法比拟的。

他在解释《易传》“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一句话时说:

位乎上而能覆物者,天也;位乎下而能载物者,地也。天地能覆载万物,而成其能者则有待乎圣人。天地未尝专之也,而覆载之功卒归之天地,此天地之所以不可及也。圣人参天地而立,成天地之能,其智能非天下之敌也。

在解释宇宙大道时又说:

此理在宇宙间未尝有所隐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顺此理而无私焉耳。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极,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哉?

陆九渊之所以以人为尊,以人为贵,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为人有心。“心”是什么?在陆九渊的学说中,有两层意义:一是指思维的器官;一是指道德观念,具体来说,也就是仁义观念。